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实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此其志不在小(这)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③项王项伯东向坐(在东面的方向)④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儿女亲家)⑤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如果)⑥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离开)⑦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通“服”)⑧籍独不愧于心乎?(只)‎ A. ①②⑥⑧ B. ①②⑦⑧‎ C. ①②④⑦ D. ①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实词解释全对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③东向,应是在西面的方向,朝向东边;⑤若,你,指的是项庄;⑥去,距离;⑧独,难道。‎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具告以事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 ①军中无以为乐 ②汉军至,无以渡 C.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D.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长于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 ①介词,把,将 ;②介词,用来。‎ B项,两个“无以”都是固定结构,意思是“没有用来……的”。‎ C项,①副词,将要;②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 D项,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对;②介词,表比较,比。‎ - 27 -‎ 故选B。‎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3.下列选项中含一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 ①张良出,要项伯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 ①度我至军中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含一个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A项,①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B项,①要,通“邀”,邀请;②内,通“纳”,接纳。‎ C项,②倍,通“背”,背叛。‎ D项,①郤,通“隙”,嫌隙;②蚤,通“早”,早早。‎ 故选C。‎ ‎4.下列选项中古今异义词最多的一项是( )‎ A.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①将军战河南 ②而听细说 C. ①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②田父绐曰 - 27 -‎ D. ①然今卒困于此 ②地方千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选项中古今异义词最多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①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②“所以”,古义“因果关系中表原因的连词”,今义“因果关系中表结果的连词”;“出入”,古义“出、入是两个词,指出来、进去”,今义“现在是一个词,指出去和进来,也可以指(数目、内容等)不相符、不一致”;“非常”,古义“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 B项,①“河南”,古义“河南以北”,今义“河南省”;②“细说”,古义“小人”,今义“仔细说”。‎ C项,①“慷慨”, 古义“激动”,今义“大方”。‎ D项,②“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具体的地点”。‎ 故选A。‎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A.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 大王来何操?‎ C. 不然,籍何以至此? D.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分类选择。‎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何”作宾语,要前置,即“何为”应“为何”。‎ A项,状语后置句,“奈何”是副词,在句子中修饰谓语“为”,表示某种方式,做状语。正确语序为“奈何为之”。‎ B项,宾语前置句,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何”作宾语,要前置,即“何操”应是“操何”。‎ C项,宾语前置句,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何”作宾语,要前置,即“何以”应是“以何”。‎ - 27 -‎ D项,宾语前置句,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何”作宾语,要前置,“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即“有何厌”。‎ 故选A。‎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②又前而为歌曰③籍吏民,封府库④刑人如恐不胜⑤素善留侯张良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⑧沛公欲王关中⑨既东封郑⑩吾得兄事之 A. ①②③④⑧/⑥⑦/⑤/⑨⑩ B. 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⑩‎ C.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⑤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应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分析活用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①“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②“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③“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④“邢”,名词用作动词,杀人。‎ ‎⑤“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 ‎⑥“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⑦“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 ‎⑧“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⑨“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⑩“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故选A。‎ ‎7.下列句中“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 C.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客何为者?‎ D. ①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D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①动词,认为;②语气助词,呢。‎ B项,①介词,给,替;②动词,祝。‎ C项,①介词,给,替;②动词,做。‎ D项,两句中的“为”都是介词,表被动,“被”。‎ 故选D。‎ ‎8.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安与项伯有故?(您怎么与项伯有旧交情)‎ B.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官吏百姓,封闭官府银库)‎ C.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出去和意外的变故)‎ D. 再拜献大王足下。(拜两次进献给大王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C项,“进来出去”翻译错误,“出入”是偏义复词,偏指一方,应翻译为“进入”。‎ 故选C。‎ ‎9.下列翻译都不准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已去,间至军中(沛公已经离开,从小路回到了军中)‎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能追随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于是使他的骑兵分开认为有四队)‎ ‎④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多次用眼睛看项王)‎ ‎⑤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将怎么办呢)‎ ‎⑥直夜溃围南出(当夜突围向南冲出)⑦汉骑追者数千人(汉骑兵追赶的人有几千人)‎ ‎⑧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旗下壮士骑马追随的人有八百多人)‎ A. ②③④⑥ B. ②③⑦⑧‎ C. ②③⑤⑥ D. ③⑤⑦⑧‎ - 27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③“以为”,古今异义,这里古义为“把……分为”,所以句子的正确翻译为“于是把他的骑兵分为四队”。‎ ‎⑤“若”,你,所以句子的正确翻译为“虞姬啊虞姬,(我)该把你怎么办”。‎ ‎⑦“汉骑追者”,定语后置,应为“追汉骑”,所以原句的正确翻译为“追赶的汉骑兵有几千人”。‎ ‎⑧“麾下壮士骑从者”,定语后置,应为“麾下骑从壮士”,所以原句的正确翻译为“旗下骑马追随的壮士有八百多人”。‎ 故选D。‎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0.下列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代山区小水库星罗棋布,改变了过去农业用水的被动局面。‎ B. 一代风流人物成吉思汗芝兰玉树的风采,令人望之油然生敬。‎ C. 这些产品良莠不齐,建议不合格产品返厂。‎ D. 古籍文字文采斐然,只是晦涩难懂,文不加点,不断句、难读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 - 27 -‎ 理解使用能力,平时应该多储备,复习成语时应该具有问题意识,也就是以设问的方式做好自我检测,比如意思是什么,有几个义项,搭配对象是什么,使用语境如何,情感或语体色彩等等。实际上要做好此题还涉及到近义词辨析情况。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A项,正确,“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罗:罗列。布:分布。 ‎ B项,错误,“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这里修饰成吉思汗,对象误用。‎ C项,错误,“良莠不齐”,比喻坏人。 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不能用于形容产品,对象误用。‎ D项,错误,“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这里望文生义。‎ 故选A。‎ ‎11.下列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几何时,我们还是无话不谈的知己,现如今分道扬镳,令人好生感慨。‎ B. 《项羽之死》话剧中,他反串扮演的虞姬栩栩如生,大家掌声雷动。‎ C. 杨贵妃堂兄杨刽位高权重,在当时,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 D. 双鸭山市两座山峰远看形同两只卧鸭,这真令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使用能力,平时应该多储备,复习成语时应该具有问题意识,也就是以设问的方式做好自我检测,比如意思是什么,有几个义项,搭配对象是什么,使用语境如何,情感或语体色彩等等。实际上要做好此题还涉及到近义词辨析情况。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A项,正确,“曾几何时”, 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即时间没过多久。现多指不久前、曾经。‎ B项,错误,“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这里对象误用。‎ C项,错误,“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这里望文生义。‎ D项,错误,“鬼斧神工”, 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 ,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这里对象误用。‎ 故选A。‎ - 27 -‎ ‎12.下列成语不正确的有( )‎ ‎①随着一阵振聋发聩的雷声,大雨倾泻下来。‎ ‎②我班吴同学聪明机智,短小精悍,观之可爱。‎ ‎③他和许久未见的高中同学在新兴大街不期而遇,二人激动地拥抱。‎ ‎④如今已然深秋,七月流火,同学们注意保暖。‎ ‎⑤这个政治家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到任伊始,口碑较好,久之,人们觉其伪善、面目可憎。‎ ‎⑥哪个窗口的饭最好吃,大家争辩很久,莫衷一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与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与人称相应,与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①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此处对象误用,使用错误,‎ ‎②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强悍,强横勇猛,亦指强横勇猛的人。此处望文生义,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③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期,约定时间。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④七月流火,指大火星(即心宿二)西行,夏去秋来,天气转凉。句中说是“深秋”,此处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⑤长袖善舞,原指代人的袖子越长,跳舞越好看。现多用来比喻做事有所依靠,就容易成功。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⑥莫衷一是,是指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C。‎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对托幼机构乱象的忧虑,还是关于幼儿园安全问题的声讨,抑或是小学生“三点半”放学的问题,中国家长都关注着一个话题:孩子交给谁才放心?‎ B.‎ - 27 -‎ ‎ 网瘾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他们一旦上网成瘾,不仅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还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 C. 青山旅游区滑雪场在完成了扩建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兴奋地来到这里,快乐地跟冰雪亲密接触。‎ D. 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考生应该熟悉常见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A项,搭配不当,将“忧虑”和“声讨”调换位置;‎ B项,语序不当,“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和“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轻重颠倒,应互换位置;‎ C项,中途易辙,句子的主语应是“游客”,但是,它也形成了一个主语,可以将“青山旅游区滑雪场”放在“在”的后面;‎ 故选D。‎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荆轲刺秦王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轲是一位勇士,虽刺秦王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B. 尽管燕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刺秦王计划,但他的急功近利和多疑的性格,又间接地导致了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 C. 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文明驾驶问题,建立与中国机动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秩序成为了当务之急。‎ D. 司马迁在史学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让人难以企及的。通过他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使中国历史的魂魄得以凸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考生应该熟悉常见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A项,主客颠倒,“荆轲刺秦王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可以改为“大家对于荆轲刺秦王并不陌生”。‎ - 27 -‎ C项,不合逻辑,“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与“不文明驾驶问题”不存在因果关系,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文明驾驶问题”改为“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迅猛增长,不文明驾驶问题越来越多”。‎ D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可删掉“通过”。‎ 故选B。‎ 二、小说阅读(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瑞家的在内听说,忙迎了出来,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请家里来坐罢。”刘姥姥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那里还记得我们了。”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又问:“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刘姥姥女婿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便笑说道:“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但只一件,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了,都是琏二奶奶当家。”刘姥姥听了,罕问道:“这等说来,我今儿还得见她了。”周瑞家的道:“这是自然的。今儿宁可不会太太,倒要见她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说着,一齐逶迤往贾琏的住宅来。‎ 先到了倒厅,周瑞家的将刘姥姥安插在那里略等一等。自己进了院门,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名唤平儿的。周瑞家的先将刘姥姥起初来历说明,又说:“今日大远的特来请安。当日太太是常会的,今儿不可不见,所以我带了她进来了。等奶奶下来,我细细回明,奶奶想也不责备我莽撞的。”平儿听了,便作了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 周瑞家的领他两个进入院来。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坐。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听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嫂,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屮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展眼。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都迎出去了。‎ - 27 -‎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她。刘姥姥于是携了板儿下炕,到这边屋内来。只见那凤姐儿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拔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凤姐儿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拔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己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 凤姐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瞧着也不像。”凤姐笑道:“这话叫人没的恶心。不过托赖着祖父虛名,作个穷官儿罢咧,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 周瑞家的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儿。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为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凤姐因笑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里杂事太烦,太大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进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亲戚们。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教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们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喜的浑身发痒起来,说道:“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凭他怎么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在旁听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 刘姥姥拿了银子钱,回到周瑞家。坐了片时,刘姥姥便要留下一块银子与周瑞家的儿女买果子吃。周瑞家的如何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刘姥姥感谢不尽,仍从后门去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1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7 -‎ ‎ 选文于平儿着墨不多,仅通过对其穿戴及言行举止的简单描述就点出了她在荣国府众丫头中的特殊地位。‎ B. 王熙凤“不接茶”、“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并责怪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显示她事烦心急。‎ C. 刘姥姥自知身份低微,在贾府处处小心翼翼,但又能不卑不亢,随机应变,最终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D. 选文写刘姥姥先见周瑞家的,再见平儿,然后才见到王熙凤,层层蓄势,让读者感受到荣国府的等级森严。‎ ‎16. 请梳理概括本选段情节。‎ ‎17. 选文通过刘姥姥这一“府外人”的视角来写贾府,这样的视角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荣国府攀亲。在太太陪房周瑞家的引荐下,刘姥姥终于见到了管家奶奶王熙凤。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凤姐也说到家事的难处,但时值风光的王熙凤还算慷慨地接济了刘姥姥。刘姥姥终于如愿以偿,得了二十两银子满意而去。 ‎ ‎17. ①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以刘姥姥“府外人”的视角来看贾府里的人,可以引出对周瑞家的、平儿等次要人物的介绍,可以完善对王熙风等主要人物的塑造,让读者对贾府有更全面了解;②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以“府外人”的视角来看“府内事”,实现了对贾府的多种角度的观照,交代了贾府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凸现贾府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视角更为客观,叙述更为冷静,更容易让人信服;③从叙事效果来看,对于刘姥姥这个身份、见识、思想完全不同于贾府的人来说,贾府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奇异的,因此通过刘姥姥的眼睛,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包括人物、环境、事件。如选段写刘姥姥将自鸣钟认作匣子、秤砣,就通过刘姥姥的错位造成一定的喜剧效果,显得幽默风趣,也见出贾府之奢华。‎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要注意对比答案选出一个最合适最明显的选项。‎ - 27 -‎ B项,“事烦心急”错误,原文王熙凤“漫漫的问道”“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能见其并不是事烦心急。王熙凤看不起刘姥姥,不大想理会刘姥姥,所以才“漫漫的问道”。‎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人物关系,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整合语言梳理概括。‎ 本文第一段通过刘姥姥和周瑞家的谈话,交代了刘姥姥的来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了周瑞家的又通过平儿进行引荐。接着便是刘姥姥终于见到了凤姐,通过言谈,凤姐得知并无多大的亲友关系,但还是慷慨地接济,“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们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凤姐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最后,“刘姥姥拿了银子钱”“刘姥姥感谢不尽,仍从后门去了”。梳理概括情节时注意语言流畅,前后衔接。‎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叙事手法的作用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一般来说,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就是主观视角,也叫有限视角。这类视角有代入感,但是局限性较强。以第三人称“他”来写的就是客观视角,又叫全知视角。‎ 本小说通过刘姥姥这一乡下人的视角来写贾府,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叙事的,其好处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叙事效果这三方面分析。首先,小说对周瑞家的、平儿等次要人物的介绍,对王熙风等主要人物的塑造,是刘姥姥“府外人”的视角完成的。如,“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再者,刘姥姥是个“府外人”,通过她的眼睛,能更客观清楚地看到贾府内的事情,贾府之奢华,凸现贾府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如“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展眼。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都迎出去了……只见那凤姐儿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拔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最后,刘姥姥的身份、见识、思想完全不同于贾府的人,贾府的一切对于刘姥姥来说,都是新鲜的,然读者随着刘姥姥这一局外人更清楚看到了贾府的人物、环境和发生在贾府的事件,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 27 -‎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常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台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风吹雁 刘美兰 下午5时10分,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 朱晓玉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空黑沉沉的,北风呼啸着一阵阵从站台掠过,无形雁阵撞击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她不由得将头埋进灰黄黑小格围巾里,提着小马扎推着旅行箱往标有6号的候车点走去。此刻,6号候车点的人已排起了长队。‎ 一会儿,K568次列车就要进站了,每到周末返回J城的人多,朱晓玉只买到站票,所以她提着小马扎呢,一个半小时后就到J城了。这样的双城生活让朱晓玉渐渐变得能干起来。‎ 因为丈夫陆迅下派在J城当公安局局长,J城现在已成为她全部生活的中心内容。‎ 周末去J城,她不去都不行,有父母催着呢。做陆迅爱吃的可口饭菜,收拾陆迅的脏衣服和家务,她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周一,又得起大早赶回W城上班。W城还有她已年迈的父母,小病小灾的不断。女儿倒是没让她操什么心,静悄悄地自己考上了研究生。一年年地过去了,她憔悴下来,她累了。那天,她几次想对陆迅说:“咱不当局长了,回W城吧。”她还没开口,陆迅却拍着她手说:“媳妇儿,你知道吗?我现在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末晚上推开家门时,你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 - 27 -‎ J城有着600万人口,当一名公安局局长该是何等风光。可是,在媳妇儿面前却只有这点小小的要求。朱晓玉眼圈一红,扭过头去,低下了头,两颗泪珠一前一后地砸在一株四叶草上,四叶草颤抖了一下又挺直了身子。公安工作危险性强,朱晓玉从来不问陆迅工作,陆迅怕她担惊受怕也不会去说工作,两个人平静而默契地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 K568次列车到了,她麻利地提起旅行箱。今天运气不错,靠近车门过道处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马扎。火车开动了,哐且哐且地扑向迷离的暗夜里,关于陆迅的回忆又潮水般地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嘴角浮现出几丝笑意。‎ 因为五道拐或者说是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那时候陆迅是片儿警,朱晓玉还在音乐学院读书。一天,朱晓玉下课早,背着书包回家。可刚拐进五道拐巷,几个小混混就围上来了,这个伸手抓她的长辫子,那个扯她的书包带,朱晓玉吓坏了。喊吧,可这地处偏僻,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亏碰上了陆迅。那天,陆迅为王家奶奶送户口簿,看到了,还没放好自行车就冲上前去,三个招式就把他们制伏了。后来的后来,漂亮的朱晓玉嫁给了陆迅。‎ ‎“旅客同志们,请注意,J城火车站就要到了……”‎ 沉浸在回忆中的朱晓玉抬起头,目光停留在旅行箱上。箱子里有父母给女婿带的中药、好烟以及W城特色菜。陆迅为了案子长期加班加点,开始出现失眠状况后嗜好抽烟了。一个女婿半个儿,陆迅在他们眼里早就是亲儿子了。有一次,母亲说:“晓玉啊,我发现你怎么越来越像陆迅呢?”像吗?怎么可能像陆迅?她望着镜子仔细端详,呵,眼神,对,是眼神。她的眼神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勇敢了。记得有一回,有个黑社会成员给陆迅寄了颗子弹,是她打开的快递,她打开后笑着对陆迅说:“有人用花生米恐吓你呢!”母亲说:“嫁谁随谁,人总是在成长的。晓玉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柔弱无骨的晓玉了。”‎ 车慢慢停住了,车上的旅客秩序井然地往外走着。朱晓玉围上围巾,用一条尼龙绳将马扎捆在旅行箱的把手上。她知道,陆迅不会来接她,但没关系,她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在寒冷的J城街道上。北风吹雁雪纷纷,她大步地行走着,渴望着寒风送来一个充满美好意境的玲珑剔透的冰雪世界。‎ ‎(有删改)‎ ‎1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准时”在这里主要说明朱晓玉经常在这一时间去J城,对火车时刻非常熟悉。‎ B. 小说擅长细节描写,如对小马扎、人物衣着、旅行箱里的中药、好烟等的描写,表现了朱晓玉对丈夫的爱,也从侧面塑造了陆迅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C. 小说中有朱晓玉流泪的情节,主要写她听到丈夫的话之后,被丈夫作为一个公安局长,推开家门能看到妻子在家中系着围裙做饭就能满足而感动。‎ D.‎ - 27 -‎ ‎ 这篇小说语言既简洁朴实,也不缺乏诗意,色调丰富、意蕴隽永,有着英雄救美的美丽故事,也有着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平静而默契的生活。‎ ‎19. 小说叙述朱晓玉去J城探望丈夫的行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 小说以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结尾,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答案】18. B 19. ①补充交代了女主人公恋爱、家庭生活的状况,表现了她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以及她勇敢、镇定、能干等特点,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历程,丰富了人物形象。②现实与回忆交替呈现,充实了小说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公安干警及其家属在社会建设中的默默付出与奉献。④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发展自然,结构摇曳多姿。 ‎ ‎20. ①在形象上,小说对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描写,烘托女主人公不畏艰险、不惧风雪的形象特征,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在结构上,北风吹雁的景象描写,紧扣标题,和开头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在艺术效果上,小说结尾描写北风吹雁的景象,含蓄蕴藉,有着浓郁的审美色彩,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人物衣着”错,对人物衣着的描写,不能表现出朱晓玉对丈夫的爱。故选B。‎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9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方面分析,可以先概括穿插的回忆内容主要是什么,并且可以由此概括出这些内容突出了文章什么样的主题。从结构方面分析,可以考虑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呈现,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因为是时空交错,可以使小说的情节结构富于变化。‎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分析。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北风吹雁雪纷纷”是恶劣的环境,而女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中大步行走,可以烘托女主人公不畏艰险的特征。从结构方面分析,与标题和开头均能照应。从艺术效果上来看,这样的结尾在艺术效果上,有着浓郁的审美色彩。‎ 三、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殽、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 27 -‎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B.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C.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D.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2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烹刑作为一种刑罚手段存在了几千年。根据《辞海》、《辞源》等的解释,烹刑就是“古代以鼎煮人的酷刑”。‎ B. 太牢具:指极丰盛的筵席。古代祭祀或宴会,牛、羊、豕三者齐备叫太牢。“具”,饭食,酒肴。‎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如《项羽本纪》;“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 D. 赐骸骨:意思是乞身告老。古人把做官看作委身于君,年老要求退休叫做乞骸骨。归卒伍:意思是回乡为民。古时户籍以五户为伍,三百家为卒。“卒伍”,指乡里。‎ ‎2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刚愎而残暴。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B. 危急关头,汉军现转机。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此时,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这样,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 C. 逃命时,汉王不惜放弃亲生儿女。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后来汉王亲自拉儿女上车,姐弟俩得以脱险。‎ D. 项王勇猛却少智,疑心谋士范增与汉有交情而背叛了自己。并答应了范增离开的请求。君臣失和、离心。‎ ‎24. 翻译划线句子。‎ ‎(1)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 27 -‎ ‎(2)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答案】21. B 22. A 23. C ‎ ‎24. (1)过了几天,项羽率领军队向西进军屠掠咸阳城,杀死了秦国的降王子婴,焚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取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而去。‎ ‎(2)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把它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后一定会后悔的。”项王和范增立即包围了荥阳。汉王很忧虑,就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曰”的主语是“人或”,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阻”修饰山河,意为有山河阻断,引申为山河为屏障,“山河”和“阻”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阻山河”“ 四塞”侧重关中地区易守难攻的地理特点,而“地肥饶”侧重在关中地区生产上的天然优势,所以“阻山河”和“ 四塞”之间不断开,“地肥饶”则与前两者断开,据此排除C。‎ 故选B。‎ 句子翻译:有人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建都成就霸业。”‎ ‎【22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烹刑就是‘古代以鼎煮人的酷刑’”错误,应为“烹刑就是‘指用锅烹人的刑法’”。‎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 27 -‎ C项,“汉王亲自拉儿女上车”错误,由文中3段“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可知,在滕公夏侯婴的劝说下,汉王才放弃推姐弟俩下车,之后姐弟俩得以脱险。‎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题(1),“居” ,过了;“引”,率领;“货”,财宝;“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题(2),“与”,结交,这里引申为对付;“弗”,不;“取”,攻占,征服;“间”,离间。‎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 27 -‎ 过了几天,项羽率领军队向西进军屠掠咸阳城,杀死了秦国的降王子婴,焚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取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而去。有人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羽看到秦朝宫殿都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打算向东而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说楚人好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油锅里烹炸而死。‎ 这年春天,汉王部署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经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女,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于是引兵向西从萧县进军,早晨向东攻打汉军,推进到彭城,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跑,前后相随掉进穀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十多万人。汉兵都向南逃跑到山里,楚军又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退却,被楚军逼挤,被杀的人很多,汉军十多万士兵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汉兵堵塞而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包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含,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非常混乱,队阵崩溃,四处逃散,这时,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打算到沛县,接取家眷向西逃跑;项王也派人追赶他到沛县,擒取汉王的家眷;汉王的家眷都已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选。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汉王等人到处寻找太公、吕后,没有找见。审食其(yìjī,异基),跟随着太公、吕后抄小路走,也在寻找汉王,却偏偏碰上了楚军。楚军就带着他们回来,向项王报告,项王一直把他们留置在军中当作人质。‎ - 27 -‎ 汉三年(前204年),项王多次侵夺汉王的甬道,汉王粮食匮乏,心里恐慌,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阳以西的地盘划归汉王。项王打算接受这个条件。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把它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后一定会后悔的。”项王和范增立即包围了荥阳。汉王很忧虑,就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项王的使者来了,汉王让人准备了猪、牛、羊齐全的酒筵,端过来刚要进献,一见使者又装作惊愕的样子说道:“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把酒筵重又撤回,拿来粗劣的饭食给项王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项王报告,项王竟真的怀疑范增和汉王私下有交情,渐渐剥夺了他权力。范增非常气愤,说:“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项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范增还没走到彭城,背上毒疮发作而死。‎ 四、默写。‎ ‎25.请补写出下列情境中的语句。‎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表现这效果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突出桃花源内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山水俱美。尤其是春冬之时的水,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色彩、情态等方面写出了水之秀美。‎ ‎【答案】 (1).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 必能裨补阙漏 (5). 有所广益 (6). 土地平旷 (7). 屋舍俨然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 素湍绿潭 (10). 回清倒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裨、阙、俨、湍、影。‎ 五、语言文字运用。‎ ‎2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7 -‎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答案】 (1). 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2). 他不仅爱好美食 (3). 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本题从后文孟子的说法和后文的解说可以看出,第①处从后面孟子所说“君子远庖厨”可以知道,前面应是说爱好做饭的文人不多见。第②处,从前面“苏轼偏不在乎”可以知道,后面应是说苏轼与前面所说的文人不同,再结合后面的句子“还极爱下厨房”,前面应是使用关联词语“不仅”。第③处,从后面列举的例子可以知道,前面应是说苏轼创造出很多名菜。‎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六、作文(共6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户农家,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涨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起来,不知这只大葫芦能派上什么用场。‎ 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人们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却不知道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这不是很好吗?‎ - 27 -‎ 要求:选好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打破常规 开辟新天地 农家种出大葫芦,只想到用来装水,而哲学家却能突破常规,抓住大葫芦的“大”的特点,提出让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善于打破常规,便能将复杂化为简单,将逆境化为机遇。‎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在我看来,规矩不过是源自人们内心安于现状的消极思想;规矩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束缚;规矩是通向成功的绊脚石。但凡先驱者,无一不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打破常规,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毛泽东主席领导新中国走向曙光,出了名的是胆子大。最初之时全中国上上下下加起来的共产党仅二十来人,而毛泽东作为一名刚上大学的热血青年却也是其中一员。这是他对动荡社会的无所畏惧,这是他对社会守旧思想的挑战和冲击。作为青年开拓者,革命的领头人,他敢于创新,大胆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他不安现状的创新,是他打破常规,对未知事物的无所畏惧;作为军事奇才,他从不畏手畏脚,颇有一国君主之霸气。他用“鸡蛋碰石头”,面对国共争战之初兵力相差悬殊的状况,他却仍坚持改革,一步一步带领共产党走向了胜利。‎ 马云由当初的落榜考生蜕变为如今的商业巨头,原因就在于他的不甘平凡,打破常规;在同时代的人中,他三次参加高考,不甘愿随波追流学一门手艺而勉强混生,终考入大学,从此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马云一直在学习之余开发IT行业,于众多同伴之中发现契机,打破了常规,而创立了阿里巴巴。‎ 商鞅在诸侯割据,六国混战之际,率先提出改革创新,并舌战群儒,克服一切阻力,实现了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王朝的突破,从而促进了秦王朝的统一,促进了历史以来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建立;扎克伯格在人们仍居于一隅,聊休闲,谈家常之时就创新性地成立了“Facebook”,让全世界的人可以互相分享喜悦,收获快乐;邓小平在提出“一国两制”的突破性思想并成功收复香港、澳门之后,提到“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也曾说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成功面前最重要的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规。如果你始终为规矩所约束,对创新的事物敬而远之,那么成功也就会对你敬而远之。葫芦既可以装水,也可以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敢于打破常规,开辟新天地吧!‎ - 27 -‎ ‎【解析】‎ ‎【详解】审题:‎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分析所给的材料,根据对材料的分析来理解材料,确定立意,构思作文。本题材料围绕大葫芦的用途展开,一般人只能从葫芦的常用用途思考,却因其过大而不知能派上什么用场。哲学家却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抓住了大葫芦的“大”和常规葫芦本身的特点,提出将大葫芦放在水上当舟使用。审题时抓住材料前后的不同能够知道哲学家的话更引人深思,写作角度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把思维“闷”在葫芦里,思维将永远找不到出路;只有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善于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才能巧妙地突破思维的瓶颈,发现一片新的天地,看到一片宽阔的海洋;换一种思维,将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题目要求“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确定文体,议论文、记叙文和诗歌均可,但是像材料作文,其实采用议论文体写作比较好入手。‎ 参考立意:换一种角度思考;打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 素材:‎ ‎1. 特拉斯发明的交流电系统及三相交变电机,开启了人类的电气时代;他还是诗人、哲学家、养鸽专家、语言专家。这位被科学界公认的旷世奇才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之间发生过激烈的思想碰撞。26岁的特拉斯发现了制造交流电的可能,爱迪生却不以为然。最终,特拉斯取得了交流电研发的成功,为千千万万的家庭送去持续不断的电流。面对权威这一“常规”,特拉斯并没有向其屈服,他敢于挑战权威,打破常规,成为一个遗世而独立、伟大的人。‎ ‎2.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作为智能终端的创始公司,苹果无疑成了最大的赢家,而乔布斯作为其创始人,更是让全世界一瞥其智慧。在20世纪初,乔布斯便开始研发智能终端电脑,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开始构想如何将众多功能放入手机中。开始几乎没有人相信他的想法会成功,乔布斯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断地实践。最终,他成功了,建立如今的苹果。他的创新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敢于打破常规,才有了今天的信息时代。‎ ‎3.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像看人我们不能从一面去看一样,繁花似锦,绿柳成荫也并非就是一片完美的景致。有时候深刻撞击我们心灵,引发纤细敏感的神经的或许就是那一朵凌霜傲雪,悄悄绽于山崖的野花……‎ 结构:‎ - 27 -‎ 本题既可以采用议论文文体,也可以采用记叙文文体。给出的例文则是采用了议论文文体。‎ 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一看标题就能知道作者的写作中心。平时注意积累优秀范文的标题,然后加以改造。能标新立异并能表明观点就更加理想了。例文的题目就直接亮明了中心观点,引人注意。(二)引述材料+表态+观点。例文开篇引述材料并提出观点——打破常规,随后又用排比再次点题——打破常规,开辟新天地。(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阐述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例文由毛主席敢于革命,到马云不随波逐流,再列举到商鞅、扎克伯格等突破常规思维,每一段都观点明确,层层深入。(四)提出呼吁。(五)点题,再次明确观点。例文提出成功面前最重要的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规,并再次回归材料,点题呼吁。‎ 记叙文的结构与议论文不同,它没有严密的结构安排,但也有几种类型的写作模式,如时序顺进式、平列展开式和对比映照式等,注意采用多种描写方法使记叙文更生动,感情表现更真挚。‎ - 27 -‎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