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写作》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高中语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写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 素材一 【画面描述】 这是一幅题为“绿色家园”的招贴画,在一片树叶的中间有一个地球, 整个图似只眼睛。 【寓意点评】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人类的生存环境)。或“关注 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 素材二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王亚平这话尚在我们耳畔回荡,中国首次太空 授课活动于 2013 年 6 月 20 日上午成功举行,持续 45 分钟,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 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太空授课”不仅激发了民众对太空的向往,更让大家了解航天、 热爱航天、支持航天。 从嫦娥奔月,到孙悟空大闹天宫,到爆竹上天,到火箭升空,中华民族延续着一个伟大 的飞天梦、中国梦。正是一个个科学火花的迸发,一代代航天人开拓进取,才圆了国人千年 的“飞天梦”,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空授课通过现场讲解,展示了太空自行车、如何 收复漂浮的水、老师学生的“天地对话”。这一系列的太空现场授课,让人真实地感受了太 空景象,掌握了一手的太空资料,丰富了公众科学知识的宝库,更种植下一个个美丽的“飞 天梦”、“中国梦”。 【媒体评论】 “太空授课”只是王亚平走出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步。 《2012》中曾有救助世界的“诺亚方舟”是中国制造的,随着中国航天的不断进步,相信中 国一定能制造出遨游太空的“诺亚方舟”,向世人、外星人展示不一样的中国。 ——中国新闻网 【速用示范】 话题一:中国梦,我的梦。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给我们指明方向。当我们每个人的 梦想都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聚成一个强大的中国梦。为追求梦想而努力,为实现理想而 奋斗。 话题二:科学的魅力。让科学的魅力感染更多的人,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实现,都会拓宽、 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为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 能。 [走进现场] 阅读文本中《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的片断,回答问题。 1.这两个片断语言特色各有不同,请分别用一句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荷塘月色》选段的语言,可以用“清丽、轻盈、柔婉、阴柔、缠绵、珠圆 玉润、如诗如画、如梦似幻、如忧郁的少妇”等词句概括;《拿来主义》选段的语言,可以 用“机智、形象、犀利、峻洁、精练、幽默、尖锐、一针见血、如匕首似投枪、如幽默尖锐 的文人”等词句概括。 2.请比较分析这两个片断的语言,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锤炼语言的?除此之 外,你认为还有哪些使语言变粗为精、变陋为妍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两个片段,主要可以从推敲字词、活用句式、 巧用修辞等方面来领略其情感美、思想美。 《荷塘月色》选段活用“泻”“浮”“洗”“笼”等动词,静态动写,勾勒出十分迷人 的梦一般的情景;“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等叠词的运用,不仅描 写形象传神,而且读来别具听觉之美;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手法,依次写了月下荷塘 中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突出了它们的繁盛茂密、洁白袅娜、幽微清雅和饱含深情;朗 照与淡月对比,酣眠和小睡对比,则突出了朦胧的梦幻般的美。 《拿来主义》选段用“徘徊”、“勃然大怒”、“欣欣然的蹩进”等词从反面写人们对 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运用“抛”、“摔”、“送”、“背”等词写对待传统文化 和外来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做法,用词形象生动;“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 来拿”“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他占有,挑选”等对偶句和排比句的运用,既配合着 写全盘接受、全面抛弃、批判继承三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又给人文气贯通、势如破竹之感 。 3.请结合这两个片段,谈谈你对语言与情感、思想的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荷塘月色》因情生文,情景交融;《拿来主义》是作者先有对传统文化和 外来文化的科学认识,才生成《拿来主义》这篇思想深刻、幽默机智的杂文。通过这两个片 段的比较,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作品的语言和情感、思想的关系:情感、思想是统帅、灵魂, 语言是载体;两者密不可分,伴生共存,没有无情感、无思想的语言,也没有无语言的情感、 思想。 [活动体验] 一、推敲词语 使文章有文采,必须精心遣词造句。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尤其有推敲选择的 必要。推敲词语要力争用词精当,鲜明生动,富于变化。 1.阅读文本中的《诗话总龟》、《咬文嚼字》两篇短文,想一想,它们给你什么样的启 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话总龟》记述的“推敲”故事中,“推”、“敲”二字各胜擅场:“推” 字写门扉虚掩,正突出隐逸者闲适的情怀;“敲”字以动衬静,更扣合诗题《题李凝幽居》 的“幽”字。用“推”用“敲”并不太重要,关键是启示我们:推敲锤炼劳力劳心,需要殚 精竭虑甚至呕心沥血才行。 《咬文嚼字》记述的故事中,郭沫若经人提醒改事实判断的“是”为情感判断的“这”, 一字之改,境界大异。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字句的推敲锤炼的确有助于思想和情感的提升。 这两个故事,都涉及了对某个文字的推敲锤炼,其实,对文章的句、段、篇又何尝不该 如此。 2.下面一组句子中,有很多词语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推敲锤炼的。请你把其中形象生动 的词语圈出来,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精妙之处。 (1)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 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 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消尽”一词把无形的悲哀有形化,颇为精当;“仿佛是木刻似的”这一比 喻,揭示了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而这一特征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 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间或一轮”则传神地表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 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2)“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 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 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 逼近窗来,助我凄凉。 ——梁实秋《雅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头吐月”的“吐”字具有自然人化的效果;“红盘乍涌”的“乍”字写 出了月亮从无到有一刹那的瞬间感;“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的“筛洒”二字体物细腻。以 上诸字,都可见作者文字推敲之功。不过,“月光仍然逼近窗来,助我凄凉”中的“逼”字 更见功力。“逼”字是作者心境在外物上的投射,写出了怅惘凄凉之情对作者的压迫感。 (3)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 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破”有“点缀”的意味,是使“风景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像“打破” 那样是对“风景的内容”的整个破坏;再者“点破”与“打破”相比,“点破”与全文诗意 化的意境更为熨帖。 3.“异常语言”,是打破一般语法规律的诗化语言、美学语言,它往往对生活语言、 散文语言作省略跳跃或错位变形,呈现出语言弹性的态势和创新的特点。下面是当代文学作 品中的一些语句,它们不符合一般的语言习惯。请把其中的诗化语言画出来,想一想,它们 在文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它们自身又有什么特点? (1)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 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 在坦荡。 ——史铁生《我与地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浮夸”修饰“琉璃”,用“炫耀”修饰“朱红”,突出 400 年前地坛建 筑的富丽奢华;和“剥蚀”、“淡褪”相搭配,并用“自在坦荡”补充说明“茂盛”,则写 出了岁月流逝后地坛公园荒颓的景象。从富丽奢华到荒颓不堪,表现了古园的沧桑变化。 (2)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树桩, 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 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阿城《棋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句 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化地写出了王一生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状态:集中、持续、有感染力、有力 度强度。 (3)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到了黄昏的头发”句还原为日常语言,就是“迎来了黄昏”。原句运用 拟人修辞格,造语新奇而又符合生活逻辑:黄昏似乎如极远处姗姗而来之一人,未见全人而 先睹其发。 二、活用句式 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不相同。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不同需要,恰当选 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或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错 运用,或整句、散句适当搭配,或长句、短句错落有致,等等。 1.阅读徐志摩的短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把文中的疑问句、感叹句都改为陈述句,把 它和原文比较,看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句式表达的语气和效果不同:一般否定句、肯定句、双重否定句、反问 句,语气是逐渐加重;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疑问句比祈使句语气委婉,感叹句比陈述 句感情强烈。《我所知道的康桥》选段中,“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说这不是圣克莱亚 的化身,那一块石上不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改为陈述句为“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 庭,谁都说这是圣克莱亚的化身,那一块石上都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相比而言,前 者是反问句,而后者是一般肯定句,前者比后者语气强,更能表现作者对母校的爱恋之情。 “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 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改为陈 述句为“你一定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你一定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 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你再反省你的心境,一定没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相比 之下,前者显得柔和缠绵,充满了回忆性散文所具有的温馨感;后者显得直截了当,缺少了 应有的韵味。“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改为 陈述句为“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前者是感 叹句,后者是陈述句,前者比后者语气强,同样更能抒发作者对母校的爱恋之情。 2.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 起的”。好的语言要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的美感。诵读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余光中的 《听听那冷雨》两段短文,根据你诵读的体验说说短文整句和散句结合、长句和短句交错的 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祖国山川颂》选段中,作者以赞美和歌颂为旨归,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了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 这几段文字,以整句为主,读来铿锵顿挫,豪情满怀;以散句为辅,穿插点染,又使文章有 灵动之致而无板滞之弊。 《听听那冷雨》选段中,“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 那冷雨”,“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 果;“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 船上”,“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 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长句和短句交错运用, 诵之于口,悦之于耳,充满了汉语无穷的魅力。 三、巧用修辞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喻句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变干瘪为丰满,变直露为含蓄;排比句、对偶句能 增强文势,突出韵律;设问句能延展文路,反问句则发人深思…… 请阅读文本中学生的三篇精短美文《两滴水》、《上楼》、《眼镜》,想一想,文中画线的 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它们在表情达意、结构文章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滴水》一文深于取象,颇有思致。其中“像河边裸着的孩子,翘着白亮 的屁股,在河边站了一排,嘻嘻哈哈笑着,嚷着‘一、二、三’,看谁先跳下去”一节,宕 开一笔,尤为神来之笔。这一节运用贴切新颖的比拟手法,写出了水滴的白亮明净、活泼灵 动。 《上楼》中“永远忘不了小孩漠然的表情和那张幸福的苍老的脸”句,采用对比手法, 把懵懂幼儿不能深入理解老人深切的爱的漠然表情,和老人尽管爱意不被感知但仍感无比幸 福的苍老的脸并列放置在一起,含蓄而鲜明地突出了老人的爱。全文以此收尾,余味深长。 《眼镜》中“戴上眼镜”“摘下眼镜”的动作,是刚配上眼镜者的常见动作。因此,这 两句在全文反复出现并不显得重复,而是合乎情理的。“摘下眼镜”所见的,是平时常态下 的景象;而“戴上眼镜”所见的,则是换了一种眼光的新的发现——对父母爱的感知、发现。 四、有情趣,有理趣 高中阶段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语言,应该在原先以生动形象、严密概括为标高的基础 上有相对的提升,力求有一定的趣味,比如记叙文的语言能不能写出点情趣?议论文的语言 能不能写出点理趣? 1.阅读《现代艺术》一文,从语言角度分析作品是如何写出情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通过一连串充满揶揄色彩的比喻渲染和动作描写,来叙写自己眼中、耳 中的演唱会:歌声是“仿佛寺庙中喇嘛念经一般”“一个字都听不出”,歌手上场是“拿了 话筒在场上来回地走,像头笼中的狮子,表情不慌不忙,很抒情的样子”,伴舞是“长发披 肩,不知是男是女,在不停地抽搐着,像中风患者”,作为主角的歌手“并不急着先唱,而 是拿了电吉他像猫追着尾巴一般不停地转圈”,演唱到最后是“歇斯底里吼了一声,像狼嗥, 也有招引同伴的意思在里边”;作者说歌手唱歌是“‘呜啰呜啰’唱着”,“文”派的歌手 是“咬着话筒,躬着腰独自唱”,“武”派的歌手是“不知疲倦地上蹿下跳”……这些幽默 风趣的比喻渲染和动作描写,具有浓厚的反讽的意味,读来令人莞尔。 2.《活着》一文,多角度地诠释了“活着”这样一个厚重的话题。请从语言角度分析文 章是如何表达出理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以人为核心,表现了不同物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这里有艰辛,有收获, 有痛苦,也有满足,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其活着的价值与意义。作品写到了四种生命,也 就是作品的四条线索——太阳、蚂蚁、桃花和赵莉莉。作者像一个高明的裁缝,穿针引线将 其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太阳俯瞰芸芸众生,出现在小说首尾,使作品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主体部分赵莉莉的生活状态是全文核心,将蚂蚁、桃花与人联系到一起。这四条线索从不同 角度都阐释了一个厚重的话题——“活着”。《活着》全篇语言富有个性,太阳的独白富于 哲理,赵莉莉母子的对话具有生活情趣。 五、能大气,有灵气 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文章应该“以意为主,以气为辅”。气之为体,因 人而异。弘于外者,多率性大气;秀于中者,多机敏灵秀。我们的写作应该洋溢着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少年意气,应该蕴蓄着活泼流转、机敏睿智的灵气。标举大气,倡导灵气,让美 好的情感宣泄张扬,让深邃的思想自由飞翔,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1.阅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一想,为什么作品读后会给人拊膺扼腕、振奋不已的感 受?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带有象征意味的跋涉者形象。从这一强者形象身上,我 们能看到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影子。旅途中有艰险也有诱惑,面对艰险与诱惑,他也曾犹 豫、也曾困惑、也曾畏难,但他以执著的信念战胜了心中的动摇。作者要表现的不是他如何 战胜了自然而是如何战胜了自我。小说主要从心理的角度来刻画人物,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 理的矛盾冲突线——停下脚步还是继续前进。在跋涉者坚毅的选择中,一个精神强者的形象 跃然纸上。文中博大的胸襟和高华的文气浑然交汇,给人拊膺扼腕、振奋不已之感。 2.阅读《慈悲的眼睛》,想一想,为什么说这篇文章充满了灵秀之气?请从语言角度分 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慈悲的眼睛》采用的是发表议论和抒发情感相结合的写法。二、三两节运 用抒情性的笔调,重点叙写欧洲老太太捍卫和平的事例和特瑞莎修女播撒爱心的事例,表明 慈悲同情能铸就和平,能传递温暖。四至六节运用议论性的笔调,分别从正反两方面入手, 呼唤人道人性的慈悲同情,抨击辱人自炫的“慈悲同情”。第七节联系当今动荡不安、人心 日下的风习,呼吁人们献出慈悲之心。首尾两节遥相呼应,突出主旨。全文视野开阔,文思 细密,既有条分缕析的特色,又有自由活泼的优点,字里行间流露着慈悲同情的脉脉温情。 二、三、四、七节,反复点到“眼睛”扣合标题,尤见为文之用心。仅此一点,就足见作者 之灵心慧性。 [写作实践] 一、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语言的“亮化工程”首先应该从标题做起。 1.阅读下面丰子恺的两幅漫画,说说著名绘画评论文章《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标题 好在哪里。在你的阅读经历中,哪些精彩的文章标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你的同学交 流,并尝试总结一下它们的共同点。 【思路点拨】 阅读《阿宝赤膊》和《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两幅漫画, 可以知道:丰子恺作画,有时候尽管人物没有眼睛、鼻子,但仍然惟妙惟肖,很有意味,达 到了泰戈尔所说的“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标题,巧妙地运用了 双关手法,机智地指出了丰子恺遗貌取神、传神写照的漫画特色。这篇文章到现在虽然早已 湮没无闻,但文章似贬实褒、富于机智的标题却成为美谈。 精彩的标题,可以本色素朴,如黄永玉的回忆性散文集《比我老的老头》;当然也可以 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增加文采:如引用法(如朱自清的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回文法(如国共内战时的著名时事评论《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悬念法(如白小易的 小小说《客厅里的爆炸》),矛盾法(如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反弹琵琶法(如《量 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精彩的标题,往往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在形式 上也有引人入胜之妙。 2.如果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后以“创新”为话题作文,请拟出三个记叙文或议论文标 题,比较一下,哪一个标题最好,并和同学交流。 欧洲篮球锦标赛,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比赛还剩下 8 秒钟!保加利亚 队以 2 分优势暂时领先,看来稳操胜券。然而,这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 须赢球超过 5 分才能取胜。而只剩下 8 秒钟想赢 3 分,梦想!这时,保加利亚队教练突然请 求暂停。许多人付之一笑,认为大势已去。暂停结束,比赛继续开始。突然,场上出现的不 可思议的事实把所有人惊呆了:只见保加利亚队拿球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迅速起 跳投篮,球应声入网!裁判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保加利亚队这创造性的战术, 为他们在最后的加时赛中赢得了 6 分,如愿以偿地出线了。 【思路点拨】 参考题目:(1)创新小说;(2)贵在创新;(3)另辟蹊径,创新为高。 二、古人论文有“凤头”之说。文章开头漂亮,往往有引人入胜之妙。写作时,你可以 开门见山直陈题旨,可以巧设悬念引出下文,可以渲染烘托营造氛围……如果要求阅读下面 的材料后以“拒绝遗忘”为话题作文,请自拟标题后拟写两种不同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的开 头,比较一下,你最满意哪一种?为什么?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 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 30 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反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 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黄历了,谁还算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北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 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很有功劳的。” 一位在颐和园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 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的就是多赚钱少赔点。各摆各的摊,各干各的活,您说是不是这个 理儿?” 【思路点拨】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写文章开头的能力。训练前,必须正确区分话题作文 和材料作文的不同写法。根据提供的“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的特别采访材料, 如果以“拒绝遗忘”为题写成材料作文,那么“拒绝遗忘”的对象必须和材料有关,如“民 族的灾难”、“国家的耻辱”等,文体应为议论文;如果以“拒绝遗忘”为话题写成话题作 文,那么“拒绝遗忘”的对象可以和材料有关,也可以和材料无关,如“爱”、“尊严”、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等,文体则没有限制。学生选定文体、确立话题后进行开 头的写作,要尽量做到启动快、切口小、吸引人。 三、古人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好的结尾,或干净利落戛然而止,或留有空白余味 深长,或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或陡转发现出人意外……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这篇 学生习作没有结尾,揣摩文意,想一想,可以有哪些不同的结尾?从中挑出一种你最满意的, 把它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卖鳖的男孩 这是一种微型观赏鳖,它们只比一元硬币大不了多少。它们背上有着不同的花纹,小白 点、灰点……总之,它们都很可爱,无忧无虑地在盆中爬着。 在盆旁边,蹲着一个穿蓝色衣服、棕色裤子的小男孩。他大约十三四岁,相貌很普通, 但一双大眼睛却格外亮,显得很突出。他有些腼腆,常低着头,不住摆弄着手中用来装小鳖 的杯子,只有当人从他面前走过时才抬头叫卖几声。偶尔有几个人来问问价钱,他眼中立刻 充满了希望。可又有谁会花几块钱来买不知道能不能养活的小鳖呢?很快,他的眼睛又黯淡 了。 “小哥哥,这小乌龟买回去有什么用呀?”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问道。 “养大了吃呗!”小男孩面无表情地说。 【思路点拨】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写文章结尾的能力。有同学这样结尾:“‘妈妈,我 们把这些小鳖都买下来吧!’小女孩恳切地看着妈妈。‘干嘛?’‘我要把它们都放了,它 们那么小就被吃了多可惜呀!’”这样写未免太过直白浅露。有同学这样结尾:“那些小鳖 依然可爱,无忧无虑地在盆中爬着。我心想:‘这么小的年纪,这么漠然的心态,真令人心 悸!’”这样写既卒章显志,又首尾圆合。还有同学这样结尾:“我心里顿时有一种说不出 的怪怪的感觉。”这样写则显得余味深长、耐人寻味。 四、《感谢四季》是一篇学生习作,请从词语推敲、句式变化、修辞运用等方面,对标 题、开头、正文和结尾修改润饰,为文章增添文采。 【思路点拨】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整体修改润饰的能力。只要在通读并理解原文的基础 上,从词语推敲、句式变化、运用修辞等方面,对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进行修改润饰即 可。 五、“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文章有精彩漂亮的一段乃至于一句“聪明 话”的,往往就能照亮全篇。请模仿下面的格言,写两三句你的“格言警句”。 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 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德]康德 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法]雨果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 ——[法]罗曼·罗兰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英]莎士比亚 朋友们,朝着太阳奔去吧,为了人类的幸福之花快点开放!挡住太阳的树叶能怎么样? 树枝能怎么样?——拨开它们,向着太阳,努力奋斗吧…… ——[德]黑格尔 【思路点拨】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造句能力。通观所提供的例句,可以发现,它们往 往是将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思想性来看,体现出人文的高度、精 神的高度;从修辞性来看,有的比喻,有的排比,有的层进,有的反问,都颇具文采。 六、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段话,力求语言隽永有味。 1.下面是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的两则,请你揣摩其写法,也写一两则“大地上的 事情”。 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 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 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到了六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 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落日。他记录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 表,需要三分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 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 约五分钟。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2.下面是《小故事,大道理》中的一则,请你揣摩其写法,也写一两则。 一盆奇妙的花 有一对夫妇开车经过乡下的一家餐厅。停下来用餐时,太太想去一下洗手间。一进洗手 间便看见一盆盛开的鲜花摆在一张老旧却非常雅致的木头桌子上。洗手间里收拾得很整齐, 可以说一尘不染。这位太太使用过之后,也主动把洗手台擦拭得干干净净。太太上车前对餐 厅老板说,那些鲜花可真漂亮。 “谢谢。”老板得意地说,“您知道吗,我在那里摆鲜花已经有十多年了。你绝对想不 到那小小的一盆花替我省了多少清洁工作。” 默想——用一点巧心,就可以使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好,毕竟干净的环境人人都不想破坏, 但如果一个地方脏乱,只会变得更加脏乱。让我们永葆一颗干净的心灵,以至一点污秽都能 立即察觉,同时也因此能和那些心灵高尚的人彼此影响。 【思路点拨】 这两题旨在训练学生片段写作的能力。第一题侧重于描写,希望通过训 练,能强化“描写意识”,在细致观察、深入体悟的基础上,营造出感染人、震撼人的“动 情点”来;第二题侧重于一事一议,希望通过训练,能因事即理,由表入里,对自然、社会、 人生等有自己的感悟、认识。两题都希望强化学生的“发现意识”。 思想的瓶颈 一只章鱼的体重可以达到 70 磅,但如此庞大的家伙,身体却非常柔软,柔软到几乎可 以将自己塞进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章鱼没有脊椎,这使它可以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它 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里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就咬住它们的头 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顿。对于海洋中的其他生物来说,章鱼可以称得 上是最可怕的动物之一。 但是,人类却有办法制服它。渔民掌握了章鱼的天性,他们将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 入海底。章鱼一看见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无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结果,这 些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渔民的猎物,变成了人类餐桌上的美味。 许多人的思想也如同章鱼,遇到苦闷、烦闷、失意、诱惑的“瓶子”,都喜欢往里钻。 其实,在广阔的海洋里,有更值得争取的东西。一味向瓶子里挤,我们的思想也会越来越狭 窄,越来越失去光亮。 【金指一点】 本文用一事一议的结构,由表及里,通过自然界中的章鱼在海中“称霸” 却由于天性中的“贪婪”成了人类餐桌上的美味这一事例,告诫人们:在生活的“海洋”中, 真正值得人们追求的东西有很多,面对诱惑,一定要冷静。 写作本片段,要“独具慧眼”,不能泛泛而谈,要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其中的 深意来。 行云流水著华章——如何使作文有文采 “有文采”实质上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个层次的语言标准。高考对“有文 采”的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具体讲,一是指 语言“运用得好”,二是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三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 而意无穷。 一、用词贴切 用词贴切,就是要求从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最准确、最生动的那一个,把 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文章用词贴切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如何能在作文时 准确地运用最恰当的词语呢? 1.要锤炼词语,使之形象生动 很多文学家都非常讲究“炼”字。宋代词人宋祁《木兰花》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 句是世人传诵的绝美佳句,王国维的评价是:“一个‘闹’字境界全出。”王维的“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与“圆”二字将直线美与浑圆美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绘了塞外 苍凉壮观的景象,其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 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 要找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 文章用词精当,讲究“炼字”,不仅能准确地表意,准确地勾勒出事物的特点,更能使 语言简明精练,含蓄隽永,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效果。如“人生是忙碌交织的,需要 让心灵翱翔于天空,接受和风细雨的洗礼;需要让心灵驰骋于大漠,接受黄沙漫天的洗礼; 需要让心灵游弋于海洋,接受雪白浪花的洗礼……”这是一段摘自优秀作文《风筝不断线》 中的文字,其中“翱翔”、“驰骋”、“游弋”等动词准确地表达了心灵的自由,形象生动, 极富语言张力。 2.活用新词,巧借流行语,使语言富有个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有开阔的视野,跟得上时代潮流的文章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而富 有时代色彩的流行新词的巧妙运用更能使此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达到较好的统一。例如“神 七”、“纳米”等词汇反映了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而“减肥”、“超女”、“反弹” 等则是新时代新生事物的反映。运用新兴词汇一定要注意: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一定 要慎用。如“美眉”、“菜鸟”、“恐龙”等,这类词均属于在网络交流中生造出来的。 二、句式灵活 要想语言生动优美,就必须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的灵活搭配, 只有这样,语言才能变化多姿。针对不同文体,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 需要,率真地、有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丰富 而不单一,能综合使用各种句式,既摇曳多姿,又朗朗上口。言为心声,当语言表达随心所 欲而不逾矩时,就不必去刻意追求句式的变化,文字就会由情而生,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生动。 句式的灵活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长句短句结合 一般地说,长句字数较多,表意严谨,内容丰富,精确细致,结构复杂,层次也较多, 一般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短句的特点 是简洁、明快、灵活,读起来省力,易懂。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可以使文章显示出音乐 美。例如《大豆摇铃曲》中“车老板儿稳稳地、悠悠地站在车上,由它颠,由它晃,鞭子在 空中一颤颤,猛地又抖出一个漂亮的弧形”,按着长句——短句——长句的格式,行文有了 音乐的美感,表现出北大荒人民在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2.整句散句错落 有些紧连在一起的句子或短语,结构相同或相似,显得很整齐,这叫整句。排比句、对 偶句就是整句,整句气势贯通,形式对称,音节和谐。与整句相对的是散句,即结构灵活自 由,长短不一的句子,散句能加强文章的亲切感。一篇文章中,全用整句便会呆板;全用散 句,就会缺少气势。如果整散句交错运用,那么文章语言就会显得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也 能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孙犁《黄鹂》结尾议论部分就有整句和散句结合的句子:“虎啸山林, 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整散灵活配合,读起来朗朗上口。 3.常式句与变式句的灵活运用 常式句就是按照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前因后果,先轻后重等正常语序组成的句子;变 式句则是为了突出表达某一方面的内容,临时改变某些成分位置的句子。根据具体的语境, 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孙犁的《荷花淀》写水生嫂的问话:“怎么了, 你?”这里不用常式句,而用主谓倒装的变式句,更能突出她对丈夫的关切,情感表现力大 大增强。 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即修饰语言辞藻,是指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对语 言及文字所进行的调整、加工和修饰润色活动。有人称修辞为“魔杖”,就凭它点到哪里, 哪里就亮堂起来。的确,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使语言精彩纷呈,充满灵性,从而增强表达 效果。 1.妙用排比,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 排比的特点是结构整齐、语言协调。用于说理,周密严谨;用于论证,气势磅礴;用于 列举,言简意赅;用于描写,形象生动;用于抒情,情深意浓。运用排比,能使文章获得充 沛畅达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排比可以各式各样,有 句子的排比,还有段落的排比,可灵活运用,以避免单调重复。 2.善用比喻,使语言鲜明、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使语言生动 形象,使美好的景象具体可感,呼之欲出。例如:“生活是袭华丽的长袍,而语文便是这华 丽长袍上的一颗水晶,远观,美得那样纯粹。等你亲身感受,才知道,轻轻触碰,它便会破 裂,洒落一地遗憾。”这一段话运用比喻把学习语文时的困惑、疑虑,描绘得真切、形象、 生动、感人。 3.运用拟人,使语言清新、活泼、灵动 把人以外的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他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这叫做拟人。运用拟人,不 仅使描写的事物富有情趣,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如朱自清的《绿》:“梅雨潭 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梅雨潭绿的奇异可爱,用语新奇,给人丰 富的想象空间。 四、文句含意蕴 文句含意蕴主要指语言不直白,不浅露,言简意赅而内涵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 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文句富有意蕴的文章,能给人以启迪以教益。 优秀的文章不管是哪种文体,总有一些语句言约而旨丰,它们或蕴涵生活哲理、人生真 谛,给人以理智的启发,引人深刻地思索;或饱含深厚的情感、独特的体验,使人感悟到人 生的况味,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激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如何使文句富含意蕴呢? 1.引用诗词、名言提高作文的文化蕴涵 灿若群星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文”有诗书气自华,引诗词入文不仅可以 使语言大放异彩,而且也能显示深厚的文学功底。例如《幸福是什么》中的一段文字: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 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作者阅读的广度。巧妙引用诗句使文章充 满诗意和文采,展示出经典之美。 2.情景交融,展示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的高度融合,就是作者所创造的那种情景交融、形 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如何描绘优美意境呢?主要有三种技巧:一是状物移情,在客观事物的 描绘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二是缘境生情,在特定生活场景的描绘中融入情感;三是赋予诗意, 即有意捕捉优美意象并用于寄托感情。总之,这意境应是蕴涵深沉而不流于平淡的,应是形 象具体而不流于空泛的,应是生动直观而不流于抽象的,要想方设法将情感与理趣融于景物 或情境描写之中,做到情景相生或情境交融,将生活中的物象世界演绎成具有无穷韵味的审 美世界。 3.运用细节描写,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或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 以及景物片断的具体细腻的描写。所谓细节即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文章 中的细节刻画就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把生活有声有色地再现出来,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的感觉。细节语言是最具感染力最能真切细腻地打动人的语言,学会运用即可给文 章增色添彩。 运用细节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 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4.幽默诙谐,使语言富有情趣 老舍先生曾说:“文字要生动,必须利用幽默。”写作中如能增添幽默,那么语言就会 充满情趣。幽默是语言风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幽默的语言不仅轻松活泼,趣味横生,而且 能显出作者的睿智和成熟。恰当地运用一些技巧使语言显得幽默俏皮,就能增加语言的情趣。 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在批评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列主义学风时,引用明朝解 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为 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的主观主义者画像,诙谐、风趣、幽默,发挥了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 [真题展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 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 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金指一点】 此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析主旨。诗中的“流星”、“树根” 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 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考生据此可以顺向从“树根”的角度写脚踏实地,扎根基层, 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逆向从“流星”的角度写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 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还可以从“无依无附”、“深深 地扎进”等关键词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 “无根”与“有根”的选择取舍,等等。 [满分示例] 守住内心的“灵魂” 人生在世,需要有立身之本。何为本?我想,就是扎进地层的“树根”,我们内心深处 的“灵魂”。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灵魂就是深入地层的树根,有了它,大树才能 茁壮成长;反之,如果我们失去了灵魂,就会像没有了引力束缚的流星,最终陨落在天际。 莫言荣获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各界人士都在热议高论,采访他的人如过江之鲫,文 学爱好者也在突然暴涨,书店里的莫言著作被一抢而空,相干不相干的大学则在邀请莫言当 名誉教授?面对此情此景,莫言很淡定,他声称自己很希望能够回到老家高密继续安静地创 作。 正因莫言守住了自己的阵地,没有因为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写作的初衷。他坚守自己 文学创作的初衷,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人生进行深刻的体悟, 于是他写出了像《我们的荆轲》、《蛙》等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终被诺奖青睐。 台湾作家 林清玄曾说过:“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仍有这样的体悟,写出这样的文字,这离不开他 对生活的态度。“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正是林清玄这 种对生活从容、淡泊的传统观念,使他的作品富有哲理与内涵。 林清玄守住了内心深处的 灵魂,成了生活的主人。对生活,他并没有因当今的快节奏而改变最初的坚守,反而体会得 更加深刻透彻。他守着对生活的感悟与深思,让我们从他所阐述的茶道与佛教中体会出无限 的哲理。 反观刘铁男,以为原本人人敬羡不已的副部级高官却在一夕之间成了人人唾弃的贪官, 究其原因,难道不是因为他丧失了内心深处的灵魂吗?做人当诚实,做官当清廉。可是他呢? 造假、受贿、骗套国家贷款。名人、高官若是偏离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他在大众面前的形象 就一落千丈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发展迅猛的时代,有太多的事物让人偏离了初衷,肆 意排放污水的黑心厂家,还有那向黄浦江扔了成千上万头死猪的养殖户们。是啊,一个人, 如果失去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亦如顾城先生所说的因为失去地球引力而获得“自由”的流星 一样,终在天际陨落。 唯有让根深扎地层才会繁盛不衰。守住内心深处的灵魂,为自己保 留一片纯粹的净土,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 【名师点评】 本文从“扎进地层的树根”的角度入手,提出中心论点“守住内心的灵 魂”,然后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先通过典型人物莫言、林清玄的事例从正面 阐述“守住内心的灵魂”会得到人们的尊重、世界的认可;而后再通过刘铁男、肆意排放污 水的黑心厂家,还有那向黄浦江扔了成千上万头死猪的养殖户们的事例从反面阐述“偏离内 心的灵魂”,他们的公众形象就不可同日而语。语言优美,思辨性很强,选取的事例很丰富, 论证很严密,正反对比,是非分明,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写作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三毛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 人爱莫能助。 要求:对三毛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曾有怎样的经历、见闻与之相似?你又有 何见解和主张?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材料是三毛的一段话,这段话用比喻说明了人生的某种哲理。人们不知 如何面对自己心中的矛盾,不知如何面对前行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不知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 也不知如何抵达成功的彼岸。三毛告诉我们,人生很多时候,别人帮不了你,你除了“自渡”, 没有办法到达彼岸。 立意很明确,人要有志气,要靠自己,通过自己奋斗努力取得成功。换一个角度说,人 要有自信,要做一个精神强大的人,靠自己战胜困难,渡过难关。选择议论文文体比较好, “自渡”的意思是自己靠自己。可以联想到当前的不愿担当责任的“啃老族”,也可联想到 为了给儿子支付医疗费而重返赛场的跳马选手丘索维金娜,等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往今来,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宋代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 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宋代词人柳永《蝶恋花》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爱国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认真体会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以其中的某一种境界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① 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第一种境界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苦思和眷恋,心情真切,信念专一,千 古流芳。今人常用它赞扬勇于探索真理、敢于攀登高峰的人。他们有远大志向,有为事业励 精图治、百折不回的雄心壮志。这是做人的规范,更是成大事业的首要条件。 第二种境界是执著追求理想达到忘我境地的一种写照。成大气候大学问者,无不“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无不具有勤奋、吃苦、务实、坚持之精神;那些清闲舒适、温情安 逸者,永远不会有所作为。 第三种境界是最高境界,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这里比喻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经过 下苦功夫和千百次的寻求探讨,突然有所成、有所得,狂喜之情,自是不言而喻。它告诉我 们:历经千辛万苦,必然会取得成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