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以内的加法 北京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以内的加法 北京版 (2)

‎ ‎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加法的初步认识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领域 数与代数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材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学对象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感悟加法的本质:把两部分合起来,让学生把知识还原成生活中的问题。‎ 心理认知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新旧知识、认知经验不断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原有的经验系统和认知结构参与新知的学习,而新知的进入可能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在量和质上发生调整与改变,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在小学阶段,加法的含义就是指两部分的合并,也可以说加法是对一类客观现实中具有合并现象的数学化表征。小学生建立加法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孔启平老师在《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论》一书中说得非常明确,具体情境是小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基础,当一个数的运算与代表情境中的物体相联系时,才能在学生头脑中获得真正的意义。‎ 11‎ ‎ ‎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教材上出示主题图:以故事的情境引入。父子两个人买金鱼。爸爸拿着一条蓝鱼,孩子拿着两条红鱼,把这些鱼一起倒在一个鱼缸里,一共是3条鱼。然后是把这个具体的倒鱼的事情,用比较抽象的点子图表示出来,最后列出加法算式1+2=3,认识加号,加法算式。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也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计算的基础,后面还会学习图画实际问题、一图四式等知识,本节加法的认识也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点:这部分教学对象是刚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识过程与学前儿童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仍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学习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直观的学习资源、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悟加法的本质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 已有经验分析:一方面生活经验的积累。加法作为生活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并经历具有加法含义的活动,天天都会感受具有加法意义的生活现象。比如妈妈给他买了3本课外书,今天又买了2本,现在有了5本书;在幼儿园里上午老师奖励了他3朵小红花,下午奖励他2朵,一天得到了5朵。这些现象都是两部分的合并,也就是都具有激发结构的模型,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积累了关于加法的直观感知,他们能正确判断出多了还是少了 另一方面知识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在没有上小学之前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了认数、数数,加减法计算。在学习《加法》之前学生们也正式的学习过了10以内的数以及10以内数的分与合,他们有计算加法的知识基础。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对画图,摆小棒等一些列的操作活动有接触,自己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所以已经具备了正式学习加法的初步的知识与能力。‎ 课前调研: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但就每个个体而言,对加法的感知是否如上所述,他们存在着怎么的差异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并建构加法的概念及基本的运算技能,我想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几个方面的起点,从而为教学提供有利的资源和借鉴。‎ 11‎ ‎ ‎ 第一, 学生对两部分合并的情境时,会自觉运用加法计算的情况。‎ 第二, 学生正确进行10以内加法运算的情况。‎ 第三, 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怎么样?能用动作或图示表示吗?‎ ‎ 我设计了以下前测的题:‎ ‎1.课件出示左边有三只小鸡,右边有2只大鸡。问:你看到了什么?‎ ‎2.课件呈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了3只。问:你看了什么?追问:一共几只,怎么算出的?‎ ‎3.能用动作或者图画表示出4+2吗?‎ ‎4.10道10以内的加法试题 前测结果:我对于任教的两个班的91名同学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第一题:‎ 说:看到3只小鸡,2只大鸡 直接说出一共是5只鸡 只说看到了大鸡和小鸡 人数 ‎76‎ ‎5‎ ‎10‎ 比例 ‎84%‎ ‎5%‎ ‎11%‎ 第二题:‎ (1) 语言描述:你看到了什么 正确表述看到的过程并说出7只鸟 正确表述看到的过程,没有说出结果 只说出了结果7只鸟 人数 ‎81‎ ‎6‎ ‎4‎ 比例 ‎89%‎ ‎7%‎ ‎4%‎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从图上数出来 ‎4+3=7‎ 其他 11‎ ‎ ‎ 人数 ‎18‎ ‎65‎ ‎8‎ 比例 ‎19%‎ ‎71%‎ ‎9%‎ 第三题:‎ 不能 图示表示 动作表示 人数 ‎37‎ ‎59‎ ‎5‎ 比例 ‎40%‎ ‎64%‎ ‎6%‎ 第四题 ‎10道全对 有错题 人数 ‎91‎ ‎0‎ 比例 ‎100%‎ ‎0%‎ 结果分析:‎ 首先,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就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加法运算能力,计算正确率很高。‎ 其次,学生对于加法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知道两部分合并可以用加法来计算;对于用图来表示加法算式大部分学生有了 初步数学符号化意识。最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对加法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认识识不够深入的。‎ 我的思考:首先《加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认识加法,虽然是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的起始课,但是却是一节建立“加法“概念为主的概念教学课。‎ 其次尽管《加法的认识》是初识性教学,我们却不可漠视它的学习现实的起点。对于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加法并非第一次接触,透过这种“似曾相识”乃至“比较熟悉”的感知经验,我们应该看到 11‎ ‎ ‎ 他们对加法的认识也都存在于表面:加法就是两个数字相加在计算结果。因此加法的认识重点一定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而不是加法算法的探究。‎ 最后,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加法,通过多种表征感受加法的抽象魅力。学生认识的加法只停留两个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他们对于1+2=3既可以表示计算花朵的数量,计算水果的数量,也可以计算人员的多少等等如此丰富的内涵是不清楚的,对图意蕴含的加法意义缺乏准确的解读与口叙,更不能从抽象的加法式题外化列举具体化的生活原型。也就是说,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是模糊的、不明确的、不深刻的,加法结构并没有真正建立。只有当学生对图与式有着较好的对应性理解,对加法生活原型能顺利提炼与表述,才显示学生对加法含义有了正确认识,对加法结构有了初步构建。为此,图式表述和语言表达是落实加法含义这个教学重点的关键,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因此,想在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重点放在对加法含义的理解,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再活动中加入手势表示。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感悟并语言表达出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起来。‎ ‎ 课堂上我设计了说故事、演故事、摆故事、画故事、编故事这一系列的小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做中学,玩中学,通过这些活动赋予加法在现实世界中更多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手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借助已有经验,采取教师讲授法和启发法相结合,学生探究法、与讨论法相互支撑的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 出示图形图示,验证加法的内涵,展示加法解决问题情境,动态突出加法的本质)、小棒操作理解知识 。‎ ‎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会正确计算简单的加法试题,解决简单的实际加法问题。‎ 11‎ ‎ ‎ ‎2.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理解加法的含义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感悟到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的问题就可以加法。‎ ‎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变中抓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得到渗透。‎ 教学重点: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 一、复习引入 出示分与合的填空练习。‎ 指名说方框里应该填几,打手势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方框里应该填几,既复习前面学过的分与合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加法做好知识的准备。另外通过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大声说完整话的能力。】‎ 二、多种感官,认识加法 ‎(一)观察模仿,初步感知加法 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老师神秘的先从袋子拿出1根铅笔,又从袋子里拿出1支铅笔,然后把两只手里的笔合在一起。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看到了老师什么样的动作。在同学说的时候老师有意识的用手势表示刚才的动作。然后找同学到前面来拿着铅笔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其他同学随着打手势表示。‎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老师就用平时最常见、孩子最熟悉的的小棒、最简单的动作来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老师的动作、说出老师的动作,模仿老师的动作、这些动口,动脑,动手的活动,学生初步什么是合起来。】‎ (二) 操作活动,继续感悟加法 11‎ ‎ ‎ 在学生模仿之后,老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小棒代替铅笔,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同学们在桌子上操作小棒自己练习之后找同学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小棒进行演示。学生都能用小棒表示拿铅笔的过程之后,老师提出新的要求,用圆圈表示铅笔,把拿铅笔的过程画出来。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用圆圈图进行表示,老师也是有目的挑选有代表性的图,让学生到前面来给同学说说图的意思,老师则引导学生明白可以用最简单的圆圈图来表示拿铅笔的过程。接着老师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图,并揭示出圆圈可以表示合起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表示这个图的算式是什么,并认读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中,他们在经历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是动作表征到图形表征的过渡。教学过程中以图示为扶手,学生原有的经验系统得以充分调用,新旧认知结构间得到比较有效的相互作用,这也是加法概念形成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三)语言训练,丰富加法的内涵 学生知道了拿铅笔的这个动作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之后,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我问学生对于老师画的这个图,如果圆圈表示的是苹果,这个图会讲的是什么事情。学生有的说是先买了两个苹果又买了一个苹果,一共是3个苹果;有的说是先摘了两个苹果又摘了一个苹果,一共是3个苹果;还有的说是先吃了2个苹果,又吃了一个苹果,一共吃了三个苹果等等。第二个环节是你向让圆圈代表什么?讲的会是什么样的事情。学生有的举出玩具的例子,有的举出汽车的例子,还有的举出了课外书的例子等等。‎ ‎【设计意图:两次语言训练,第一个环节是老师指定圆圈代表苹果,丰富了各种和苹果有关的用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安排只打开了思维的一个触角,那么后面你想让圆圈表示什么,自己任意去说,又打开了思维的另一个触角。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表述中对加法概念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入,加法在孩子的头脑中越来越丰富起来。】‎ (四) 辨析明理,突出加法的本质 在学生认识了加法算式之后,以幻灯片的方式出示了3个图,‎ ‎ ‎ 11‎ ‎ ‎ ‎1.观察能不能用2+1=3来表示 ‎2.说一说你的想法 ‎3.第二幅图能列那个算式,1、3、4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移入箭头的含义,体会出也是合起来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老师通过三幅图能不能用2+1=3表示,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变事物不变本质,变数量不变图形,变符号不变含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辨析中明理,变中抓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沟通了图与式的联系,突出了加法本质的理解】‎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对于加法了认识之后,首先安排了书上的看图列式的练习。‎ 学生在观察小羊图时,可以是分颜色观察,又可以是分左右观察,列式计算一共有多少只羊。观察做值日的图时可以按男女生列式,也可以教室里面的人和教室外面的人这两部分来列式。‎ 11‎ ‎ ‎ 其次以讲故事的方式出图口述图意的形式让学生解决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学生在列式之后,让学生观察算式并展开讨论:为什么讲的故事内容不一样,而列出的算式却是一样的呢?‎ 最后出示一个综合的图,让学生看着图中任意的事物说一说图意,并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本节课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列出的加法算式就不同,渗透了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听故事看图列式的练习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虽然内容不一样,但是只要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的问题,都把所给的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综合图列式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板书设计: ‎ ‎ 认识加法 ‎ ‎ ‎ 2 + 1 = 3‎ ‎ ‎ 11‎ ‎ ‎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知识与技能评价:‎ 和你的同桌讲一讲3+2=5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 举出生活中可以用加法解决的例子 情感态度评价:‎ ‎(自评) 课上你表现怎么样?你觉得你今天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互评) 你觉得你得同桌今天表现好吗?你觉得今天全班谁表现的最好?‎ 评价量规: ‎ 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小组评 等级 ‎☆☆☆☆☆‎ ‎☆☆☆☆‎ ‎☆☆☆‎ ‎☆☆‎ 学习态度 课堂上专心倾听,积极发言,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听讲比较认真,能主动举手发言。‎ 听讲情况一般,发言不够主动,但能认真倾听。‎ 听讲偶尔不够专心,不举手发言。‎ 方法掌握 理解加法的含义,会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11‎ ‎ ‎ 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本质,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并可以判断什么样的图能用加法解决,举出生活中加法解决的问题。‎ 理解加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本质特点特点。能根据图意列加法算式解答。‎ 理解加法的含义,能看图理解图意,并列式解决加法含义的简单问题。‎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丰富多彩的活动感悟加法的含义。以往的教学加法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看图说图意,理解图意列出加法算式,这样的教学学生认识加法的含义是表面的,浅层次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感悟加法的含义,我在课上安排了一系列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加法的含义。课上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用小棒摆出老师的动作,用圆圈图画出老师的动作,用手势表示出老师的动作等等,都是让这些刚入学的小孩子,在直观具体的活动中感悟:两只手合起来,小棒合起来,圆圈圈起来去体会出加法的含义,从而认识加法的本质。‎ ‎2.本课设计从抽象退回具体真正理解算式的含义 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就知道了2+1=3,这个抽象的算式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是一个假抽象的边缘。我让学生用2+1=3的式子讲有关苹果的事情,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讲出了摘苹果,吃苹果、拿苹果等等的事情,这时学生对加法算式的感悟是具体的,感悟出2+1=3这个算式的更多含义,甚至他们可以延伸的想到苹果以外的能用2+1=3表示的“故事”,2+1=3可以表示很多很多的符合一部分是2,一部分是1的“故事”。学生们深刻感悟到加法算式是对所有这些事情的一个抽象和概括。‎ ‎ ‎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