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一下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2分)‎ ‎1.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 )‎ 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 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 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 ‎2.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3.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使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4.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 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D.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5.清嘉、道以来,侠义公案小说繁盛。《施公案》叙述了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的施世纶在忠勇之士协助下“剿寇”、不畏权贵秉公“审案”的故事;其情节增加了私访遇险之事,和以往的公案侠义小说相比更显曲折。据此可知、该小说( )‎ A.迎合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B.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的反映 C.倡导侠士的反抗斗争精神 D.真实再现了施公办案的场景 ‎6.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7.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8.文学折射时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诗经》收录了宗庙祭祀的歌词,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B.《离骚》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C.汉赋和唐诗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 D.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均为满足市民阶层文化生活而作 ‎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发展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0.“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 ‎1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2.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1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14.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B.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C.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D.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15.分析下图,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A.城市的分布由北方向南方发展 B.商业城市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C.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 D.商业城市分布地区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16.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17‎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18.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19.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20.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21.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22.《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2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理论     B.重实用     C.重民众     D.重实验 ‎2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 )‎ A.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B.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C.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25.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一《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 )‎ 标题 内容节录 衣服冠履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言语步趋 ‎“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读书写字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杂细事宜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26.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这一思想( )‎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 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 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2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轻徭薄赋”,国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28.《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29.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30.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31.《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 )‎ A.倡导礼法并施 B.强调君主专制 C.主张重视人治 D.具有法治精神 ‎32.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33.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 )‎ A.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 B.认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 C.主张重视国人选官意见 D.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出现 ‎34.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土”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35.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的思潮兴起 ‎36.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主张( )‎ 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 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 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 D.瓦解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 ‎37.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38.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B.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C.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D.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39.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体现了( )‎ A.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 B.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 C.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D.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40.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 A.走向成熟的轨迹 B.天下私有的本质 C.因循反复的特点 D.集权体制的根源 二、材料题(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亦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 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 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4分)‎ (2) 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 理由是什么?(4分)‎ (3) 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4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4分),并对其作简要评价。(8分)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