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新高考全国I、II卷适用) 历史(二)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新高考全国I、II卷适用) 历史(二) Word版含答案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绝密 ★ 启用前 ‎(新高考)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来,延庆地区出土了公元前8—前4世纪的古代遗址和遗物,如山戎古墓中的青铜短剑、箭镞、箭囊以及牛羊等殉葬品;胡家营聚落遗址中石器、骨器、铁器与铜器等遗物,以及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和农耕民族盛放谷物的陶器。这表明( )‎ ‎①燕国是农耕与游牧经济的交错地带 ②民族融合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明显 ‎ ‎③游牧民族已经完全汉化 ④当时这一地区多元的文化风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表所列各项分别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文明信息,各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郡国并行;盐铁官营;《春秋繁露》‎ ‎②‎ 田氏代齐;平籴法;《道德经》‎ ‎③‎ 二府三司;圩田;《洗冤集录》‎ ‎④‎ 五军都督府;一条鞭法;《本草纲目》‎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3.下图为某同学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其中②处应为(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皇帝 ‎4.“暇蟆对我说,使君休怨嗟。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年。休怨嗟,休怨嗟。明年此日君见我,不知又是谁田蛙。”《田蛙歌》形象地反映出( )‎ A.抑制土地兼并 B.农民流离失所 C.租佃经济活跃 D.地权转移频繁 ‎ ‎5.“官事至重,古法虽圣犹试。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不宜者还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贞白。二科曰学能行修,经中博士。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才任三辅剧令皆试以能,然后官之”。依据材料判断这应是在( )‎ A.西周时期 B.东周时期 C.两汉时期 D.明清时期 ‎ ‎6.长征,被后人称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开局时蒋介石赢得先手,收官时,中国局势已然展开一场新局。这一局的转机就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 ‎7.图1是1907年7月10日《时报》登载的一幅漫画——《立宪何尚紧闭》。漫画中有土匪、革命和暗杀的烈火熊熊,但用于救火的“立宪”水龙头仍然紧闭。此漫画意在( )‎ 图1‎ A.提示社会动荡危害民生 B.说明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C.激励民众进行民主革命 D.揭露清政府假立宪骗局 ‎8.1919年2月,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指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这说明李大钊( )‎ A.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主张彻底地改造传统文化 C.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预见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9.图2是1937年8月至1940年八路军进军路线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八路军( )‎ 图2‎ A.成为抵抗日军的主要力量 B.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抗战 C.解放了华北的大部分地区 D.取得百团大战的辉煌胜利 ‎10.1978年5月7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提出要有条件、有计划地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要规定合理的奖励、计件工资办法,严格控制奖金总额和计件超额工资。这表明( )‎ 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政府尝试突破计划体制束缚 ‎11.下图为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庞贝古城出土的壁画作品。该画作于1世纪早期,描绘了柏拉图正在与学生们讨论哲学问题。该画可用于研究( )‎ A.古代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 B.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 C.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 D.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 ‎12.在近代西方世界,“16世纪被称为是文艺创新的世纪,18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 B.构建了资本主义政治方案 C.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 D.批判了基督教会的专制 ‎13.‎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天皇召集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众议院之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 ‎(君主)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会之权 天皇宣告戒严。戒严要件及效力,由法律规定 ‎(君主)宣告戒严之权。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日本臣民之所有权不得侵犯;臣民于法律规定范围内有居住及迁移之自由 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阅读上表中两部宪法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两部宪法( )‎ ‎①分别维护了各自国家君主的权力 ②不同程度体现人权与法治精神 ‎③日本的议会制立宪君主政体确立 ④清朝臣民相对日本臣民更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一位亲历者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讲到,1917年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功体现在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下列可以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 C.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取代粮食税 D.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行农业集体化 ‎15.与下列历史时间轴方框处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B.①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②一超多强局面出现 C.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D.①欧洲九国情报局成立 ②一超多强局面出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5道大题,共55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任用齐地的大盐商东郭成阳和南阳的大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管盐铁事。次年,二人奏请把煮盐、冶铁及其贩卖的营业全归官府经办,并规定如有私自煮盐、冶铁的,处以(钛左趾)的刑罚,并没收其器物。从此,获利最厚的盐铁业全归官府经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元丰元年(前110年)出身于洛阳商人之家的桑弘羊又以搜粟都尉领大司农,继任掌管全国盐铁事业的职务。‎ ‎——摘编自杨翼骧《秦汉史纲要》‎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由于对于商业和商人的认知和前期相比逐渐发生着变化,国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对于商业政策和政治政策的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安排采取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宋代官府越来越多地退出商品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使整个商人阶层开始有了活跃的政治、经济空间。‎ ‎——摘自王志立《宋代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的社会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7分)‎ ‎17.世界视阈下的明清经济(10分)‎ 材料一 1400—1800年在世界环球贸易中,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由于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凭借丝绸、瓷器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到1800年,中国在世界上仍具有异乎寻常的、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这是世界其它地区都望尘莫及的,以致中国能够把世界生产的白银(当时的世界货币)的一半吸引去了。‎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明清时期,垦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成倍增加的人口相结合,传统农业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日益扩大,东南出现大量的工商业城镇,商品交换频繁,白银成为市场通行货币。清朝前期全国经济发展到历史新的水平。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与传统思想的框架。正当西方国家迈入现代工业社会的时候,中国经济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从明清时期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别提炼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任选上述一种观点,结合材料与所学进行论述。(要求:围绕观点,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7世纪末外国在印度的殖民地 ‎ ‎ ‎ 图3 图4‎ ‎ ——据[英]H·G·韦尔斯《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欧洲国家在印度殖民活动的演进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产生的影响。(4分)‎ ‎19.(12分)建国初《人民日报》担负起了宣传社会义劳动观的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5月1日发表了刘少奇的讲话作为社论,“我们必须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的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的光荣……这就是我们的新道德的标准之一。”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1951年10月4日发表了《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展开斗争》,1952年5月1‎ 日发表了《迎接劳动人民的世纪》等等。从统计来看,仅题目中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1950年有327篇,1951年有255篇,1953年有253篇,1954年有269篇,1955年209篇。‎ 这些报道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工商业家、娱乐界,不仅有国家领导人对劳动的肯定,也有通过科学展览对劳动的历史追溯,还有新中国各行各业火热劳动场面的新闻特写,展现了他们积极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据《人民日报》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宣传”。(12分)(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 ‎18.(8分)社会转型和文明嬗变是历史发展的突出旋律。‎ 材料一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笔下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统称。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摘编自《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书评 ‎(1)根据材料一,在上图中描绘出2世纪前后,东西方海路、陆路贸易路线示意图(两条)(2分)‎ 材料二 有人说:14—17世纪,是欧洲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类“发现”的时代。‎ ‎(2)你如何理解社会“转型”或“发现”?任选一方面,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绝密 ★ 启用前 ‎(新高考)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 历 史(二)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由材料延庆地区出土的古代遗址和遗物既有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又有农耕民族盛放谷物的陶器,可知燕国是农耕与游牧经济的交错地带,故①正确;由材料公元前8—前4世纪的时间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故②正确;“游牧民族已经完全汉化”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③错误;由材料“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和农耕民族盛放谷物的陶器”可知多元文化的生活状态,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①为汉朝;田氏代齐发生在战国初期,平籴法是战国时期李悝改革的内容;《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②为春秋战国时期;北宋实行二府三司,王安石变法推行圩田,《洗冤集录》是南宋的著作,③为宋朝;五军都督府是明代官署名,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明代李时珍作《本草纲目》,④为明朝;正确的时间顺序为②①③④,选择A项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起草政令的是中书省,故选C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A项;中书省负责审议,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年”可知是地权转移频繁 ,故选 D项;材料“如今一年换一年”说明土地转换频繁,不能抑制兼并,排除A项;材料“古田……如今一年换一年”说明是地权转换不是农民失业,排除 B项;租佃经济地权属于地主不是地权转换,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结合所学推断是两汉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故选 C项;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官员是血缘继承不是“称才量能”,排除A项;东周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世袭,排除 B项;明清时期是科举,用考试选才不是“设四科之辟”,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所学,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② 地区是遵义,故选 B项;①地区在遵义之前,是左倾统治还没有出现转机,排除A项;③地区已经完成转折,排除C项;④是长征结束阶段,属于材料“收官时”,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漫画中有土匪、革命和暗杀的烈火熊熊,但用于救火的‘立宪水龙头仍然紧闭’”可知此时国内人民要求清政府实行立宪,说明政治改革势在必行,故选B项;根据材料“漫画中有土匪、革命和暗杀的烈火熊熊,但用于救火的‘立宪水龙头仍然紧闭’”可知漫画提示社会动荡,实行立宪迫在眉睫,并非强调“危害民生”,排除A项;根据材料“漫画中有土匪、革命和暗杀的烈火熊熊,但用于救火的‘立宪水龙头仍然紧闭’”可知漫画激励政府进行立宪,并非“激励民众进行民主革命”,排除C项;根据材料“漫画中有土匪、革命和暗杀的烈火熊熊,但用于救火的‘立宪水龙头仍然紧闭’”可知漫画激励政府进行立宪,并非“揭露清政府假立宪骗局”,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可知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青年与农村的关系,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的结果,与“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无关,排除A项;“打倒孔家店”主张彻底地改造传统文化,与“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可知李大钊强调青年与农村的关系,并未揭示“五四运动的爆发”,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抗战,故选B项;1938年底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抵抗日军的主要力量,与材料所述时间“1937年”不符,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分地区,与材料所述时间“1937年”不符,排除C项;1941年1月取得百团大战的辉煌胜利,与材料所述时间“1937年”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可知,政府在当时已开始尝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鼓励多劳多得,故选D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排除A项;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B项;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 ‎11.【答案】B ‎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5页(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6页(共8页) ‎ ‎【解析】柏拉图为古希腊哲学家,但他和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形却出现于意大利出土的壁画当中,这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相借鉴,故选B项;壁画主要反映的是古希腊的思想文化,而非古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排除A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壁画无法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排除C项;壁画描绘的是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的情形,只能表现雅典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无法反映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文艺创新的世纪指的是文艺复兴,思想创新的世纪指的是启蒙运动,这两种最大的不同在于启蒙运动构建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方案,故选B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排除A项;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但不是最大的不同,排除C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批判了基督教会的专制,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表格,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具有开闭议会、解散众议院的权力;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主拥有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会之权;体现两部宪法分别维护了各自国家君主的权力,故①正确;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臣民之所有权不得侵犯;臣民于法律规定范围内有居住及迁移之自由;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故②正确;议会制立宪君主政体需要体现议会的职能与原则,表格中没有涉及,故③错误;表格中可看出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与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高度相似,结合所学可知《钦定宪法大纲》是参考《大日本帝国宪法》,故清朝臣民与日本臣民并没有更自由,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17年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功体现在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结合所学可知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可以印证此观点,故选B项;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1917年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取代粮食税,实质上是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1928年斯大林模式实行农业集体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时间,冷战开始对应“杜鲁门主义”出台;1967年欧共体成立,1970日本、欧共体的崛起对应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故选C项;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排除A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确立,排除B项;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16.(11分)‎ ‎【答案】(1)背景:地方势力膨胀;汉武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长期征战,财政困难;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实行“工商食官”传统。(4分)‎ ‎(2)变化:抑商政策松动;政府减少官营经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2分)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队伍;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5分)‎ ‎【解析】(1)据材料一“从此,获利最厚的盐铁业全归官府经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可知长期征战,财政困难;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是“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再结合汉武帝时期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可知地方势力膨胀,汉武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一“规定如有私自煮盐、冶铁的,处以(钛左趾)的刑罚,并没收其器物。”可知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除去以上原因之外,西周时期所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也对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有一定影响。‎ ‎(2)第一小问新变化,据材料二“宋代官府越来越多地退出商品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可知抑商政策松动;政府减少官营经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使整个商人阶层开始有了活跃的政治、经济空间”就经济方面而言,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就文化方面而言,壮大了市民阶层队伍,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17.(10分)‎ ‎【答案】概括观点:材料一观点: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对世界经济有较大影响力(或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分)材料二观点:清朝前期中国农耕经济发展到新高峰,但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或落后于世界工业化潮流)。(2分)观点论述:选择材料一观点论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农业与手工业发展,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商品经济繁荣;中国商品出口(如丝绸、瓷器等)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中国商品以较强的生产能力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走向世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对世界经济有较大影响力。)(6分)‎ 选择材料二观点论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政府重视农业,外来高产农作物引入,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农业经济发展;手工业品大量投入市场;白银货币化,商品经济繁荣,农耕经济发展到新高峰。但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与闭关自守政策,限制资本投入与市场开拓;思想文化专制使科技发展停滞,封建专制度束缚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未能完成向近代转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制度先进,科技进步。(工业资本主义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朝流。)(6分)‎ ‎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5页(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6页(共8页) ‎ ‎【解析】首先审题,题目要求切题角度从明清时期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分别提炼两则材料的观点;第二,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首先对两则材料进行解读,材料一从世界贸易角度说明中国产品的绝对竞争力,并导致了世界白银的大量内流,可得观点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对世界经济有较大影响力(或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材料二从中国明清时期内部的情况进行论述,可得观点清朝前期中国农耕经济发展到新高峰,但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或落后于世界工业化潮流)。任选上述一种观点,以材料一为例,需要同时对中国与世界的背景进行叙述,中国方面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进行论述,可得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农业与手工业发展,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商品经济繁荣;中国商品出口(如丝绸、瓷器等)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方面从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中国商品以较强的生产能力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走向世界。最后,总结成文。‎ ‎18.(14分)‎ ‎【答案】(1)特征:葡萄牙、荷兰势力衰落,英法势力增强(或由多国殖民到以英法殖民为主);(2分)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展。(2分)成因:英荷战争中,荷兰战败;(2分)英、法工场手工业发展;(1分)英、法积极推行殖民政策。(2分)‎ ‎(2)影响: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作答;(2分)从印度社会遭受灾难和接受先进文明成果角度作答。(2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根据图片3可知17世纪末外国在印度的殖民地以欧洲国家葡萄牙、荷兰为主体,根据图片4可知1750年,外国在印度的殖民地以欧洲国家英法为主,综上可得葡萄牙、荷兰势力衰落,英法势力增强(或由多国殖民到以英法殖民为主);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展。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殖民扩张、经济实力、政策等角度分析,可得英荷战争中,荷兰战败;英、法工场手工业发展;英、法积极推行殖民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殖民扩张对殖民者和殖民地的不同影响,可得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作答;从印度社会遭受灾难和接受先进文明成果角度作答。‎ ‎19.(12分)‎ ‎【答案】水平三:观点明确,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相关解释充分合理。(9—12分)‎ 水平二:观点明确,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史实运用基本准确,相关解释基本合理。(5—8分)‎ 水平一:能够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解释较为合理。(1—4分)观点:肯定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不单独给分。‎ 层次1:说明建国初期大力宣传劳动光荣的必要性。从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建设需要,政权性质等角度阐释时代背景,表述合理可得4分。‎ 层次2:说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新内涵,以及宣传的特点。从国家高度重视、宣传力度大、涉及劳动者范围广,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等角度阐释特点,表述合理可得4分。‎ 层次3:说明建国初期宣传劳动光荣的意义。适应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从重塑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巩固新生国家政权,培养了大量专业劳动人才,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等角度阐释影响,表述合理可得4分。‎ ‎【解析】据材料“我们必须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的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光荣”可知,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据此可归纳出观点:肯定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评述:结合所学可从宣传的原因、特点、影响等方面入手。原因方面,可从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建设需要、政权性质等角度阐释;特点方面,可从国家高度重视、宣传力度大、涉及劳动者范围广、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等角度阐释;影响方面,可从重塑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巩固新生国家政权、培养大量专业劳动人才,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等角度阐释。‎ ‎18.(8分)‎ ‎【答案】(1)(2分)要求,绘制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基本方向。‎ ‎(2)(5分)要求分角度 示例一社会转型 经济转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西欧出现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阶级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方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政治上有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政体转型。‎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性回归。思想由宗教神学舒服转型理性。‎ 示例二“发现”‎ ‎“人的发现”:14—16世纪,欧洲开展文艺复兴运动,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性回归和人被发现的时代。‎ ‎“世界的发现”: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开辟新航路,使欧洲人发现了欧洲以外的世界,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不断融合,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信仰的发现”:16世纪,欧洲进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加尔文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提出“先定论”,都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提倡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促进了思想解放。‎ ‎“科学的发现”:文艺复兴期间,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1687年,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 ‎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5页(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6页(共8页) ‎ 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科学时代来临。‎ ‎【解析】(1)由材料一“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统称。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合所学得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终点在地中海沿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广州,终点在印度半岛南端。‎ ‎(2)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论述主题,如由材料“欧洲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得出主题——转型,或者由材料“也是人类发现的时代”得出主题——发现。其次,结合史实论证主题,如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角度论述社会的转型;或者从人文主义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分别从人的发现、世界的发现、科学的发现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5页(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卷·答案 第6页(共8页)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