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6 7 8 北京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6 7 8 北京版 (1)

‎《6、7、8的认识》‎ ‎【数学素养】数认识的本质 自然数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数,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开始,又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学生对于自然数的认识主要源于生活经验,如(1)花园里有7朵花,每个人有10根手指,这是自然数的基数意义;(2)我排在队伍的第3个,我家住在第2层,这是自然数的序数意义;(3)玩滑梯的小朋友多,玩秋千的小朋友少,这是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学生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是数认识的本质。‎ 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数数是学生形成“数概念”的重要活动。学生在1个1个数的过程中,感悟计数单位的累加产生数,这是数的本质含义;通过2个2个数,3个3个数等丰富了学生对于“数”的认识,并初步建立了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而数感的培养同样离不开数(shǔ)。数数的过程中,首先,学生会将实物与数一一对应起来,这种一一对应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外在事物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同一个数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现出的数量来帮助学生加强对数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数感。如5个小朋友,6筐苹果,7层楼等,培养学生将数与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联系起来,不断积累数感的经验。‎ ‎《6、7、8的认识》是在学习完1-5各数的认识、几和第几、数的关系(大于、小于和等于)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经历了在点数过程中认数,借助实物图抽象出数学符号等过程,对于数的意义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从原始的“对数的感觉”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因此,本课的目标在于借助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于数概念的理解,即从具体数量中抽象出6、7、8三个数,反过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数可以表示任何具有这样数量特征的事物。在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协调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数感经验。在用数描述生活中的物体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0‎ 借助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于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6、7、8的意义。‎ ‎【课堂教学】6、7、8的认识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出示滑梯)想玩吗?游乐园里的小朋友看见滑梯,也和大家一样想玩一玩。快看,来了几个小朋友?谁来数一数?(5个)又来了一个小朋友,这次是几个了?(6个)现在呢?(7个)诶?6怎么就变成7了?(比刚才多了一个)再来一个呢?(8个)‎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都已经会用6、7、8来表示小朋友的个数了。咱们今天就一起再和我们的老朋友们做做游戏,好吗?(揭示课题认识6、7、8)‎ 二、 充分感知,逐步抽象 (一) 游戏:找朋友(认识基数、序数、数大小)‎ ‎1.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顽皮的“6”朋友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藏在了游乐园里。考验大家眼力的时间到了,你能把“6”找出来吗?‎ 10‎ 师:为了让我们能找到更多地6,老师给大家一些小小的建议,想听吗? ‎ 在游乐园图中找到“6”,并把它圈起来。找到一个再看看,有没有其他的“6”?30秒内,比一比看谁找的多?‎ ‎2.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都是怎样表示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1) 学生在游乐园图里找到6并圈画出6;‎ ‎①基数:‎ 第一层次:单个计数。‎ 生1:6个小朋友(数:1、2、3、4、5、6;1个一,2个一······)‎ 第二层次:按群计数 生2:6筐苹果 辨析:6筐苹果和6个苹果 诶,你们一会说这些是6(指两筐里的苹果),一会又说这些是6(指6筐苹果),怎么回事?到底哪个是6?‎ 生3:这个是6个苹果,这些是6筐苹果。‎ 师:哦,原来6的单位发生了变化,一个是一个一个数的,一个是一筐一筐数的,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②序数:‎ 七棵树图:‎ 你能在这里找到6吗?‎ 10‎ 引导:看看小狗的位置在哪?‎ 生1:从左数的第6棵大树下。‎ 生2:从右数的第2棵大树下。‎ 师:看来数的方向不同,位置的说法也不同。‎ 师:你能在教室里找找第6吗?‎ 生1:一组有6个人。‎ 生2:他是从前往后数的第6桌。‎ 师:你们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6在哪?(画一个圈)第6在哪?(伸出食指瞄准)‎ ‎③一一对应(数大小)‎ 秋千图:‎ 生1:这里有6个小朋友在玩秋千。‎ 师:说得准确。这个小朋友为什么站在秋千旁呢?‎ 生2:前面6个小朋友来得早,都坐在秋千上了。这个小朋友来晚了,就没有秋千坐了。‎ 师:哦,看来,一个秋千就对应着一个小朋友,一个秋千就对应着一个小朋友……果这个小朋友没有秋千对应。能用一个关系式来表示秋千数量和小朋友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3:6<7,6个秋千少于7个小朋友。‎ ‎(二)摆“6”,渗透数形结合 师:快看,“6”朋友夸赞大家呢,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把我找到了!不过,它还有点不服气,还想考考大家。你们能用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图形吗?‎ 师:我看到有同学举手了,不着急,现在把你想的图形摆出来。‎ 10‎ 相机让学生来黑板展示作品。‎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生1:(六边形)我用6根小棒摆了一颗钻石。‎ 师:在数学里,它也有个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六边形。‎ 生2:我用6根小棒摆了一个小房子。‎ 生3:我用6根小棒摆了一个冰激凌。‎ ‎······‎ 追问: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用6根小棒摆成的)‎ 此过程根据学生说,绘制6的思维导图。‎ 10‎ 小结:在刚才的过程中,大家一起思考,交流,认识了6的方方面面。其实,就在刚才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还用到了数学里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呢!把与6相关的知识都集中在一幅图里,这样的梳理方式就被称作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我们更加了解“6”朋友了!‎ (三) 生活中的6‎ 师:你的身边有“6”朋友吗?‎ 渗透数的分与合:身体上的6‎ ‎6根手指:‎ 师:快看,他的6被分成了几和几?几个几合起来就是6。‎ 师:还可以怎么伸?(2和4,3和3)‎ 渗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这样,咱们3个3个地数,数到6。开始!(3、6)数了几次?‎ 还可以怎么数?(2个2个的数)一起数一数!(2、4、6)数了几次?‎ 师:其实除了大家找到的这些6,我还找到了很多6,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古诗文里的数字,成语里的数字,世界地图上的数字,风级里的数字……大千世界,处处都有我们这些数字朋友们,只要大家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你一定能寻找到更多有趣的发现。‎ 三、自主认识7、8,巩固理解 同学们,你们能像认识6一样,说说你找到的7和8吗?‎ 小建议:1.前后四个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 ‎ ‎ 2.说一说你都在哪见过7或8。‎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课后,你也可以自己试着画一画7或8的思维导图。‎ 10‎ ‎【教学研讨】‎ 一、 教学反思 ‎1.题图设计的变化 第一次的主题图,如图1。因为层次性不足,学生对于“6”的基数意义理解本身已经不存在问题,所以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 ‎ 根据这样的学生反馈,回顾教材,反思自己的设计,发现对于“6”的认识,我的设计过于片面,只有基数、序数的认识,设计的问题也不够明确,因此,课上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没有吸引力。因此,对主题图进行了二次设计。‎ 第二次的主题图为图2。重新设计过的主题图,包含基数、序数,还加入了秋千图,突出数的大小比较,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另外,小狗的位置用动态效果呈现,对于刚入学一个月的一年级学生而言,视觉的调动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有利于他们对基数、序数的辨析。‎ ‎2.摆小棒环节的变化 ‎ ‎ 10‎ 第一次教学中,摆小棒的过程是学生到讲台上摆的,这样的做法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毁坏了学生的原生作品,还导致本来兴致高昂的学生们,因为无法及时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而有些垂头丧气,甚至就不参与课堂了。‎ 对于本环节,我的设计过于仓促,本想流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下一游戏环节,没想到,却适得其反,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先自主利用6根小棒摆图形,再将不同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并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从学生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作品的欣赏和对他人创意的赞赏。这个环节最初的设计意图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没想到,学生们的创意让我大为吃惊,仅仅6根小棒,在他们的眼里竟然是如此千变万化。‎ ‎3.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成 学生的精彩表现会让课堂熠熠生辉,而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对于学生生成的把握,还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育智慧。如,本课中,在找生活中的“6”时,学生找到6根手指,相机追问,除了五根手指和一根手指可以合成“6”,还可以怎么伸?学生会出现2和4,3和3,渗透数的分与合,帮助学生建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这个环节是我根据孩子生成想到的。‎ 然而,当面对一些我没有预设到的,或者急于想让学生说出我心里所想的答案时,学生的主动权就被剥夺了。例如,在松树图中,本来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小狗的位置,但是学生发现的都是松树的数量7棵,这时的我就显得有些急躁,直接跳过学生的回答,追问,小狗的位置在哪?如果,能够再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如,“这里有‘6’吗?”也许学生的思考会更为深入,学生甚至可能发现7棵大树中的6棵。‎ 因此,作为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会给我们别样的精彩。‎ ‎ ‎ 一、 教学点评教学点评中的三点都是从数学角度说的,能让角度多一些吗?理解数学、理解儿童、理解教材你、理解课堂等。不用大改,想想能不能换个小标题。‎ 教学点评能不能围绕数学理解写,这样聚焦主题。‎ ‎1.读懂教材,把握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10‎ ‎6、7、8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实,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对10以内各数,甚至百以内数有所认识,并能根据生活经验,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量。1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的编排均为学生提供了数学模型,帮助学生经历由直观表示数到抽象表示数的过程,因此在这节课中,需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在教学时,教师也有意识地整合了教材,提供了更为富有层次的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基数的意义。如从苹果的按个计数,到按筐计数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圈画中,体会“6”所承载的不同意义。通过追问:“两个‘6’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理解数字不仅能表示单个物理的数量,还可以表示相应整体的数量。而在找生活中的“6”环节中,学生自主地去发现身边的“6”,这个环节为学生创造了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巩固数学知识的机会,同时强化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更多角度、更多层面的理解了“基数”这个概念。‎ 从课堂汇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并能结合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主学习提供支撑。通过调动学生眼、手、耳、口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读懂生成,争议中促进数意义的理解。‎ ‎ 因为基数和序数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有意识地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辨析两种含义。‎ 首先,通过动态演示主题图中小狗的变化,引导学生描述小狗的位置。起初,学生的描述并不完全,只说了第几,而未提及方向;这样,很快引起了争议,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位置的描述越辩越明,学生对于序数的含义也越辩越清晰。‎ ‎ 其次,在教室里找“第6”的环节中,有学生找出的是一组6个人,而此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个错误资源,将6和第6进行了对比,通过引导学生用手势圈画“6”,用小手指指出“第6”等环节,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辨析基数和序数的不同含义。‎ ‎3.读懂儿童,借助直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0‎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数概念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从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的“6”,变成6根小棒,并摆成自己经验中的几何图形,阐释这些图形背后的生活情境,不仅帮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追问“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点?”,引出“都是由6根小棒摆成的”,引导学生直击数的本质。这个活动在帮助学生理解“6”的基数意义的基础上,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见形思数,见数思形。‎ ‎ ‎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