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新高考全国I、II卷适用) 历史(四)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新高考全国I、II卷适用) 历史(四) Word版含答案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绝密 ★ 启用前 ‎(新高考)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 历 史 (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一变化( )‎ A.防止了贵族内部的政治纷争 B.强化了封国国君的权力 C.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D.促进了官僚体制的形成 ‎2.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直到宋神宗元封年间的官制改革才最后完成。这一调整的实质是( )‎ A.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 ‎3.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 )‎ 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 C.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4.北宋时期,附城草市发展迅速。如宋真宗时,东京郊区出现了“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的盛况。由此可知,北宋时( )‎ A.草市发展侵占了城市空间 B.农业生产开始服务于城市 C.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D.草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5.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 )‎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6.1852年,英国在广州的代办米琪在报告中说:“根据我在中国三个不同的省份居留了将近十年的经验……我可以断言,我从未见过一个中国劳动人民穿过一件英国布做的衣服,除了我们家里用的中国仆役而外。”此报告反映出( )‎ A.英国极力为发动新战争寻借口 B.中国自然经济具有较强抵制力 C.米琪在为自己贸易亏损找托词 D.英国棉布在中国市场极度匮乏 ‎7.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制订的实际工作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工人运动放在全部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中共一大后不久,1921年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这一做法主要是基于( )‎ A.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斗争经验 ‎8.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下图为共和国的国徽与国旗。据此可知( )‎ ‎ ‎ ‎ 图1 图2‎ A.中国革命道路未突破俄国模式 B.当时出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 C.中共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政权 D.政权建设具有明显中国特色 ‎9.1940年4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制定《华北思想战指导要纲附属书》,特别列出“讨伐行动当以重点指向共产军匪,对其游击队作彻底地扫荡覆灭”。这说明( )‎ A.日本开始全面收缩侵华战线 B.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C.中共发挥抗战中流砥柱作用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10.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3种政治势力博弈与妥协的结果。读图并指出,这些政治势力的聚集机构分别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下列人物与成就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孟德斯鸠————法国————三权分立 B.卢 梭————德国————人非工具 C.洛 克————英国————《社会契约论》‎ D.伏尔泰 ————法国————君主专制 ‎12.右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个国家,其与选项关联,描述正确的是( )‎ A.①16C文艺复兴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基督教体系 ‎ B.②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C.③斯大林时期“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迅速恢复 D.④作家雨果的《人间喜剧》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 ‎13.下图是1875—1913年欧洲四个国家煤和生铁产量示意图,其中,乙是( )‎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俄国 ‎14.1936年,英国认为希特勒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扩军备战和出兵莱茵区是在追求“平等权利”,只要部分地满足德国的抱怨,猜疑就会束之高阁,信任就可以恢复。英国意在( )‎ A.纵容德国入侵法国 B.扶植德国为同盟国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宣扬反战和平思想 ‎15.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4(预期)‎ 国家及集体农庄发展农业生产 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化肥(百万吨)‎ ‎16‎ ‎40‎ ‎65‎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农业问题积重难返 B.工业发展反哺农业 C.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D.经济重心转向农业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5道大题,共55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6.“劝君少骂秦始皇”(12 分) ‎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 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 ‎(1)用“/”为材料中划线部分断句。(2分)‎ ‎(2)就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给予点评。(4分)‎ ‎(3)“焚坑事件要商量” ‎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应对此过程给予怎样的评价。 (6 分) ‎ ‎17.(11分)下图分别是秦朝和元朝的陆路交通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 图二 ‎(1)据图一、图二,指出与秦代相比,元代陆路交通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简述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3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图3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状况。(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6分)‎ ‎19.改革与发展(15分)‎ 材料一 ‎ ‎ 英国改革运动从1760年开始,出现了几次群众运动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大革命影响英国,激发了下层人民的政治热情。当时普莱斯(新教牧师)在参加“光荣革命纪念协会”的庆祝活动时说:“光荣革命最重要的遗产是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并可以随时撤换它。”经多次群众运动,1831年,辉格党在下院公布方案,提出把议席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主要是工业城镇,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限制等。1832年4月,辉格党法案第三次在下院通过,6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改革使中等阶级多数获得了选举权,并没有造成大的体制改革,其意义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成效。(5分)‎ 材料二 下图是《解放日报》最早刊登的商业广告图片。‎ ‎1979年1月28日,《解放日报》成为中国第一家刊登商业广告的党报。它的“全国第一”还有:1979年8月12日,第一家刊登“社会新闻”的报纸(非正面新闻:上海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造成很多乘客受伤);1980年1月,第一家创办文摘类报纸《报刊文摘》;1989年1月21日,第一家把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演说作为头版头条的报纸;1992年1月4日,第一家出版彩色版周末的报纸;1993年1月1日,第一家以半个版面刊登股票和期货市场行情的报纸。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解放日报》是全国第一家“全员转型”的省级党报——全部记者第一发稿都发到新媒体平台“上观新闻”APP,成为第一个摸石头过河的人。‎ ‎——摘编自《你知道当年在报纸登个广告有多难吗?》‎ ‎(2)对《解放日报》所出现的众多“第一”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准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0分)‎ ‎20.(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阶段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9世纪中叶前后 ‎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把这次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以辛亥革命和印度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新高潮,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 二战后 二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1964年77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77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从表中提炼一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趋势,并加以合理解释。‎ 绝密 ★ 启用前 ‎(新高考)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 历 史(四)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西周将诸侯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带去了西周的文化和习俗,有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故选C项;“防止”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西周封国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不涉及封国国君的权力问题,排除B项;材料是分封领地的变化,不涉及官僚体制,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战争使三省制逐渐向一省制转变,宰相职能进一步政务化,宰相议政决策之权削弱,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而使职差遣指的是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这实质上是对臣下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B项;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是表现而不是实质,排除A项;材料是行政制度的变革,不涉及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排除C项;行政机构的不断革新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不同地域的人喜欢不同颜色、图案的瓷器,即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江西景德镇瓷窑的差异化发展,不是制瓷业的地域特征,排除A项;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并且材料也不涉及这层意思,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没体现经营方式的根本变化,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个集市,一天到晚嘈杂忙乱,和远郊大不一样,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故选C项;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个集市,并未“侵占城市空间”,排除A项;材料涉及此时草市的发展概况,未涉及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并非“草市”,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故选D项;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并非“得到空前加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总督权力变化,未涉及其他监察机构,无法得出“监察体系更加完备”,排除B项;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提高行政效率,并非“走向低效”,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可以断言,我从未见过一个中国劳动人民穿过一件英国布做的衣服,除了我们家里用的中国仆役而外”可知此报告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具有较强抵制力,西方洋布并未打开中国市场,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约是英国极力为发动新战争寻找的借口,与米琪的报告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米琪的报告真实反映出鸦片战争后西方洋布并未打开中国市场的情况,并非“为自己贸易亏损找托词”,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凭借不平等条约,英国棉布充斥中国市场,并非“极度匮乏”,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其最高革命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据此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中的做法,主要是基于无产阶级在实现这一革命目标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故选A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会决定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与工人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其首要的前提是要成立一个真正革命的政党,这与题干中所涉及的工人运动关系不大,排除C项;共产国际的帮助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共产国际的斗争经验主要是用革命手段来建立社会主义,并没有涉及其主要的依靠力量,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所展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国徽”和“国旗”图片可知,在国徽中有“麦穗”和“锤头”、“镰刀”图案,在国旗中有“锤子”和“镰刀”图案,据此说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属于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我们就已经突破了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在1931年,中国国内有两个政权存在,即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但是这些内容与题干中所展示的“国徽”和“国旗”图片内容无关,排除B项;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这一政权名称可知,其政权建设尚未脱离俄国影响,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题干中所涉及的时间点是1940年,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出现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再结合题干中“讨伐行动当以重点指向共产军匪,对其游击队作彻底地扫荡覆灭”,说明此时期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业,才使得日本实行这一政策,故选C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日本重点进攻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游击队,而没有涉及其全面收缩侵华的战线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 ‎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5页(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6页(共8页) ‎ 干中没有涉及国民党对抗战的态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直存在,并没有消失,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由材料“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3种政治势力博弈与妥协的结果”可知三种政治势力分别指君主、上院贵族、下院民主,①是下院民主政治势力的体现,故①正确;②是贵族上院政治势力的体现,故②正确;③是责任制内阁,是民主政治势力的体现,故③错误;④是女王,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可知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故选A项;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人非工具”是康德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英国洛克提出分权思想,《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著作,排除C项;伏尔泰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意大利、英国、法国、俄国,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议会改革,并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故选B项;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学说,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推行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人间喜剧》是法国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1875—1913年主要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这一时期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其工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钢铁产量,乙为德国,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老牌帝国主义法国发展不尽如意,丙为法国,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被德国赶上,甲为英国,排除C项;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靠后,丁为俄国,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英国在二战前惯有的外交策略是大陆均势政策,即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从而维护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故其对德国实力的些许恢复是乐见其成的,故选C项;纵容德国入侵法国并不是英国的战略意图,因为这会破坏欧洲的政治生态平衡,排除A项;二战前英国并未打算将德国扶植为同盟国,它的理想是让德国恢复一部分实力,以恢复之前的那种均衡状态,排除B项;反战和平是民众的心理诉求,不是国家战略决策层面主要考量的内容,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各种物资,这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后,注意用工业的发展来反哺农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故选B项;农业投入的增加说明当时的农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而非积重难返,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农民收入的数据,无法得出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1961—1975年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工业上,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16.(12 分) ‎ ‎【答案】(1)(2分)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 ‎(2)(4分)作者认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点评: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走向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商鞅变 法,秦国实力大增,经几代努力,秦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长期战乱,民众渴望统一与社会安定,使秦国实现统一大业,具有正义性。 ‎ ‎(3)(6分)“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使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原有诸侯国及等级阶层孤立静态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发展,文化传播规模日盛,促进了文化的觉醒;列国纷争,社会未形成一统的观念形态,“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反映,更是制度更替的真实写照。(2分)“焚书坑儒”是在秦实现了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下推行。“焚书坑儒”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短期看,强化思想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同时加剧了秦帝国内部的矛盾;从长远看,打击了自春秋以来的学术氛围,摧残了文化。(2分)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体现了从春秋战国至秦朝,诸侯割据被大一统政治所取代的时代趋势,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展演变的集中体现。(2分) ‎ ‎【解析】(1)断句必须遵循下列规则:断句后字句必须能讲得通,保持句意的完整性、断句后内容必须合情合理、必须符合古代汉语语法和音韵,保持整体的语言风格,联系上下文即可得出答案。‎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今秦南面而王天下, 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可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第二小问点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的主客观条件即可得出答案,主观上,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经几代努力,秦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客观上,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走向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长期战乱,民众渴望统一与社会安定,使秦国实现统一大业,具有正义性。 ‎ ‎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5页(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6页(共8页) ‎ ‎(3)评价,本题可从“百家争鸣”和“焚书坑儒”的含义和积极、消极三个角度考虑,据所学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可以得出“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使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原有诸侯国及等级阶层孤立静态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发展,文化传播规模日盛,促进了文化的觉醒;列国纷争,社会未形成一统的观念形态,“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反映,更是制度更替的真实写照;据所学从“焚书坑儒”的背景得出“焚书坑儒”是在秦实现了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下推行;据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虑得出从短期看,强化思想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同时加剧了秦帝国内部的矛盾;从长远看,打击了自春秋以来的学术氛围,摧残了文化;最后综上总结: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体现了从春秋战国至秦朝,诸侯割据被大一统政治所取代的时代趋势,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展演变的集中体现。‎ ‎17.(11分)‎ ‎【答案】(1)变化:从空间布局看,向东、向南转移;(2分)从数量看,道路建设更加密集;从范围看更广。(2分)原因: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国家疆域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4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带动了经济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对比两幅示意图可从陆路交通的空间布局、陆路交通的数量、陆路交通的覆盖范围三个视角进行说明。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国家疆城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等角度进行说明。‎ ‎(2)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说明。从政治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经济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密切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文化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 ‎18.(9分)‎ ‎【答案】(1)状况: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3分)‎ ‎(2)特点: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6分)‎ ‎【解析】(1)材料中的图片所涉及的时间是“西晋末年”,据此可以得知其社会状况是北方战乱;由于北方的战乱,导致各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北民南迁,民族之间的交融得到了加强;由于北民的南迁,南方的经济随之得到了开发。‎ ‎(2)据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可知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据材料二“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可知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19.(15分)‎ ‎【答案】(1)分析成效:由于启蒙思想(启发人们以自身努力争取政治权力)、光荣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9世纪工业革命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原因)(2分)工业城镇获得了更多的选举议席,或工业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获得更多权利,统治地位巩固;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断发展;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效)(2分)人民群众运动的推动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渐进式改革逐渐成为英国发展的强国之路。(启示)(1分)‎ 解读示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逐渐展开;1979年《解放日报》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脉搏刊登商业广告;1979年我国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该报刊登“社会新闻”,关注民生;创办文摘类报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经济特区的创办,对外开放的窗口打开,该报把视角投向世界,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日报》大版面刊登股票行情,反映了人们高度关注改革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同时以舆论宣传影响社会改革。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自媒体时代到来;《解放日报》创办新闻APP,继续占有传媒市场;该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学习方式。(8分)综上所述,《解放日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党报发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作用;以新闻舆论服务并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分)‎ ‎【解析】(1)据材料“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大革命影响英国,激发了下层人民的政治热情”、“光荣革命最重要的遗产是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并可以随时撤换它”可得由于启蒙思想(启发人们以自身努力争取政治权力)、光荣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据材料“1831年,辉格党在下院公布方案,提出把议席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主要是工业城镇,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限制等”可得19世纪工业革命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原因分析完后,再分析成效,结合所学可得工业城镇获得了更多的选举议席,或工业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获得更多权利,统治地位巩固;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断发展;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最后总结启示,人民群众运动的推动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渐进式改革逐渐成为英国发展的强国之路。‎ ‎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5页(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6页(共8页) ‎ ‎(2)据材料时间1979年可得相关知识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材料时间1992年可得知识点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以上是相关知识点的汇总。然后结合材料进行论述,最后,总结成文。‎ ‎20.(8分)‎ ‎【答案】趋势: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无产阶级。(2分)解释:19世纪中期印度是封建王公领导,中国是农民阶级领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2分)领导阶级不同与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关,19世纪中期,处在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先进的阶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力量。(4分)答出其他角度也可以得分,如:斗争形式由独立斗争到团结斗争;斗争目标由实现民族独立到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道路日益多样化。‎ ‎【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以辛亥革命和印度1905—1908年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可得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展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小问解释,首先按时间列举出不同阶级领导的相应革命史实来证明归纳;其次,解释领导阶级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等角度展开论述。‎ ‎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5页(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6页(共8页)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