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西梧州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西梧州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广西梧州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给分)‎ ‎1.(2分)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2.(2分)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四民”,即士、农、工、商。“四民”之中以农民人数最多,他们是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之一。战国时期“四民”的这一特点(  )‎ A.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 B.减缓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 C.不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 D.根源于传统政治制度异变 ‎3.(2分)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知(  )‎ 出处 记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A.社会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 ‎ B.土地兼并现象较为突出 ‎ C.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4.(2分)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路”;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这种现象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区域性的专业化经济出现 ‎ 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D.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5.(2分)有学者认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为(  )‎ A.商人群体形成 ‎ B.坊市界限的打破 ‎ C.盐铁官营制度 ‎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现象 ‎6.(2分)(清朝前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以下属于这一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影响的是(  )‎ 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C.有利于维护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 D.有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7.(2‎ 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 C.近代中国贸易主权的丧失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8.(2分)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的崇洋心理 ‎ B.土纱以质优受到用户的欢迎 ‎ C.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固性 ‎ D.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优势 ‎9.(2分)下面为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种类比较表(单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机器及大工具 建筑用品;设备、器材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93年 ‎0.6‎ ‎7.8‎ ‎13.0‎ ‎78.6‎ ‎1903年 ‎0.7‎ ‎14.3‎ ‎22.2‎ ‎62.7‎ ‎1910年 ‎1.5‎ ‎16.0‎ ‎17.0‎ ‎65.5‎ A.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 ‎ B.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 ‎ C.民族工业的发展面临绝境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10.(2分)钱乘旦评价某一事件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  )‎ A.实现了自强求富目的 ‎ B.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 C.促进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D.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 ‎11.(2分)“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此段材料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 B.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 C.中国人对西方先进工业文明成果由排斥到接受 ‎ 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 ‎12.(2分)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  )‎ 近代被迫开放的沿江通商口岸 较早地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 ‎20世纪初民主革命火炬的点燃地 建成新中国首座横跨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 A.上海 B.武汉 C.南京 D.重庆 ‎13.(2分)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影响②、③、⑤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A.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 B.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 ‎ C.外国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D.政府经济政策的主导作用 ‎14.(2分)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这表明(  )‎ A.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B.我国工业化建设受苏联模式影响 ‎ C.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 ‎ D.国家对工业建设的行政指导作用加强 ‎15.(2分)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是指(  )‎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 B.土地改革运动 ‎ C.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6.(2分)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及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反思中共八大所确定的国内主要矛盾 ‎ B.意在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 C.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 D.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 ‎17.(2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 C.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8.(2分)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 C.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改变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9.(2分)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说明(  )‎ A.国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B.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C.国家逐步突破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 ‎ D.物资短缺问题已经解决 ‎20.(2分)“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 B.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21.(2分)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 B.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 C.英国人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 D.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22.(2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以下属于“种种有利力量”中的是(  )‎ A.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B.海外市场的扩大 ‎ C.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新航路的开辟 ‎23.(2‎ 分)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以下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 A.蒸汽机 B.汽车 C.珍妮机 D.电灯 ‎24.(2分)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25.(2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大街小巷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车,状如长龙,当时流行着“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的谚语。由此可见,美国(  )‎ A.汽车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 B.经济繁荣背后隐藏严重的产销矛盾 ‎ C.汽车工业始现衰兆 ‎ D.经济危机首先在汽车制造行业爆发 ‎26.(2分)老子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取消金本位制,实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刺激出口 ‎ B.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 ‎ C.通过《紧急银行法》,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 D.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量 ‎27.(2分)有学者指出,在500余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扮演了一个开拓者和革命者的角色。其依据是罗斯福总统(  )‎ A.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 ‎ B.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资本主义 ‎ C.找到了克服经济危机的有效办法 ‎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8.(2分)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 B.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 C.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29.(2分)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 A.实行计划经济建设 B.取消自由贸易 ‎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D.实行农业集体化 ‎30.(2分)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客观评价了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B.高度肯定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C.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达成了预期目标 ‎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31.(2‎ 分)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向新体制过渡。当时苏联处于(  )‎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32.(2分)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33.(2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初期,其资金主要在美国筹措,且该银行贷款必须由贷款国政府担保,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由此可知,该机构(  )‎ A.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 B.标志着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 ‎ C.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 D.使贷款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34.(2分)如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如图,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A.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扩展进程 ‎ C.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D.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35.(2分)读2001年11月14日《新民晚报》上的漫画《圆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 B.中国在世贸组织中具有重要地位 ‎ C.国际社会排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D.中国尚未具备入世的基本条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8分,第38小题10分,共30分)‎ ‎3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都城纪胜》记载:“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赴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 材料二 ‎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商品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37.(8分)武汉经济发展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武汉曾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之洞督鄂期间,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从1890年到1909年,先后创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湖北制麻局、湖北纺纱官局、武昌制革厂、白沙洲造纸厂、湖北毡呢厂、湖北官砖厂、湖北针钉厂等近代企业,总资本约1130万银两,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为全国之冠。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摘编自廖建夏《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材料二 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武汉在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业任务是快速发展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将武汉一个百废待兴的商业城市转变成了产能较大的内陆重工业基地。在这5年中,国家为武汉市工业领域投资5.4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35.4%,新建、扩建工厂160多个,其中新建企业32个,已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的29个,1957年全市工业部产值12.69亿元,是1952年的2.9倍,是1949年的4.6倍。‎ ‎﹣﹣摘编自张凯《历史文化视域下的武汉重工业遗产探究(1890~19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武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近现代武汉工业发展的影响。‎ ‎38.(10分)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经过百年发展,不仅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时期 概况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 ‎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养老金改革法》、1995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 ‎﹣﹣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并谈谈你的认识。‎ ‎2019-2020学年广西梧州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给分)‎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土地之神”“主管五谷之神”。‎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用“土地之神”和“主管五谷之神”来称呼国家,体现了土地和粮食生产对国家的重要,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故D正确。‎ A项说法理解片面而狭隘,故排除。‎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均没有体现,故排除B。‎ C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选:D。‎ ‎2.【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农民人数最多……是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之一”。‎ ‎【解答】从材料中的“以农民人数最多……是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对国家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正确。‎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故B、C错误。‎ 小农经济的形成根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即当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故D错误。‎ 故选:A。‎ ‎3.【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土地制度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等。‎ ‎【解答】根据材料“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等可知唐代出现了大量侵占农民土地及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故B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认可问题,排除C项。‎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变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太湖地区……‘以机为田,以梭为米’……苏州震泽镇……‘尽逐丝绸之路’”“松江地区……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湖地区盛行纺织,苏州震泽镇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达,景德镇制瓷业发达。这表明,明代已经出现了区域性的专业化经济,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排除A。‎ 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在近代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C。‎ 材料中强调纺织业的普遍,棉纺织业只涉及松江地区,没有提到技术进步,故排除D。‎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政治权力型经济”。‎ ‎【解答】“政治权力型经济”顾名思义,应该是与政治权力密切结合的经济类型,是政府机构干预的结果,盐铁官营制度属于政府行为,故C正确;‎ ABD是商品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排除。‎ 故选:C。‎ ‎6.【分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解答】依据材料“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可知,反映了富商大贾将财富用于购买田地,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维护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富商大贾将财富用于购买田地,使得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缺乏资本,不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AD两项错误。‎ 富商大贾将财富用于购买田地,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会激化社会矛盾,故B项错误。‎ 故选:C。‎ ‎7.【分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是自然经济,其结构特征是男耕女织,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换言之,自然经济就是“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冲击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使得中国家庭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对应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对应的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所以,排除B、D两项。‎ 贸易主权不是“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C项不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故排除。‎ 故选:A。‎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外国棉纱便宜不是由于中国人的崇洋心理所导致的。‎ B.材料看不出中国棉纱质量好。‎ C.自然经济的顽固性不是洋纱价格低廉的原因。‎ D.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列强在中国销售的棉纱,比中国自己生产的棉纱要便宜,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故选:D。‎ ‎9.【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19世纪末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从表格中直接消费资料呈下降趋势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的直接消费资料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893~1910年处于甲午中日战争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因此出现表格现象,故D项正确。‎ 表格信息反映了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说明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有所下降,故A项错误。‎ B项说法与表格中的直接消费资料呈下降趋势不符,排除。‎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而非面临绝境,故C项错误。‎ 故选:D。‎ ‎10.【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的主旨,结合洋务运动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可知,反映的是该事件接受近代化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正确。‎ 洋务运动没有使得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以失败而告终,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这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故C项错误。‎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中宣告失败,故D项错误。‎ 故选:B。‎ ‎11.【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 ‎【解答】从材料信息看,人们对“西法”从“啧有烦言”“指为不详”到甲午战后接受工业文明,说明工业文明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故C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近代机器工业适合中国国情,故D错误。‎ 故选:C。‎ ‎12.【分析】本题将表格类的内容进行综合可知都符合的只有武汉这个城市,考查近代的相关历史信息。‎ ‎【解答】综合表格类的四项内容只有武汉全部符合,同时题干中关键信息“新中国首座横跨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指向武汉,因此B正确;上海不是20世纪民主革命火炬的点燃地,A不正确;南京长江大桥不是新中国建成的首座横跨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桥,C不正确;重庆属于内地,没有较早地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D不对。‎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解题的关键是“共同因素”。‎ ‎【解答】②阶段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③阶段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阶段;⑤阶段是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阶段,结合所学可知,影响3个阶段的共同原因是政府经济政策的主导作用,故D项正确;‎ AB与②阶段不符,排除;‎ C是③阶段发展的原因,排除。‎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关键要理解题干体现了政府通过细化工业部门]管理以加强国家对工业建设的行政指导作用。‎ ‎【解答】A.题干未体现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A;‎ B.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我国工业化建设受苏联模式影响,故排除B;‎ C.材料未体现科技革命对工业发展的作用,故排除C;‎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为适应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特别是国防工业建设的需要,政府通过细化工业部门]管理以加强国家对工业建设的行政指导作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要求学生结合三大改造的措施特征来分析。‎ ‎【解答】A.在三大改造的农业改造过程中,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自愿联合的原则,符合材料的特点。‎ B.土地改革没有涉及到要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问题。‎ C.材料涉及到的是农业运动,而不是手工业的活动。‎ D.人民公社并不是自愿互利的原则,而是国家强制推行的。‎ 故选:A。‎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在由于三面红旗导致了严重经济困难以后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表现,并不是对八大所确立的主要矛盾的反思。‎ B.材料中的调整措施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意思。‎ C.“三面红旗“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所以60年代初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材料中的调整措施,本质上是要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D.材料中的调整措施并没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 故选:C。‎ ‎17.【分析】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关键信息有: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 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方式是增强企业的主动性。“找米下锅”即是主动性增强的表现,主动性的增强”导致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故A增强。‎ B项“完全分离”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D。‎ 故选:A。‎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的政策只是促进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B.80年代初,我国的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的改变。‎ C.1980年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 D.从材料可以看出1980年我国粮食的播种面积减少,而总体产量却增加了,主要的原因是由于70年代末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选:D。‎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 C.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可以敞开供应猪肉,鸡蛋也可以进行价格调整,说明国家在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 D.材料看不出物质短缺,问题已经解决。‎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英国殖民扩张的条件和表现来分析。‎ ‎【解答】A.在英国工业资本取得商业资本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特征。‎ B.材料中的国家都是在大西洋沿岸,材料反映了地中海沿岸显得停滞不前,所以这些国家具备一定的优势,结合数学知识,这个优势就是指新华路开辟以后引起了“商业革命“,导致了商业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C.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在18世纪。‎ D.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基本上都组建了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来进行殖民扩张,这是他们的殖民扩张的手段,而不是优势。‎ 故选:B。‎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对东西方贸易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之所以茶叶在17世纪的英国逐渐普及,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东西方贸易量的扩大,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这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B.饮茶之风的改变并不等于英国等级观念的淡化。‎ C.英国人品茶并不是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D.中国茶叶产量大,但是如果贸易没有扩大,也不会在英国普及。‎ 故选:A。‎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是18世纪英国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是在17世纪。‎ B.18世纪英国海外市场不断的扩大,属于材料中的力量表现。‎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是在17世纪。‎ D.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 故选:B。‎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和“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然后判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和“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可以判断出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蒸汽机、珍妮机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不符合题意;汽车、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与题意相符。‎ 故选:BD。‎ ‎24.【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题干设问要求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石油化学工业是重工业,属于工业结构,因此可以排除A项。BD两项是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形成垄断。资本家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故选:C。‎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的背景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只能看出汽车销售比较旺盛,看不出汽车产业是支柱产业。‎ B.从材料中“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购买能力,不能支撑起当时的消费现象,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产销矛盾。‎ C.材料看不出汽车工业的衰败。‎ D.经济危机首先是在金融行业爆发的。‎ 故选:B。‎ ‎26.【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高中关于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解答】A.取消金本位,实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刺激出口,主要是为了解决货币短缺,减少国际货币问题对美国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故排除;‎ B.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属于间接救济,其主要目的是缓和失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故排除;‎ C.经济危机最初表现为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罗斯福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令银行暂时修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故正确;‎ D.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量,主要给国家利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的利益,故排除。‎ 故选:C。‎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要求学生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罗斯福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从根本上来讲,他还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 B.罗斯福新政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资本主义,体现不出开拓者的作用。‎ C.罗斯福新政只是缓解了危机,并没有找到克服危机的有效办法。‎ D.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体现了开拓者和革命者的角色。‎ 故选:D。‎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措施以及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没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B.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以有民营化的潮流的出现,九十年代“全球化”取代了“民营化”说明西欧经济逐步恢复走出“滞胀“,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从而改变了经济发展标语,所以选B。‎ C.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二战后到70年代不符合材料时间特点。‎ D.全球化应该是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故选:B。‎ ‎29.【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解答】材料“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体现了苏俄允许资本主义存在,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货币关系存在,故C正确。‎ AD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排除。‎ 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排除。‎ 故选:C。‎ ‎3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侧重于考查的是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解答】A.本题的时间是苏联,也就是在1922年以后,并且涉及到了“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也就是这一政策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不难想到的是斯大林实行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并未题干中整体的态度是肯定的,故正确;‎ B.虽然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到1928年才被废除,新经济政策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发展,显然新经济政策的目标并不是促进苏联的工业化,故排除;‎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废除,时间不符,故排除;‎ D.赫鲁晓夫在1953年上台,且赫鲁晓夫的改革另苏联的经济陷入混乱之中,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改革,故排除。‎ 故选:A。‎ ‎31.【分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措施。关键信息有: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解答】‎ 戈尔巴乔夫改革强调市场经济重要性,实行全方位的改革。据此依据材料“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向新体制过渡”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 ABC都是计划经济模式,排除。‎ 故选:D。‎ ‎32.【分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解答】根据材料“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世界财富优势的关系模式”可知这一模式为布雷顿森林体系,A项符合题意。‎ B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是个军事组织,不符合题意;‎ C项二战后美国主导自由贸易,不符合题意;‎ D项是指的1947年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是用来购买美国的商品,有利于美国商品在全球的销售,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B.仅仅一个世界银行并不能标志美国经济霸权的确立。‎ C.材料看不出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阻碍。‎ D.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贷款国的工业化进程的促进。‎ 故选:A。‎ ‎34.【分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解题的关键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联合的加强,从图片中的西欧六国发展到更多的国家,说明欧洲一体化在不断的前进,欧洲一体化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表现,故C正确;‎ A是华约的形成,排除;‎ B不符合题意,排除;‎ D是欧盟,排除。‎ 故选:C。‎ ‎3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2001年”“圆满”。‎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只要加上中国世界就能“圆满”,这表明中国在世贸组织中具有重要地位,故B正确。‎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但不是世贸组织的创始国,故A错误。‎ C项与漫画寓意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8分,第38小题10分,共30分)‎ ‎36.【分析】(1)根据材料“坊巷市井”“早市”“招牌商标”““仁”“义”“德”“信””等关键信息,可概括出北宋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在体制内发展”“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等信息可知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解答】(1)从材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可知宋代商业经营地点已经不受限制、商品经营范围、种类多;据“其有赴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可知宋代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据“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可知北宋商业繁荣,竞争激烈;据材料“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可知北宋商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重视商业信用。‎ ‎(2‎ ‎)根据材料“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可知中国古代商业受到封建体制的制约;据材料“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可知中国古代商人地位低下也是商业发展受限的原因;据材料“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可知官办商业也影响着商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可知城市起着更多地是政治功能。‎ 故答案为:‎ ‎(1)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经商地点不受限制;商业经营范围广、种类多;商业繁荣、竞争激烈;经商活动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重视商业信用;‎ ‎(2)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地位低下;官办商业的影响;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功能。‎ ‎37.【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本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政府政策以及实业救国德国角度分析;(2)本小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和一五计划的的影响分析。‎ ‎【解答】(1)本小问的因素,依据材料一“张之洞督鄂期间,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可以得出洋务运动的推动;“民办企业28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依据材料一时间,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政府政策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和一五计划的的影响可以得出加速武汉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改变近现代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力地推动全国工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因素:洋务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影响:加速武汉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改变近现代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力地推动全国工业的发展。‎ ‎38.【分析】本题考查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相关知识。对题干相关法律文件内容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关于特点:依据材料“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等可得出如下特点①政府立法;如《工人医疗保险法》等法律的颁布;材料显示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德国政府不断制定并修改相关法律文件,据此可得出如下特点:不断改革和调整;③‎ 材料显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了工人农民、老人等群体,并涉及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多个领域,据此可得出如下特点:覆盖面广。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具有两面性:即缓和社会矛盾,又加重财政负担。关于认识:从规律、实质、启示等角度进行总结即可。具体可联系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影响等相关知识分析解答。如从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演变情况可得出如下规律:时代发展促进了制度改革和调整;制度改革和调整又影响了时代发展。其它答案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也可。‎ 故答案为:‎ 特点:①政府立法;②不断改革和调整;③覆盖面广。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加重财政负担。认识示例:时代发展促进了制度改革和调整;制度改革和调整又影响了时代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