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导学案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导学案12

10.《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1.理顺归纳文章内容结构,学习作者构思方法。 2.理解分析文中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用语技巧。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 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 “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 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 越成绩。1949 年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 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 《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 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诗歌常识梳理——关于中国诗歌 (一)诗歌的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 鲜明等特点。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 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 1.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旧体诗)和现代诗歌(自由诗)两大部分。 2.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 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1)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 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 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 “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2)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 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 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 3)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 字内)、中调(59—90 字内)和长调 (91 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4)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 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 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 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 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 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 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 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 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 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学习过程】 一、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哪些特征? 二、阅读文章第 1 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2.“他能辨别”这句话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3.“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为什么不能? 4.“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对“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作者的态度怎样? 三、阅读文章第 3 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 需要”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请指出其本体、 喻体。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阅读文章第 4—5 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 A.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 B.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对于这种“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诗句形式,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吗? 五、赏析句子,品味语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 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 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 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 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精髓(suǐ) 纯粹(cuì) 数落(shǔ) 数见不鲜(shù) B.停泊(bó) 湖泊(pō) 无垠(yín) 鲜为人知(xiān) C.槛外(jiàn) 门槛(kǎn) 涕泪(dì) 一蹴而至(cù) D.叫嚣(xiāo) 犬吠(fèi) 颦蹙(cù) 轻鸢剪掠(yuā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______。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 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 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2)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________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________; 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3)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 讲,像良 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________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 无线电或者…… A.暗合 忽略 差异 除非 B.契合 忽略 差别 除非 C.契合 忽视 差异 因为 D.暗合 忽视 差别 因 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 业脱颖而出。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 要不惮超越的勇气。 C.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 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D.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 花的感受美国的生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 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 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 破坏的恶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 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5.“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这一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言”这里是称说、描述的意思。 B.“凑泊”这里是形成的意思 C.这句话是由上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概括出来,而 对上句话有解说作用。 D.这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 的作用。 6.填空: 钱钟书,字________,号槐聚,1910 年生于江苏无锡。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解放前的 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文论 及诗文评论《谈艺录》。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 存》等。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阅读文章第七、八自然段,回答 7~10 题。 7.文章在后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 容忽略不讲”? 8.“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 化的人。”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9.概括第八自然段的大意。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B.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 C.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 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D.这篇课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旁征博引,阐释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征。观点鲜明, 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 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 ”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 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得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 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 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 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 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 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 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 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 里 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 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 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 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 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 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 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 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 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 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 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 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 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 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 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 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 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 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1.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2.中 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3.中国诗富于暗示性。4.中国诗笔力 轻淡,词气安和。 二、1.(1)他能辨别,他只能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2)他不能这 样笼统地概括。他要避免概论,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 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3)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没有居高临远的观 点。 2.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3.(1)他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 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Blake)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2)假如要作概论,他 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4.暗含讽意。对他象科学家那样避免概论的做法,作者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三、1.本体:鞋子;喻体:诗体,亦即诗歌的形式。本体:脚;喻体:诗心,亦即诗歌的 内容。这个比喻说明: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两种是一个辨证统 一的关系。 2.本体:中国诗;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 本体:中国诗人;喻体:在樱桃核跟二 寸象牙方块上雕刻的雕刻者。 这个比喻说明:与外国诗比较而言,中国诗篇幅短小。 四、1.A.“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 雨在晚上悄然潜入吴地。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 的黯淡气氛。“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其实意指的是 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其 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B.“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所乘船只鼓起风帆顺江而下,越行越远, 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眼前只有这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在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背后藏着诗人的形象,这一切都是诗人眼前之景,是他目送友人远去,自 己却不愿离去,而久久地伫立在岸边,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2.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曹植《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曹雪芹《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五、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 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 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 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 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 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 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 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 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 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 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 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 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基础达标】 1.D(A 数见不鲜:shuò,B 鲜:xiǎn,C 涕:tì。) 2.A 3.C(C 项“舍我其谁”说的是自视甚高,与“傲气”搭配;A 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 能全部显现出来,不用于物;B 项“摧枯 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D 项“走马观花” 比喻粗略的观察事物,含有贬义) 4.A(B.“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由于”应放在“公务员”之后,或者删去;C.“原因” 和“恶果”重复,应删去一个;D.只争“冠军”,不争“亚军”) 5.D 6.默存 《写在人生边上》 《人•兽•鬼》 《围城》 7.作者借此说明中国诗歌尽管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别于外国诗歌,但是中国诗首先是诗, 具有诗的基本特征,而且由于人类的基本习性是相同的,所以“中西诗不但内 容常相同, 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 分”,这样既对中外“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告诫了外国朋友—— 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诗歌,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 8.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乃至文化固然有中西差异,但是中西诗歌乃至世界文化共同点是 主要的,一味强调差异,乃至各自强调本位文化,是不对的,这种意见就连哈巴狗都不会同 意,要提出抗议的。 9.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10.D(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阐释的是中国诗的特征。) 【拓展提升】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说:“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 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 可能也无益处 ”,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故选 D。 2.C 解析:本题考查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 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 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故选 C。 3.A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 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正确,但不能推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 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了解文化的流变,完成自由的文化对话,故选 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