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月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计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 2 次;周代记录到陕西 5 次,山东、河北各 1 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 3 次,安徽 2 次,山东、江 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 1 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 秦汉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2.据记载:周武王病,周公请上天代周王病,把祝策藏在金滕之匮中。周公死,成王葬以 人臣之礼。天大雷雨,又刮起大风。成王大惧,开金滕之匮,知周公代武王事,改用 王礼葬周公,灾异平息。这一记载说明 A.周公权威凌驾于周王 B.西周政治具有神秘色彩 C.天人感应理论被认可 D.分封制度遭到周公破坏 3.商王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首脑,也是最大的祭师:占卜显兆吉凶皆由他亲自制定,在甲 骨文中的反映就是经常出现“王占曰”。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神权实际服务于王权 B.商王权力高度集中 C.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D.君权神授思想盛行 4.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纹饰以重环纹、波带纹、窃曲纹较为流行,种类不多,风格简 洁朴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途转向实用化,纹饰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并出现 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尚武风气成为主流 B.青铜纹饰趋向生活化 C.政治秩序出现变革 D.审美观念趋于感性化 5.《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六卿灭祁、羊舌氏,于是“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 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任命十人为县大夫。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 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这反映出当时 A.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君权 B.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国家政治建构的转变 6.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 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一变化 A.防止了贵族内部的经济纷争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D.促进了国家走向统一 7.“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 的主张,韩非子就提出了“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国家认同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文化交流频繁国家实现统一 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长 8.《礼记·大学》率先提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并把个人、家庭、 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后来《孟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这表明先秦儒学 A.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构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9.先秦时期的《管子》一书主张国君用“轻重之术”治国,如“谷贱则以币(货币)予食, 布帛贱则以币予衣。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由此可知“轻 重之术” A.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 B.有利于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以儒家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D.重在研究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 10.《淮南子》论述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 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该思想家 A.受教于孔子 B.重义轻利 C.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D.主张节葬、节用 11.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 表所列信息,按朝代(秦、汉、唐、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五尺道 象郡 灵渠 小篆 ② 铜活字 驾火战车 水磨腔 通番禁令 ③ 司隶校尉 起绒锦 市楼 讲经图 ④ 柳体 夜市 越窑 进士科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12.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 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 可知 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 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 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3.所谓政治忠诚观,就是以政治思想角度所建立的依托社会伦理道德的忠诚观念。孔子 提出“如其善而莫之违也”,孟子提出“君臣之间的忠诚应该是在对职务道德的忠诚”, 荀子提出“国贼、下忠、次忠以及大忠”,董仲舒将荀子的忠诚观念进一步深化。从伦 理观的角度,属于孟子政治忠诚观的是 A.提倡道德上的平等以德治民 B.君权神授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 C.强调用礼乐规范臣民的行为 D.民贵君轻保障君王行为举止的规范性 14.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刘邦相国萧何曾连续强买田亩数千倾; 到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 说明汉代 A.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B.统治者“无为而治” C.君主权力严重衰退 D.重农抑商没有落实 15.钱穆认为: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封建制,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尚未全绝,然终究 不能再次兴盛。……此自汉景帝、汉武帝一直到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 统于中央。材料最能说明秦汉 A.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D.废分封、行郡县 16.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在太庙祭祀自己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遭到大臣们 的激烈反对,刘秀只好改祭汉代第七代和第八代皇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父亲, 这表明 A.三纲五常的观念还没有普及 B.皇权受到儒学观念的制约 C.相权和官僚权的深刻矛盾 D.皇位传承制度的稳定性 17.东汉以后,壁画渐由京师宫廷普及到地方官府和学校,壁画取材广泛,其中涉及历史 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多是先贤圣母、孝子烈女、义士侠客。这说明 A.壁画开始与道德教化结合 B.壁画已经丧失装饰功能 C.绘面深受社会价值观影响 D.地方豪强主导艺术审美 18.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时值瘟疫流行。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古代医 学文献,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医家及自己长期积累 的医疗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使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张 仲景能为中国医学做出突出贡献是因为 ①医者个人品质和精神 ②北方的人口大量南迁 ③前代医学理论的积淀 ④疾病流行的急迫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 诗有 6447 条,包含“舟”“船”的诗共 3313 条,包含“渔”“鱼”的诗共 2784 条,包 含“莲”“荷”的诗共 1827 条。这反映了唐代 A.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B.水陆交通比较发达 C.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D.现实主义诗歌盛行 20.唐代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 856 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 刺史,皆得世袭”;同时,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由中央任命长史、司马等官 员,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唐代的这些举措 A.消除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B.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 21. 表 3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比较项 中原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地区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22.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垣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 由皇帝亲擢,谏官隧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 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 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 23.北宋中期,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意在 A.帮助新兴地主阶级探索治国安邦的策略 B.用天人感应等学说强化儒学独尊的地位 C.重建儒学在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D.蔑视权威和教条批判高度集权政治制度 24.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 昏晓。到仁宗景佑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 闻金鼓之声了”。这说明了在宋代 A.政府态度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 B.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 C.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D.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 25.中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开始是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 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 次是路、府、州、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表明 A.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最基本的单位县较稳定 C.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削弱 D.君主专制体制日趋完备 26.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 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 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 A.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并未消除各族之间的差异 C.与宋代相比更利于中央集权 D.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27.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南道草市 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对他处出土器物的考证,有专家认为“黑 石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一。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B.“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 C.题记这样的广告词表明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直接监管 D.由“湖南道”可知“樊家”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28.明宣德以后,向各地派出总督、巡抚,带有一二品职衔。后期,督、抚由临时派遣变 为长期设置,管辖范围也相对固定,督、抚二职遂成地方最高官员,但其中央官性质 未变。清康熙以后,督、抚正式成为地方官。督抚官制的演变 A.使皇权达到顶峰 B.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C.巩固明朝的统治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29.明代徽州经济交往频繁,民事诉讼案件随之增多,在内容上涉及田宅、婚姻、继承和 债务等各个方面,当事人包括官僚、乡绅、地主、农民、商人、佃仆及地痞无赖等各 个等级和阶层,民俗健讼。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B.商业发展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C.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道德 D.商帮出现冲击了政府管理秩序 30.晚明时期,江南地区许多农民一大早就把自己纺的棉纱和织的布拿到市场上去卖,买 回原棉或者棉纱,然后回到家里再纺纱或织布,次日,他们再去市场上这样交易一圈。 这一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B.推动了朝贡贸易繁荣 C.不利于新生产方式发展 D.加速小农经济的瓦解 31.明朝实行“匠籍”制度,在籍的工匠每年要定期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工匠往往以消 极怠工和逃亡的方式反抗。嘉靖四十一年(1563 年),政府规定,工匠一律“以银代役”, 放免了 80%的工匠。而官府需要的物品改由市场购买,质优价廉。导致官营手工业衰 落的原因有 ①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兴盛 ②明朝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 ③手工业工匠的反抗斗争 ④农业与手工业争夺劳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2.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改编《白蛇传》时,不仅将唐宋传奇中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 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由官宦之子变成了“生药铺”主 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这在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上述变化反映了明代 A.重农轻商观念根本改变 B.市民阶层兴起冲击了传统伦理 C.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D.工商业发展出现新兴社会群体 33.清代除继续沿袭明代《脱漏户口》《人户以籍为定》等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 补充条款,如“察其祖寄,辨其宗系,区其良贱。冒籍者、跨籍者、越边侨籍者,皆 禁止”等。这可以用来佐证清代 A.租佃制度的瓦解 B.阶层流动的弱化 C.宗法观念的扩展 D.专制集权的强化 34.中国金银比价一直高于欧洲,明初大概是 1∶6,随后到 1∶8,欧洲中世纪一般是 1∶ 14。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狂潮。根据学者全汉昇估算,1700—1830 年间输入中国 的美洲白银约为 6 亿元,折合约 4.3 亿两。据此推知 A.金银套利是白银输华的主要途径 B.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C.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强 D.白银输入将加速中国经济货币化 35.某思想家洞察到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遂将儒家伦理道德建立在简易的哲学基 础上,使人人可行,以此纠正宋明以来程朱理学烦琐、僵化的流弊。该思想家是 A.陆九渊 B.王守仁 C.黄梨洲 D.顾亭林 36.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部分人士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认知 人物 认知 材料出处 王韬 “乱党”、“匪贼” 《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19 世纪 70 年代) 宋教仁 “巴黎暴动” 《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载于《民报》 (1906 年 6 月) 李达 “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 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 《社会革命底商榷》,载于《共产党》第 2 期(1920 年) 综合上表信息,可知其反映了近代中国 A.不同救国道路的探索 B.民众广泛接受了社会主义理论 C.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D.对改造社会途径的认识日益趋同 37.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 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 年)广告 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 弟日肆习之。”这种现象 A.源于晚清灾疫频发下的反思 B.推动了卫生观念的进一步普及 C.说明卫生意识承载爱国精神 D.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 38.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 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 人哉? ”据此可知,王韬主张 A.变革政治制度 B.发展民族工业 C.转变华夷观念 D.弘扬中华礼仪 39.下表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 口号 解读 冲决俗学之网罗 反旧学、倡西学的文化思想 冲决君主之网罗 反专制、倡民权的政治思想 冲决伦常之网罗 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的伦理思想 冲决群学、群教之网罗 哲学启蒙 A.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 B.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 C.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 D.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 40.梁启超对谭嗣同的精神阐释着重于两方面:早期的《谭嗣同传》着力阐发其舍生取义、 拯救众生的献身精神、博大胸怀及烈士形象;1920 年的《清代学术概论》则主要弘扬 谭氏“冲决网罗”、批判纲常名教、排斥尊古观念的“思想彗星”形象。出现这一变化 主要是由于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洗礼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41.1920 年 8 月 15 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劳动界》周刊,到 1921 年 1 月 23 日停刊,共 出版 24 册。通过此周刊我们可以研究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的开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北伐战争的胜利 42.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人普遍重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把古典歌谚、神话传 说、民间风俗这些一向为土大夫所鄙夷的“俗文化”请上学术殿堂。他们旨在 A.确立民俗文化的主流地位 B.提倡新道德以反对旧道德 C.为传播西学披上传统外衣 D.借民俗文化排挤传统儒学 43.1930 年中共机关刊物《红旗》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 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 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这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44.1920 年 12 月,毛泽东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 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 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 证……”。此时的毛泽东 A.反对温和渐进式的变革 B.发展了孙中山三民主义 C.从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 D.主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45.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 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 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 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该论述 A.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B.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 C.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D.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 46.古希腊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由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比由最良好的法律来统治是否对城 邦或国家更有利……在由彼此平等的人组成的城邦中,一人凌驾于全体的公民之上, 对某些人来说显得有悖于自然。”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 A.正确揭示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B.指出公民政治素质影响雅典民主制度发展 C.肯定民主取代专制是社会发展趋势 D.认为法治比人治更能顺应自然和平等原则 47.古代雅典社会口传特征贯穿于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中,政治生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口 头辩论。从决议在议事会提出,经过公民大会上的辩论,到最后形成决议,几乎都是 口头进行。这一现象 A.弱化了雅典的政治理性 B.推动了智者运动的兴起 C.使雅典缺乏法律的保障 D.源于雅典公民素养欠缺 48.16 世纪以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但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 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地区的标准语言。这表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B.促成了德国政治上的统一 C.加速了教会势力的衰落 D.促进了德国世俗文化的出现 49.13 世纪末到 17 世纪,被称为西欧的“原初现代化”时期。现代意识的兴起是其中一 个表现,其历程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他们并非环环紧扣, 但精神实质却相通相融。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建立人在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性 B.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 C.激发人运用理性的勇气和决心 D.推进人类自主自觉自信的形成 50.“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 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与这首诗歌风格一致的作品 是 A.《离骚》 B.《红与黑》 C.《日出·印象》 D.《老人与海》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对于推动人类文 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是以“馆阁”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宋代的图书馆有多种类 型,如官府图书馆、书院图书馆、私家图书馆。宋太宗认为,“教化之本,治乱之源,无书 籍何以取法。”宋朝中央政府多次搜集天下图书,藏之馆阁,为皇帝宗室、名士重臣所用。 馆阁属“秘书省”统辖,职员“必试而后命”。书院藏书主要供书院生徒使用,内设“管干”, 对生徒借书进行规范管理。私家藏书较前代更加普遍,收集、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宋以 前,馆阁藏书重藏轻用;宋代书籍流通之风日盛,官府藏书甚至建立了图书流通制度。伴 随着藏书日渐丰富,购书、藏书、书目目录等图书馆学研究著作不断涌现。宋代成为中国 古代馆阁建设成就极其辉煌的时代。 ——摘编自葛光禹成明《宋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初探》等 材料二 1850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图书馆法,开启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序幕。该法规 定,公共图书的设立,(需在居民人数超过 1 万的市镇且需经纳税人投票同意)1855 年, 公共图书馆的设立点延伸至偏远农村。1893 年,地方政府拥有了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决定权, 读者在性别、身份等方面的限制被逐步消除。)以英国为开端,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兴起建 立公共图书馆运动。公共图书馆开展讲座、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服务,同时还设有台球室、 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使民众有益地度过闲暇时间,避免赌博、酗酒等行为发生。 到 20 世纪初,欧洲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 ——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馆阁建设的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生的变化,简 评 20 世纪初欧洲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立。(14 分) 52.【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自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年号纪年法,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推行 纪年变革,即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不再以年号纪年,而以中华民国纪年。同时,重新编 订历书,以“崇正朔,便日用”为原则,将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 纪年符号易改,而民众习俗却非朝夕能变。民间依旧在旧历新年,“千家爆竹,万户桃符”。 但是,纪年改革在史学家陈旭麓看来,意义重大。“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 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纪年变革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纪年变革的影响。(9 分) 53.【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包世臣是嘉道年间学风转变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标志是 1801 年他《说储》上下二篇 的成书。这至少要早于龚自珍和魏源的经世思想的形成 20 年左右。 就包世臣的经世思想 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批判旧学,摆脱汉学、宋学的束缚;二是强调学以致用, 重视社会实践。这两个特征也正是嘉道时期学风转变的显著标志。包世臣的经世思想主要 通过三条途径发生影响:一是入幕;二是交友;三是著述。包世臣对于嘉道时期学风的转 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是继承了“清初诸老”的“实用之学”。所谓“启 下”,是开启了嘉道时期的“经世之学”。 ——摘编自郑大华《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包世臣经世思想产生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包世臣经世思想的历史地位。(6 分) 高二下学期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A C D C A D D D D C D A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C C C C D C C B D B D A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答案 B B D D B A C C C B C D A A C 题号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B A D A 51. (1)特点:类型众多;管理规范;藏以致用;图书馆学研究成果显著;(6 分) (2)变化:政府的决定权从无到有;设立范围逐步扩大;对读者的限制逐步消除; (6 分) 简评:欧洲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立,适应了工业革命的时代需要,有助于提升 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它反映出资产阶级政府对社会治理的加强,具有引导社会风 气、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为世界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建立提供借 鉴。(8 分) 52.(15 分) (1)特点:纪年方式与世界接轨;历书编写新旧杂陈;政治色彩浓厚;推行阻力较 大;(6 分) (2)影响:民国初年的纪年变革,构建了新的纪年体系,有助于加强民众对中华民 国的政权认同;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使近代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推动了中国的 近代化;但是当时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致使其遭到 民众的抵制。(9 分) 53. (1)背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宋明 理学的束缚;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9 分) (2)地位:形成时间早;是学风转变的典型代表;既批判旧学,又强调学以致用;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代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6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