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4 人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4 人教版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作者卡片 姓 名 艾·弗罗姆 国 别 美 国 生卒年 ‎1900-1980‎ 相关材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等 背景呈现 本文节选自艾·弗罗姆的《爱的艺术》。这部书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爱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艺术。‎ 知识链接 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这种分析法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速读感知 ‎1.母爱和父爱在本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 6‎ ‎2.母爱和父爱有哪些消极因素?‎ 精要研读 ‎1.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有什么含意?‎ ‎3.爱从幼稚走向成熟需要哪些条件?‎ ‎4.在母亲的影响下,孩子逐渐学会爱,孩子学会爱的表现有哪些?‎ ‎5.“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6.本文虽然是节选,但论述相对完整,那么,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6‎ 重难探究 文中,作者在比较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区别时,说“母爱是无条件的”,“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真的如此吗?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文脉图示 技法借鉴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多处巧设过渡,达到了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的效果。课文第四自然段紧承上几段儿童“爱的能力”获得发展,说明儿童“爱的对象”也得到发展。本段有过渡的性质,前几段文字主要说明母爱,借这段文字过渡,引出下文对父爱的说明。‎ 过渡,是指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一篇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很大,如果用一两句话过渡,文章的思路就会很清晰。过渡就像一座桥,衔接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意思。过渡得好,写出的文章就会给人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感觉;过渡得不好,就会让读者觉得文章生硬、别扭。‎ ‎1.学会用词语过渡 什么是过渡词语?当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意思的转换并不复杂时,一般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来过渡。词语过渡及句子过渡,统称为“语句衔接”。在写作时,重视语句衔接,‎ 6‎ 可使文章完整、紧凑、自然、流畅。‎ ‎2.学会用句子过渡 在时间、场面、议论的重点等有大的转换时,在各大层次之间进行转换时,在叙、议之间互相转换时,往往用过渡句(或过渡段)过渡。根据过渡句的位置,有三种过渡方法:‎ ‎(1)过渡句置于段首:用下段首句过渡,起挈领下文的作用,称为“启下过渡”。‎ ‎(2)过渡句置于段末:用上段尾句过渡,起小结前文,引出新意的作用,可称为“承上过渡”。‎ ‎(3)过渡句置于段中:用段中句子过渡。‎ ‎3.学会用段落过渡 用段落过渡,既承上,又启下。段落过渡法,能使相邻的两层意思和段落上下贯通,前后衔接,浑然一体。内容转移、跨度较大,或倒叙与顺叙相转接的地方,一般需要段落过渡。用作过渡的独立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 6‎ ‎【参考答案】‎ 速读感知 ‎1.【答案】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2.【答案】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精要研读 ‎1.【解析】采取找中心句法回答。本段中心句为第二个句子。‎ ‎【答案】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婴儿时期人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以外的世界的存在,因此婴儿还无法明白爱,不具备爱的能力。‎ ‎2.【解析】“我被人爱”就是指的母爱,“我是我”其实要表达的就是“我有被人爱的资本”。‎ ‎【答案】这句话具体解说“我被人爱”(也就是母爱)这种心理体验的内涵。“我是我”即“我有被人爱的资本”,这里的“资本”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我是母亲的孩子”“我孤立无援”“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3.【解析】从文本第三自然段提炼,可得答案。‎ ‎【答案】①“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即“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②体会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不再依赖接受爱(被人爱);③“通过爱”,也就是在“爱”的实践中学会“爱”。‎ ‎4.【解析】前提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会爱”的顺序应是先“爱父母”,再“爱别人”。‎ ‎【答案】 主要表现有:①爱父母,“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②爱别人,“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5.【解析】这段话主要是用来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运用的是对比的方法;同时,“母爱是我们的故乡……”则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答案】运用对比的方式,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这两大特色都在这一段中得到体现。“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与歌颂母亲的诗歌里的句子看起来差不多,‎ 6‎ 其实是作者独到的安排:喻体“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爱的性质——无条件、不需要争取就可取得。‎ ‎6.【解析】阅读全文可知文章首先写孩子爱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接着写孩子爱的性质变化和中心的转移。是按照孩子成长发展的顺序来论证的。‎ ‎【答案】本文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重难探究 ‎【解析】从文中看,作者举了大量的事实来说明“母爱是无条件的”,但根据我们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探讨“母爱是有条件”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观点一)确实,母爱是伟大的,相对于其他几种爱的形式而言,它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只要孩子存在,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便爱他。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所以我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 ‎(观点二)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者是下意识的。母亲不一定意识到这一条件,但是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所以我认为“母爱是有条件的”。‎ ‎(观点三)母爱是有条件的,它十分自私,它需要你是母亲的孩子,这才会得到母亲的爱。母亲只爱自己的孩子,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最优秀,并期望其所有希望能够达到。她付出无尽的爱,同时也希望收获骄傲和自豪,这是有条件的爱。‎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