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同泽女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同泽女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同泽女中2019—2020学年度9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故A项和B项错误。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故C项错误。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河姆渡人,故D项正确。‎ ‎2.《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制,产生了贫富分化,从而出现了阶级分化,而在当时精美的玉器和陶器的随葬品就是权贵阶层的生活表现,故答案为B;A只能表明当时开始种植水稻,不能说明贫富分化,A错误;C表明当时城市建造的水平,错误;D表明古遗址距今的时间,不能表示贫富分化,错误。‎ ‎3.“国王在占卜者的帮助下向其祖先提问。然后对甲骨进行加热,最早是使用猪、羊或牛的肩胛骨,后来主要是龟壳。裂缝出现时,答案就由此推得”。该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占卜”、“甲骨”、“肩胛骨”信息可知当时的国王利用甲骨等器物进行占卜,并由此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主要使用于商代。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甲骨文出现于商朝,不是夏朝;C选项错误,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金文;D选项错误,春秋时期已不再使用甲骨文。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封给亲属、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以拱卫周王室,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答案为B;禅让制发生在原始社会,不是西周时期,A错误;郡县制是从东周的春秋时期出现,B错误不符题意,排除。行省制度是元朝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个人观念淡漠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AB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排除;个人观念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6.《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 武王克商 B. 平王东迁 C. 王室衰微 D. 诸侯争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挑战周王地位的史实,故C正确。武王克商,反映了商朝灭亡,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平王东迁,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诸侯争霸,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王室衰微 ‎7.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 B. 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 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初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答案为B;战国时期掌握实权的为各国国君而不是卿大夫,A错误;工商业发展是达到富兵强国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不是各国变法的根本目的,C错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而周王室代表着落后的奴隶主,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错误。‎ ‎8.《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承认土地私有 B. 打击旧的贵族 C. 革除陈规陋习 D. 强化社会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ACD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9.以下主张中不属于墨子的是 A. 兼爱 B. 非攻 C. 节俭 D. 仁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儒家代表孟子发扬孔子“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D不是墨子的学说,符合题意;ABC均是墨子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10.“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块纪功石刻说的是 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汉武帝开拓疆土 D. 忽必烈一定乾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东方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秦始皇已统一六国;“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则说明秦始皇已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正确;据所学可知,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天子,与材料不符,A错误;汉武帝开拓疆土、忽必烈一定乾元与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不符,C、D错误。‎ ‎11.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了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即说明了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加强了统一而非加强了君主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郡县制实施的意义而非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郡和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2.下图所示中央机构创立于 A. 秦朝 B. 隋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后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答案为A;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立副丞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立三司使分割丞相财权,设立枢密使分割丞相的军权;明朝废除丞相,均不符题意,排除BCD。‎ ‎13.《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 长期动乱,经济衰落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天下一统,国泰民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以前,民都喜欢用金玉制印,但秦朝后,金玉制印只能皇帝用,群臣不敢用玉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因此材料本质上体现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衰落、皇权为民,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泰民安,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 ‎14.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A. 鸿门宴 B. 张楚政权 C. 霸王别姬 D. 楚汉之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朝灭亡后,形成以刘邦为首的“汉”和以项羽为首的“楚”,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四年的楚汉之争,由于连年战争,双方约定就以当时对峙的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后来形成了象棋中的楚河汉界,答案为D;ABC属于楚汉之争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不能表示楚河汉界,排除。‎ ‎15.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朝采取的不同于秦朝的制度是 A. 设置郡县 B. 三公九卿 C. 皇帝制度 D. 休养生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承秦制”是说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休养生息是为了巩固统治,恢复经济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政治制度,因此休养生息不同于秦朝的政治制度,D符合题意;ABC是沿袭秦朝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16.《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恩泽贵族 B. 削弱王国势力 C. 增加税收 D. 实现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理解“推恩令”的真正含义,他实际上是削弱王国势力;C选项增加税收的举措是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 ‎17.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培养《五经》博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故A项正确;中央官学不是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当时强调儒学的正统地位,而不是促进学生思想和个性的发展,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D错误。‎ ‎18.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 行政事务 B. 军事管理 C. 监察事务 D. 财政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280年,西晋灭掉 ,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 贵族所灭。填空线上应为 A. 蜀 鲜卑 B. 魏 氐 C. 吴 匈奴 D. 蜀 匈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曹魏灭亡。280‎ 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了西晋。答案为C;蜀国灭亡于263年,魏国265年被晋取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D。‎ ‎20.我国古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居民大量地迁移到南方,这主要是因为 A. 北方战乱频仍 B. 北方瘟疫肆虐 C. 北方灾荒严重 D. 南方经济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甚至迁到南方,故A正确;北民南迁的原因是北方的战乱,不是北方的瘟疫和灾荒,故BC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比南方发达,故D错误。‎ ‎21.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A.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蒙古、鲜卑、羯、氐、羌 C. 匈奴、靺鞨、羯、氐、羌 D. 南诏、蒙古、羯、氐、羌 ‎【答案】A ‎【解析】‎ ‎【详解】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氏、羌以及鲜卑五族,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魏晋时期有六个政权因在同一城市定都而被称为“六朝”,这一城市是现在的 A. 南京 B. 西安 C. 洛阳 D. 成都 ‎【答案】A ‎【解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国、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一共六个朝代都定都在今天的南京,历史上叫“六朝”古都,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3.魏晋南北朝曾统一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A. 曹魏、北魏 B. 西晋、东晋 C. 前秦、东晋 D. 前秦、北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于5世纪统一北方,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叙述,及错误的是 A. 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 B. 改鲜卑姓为汉姓 C. 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D. 将都城南迁至长安 ‎【答案】D ‎【解析】‎ ‎【详解】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迁都洛阳,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25.隋朝曾设置义仓,对其理解正确的是,义仓 A. 修建的初衷是供应朝廷物资需要 B. 遍置于长安、洛阳等城市 C. 是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设置的粮仓 D. 满足了征伐高丽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义仓是隋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答案为C,同时排除A;隋朝的义仓在收获时向民户征粮积储,以备荒年放赈。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而不是设在城市之中,B错误;不是为了满足了征伐高丽的需要,D错误。‎ ‎26.有四位同学对学过的隋唐史进行概括,你认为其中较为准确的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C. 中华帝国的衰落 D. 繁荣与开放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开放时代,答案为D;A是先秦时期,错误;B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错误;C是明清晚期,错误。‎ ‎27.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 A. 轻徭薄赋 B. 虚怀纳谏 C. 劝课农桑 D. 戒奢从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可知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唐太宗则虚怀纳谏,答案为B;ACD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 ‎28.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所示的中央机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答案为B;ACD的中央机构不是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 ‎29.汉遇“七国之乱”,唐遭“安史之乱”,汉、唐时期的这两次叛乱体现的冲突是 A. 神权与王权 B. 皇权与相权 C. 中央与地方 D. 外戚与宦官 ‎【答案】C ‎【解析】‎ ‎【详解】“七国之乱”是汉帝国中央与地方王国之间,矛盾激化;“安史之乱”是唐帝国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问题;二者综合可知,均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冲突。故答案为C项;A B 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点睛】其备考启示: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其二,材料新信息和所学旧知识对比,寻找异同。‎ ‎30.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我们之所以肯定她的统治,是因为她当权期间 A. 政局稳定 B.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国力全盛 D. 完全停止唐藩纷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増强,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史学家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答案为B;A项并不惟指武则天时期,错误;C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31.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是唐朝的统治手段之一,首领被封为渤海郡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 靺鞨粟末部 B. 吐蕃 C. 东突厥 D. 回纥 ‎【答案】A ‎【解析】‎ ‎【详解】靺鞨粟末部首领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答案为A;赞普是吐蕃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呼,不是唐朝册封的,B错误;唐朝灭掉东突厥,没有册封东突厥首领,C错误;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被册封为怀仁可汗,D错误。‎ ‎32.公元757年,杜甫身陷长安,国事家愁涌上心头,挥笔写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造成“国破”的直接原因是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五代十国混乱 D. 朱温称帝 ‎【答案】A ‎【解析】‎ ‎【详解】755-763年爆发安史之乱。由“公元757‎ 年,杜甫身陷长安”分析安史之乱是造成国破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开始出现,故B错误;五代十国混战是唐王朝灭亡以后发生的事情,与唐朝没有联系,故C错误;907年朱温称帝,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3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 A.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C.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 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B符合题意;黄巢起义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故A不合题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是起义的原因,不是影响,C错误;唐代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故D不合题意。‎ ‎34.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依据分别是 A. 品行、门第、才学 B. 血缘、门第、才学 C. 品行、才学、门第 D. 军功、品行、才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察举制是按照品行和才学进行举荐,然后考察授以官职;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来确定官职;科举制是通过考试,以才学进行选官,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关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B. 三省设置,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C. 三省分权,独立平等 D. 尚书省掌管六部 ‎【答案】C ‎【解析】‎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的统治,不是削弱相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掌管六部,三省都是宰相,独立平等,故A、B和D都是正确说法,排除。‎ ‎36.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 “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B. “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 C. “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 D. 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保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选项符合题意。租即田租,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A选项错误。调指的每年定期缴纳一定的绢布,B选项错误。庸则是力役,百姓定期向官府服力役,C选项排除。‎ ‎37.一位大臣向皇帝指出当时税法的不合理,他说:该税法实施之初,一匹绢合四千钱,所以税额万钱的人家只要缴纳绢二匹半;现在一匹绢合八百钱,这户人家竞要缴纳十二匹绢-他们讨论的是下面哪个税法 A. 隋代租庸调法 B. 唐代两税法 C. 宋代募役法 D. 明代一条鞭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两税法是指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开始征收货币地租,由此导致了题干中现象的出现,故答案为B;租唐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措施,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土地肥收取赋税,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分推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 ‎38.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继承了魏晋的特点,又出现了新的趋向。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A. 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 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 D. 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故“始终”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德合力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C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错误。‎ ‎39.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敦煌地区落后 B. 农业技术兴农 C. 耧犁没有推广 D. 以农为本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表明农业工具的使用,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增加了收成,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答案为B;材料仅反映了敦煌地区农耕技术落后,而不能说明敦煌地区落后,耧犁没有推广说法过于绝对,以农为本思想无从体现。排除ACD。‎ ‎40. 据记载,唐朝后期,有人拿着白居易的诗印本在街上叫卖。这表明当时 A.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B. 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 C. 诗歌成为世俗文学形式 D. 诗歌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白居易的诗印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诗歌的传播,B项正确;A项错误,活字印刷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CD错误,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二、非选择题 ‎41.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2)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二,“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