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2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2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一单元 2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2]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解析】 A 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 项,出使的人;D 项,结盟。 2.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解析】 ①③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这件 事,指秦、晋围郑这件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B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吾其还也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 A 项“共”通“供”;C 项“说”通“悦”;D 项“知”通“智”。 4.下列加点的词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肆其西封.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越国以鄙.远 D.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 B 项中的“朝”与例句中的“东”都是名词作状语,A 项,“封”是疆域的意 思;C 项,“鄙”是名词用作动词;D 项,“退”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C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 A 项,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东行道路上的主人。B 项,行李, - 2 -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使者。C 项,戍,古今同为“戍守”;D 项,夫人, 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敬称。古义:那个人。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解析】 B 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以其无礼于 晋__,__且贰于楚也__。 (2)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国不敌秦、晋两国,迎合对方的骄傲 心理的句子是:__秦、晋围郑__,__郑既知亡矣__。 (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说话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 性,也由此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这个句子是:__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敢以烦执事__。 8.下面是有人根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前两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幕后台词空缺。幕后 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 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请你结合课文和剧情,将其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__[示例]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 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__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 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 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我想派您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 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 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 对您也不利啊! - 3 - 烛之武:(想了想)那……好吧。 幕落 【解析】 根据题干,此处的幕后台词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 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置诸 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①、士季 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③,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 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能补过,袞不废矣。”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 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 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 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 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 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 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 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节选自《左传》) 【注】 ①赵盾:晋国正卿(首席大臣)。谥宣子。②士季:晋大夫,名会。③溜:屋檐下 滴水的地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 4 - 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解析】 根据动词“攻”,其宾语“之”,排除了 B 项。而赵盾的车右姓名为“提弥 明”,其相连的动词为“知”,其宾语为“之”,排除了 C 项。根据动词“饮”,其宾语为 “酒”,而非“赵盾”,排除了 A 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 手至地,头也至地。 B.寝门,也作“寑门”。 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 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 C.弑,指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该字在《左传·宣公十八年》和《周礼·大司 马》等文献均有记载。 D.诗,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被道家奉为经典,成为四书五经 之一。 【解析】 “被道家奉为经典”应为“被儒家奉为经典”。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 首装在畚箕里,让妇女们用车载着从朝廷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 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灵公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 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 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解析】 晋灵公坦承自己的过错,但知过不改。并没有“文过饰非”。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译文:__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进谏,国君 不听,那么,您再接着去劝谏。__ (2)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译文:__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 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__ 【解析】 (1)“不入”解释为不听,“莫”解释为没有人,“继”解释为接着。(2)“良” 解释为好,“恶”解释为恶名,“乃”解释为就。 - 5 - 13.作者交替运用简笔刻画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赵盾(宣子)这一主要人物。请从文中任意摘 录两处运用简笔或侧写的句子,并简要分析赵盾这一人物的特点。 答:__[示例一]“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士季 的话侧面体现出赵盾敢于忠言直谏;而“莫之继”“子继之”则侧面体现出赵盾在群臣心目 中德高望重。 [示例二]“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骤谏”两字,涵盖了赵盾多次 苦苦劝谏的过程,用笔极简;而“公患之,使鉏麑贼之”,侧面表现赵盾忠言逆耳,触怒了 晋灵公。晋灵公没有正当理由杀赵盾,竟然偷偷摸摸派刺客“贼之”,侧面体现了赵盾的正 直(和在群臣中的威望)。__ 【解析】 根据关键句“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 之’”“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分别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从威望 和正直方面解读。 【参考译文】 晋灵公的言行不符合做国君的规矩,大量征收赋税来装饰宫墙,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 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有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装在畚箕里,让 宫女们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其中的原因,并 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 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进谏,国君不听,那么,您再接着去劝谏。”士季往前 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滴水的地方,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 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 了。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晋灵公还是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 灵公很厌恶他,就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 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 不忘记恭敬,真是老百姓的靠山啊。杀害老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 不信。在这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 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 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堂来。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上前搏斗, 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 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坏了,便去问他的病情。 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 辄说:“我给人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她近了,请允许我把 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 - 6 - 久灵辄加入晋灵公的武士队伍,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转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 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翳桑的饿汉啊。”赵盾再问他的姓名 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乙丑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 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 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 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呀!《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 来了忧患。’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 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晋崤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 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 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 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 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 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 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 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 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 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请三帅,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 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 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 7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 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 拜君赐 B.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 拜君赐 C.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 拜君赐 D.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 拜君赐 【解析】 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如状语后置句“使归就戮于秦”,固定句式“死且不朽”。 原句为:“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 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乘韦先指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 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 B.戎人是对先秦时期北方族群的统称,姜戎是戎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落,在秦晋之间, 与晋国友好。 C.辛巳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十八天。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十天干”与“十二地 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 D.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骖”,左右两边的叫“服”,左骖就是中间 两匹马中左边那匹。 【解析】 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如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 远见,秦穆公的宽厚担当,特别在最后深切反省自我检讨,弦高的机智聪明等。 B.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 的战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重点突出,详略 得当。 C.皇武子辞客一段话,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客气的话语中则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 秦国的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 - 8 - D.郑人弦高犒师的一段话看似彬彬有礼,表面是对秦师远道而来的热情慰问,其实体现 了他非常机智的一面,巧妙地用了缓兵之计。 【解析】 A 项“秦穆公的宽厚担当”分析有误,文中显示他是刚愎自用。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__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__ (2)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__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 他的大的功绩。__ 【解析】 (1)“师”,军队;“备”,防备;“无乃……乎”,恐怕……吧。(2)“过”, 错误;“以”,因为;“眚”,过错。 5.秦师和蹇叔儿子最终的命运如何?蹇叔为什么这样判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__[示例]秦师的命运:在崤山遭到伏击,大败,蹇叔断定自己的儿子会死在崤山。_ 蹇叔的理由是:偷袭远方的国家,让军队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军队的 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郑国一定会在崤山这个地方伏击秦师。__ 【解析】 根据原文关键句“晋人御师必于崤,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确定最终命 运。根据原文关键句“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分析蹇 叔判断的理由。 【参考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 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 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 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 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 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 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 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 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 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 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 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 - 9 - 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 很长了,只是敝国的干肉、粮食、牲口都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原囿,就如同 秦国有具囿,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 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 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 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 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 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 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 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 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 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 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 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 记(这次的失败)。如果遵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 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 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 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 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 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 - 10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 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节选自《左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 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B.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 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C.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 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D.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 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解析】 根据文意,句中第一处“曰”之后应断开,第二处“城墙超过了三百丈,就 会成为国家的祸害”,由此排除 B、D 两项;“大的城市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不应 断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古时制度”,这是判断句,应该断开,排除 A 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国君,自封为“武公”。 B.百雉,在此指城墙的长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 雉。 C.辛丑,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同纪年法一样,六十日一循环。 D.二百乘,指二百辆战车。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 一辆为一乘,说明出动了不少兵马。 【解析】 “武”是郑武公死后的谥号,所以并非“自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姜氏厌恶庄公。开篇“庄公寤生,惊姜氏”是其厌恶的原因,为后文与共叔段串通一 气,共同攻打庄公埋下了伏笔。 B.大臣忠于职守。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不利于庄 公,希望庄公早做准备。 C.庄公相信正义。对于共叔段的种种行为,庄公始终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防范,只说“多 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厚将崩”。 D.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写出了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突出了庄公的无为, 姜氏的不亲,共叔段的不本分。 【解析】 “庄公的无为”表述有误。在此文中,庄公对于弟弟缺失管教,一直希望他 有所改变,但这并不能体现出庄公无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1 -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文:__蔓延开的野草尚且难以除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__ (2)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文:__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虽土地广大,也将崩溃。__ 【解析】 (1)“犹”,尚且;“况”,何况;“宠”,宠爱。(2) “暱”,同“昵”;“厚”, 广大。 10.文中分别表现了庄公和共叔段什么样的性格?揭示了什么冲突? 答:__[示例]文中表现了庄公的老谋深算。因为郑庄公开始对共叔段的做法也不满意,但 是却听任他发展下去,而不进行任何劝阻,等到养成其恶,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时,一举歼 灭,其心够狠!同时,也表现了共叔段在母亲姜氏袒护下的极度骄纵贪婪。文段揭示了郑国 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甚至不顾手足之情的激烈冲突。__ 【解析】 根据关键句“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 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通过对姜氏、郑庄公和共 叔段母子、兄弟之间争权斗争的描写,刻画了庄公的阴险狡诈,以及共叔段的骄纵贪婪,揭 露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作武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 生时难产,使武姜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 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 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 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祭仲说:“城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大的城市面积 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 不合法度,违反了古时制度,您将要不能控制它。”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 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早点给共叔段安排个适当的地 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难以 除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 暂且等着看吧。” 不久之后,共叔段把国家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城池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 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 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将要自己遭祸。” 共叔段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 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虽土地广大, - 12 - 也将崩溃。” 共叔段修造城池,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 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大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 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 又攻打鄢地。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