辽宁省沈阳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数学(理科)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数学(理科)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高考数学三模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 1.已知集合 { | ( 1)( 2) 0}, { | 0}     M x x x N x x ,则( ) A. N M B. M N C. M N   D. M N R 【答案】B 【解析】 【分析】 求解出集合 M ,根据子集的判定可得结果. 【详解】由题意知:      1 2 0 1 2M x x x x x       ,则 M N 本题正确选项: B 【点睛】本题考查集合间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2.复数 1 2z i  ,若复数 1z , 2z 在复平面内的对应点关于虚轴对称,则 1 2z z  ( ) A. 5 B. 5 C. 3 4i  D. 3 4i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求出复数 2 2z i   ,再根据复数的代数形式的乘法运算法则计算可得; 【详解】解:由题意可知 2 2z i   ,所以 2 1 2 (2 i)( 2 i) 4 i 5z z        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复数的几何意义的应用,以及复数代数形式的乘法运算,属于基础题. 3.已知抛物线 x2=2py 上一点 A(m,1)到其焦点的距离为 3,则 p=( ) A. 2 B. ﹣2 C. 4 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求出抛物线的准线方程,利用抛物线的定义,转化求解即可. 【详解】解:抛物线 x2=2py 的准线方程为 y 2 p  ,抛物线上一点 ( ,1)A m 到其焦点的距离为 - 2 - 3, 可得 1 32 p  ,解得 p=4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考查计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4.《九章算术》中介绍了一种“更相减损术”,用于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将该方法 用算法流程图表示如图,若输入 a=15,b=12,i=0,则输出的结果为( ) A. a=4,i=4 B. a=4,i=5 C. a=3,i=4 D. a=3,i =5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循环结构的特点,先判断,再执行,分别计算出当前 a,b,i 的值,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解:模拟执行程序框图,输入 a=15,b=12,i=0, i=0+1=1,a>b,a=15﹣12=3, i=1+1=2,a<b,b=12﹣3=9, i=2+1=3,a<b,b=9﹣3=6, i=3+1=4,a<b,b=6﹣3=3, i=4+1=5,a=b=3,输出 a=3,i=5,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程序框图计算输出结果,对于这类问题,通常利用框图列出算法的每 一步,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5.数学家华罗庚倡导的“0.618 优选法”在各领域都应用广泛,0.618 就是黄金分割比 - 3 - 5 1 2m  的近似值,黄金分割比还可以表示成 2sin18,则 2 2 4 2cos 27 1 m m   ( ). A. 4 B. 5 1 C. 2 D. 5 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把 2sin18m   代入 2 2 4 2cos 27 1 m m  中,然后结合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与倍角公式化简求 值. 【详解】解:由题可知 5 12sin18 2m    , 所以 2 4sin18m  . 则 2 2 2 2 4 2sin18 4 4sin 18 2cos 27 1 2cos 27 1 m m     2sin18 2cos18 cos54    2sin36 cos54   2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与化简求值,考查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与倍角公 式的应用,是基础题. 6.已知某不规则几何体三视图如图,其中俯视图中的圆弧为 1 4 圆周,则该几何体的侧面积为 ( ) - 4 - A. 34 4  B. 7 2 2  C. 7 5 2 4  D. 7 5 2 8 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把三视图转换为直观图,是一个三棱锥体 S-ABO 和一个 1 4 圆锥组成的几何体,然后再求 几何体的侧面积. 【详解】由几何体的三视图转换为直观图为:由一个三棱锥体 S-ABO 和一个 1 4 圆锥组成的几 何体. 如图所示: 所以该几何体的侧面积为 S 侧 1 4      SAC SABS S OC SC . 1 1 3 2 1 5 7 52 2 22 2 2 4 2 4            .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视图还原几何体以及几何体侧面积的求法,还考查了空间想象和运 算求解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7.设函数 f(x)=cos2x+bsinx,则“b=0”是“f(x)的最小正周期为π”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5 -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正弦型函数的性质的应用和四个条件的应用求出结果. 【详解】当 0b  时,函数   2cos sinf x x b x  2 1 2 2 cos xcos x   ,所以函数的最小正 周期为 2 2   ,   2cos sinf x x b x  1 2 sin2 cos x b x  , 当 0b≠ 时,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π和 2π的最小公倍数,即为 2π, 当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π时,可得 0b  , 故函数   2cos sinf x x b x  ,则“ 0b  ”是“f(x)的最小正周期为π”的充要条件.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充要条件的判定,属于基础题. 8.2020 年初,新型冠状肺炎在欧洲爆发后,我国第一时间内向相关国家捐助医疗物资,并派 出由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奔赴相关国家.现有四个医疗小组甲、乙、丙、丁,和有 4 个 需要援助的国家可供选择,每个医疗小组只去一个国家,设事件 A=“4 个医疗小组去的国家 各不相同”,事件 B=“小组甲独自去一个国家”,则 P(A|B)=( ) A. 2 9 B. 1 3 C. 4 9 D. 5 9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求出“4 个医疗小组去的国家各不相同”且“小组甲独自去一个国家”的概率,再求“小组 甲独自去一个国家”的概率,代入条件概率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事件 A=“4 个医疗小组去的国家各不相同”,事件 B=“小组甲独自去一个国家”, 则 P(AB) 4 4 4 3 4 32 A  ,P(B) 1 3 4 4 3 27 4 64 C   , P(A|B)     2 9 P AB P B   , 故选:A. - 6 - 【点睛】本题考查了条件概率的计算,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转化划归,数学运算能力,属 于中档题 9.已知O 为 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且3 4 5OA OB OC     ,则 C 的值为( ) A. 4  B. 2  C. 6  D. 12 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首先结合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确定 AOB 的大小,然后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结合向量的运算法则求得 cosC 的值即可确定 C 的值. 【详解】由题意可得:| | | | | |OA OB OC    ,且 1 (3 4 )5OC OA OB     , 2 21| | (3 4 )25OC OC OC OA OB         2 29 24 16| | | |25 25 25OA OA OB OB       2 24| | 25OC OA OB     , 24 025 OA OB    ,∴∠AOB=90°. 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  0,1A ,  10B , , - 7 - 由  3 4 4,3 5OA OB OC      可知: 4 3,5 5C      ,则: 4 8,5 5CA       , 9 3,5 5CB       , 36 24 225 25cos 24 5 3 10 5 5 CA CBC CA CB          , 则 4C   .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向量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由平面向量求解角 度值的方法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解能力. 10.我们打印用的 A4 纸的长与宽的比约为 2 ,之所以是这个比值,是因为把纸张对折,得到 的新纸的长与宽之比仍约为 2 ,纸张的形状不变.已知圆柱的母线长小于底面圆的直径长(如 图所示),它的轴截面 ABCD 为一张 A4 纸,若点 E 为上底面圆上弧 AB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 DE 与 AB 所成的角约为( ) A. 6  B. 4  C. 3  D. 2 3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设 CD 的中点为 O,过 E 作 EF⊥底面⊙O,连接 OE,OF,证明 OD⊥OE,计算 tan∠EDO 即可得 出答案. 【详解】∵AB//CD,∴∠EDC(或补角)为异面直线 DE 与 AB 所成的角, 设 CD 的中点为 O,过 E 作 EF⊥底面⊙O,连接 OE,OF, ∵E 是 AB 的中点,∴F 是 CD 的中点,∴CD⊥OF, 又 EF⊥平面⊙O,∴EF⊥CD, EF OF F - 8 - ∴CD⊥平面 OEF,∴OD⊥OE. 设 AD=1,则 CD 2 ,故 OF 2 2  ,EF=1, 于是 OE 2 22 61 ( )2 2    , ∴tan∠EDO 6 2 3 2 2 OE OD    , ∴∠EDO 3 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解题的关键是找出与异面直线所成角相等的相交直 线所成的角,此题要求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1.已知 x 与 y 之间的几组数据如表: x 1 2 3 4 y 1 m n 4 如表数据中 y 的平均值为 2.5,若某同学对 m 赋了三个值分别为 1.5,2,2.5,得到三条线性 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 1 1ˆy b x a  , 2 2ˆy b x a  , 3 3ˆy b x a  ,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1r , 2r , 3r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参考公式:线性回归方程 ˆˆ ˆy bx a  中,其中    1 2 1 ˆ ( ) n i i i n i i x x y y b x x         , ˆˆa y bx  .相关系 - 9 - 数    1 2 2 1 1     ( ) ( ) n i i i n n i i i i x x y y r x x y y            . A. 三条回归直线有共同交点 B. 相关系数中, 2r 最大 C. 1 2b b D. 1 2a a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得 5m n  ,分别取 m 与 n 的值,根据公式计算出 b1,a1,b2,a2,r1,r2,r3 的值, 逐一分析四个选项可得答案. 【详解】由样本的中心点相同,故 A 正确; 由题意,1 4 10m n    ,即 5m n  . 若 1.5m  ,则 3.5n  ,此时 1 2 3 4 2.54x     , 2.5y  .               4 1 1 2.5 1 2.5 2 2.5 1.5 2.5 3 2.5 3.5 2.5 4 2.5 4 2.5 5.5i i i x x y y                    4 2 22 2 2 1 ( ) 1.5 0.5 0.5 1.5 5i i x x          ,    4 2 22 2 2 1   ( ) 1.5 1 1 1.5 6.5i i y y          则 1 5.5 1.15b   , 1 2.5 1.1 2.5 0.25a      , 1 5.5 0.93 5 6.5 r    ; 若 2m  ,则 3n  ,此时 1 2 3 4 2.54x     , 2.5y  .               4 1 1 2.5 1 2.5 2 2.5 2 2.5 3 2.5 3 2.5 4 2.5 4 2.5 5i i i x x y y                    4 2 22 2 2 1 ( ) 1.5 0.5 0.5 1.5 5i i x x          ,    4 2 22 2 2 1 ( ) 1.5 0.5 0.5 1.5 5i i y y          - 10 - 则 2 5 15b   , 2 2.5 1 2.5 0a     , 2 5 1 5 5 r    ; 若 2.5m  ,则 2.5n  ,此时 1 2 3 4 2.54x     , 2.5y  .               4 1 1 2.5 1 2.5 2 2.5 2.5 2.5 3 2.5 2.5 2.5 4 2.5 4 2.5 4.5i i i x x y y                 , 4 2 1 ( ) 5i i x x    ,  4 22 2 1 ( ) 1.5 1.5 4.5i i y y       , 3 4.5 0.9 5 4.5 r    . 由以上计算可得,相关系数中, 2r 最大, 1 2b b , 1 2a a ,故 B,C 正确,D 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和相关系数的计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计 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12.已知函数   3 4f x x x  ,过点  2,0A  的直线 l 与  f x 的图象有三个不同的交点,则 直线 l 斜率的取值范围为( ) A.  1,8 B.    1,8 8,   C.    2,8 8,   D.  1,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设直线 l 的斜率为 k ,方程为  2y k x  ,由题意可得   32 4k x x x   有三个不等的实 根,显然 2x   是其中的一个根,则 2 2k x x 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且 2x   ,由判别式大 于 0 ,可得所求范围. 【详解】函数   3 4f x x x  ,可得      32 2 4 2 0f        , 设直线 l 的斜率为 k ,方程为  2y k x  , 由题意可得     32 4 2 2k x x x x x x      有三个不等的实根, 显然 2x   是其中的一个根, - 11 - 则 2 2k x x 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且 2x   ,即 8k  , 由 2 2 0  x x k 的   ,可得 4 4 0k  ,解得 1k   , 则 k 的范围是   1,8 8,   . 故选:B.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根据方程的根、函数图象的交点,考查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属于中档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3.已知 m 是常数, 5 5 4 3 2 5 4 3 2 1 0( 1)mx a x a x a x a x a x a       ,且 1 2 3 4 5 33a a a a a     ,则 m  _____. 【答案】3 【解析】 【分析】 在已知二项式中分别取 0x  和 1x  ,联立即可求得 m 值. 【详解】在 5 5 4 3 2 5 4 3 2 1 0( 1)mx a x a x a x a x a x a       中, 取 0x  ,得 01 a  , 取 1x  ,得 5 5 4 3 2 1 0( 1)m a a a a a a       , 所以 5 1 2 3 4 5 ( 1) 1 33a a a a a m        , 所以 5( 1) 32m   ,解得 3m  . 故答案为: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项式定理的应用,对 x 恰当的赋值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14.已知   1f x x x   ,若  2log 5 2f b  ,则 2log 1 bf      _____. 【答案】 5 2  【解析】 【分析】 由已知可得 f(x)为奇函数,结合奇函数的定义可求. - 12 - 【详解】∵   1f x x x   , ∴    1f x x f xx       ,即 f(x)为奇函数, ∵  2 2 2 2 log log log log 2l 5 og 1 2bf b b bb     , 则    1 log 2 log 22logb b bf f f        1log 2 log 2b b         2log 2 logb b   5 2   故答案为: 5 2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奇函数的定义,属于基础题.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F 是双曲线  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 的右焦点,直线 y=2b 与双曲线交于 B,C 两点,且∠BFC=90°,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_____. 【答案】 3 5 5 【解析】 【分析】 由题可知,F(c,0),把 y=2b 代入双曲线方程可得 B,C 坐标,因为∠BFC=90°,所以 kBF•kCF =﹣1,化简得 4b2=5a2﹣c2,然后结合 b2=c2﹣a2,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解:由题意可知,F(c,0), 把 y=2b 代入双曲线方程可得 5x a  ,不妨设 B( 5 2a b , ),C( 5 2a b, ), 因为∠BFC=90°,所以 kBF•kCF=﹣1,即 2 2 1 5 5 b b a c a c       ,化简得 4b2=5a2﹣c2, 因为 b2=c2﹣a2,所以 2 2 9 5 c a  , 所以离心率 3 3 5 55 ce a    . 故答案为: 3 5 5 . - 13 -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考查双曲线的离心率问题,考查学生计算求解 能力,属于中档题. 16.在△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设△ABC 的面积为 S,若 2 2 24sin 3sin 2sinA B C  ,则 S AB AC  的最大值为_____. 【答案】 7 2 【解析】 【分析】 由 2 2 24sin 3sin 2sinA B C  可 得 2 2 24 3 2a b c  , 然 后 2 22 2 22 2 1 11 1 2 4 24 2 2cos 2 2 2 4 b c aA bc b bc b c cb c      , 然 后 2 si 1 1 12 12cos 2 cos nc b sinAS c b cosA A AAB AC A         ,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ABC 中, 2 2 24sin 3sin 2sinA B C  , 所以 2 2 24 3 2a b c  ; 所以 2 22 2 22 2 1 11 1 2 4 24 2 2cos 2 2 2 4 b c aA bc b bc b c cb c      , 当且仅当 2 21 1 4 2b c 即 2b c 时等号成立, 因为 2 si 1 1 12 12cos 2 cos nc b sinAS c b cosA A AAB AC A         所以当 2cos 4A  时 S AB AC  取得最大值 7 2 , 故答案为: 7 2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正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利用基 本不等式求最值,考查了学生的转化能力,属于中档题. - 14 - 三、解答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21 题为必考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23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60 分. 17.已知数列{an}的前 n 项和 Sn=n2+pn,且 a4,a7,a12 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若 bn 1 4 n n n S a a    ,求数列{bn}的前 n 项和 Tn. 【答案】(1)an=2n+1,n∈N*.(2)Tn 22 2 2 3 n n n   . 【解析】 【分析】 (1)根据公式 an 1 1 1 2,n n S n S S n n N        , , ,初步计算出数列{an}的含有参数 p 的通项公式, 然后将 a4,a7,a12 代入通项公式,并根据等比中项的性质列出关于 p 的方程,解出 p 的值,即 可得到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根据第(1)题的结果计算出 Sn 的表达式,以及数列{bn}的通项公式,然后将通项公式进 行转化,最后运用裂项相消法可计算出前 n 项和 Tn. 【详解】解:(1)由题意,当 n=1 时,a1=S1=1+p, 当 n≥2 时,an=Sn﹣Sn﹣1=n2+pn﹣(n﹣1)2﹣p(n﹣1)=2n﹣1+p, ∵当 n=1 时,a1=1+p 也满足上式, ∴an=2n﹣1+p, ∵a4,a7,a12 成等比数列,∴ 2 4 12 7a a a , ∴ 2(7 )(23 ) (13 )p p p    ,解得 p=2, ∴an=2n+1,n∈N*. (2)由(1)知,Sn=n2+2n, 则 1 4 n n n n Sb a a      24 8 2 1 2 3 n n n n    - 15 - 2 2 4 8 4 8 3 n n n n    2 2 4 8 3 3 4 8 3 n n n n      =1 2 3 4 8 3n n    =1    3 2 1 2 3n n    3 1 11 2 2 1 2 3n n        , ∴Tn=b1+b2+ +bn =[ 3 1 11 2 3 5      ]+[ 3 1 11 2 5 7      ]+ +[ 3 1 11 2 2 1 2 3n n       ] 3 1 1 1 1 1 1 2 3 5 5 7 2 1 2 3n n n             =n 3 2  ( 1 1 3 2 3n   ) 1 3 2 4 6n n     22 2 2 3 n n n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由 Sn 求 na 、数列求和中的裂项求和法,属于中档题. 18.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外卖点餐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餐饮消费习 惯,由此催生了一批外卖点餐平台.已知某外卖平台的送餐费用与送餐距离有关(该平台只 给 5 千米范围内配送),为调査送餐员的送餐收入,现从该平台随机抽取 100 名点外卖的用户 进行统计,按送餐距离分类统计结果如表: 送餐距离(千米) (0,1] (1,2] (2,3] (3,4] (4,5] 频数 15 25 25 20 15 - 16 - 以这 100 名用户送餐距离位于各区间的频率代替送餐距离位于该区间的概率. (1)若某送餐员一天送餐的总距离为 100 千米,试估计该送餐员一天的送餐份数;(四舍五 入精确到整数,且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为代表). (2)若该外卖平台给送餐员的送餐费用与送餐距离有关,规定 2 千米内为短距离,每份 3 元, 2 千米到 4 千米为中距离,每份 7 元,超过 4 千米为远距离,每份 12 元.记 X 为送餐员送一 份外卖的收入(单位:元),求 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答案】(1)41 份(2)见解析,6.15 【解析】 【分析】 (1)利用频率分布表,计算每名外卖用户的平均送餐距离.然后求解送餐份数. (2)由题意知 X 的可能取值为:3,7,12,求出概率,得到分布列,然后求解期望即可. 【详解】解:(1)估计每名外卖用户的平均送餐距离为: 0.5×0.15+1.5×0.25+2.5×0.25+3.5×0.2+4.5×0.15=2.45 千米. 所以送餐距离为 100 千米时,送餐份数为: 100 412.45  份; (2)由题意知 X 的可能取值为:3,7,12,   40 23 100 5P X    ,   45 97 100 20P X    ,   15 312 100 20P X    , 所以 X 的分布列为: X 3 7 12 P 2 5 9 20 3 20 ∴   2 9 33 7 12 6.155 20 20E X 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数学期望,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属于中 档题. 19.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菱形,∠DAB=60°,AD⊥PD,点 F 为棱 PD 的中点. - 17 - (1)在棱 BC 上是否存在一点 E,使得 CF∥平面 PAE,并说明理由; (2)若 AC⊥PB,二面角 D﹣FC﹣B 的余弦值为 6 6 时,求直线 AF 与平面 BCF 所成的角的正弦 值. 【答案】(1)存在,见解析(2) 5 5 . 【解析】 【分析】 (1)取点 E 为棱 BC 的中点,取 PA 的中点 Q,连结 EQ、FQ,利用已知结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可证四边形 CEQF 为平行四边形,得到 CF∥EQ,再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得 CF∥平面 PAE; (2)取 AB 中点 M,以 D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 DM,DC,DP 所在直线为 x,y,z 轴建立空间直 角坐标系.设 FD=a,利用平面 FBC 与平面 DFC 的所成角的余弦值求得 a,可得平面 BCF 的一 个法向量及 FA  的坐标再由两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可得 FA 与平面 BCF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详解】(1)在棱 BC 上存在点 E,使得 CF∥平面 PAE,点 E 为棱 BC 的中点. 证明:取 PA 的中点 Q,连结 EQ、FQ, 由题意,FQ∥AD 且 1 2FQ AD ,CE∥AD 且 1 2CE AD , 故 CE∥FQ 且 CE=FQ. ∴四边形 CEQF 为平行四边形. ∴CF∥EQ,又CF  平面 PAE, EQ 在平面 PAE 内, ∴CF∥平面 PAE; (2)取 AB 中点 M, 以 D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 DM,DC,DP 所在直线为 x,y,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 FD=a,则 D(0,0,0),F(0,0,a),C(0,2,0), - 18 - B( 3 ,1,0),A( 3 1 0, ,).  0 2FC a  ,, ,  3 1 0CB   , , . 设平面 FBC 的一个法向量为  m x y z , , . 由 2 0 3 0 m FC y az m CB x y            ,取 x=1,得 2 31 3m a        , , ; 取平面 DFC 的一个法向量为  1 0 0n  ,, . 由题意, 2 6 1 6 121 3 cos m n a      < , > ,解得 a 6 . ∴  3 1 6FA    , , . 设直线 AF 与平面 BCF 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cos m FA  < , > 2 3 5 56 10 m FA m FA        . 即直线 AF 与平面 BCF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 5 5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线面平行的证明,利用向量法解决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问题,属于中档题. 20.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四点  1 2 3P , ,  2 0 2P , , 3 62 3P      , , 4 62 3P       , 中恰有三个点在椭圆 C 上,左、右焦点分别为 F1、F2. (1)求椭圆 C 的方程; - 19 - (2)过左焦点 F1 且不平行坐标轴的直线 l 交椭圆于 P、Q 两点,若 PQ 的中点为 N,O 为原点, 直线 ON 交直线 x=﹣3 于点 M,求 1 PQ MF 的最大值. 【答案】(1) 2 2 16 2 x y  ;(2) 3 . 【解析】 【分析】 (1)由椭圆的对称性可得 P2,P3,P4 在椭圆上,进而求出椭圆的方程; (2)由(1)可得 F1 的坐标,由题意设直线 l 的方程与椭圆联立,求出两根之和及两根之积, 求出 PQ 的中点 N 的坐标,再由直线 ON 与 x=﹣3,求出 M 的坐标,进而求出 1 PQ MF 的表达式, 换元由二次函数配方可得其最大值. 【详解】解:(1)由椭圆的对称性易知 3 62 3P      , , 4 62 3P       , 关于 y 轴对称, 一定都在椭圆上.所以  1 2 3P , 一定不在椭圆上. 根据题意  2 0 2P , 也在椭圆上, 将  2 0 2P , , 4 62 3P       , 带入椭圆方程,解得椭圆方程为 2 2 16 2 x y  ; (2)设直线 l 方程为 y=k(x+2)(k≠0),P(x1,y1),Q(x2,y2), 联立   2 2 16 2 2 x y y k x       ,可得(3k2+1)x2+12k2x+12k2﹣6=0; 则  =24(k2+1)>0,且 2 1 2 2 12 3 1 kx x k     , 2 1 2 2 12 6 3 1 kx x k   , 设 PQ 的中点 N(x0,y0),则 2 1 2 0 2 6 2 3 1 x x kx k     , 2 0 2 2 6 223 1 3 1 k ky k k k         , ∴N 坐标为 2 2 2 6 2 3 1 3 1 k k k k      , ,  22 2 2 2 2 6 12 6 11 3 1 3 1 kkPQ k k k     ,; - 20 - 因此直线 ON 的方程为 1 3y xk   ,从而点 M 为 13 k     , ,又 F1(﹣2,0), 所以     2 22 22 21 24 1| | | | 3 1 k kPQ MF k    ,令 u=3k2+1≥1, 则      2 2 2 1 2 16 1 1 1 16 1 1 98 [ )3 3 2 2 3 4 16 u uh u u u u u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当 u=4,即 k=±1 时 h(u)最大值为3. 所以 1 PQ MF 取得最大值 3 . 【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最值问题, 考查了考生的计算能力,属于难题. 21.已知函数   bxef x ax  在 2x  处取到极值为 2 e . (1)求函数  f x 的单调区间; (2)若不等式  2 ln 1x f x kx x   在  0,x  上恒成立,求实数 k 的取值范围. 【答案】(1)单调递减区间是   ,0 , 0,2 ,单调递增区间是 2, ;(2) 1 2     , . 【解析】 【分析】 (1)求出函数的导数,结合题意得到关于 a,b 的方程,求出 a,b 的值,求出函数的单调区 间即可; (2)问题等价于 2 1x lnxe kx   在  0,x  上恒成立,令    2 1 0 x lnxg x e xx   > ,则 只需  mink g x 即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判断求解即可. 【详解】解:(1)由已知定义域为   ,0 0,  ,      2 bxabx a ef x ax   , - 21 - 由       2 2 22 0 2 bab a ef a    ,又 0a  ,得 1 2b  ,   2 2 2 2 2 be e ef a a    ,所以 1a  , 所以   2 2 12 xx e f x x      ,又 0x  . 由   0f x  得:x>2;由   0f x  得:x<0 或 0<x<2. 故 f(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  ,0 , 0,2 ;单调递增区间是  2, . (2)问题等价于 2 1x lnxe kx   在 x∈ 0, 上恒成立, 令    2 1 0 x lnxg x e xx   > , 则只需  mink g x 即可.   2 2 2 1 2 x x e lnx g x x   , 令    2 21 02 x h x x e lnx x  > , 则   2 21 1 04 x h x x x e x        > . 所以  h x 在  0,x  上单调递增, 又 41 2 02 8 eh ln      < ,  1 02 eh  > , 所以有唯一的零点 0 1 12x     , ,  g x 在 0 1 ,2x x    上单调递减,在  0 ,1x x 上单调递增. - 22 - 因为 02 0 2 0 02 xx e lnx  ,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则有  0 0 0 02 2 x xln lnx ln lnx    , 即  0 0 0 02 2 x xln lnx ln lnx     . 构造函数    ln 0m x x x x   ,则   11 0m x x   > , 所以函数  m x 在  0,x  上单调递增, 又  0 02 xm m lnx      ,所以 0 02 x lnx  ,即 0 2 0 1x e x  . 所以     0 0 02 0 0 0 0 11 1 12 2 x x lnxg x g x e x x x        ,即   1 2ming x  , 于是实数 k 的取值范围是 1 2     , . 【点睛】考查求含参数的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后一个问题一 般是分离参数,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不过构造函数是难点;本题是难题.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在 22、23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 计分 [选修 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2.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C1 的极 坐标方程为ρsinθ=2. (1)M 为曲线 C1 上的动点,点 P 在线段 OM 上,且满足 4PO OM    ,求点 P 的轨迹 C2 的直 角坐标方程; (2)曲线 C2 上两点 1 3A      , 与点 B(ρ2,α),求△OAB 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1)x2+(y﹣1)2=1(y≠0).(2) 3 3 4 . 【解析】 【分析】 (1 )设出 P 的极坐标,然后由题意得出极坐标方程,最后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 23 - 2 2( 1) 1( 0)x y y    ; (2)利用(1)中的结论,设出点的极坐标,然后结合面积公式得到面积的三角函数,结合 三角函数的性质可得 OAB 面积的最大值为 3 3 4 . 【详解】解:(1)设 P 的极坐标为(ρ,θ)(ρ>0),M 的极坐标为(ρ0,θ)(ρ0>0). 由题设知|PO|=ρ, 0 2OM sin    . 由 PO OM PO OM cos PO OM           4, 得 2 4sin    , 所以 C2 的极坐标方程ρ=2sinθ(ρ>0), 因此 C2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x2+(y﹣1)2=1(y≠0). (2)依题意: 1 2 33OA sin    ,|OB|=ρ2=2sinα. 于是△OAB 面积:S 1 3 13 22 3 2 6 2OA OB sin AOB sin sin sin                   . 当 2 3   时,S 取得最大值 3 3 4 . 所以△OAB 面积的最大值为 3 3 4 . 【点睛】本题考查了极坐标方程的求法及应用,重点考查了转化与化归能力.在求曲线交点、 距离、线段长等几何问题时,求解的一般方法是将其化为普通方程和直角坐标方程后求解, 或者直接利用极坐标的几何意义求解.要结合题目本身特点,确定选择何种方程. [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23.已知 a,b,c 均为正数,设函数 f(x)=|x﹣b|﹣|x+c|+a,x∈R. (1)若 a=2b=2c=2,求不等式 f(x)<3 的解集; (2)若函数 f(x)的最大值为 1,证明: 1 4 9 36a b c    . 【答案】(1) 1 2       , .(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 24 - (1)根据 a=2b=2c=2 时,将不等式 f(x)<3 化为|x﹣1|﹣|x+1|<1,然后利用零点分 段法解不等式即可; (2)根据条件利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可得 a+b+c=1,然后利用柯西不等式,即可证明 1 4 9 36a b c    . 【详解】(1)当 a=2b=2c=2 时,a=2,b=c=1 不等式 f(x)<3 化为|x﹣1|﹣|x+1|<1, 当 x≤﹣1 时,原不等式化为 1﹣x+1+x<1,解集为∅ ; 当﹣1<x<1 时,原不等式化为 1﹣x﹣x﹣1<1,解得 1 12 x < < ; 当 x≥1 时,原不等式化为 x﹣1﹣x﹣1<1,解得 x≥1, ∴不等式 f(x)<3 的解集为 1 2       , . (2)∵      f x x b x c a x b x c a b c a             又∵a,b,c>0, ∴  max =1f x a b c   ∴         2 2 2 2 2 21 4 9 1 2 3a b c a b ca b c a b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2 3( )a b c a b c       =36 当且仅当 1 2 3 2 a b c a b c        ,即 1 2 13 3a b c  , , 时等号成立, ∴ 1 4 9 36a b c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柯西不等式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