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阅读与作文拓展:多彩生活之精读篇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阅读与作文拓展:多彩生活之精读篇 部编版

第6讲 多彩生活之精读专题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体味选文中多彩生活的内涵;‎ ‎2.解读《系在风筝线上的……》与《歪儿》《捅马蜂窝》两篇文章;‎ ‎3.归纳总结阅读理解中环境描写手法的作用。‎ 基础热身 导语: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会充满着恐惧的心理,而伴随着恐惧,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让我们不断的想去征服它,下面这个小语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小男孩,看到了一条河流,特别想进去游泳,但是,河水的湍急,让他心生畏惧,文段中就详细的描写了他开始游泳的这个过程。现在,大家就看看划线的语句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例1:我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挑战,可以让生活充满了色彩。当我们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就会获得满心的欢喜。‎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但离河边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巨大的响声,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朱迪斯姑姑都站在河边看我的表演。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既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思考:文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烘托童年时“我”游泳的勇敢。‎ ‎【分析】其实,整个语段,作者采用了多重描写方式,你们看了吗?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的准确形象地表达了“我”的勇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试题考查的描写方式的辨识以及作用的分析。答题的前提是要对常见的描写方式有所认识,答题的关键是要具备结合具体语句辨识描写方式及分析相关作用的能力。‎ 例2:(海龙的父亲是渔民,整个家庭就是靠爸爸捕鱼打猎为生,生活非常困窘。此时,爸爸却因在寒冷的天气下,下海打渔而感染风寒,不得不躺在家里,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不住的发愁。晚上,家人都睡着后,海龙偷偷的跑出去,冒着寒风,跳下海中捕鱼⋯⋯)‎ ‎【开头段】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比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结尾段】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思考:阅读选段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其作用。‎ 开头部分:(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海边,和时间——夕阳、暮霭。(2) “硕大无比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3)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4)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结尾:(1)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2)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3)同时也衬托出少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格,(4)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例3:林冲遭受高俅陷害,被流放外地。但是,高俅仍然不能容忍林冲活在世上,派人暗杀林冲。‎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那雪下的正紧⋯⋯‎ 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的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 ‎(而当林冲到古庙打算歇息时,才听到外面必必剥剥的爆响,跳起身来,方才发现是草料场起火,他要开门去救火时,却才听见那火是陆虞侯等人放的,要烧死自己⋯⋯)‎ 思考:说说前面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分析】风大雪紧的景物描写。正是由于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在沽酒途中见到小神庙,风雪紧才导致两间草厅被压倒,才有林冲到庙中暂避,采用巨石挡庙门,才得以听到仇人的谈话。没有风雪就没有这种巧合的可能。故有效推动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 解题技巧——环境描写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另外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也是如此。‎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同学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主人公这个时候的命运很悲惨,内心很痛苦,周围的环境都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雨,下雪,刮风),我们的阅读也是如此。这个时候的环境就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的。‎ 例如: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三、衬托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 要注意区分衬托人物品质和烘托人物心情。文章如果意在赞扬人物品质的时候,那么环境描写就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品质。而如果文章想要表现的是人物或喜或悲等的心情时,则环境描写就是为了烘托心情。‎ 如:有一篇文章叫做《母亲的贺卡》,讲的是一个母亲为了挽救儿子,去邮局寄贺卡,然后有很多人都在这过程中帮着这对母子。其中,母亲去邮局的路上,下着雪,此时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了烘托母亲的心情,不可能是要表现人物的品质。而邮局的老局长,为了帮这位母亲,也冒雪骑着车子去县邮局,这个时候的环境描写肯定就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品质。‎ 四、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一篇阅读叫做《人性的爱抚》,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偷东西,最后被一个宽容的店主人给感化,而迷途知返了。开篇的环境描写告诉我们“天气非常热,树叶都耷拉着”。因为天气热,人都会犯困,也不爱上街行走,所以店主就趴在柜台上打盹。而也就是因为这样,才会让小男孩有行窃的可能。所以,开头的环境描写就为下文男主人打盹,男孩想要行窃做铺垫。‎ 六、深化作品主题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不可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此外,环境描写还有这些作用:暗示人物身份、命运;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手法);为阐发某种道理做铺垫;借景物阐明某种道理;写景中蕴含着某些道理。(考试中,不常出现,了解即可)‎ 能力提高 ‎【创新班】【尖子班】【培优班】‎ 对于风筝,我们应该都是不陌生的,也可能会有些人是放风筝的能手,每每这个时候,也是最让人得意的时候:‎ 系在风筝线上的……‎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环境描写作用题】‎ ‎【答案】(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仲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2)触景生情,自然引起下文对童年的回忆,表达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 ‎【分析】关于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首段的环境描写,在分析的时候,要注意和语段作用联系起来。‎ ‎2.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4分)‎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 ‎【答案】制作骨架;系缠放线 ‎3.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6分)‎ ‎【答案】(1)第7段写放风筝失败的体验,与前两段写放风筝成功的快乐,都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反映;(2)使童年的生活更有情趣。(3)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 ‎【解析】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从结构上考虑,先要思考删去会有什么后果,肯定会使得文章结构不完整,叙述不全面,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记叙文中会出现,说明文中也同样会有,如《非凡的蜻蜓》中,讲的是蜻蜓生活的状况,全文意在说明蜻蜓非常的特别的生存本领,可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又介绍蜻蜓的天敌,而介绍天敌的部分其作用就是使得我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了解蜻蜓的生活状况。‎ ‎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4分)‎ ‎【答案】(1)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 (3)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 ‎【解析】分析这句话的句式,虽然…可…却…,是转折的,转折的句式,主要的意思都是在转折之后的。我们这个句子的表达重点在“可”字后面,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可”后面的内容来分析,可见,我的童年是和风筝联系在一起的,看到风筝就会想起童年。而这样抒情性的语句肯定是要抒情感的,“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直接就可以看出,是表达了对童年的无限眷恋的。‎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4分)‎ ‎【答案】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快乐。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 巩固精炼 ‎【创新班、尖子班】捅马蜂窝 冯骥才 ‎①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 ‎③“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 ‎④“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 ‎⑤“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 ‎⑥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 ‎⑦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冲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瞬间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一疼,挨蛰了!我下意识地用手一拍,感觉我的掌心触到它可怕的身体。我吓得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里。 ‎ ‎⑧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拔毒,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⑨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⑩“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这就是蛰你的马蜂,可能被你一拍,拍死的。” ‎ ‎⑪仔细一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他,它不蛰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⑫“那它干嘛还要蛰我,这样它自己不也完了吗?”‎ ‎⑬“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当然要跟你拼命的!”爷爷说。 ‎ ‎⑭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死一搏,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 ‎ ‎⑮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 ‎⑯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 ‎⑰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 ‎⑱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 ‎⑲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 ‎1.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 ‎( )→“我”捅了马蜂窝→( )→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 ‎【答案】爷爷后院有马蜂窝;后悔捅马蜂窝 ‎2.“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什么? ‎ ‎【答案】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给自己招惹麻烦。‎ ‎3.作者对于我捅马蜂窝这个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赏析这处描写的作用。‎ ‎【答案】(1)“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 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运用了动作描写,如:如 蒙住头顶,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绑竹竿等等,都可以看出我为了捅马蜂窝所 做的充足的准备,暗示我捅马蜂窝的势在必行。‎ ‎(2)“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在捅马蜂窝之前,内心的矛盾过程。‎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赏析修辞手法)‎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马蜂比喻成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5.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 ‎【答案】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拓展阅读 ‎【培优班】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1.随着情节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事件: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罐 歪儿回来 感情:‎ ‎【答案】拿他取乐(或:戏弄他,捉弄他);有点不安(或:有点内疚,有点自责,有点惭愧);深感内疚(或:深感惭愧);亲密快乐(或:开心)‎ ‎2.第4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2分)‎ ‎【答案】第4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转变做铺垫。‎ ‎3.第5段划线处是一个情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了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测歪儿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3分)‎ ‎【答案】事例: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大家玩的没有那么起劲了;我真想下去和伙伴们一起玩,可是妈妈不允许啊;不管怎样,我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 ‎4.文章中有很多地方运用描写,试着找出来进行赏析。‎ ‎【答案】“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对歪儿的外貌描写,写出了歪儿的可笑的外貌,为下文大家取笑歪儿,戏弄歪儿做铺垫。‎ ‎“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对歪儿的动作描写,极尽的展现歪儿笨拙的动作,不免引大家发笑。‎ 这个句子,也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入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歪儿追罐的样子比喻成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形象的写出了歪儿追罐时的笨拙。‎ ‎5.文章结尾处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3分)‎ ‎【答案】伙伴们的帮助和体贴,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