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9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高中语文《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堂堂趣)‎ ‎1.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凭一人之力二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象张飞、项羽等。(详细讲解张飞只身喝退曹军的故事“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形象生动的声音,夸张的动作,激起学生的兴趣)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战之上策”,前面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凭着勇猛之力而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而今天我们所要接触的烛之武先生又是靠着什么样的本来而退敌兵的呢?‎ ‎2.《左传》其书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注意①生字:函(hán)氾(fán)佚(yì)缒(zhuì)阙(qué)‎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堂堂问)‎ ‎(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提问用四字短语概括各段大意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资料显示                       ‎ 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秦助重耳 秦晋之好,两国为姻亲,穆公之女嫁与重耳。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得到秦帮助,才回晋国做了国君,这就是文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堂堂问)‎ 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 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 ‎3.放录音 ‎4.齐读 ‎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第一自然:秦、晋围郑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堂堂问)‎ 明确:‎ ‎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临危受命 ‎(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堂堂问)‎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 第三自然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这是说服秦伯退兵的关键理由。这几句话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为“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这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只会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利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用利益引诱秦伯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利益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第四自然:晋师撤离 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 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堂堂问)‎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小结:(堂堂评)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复习(堂堂悟)‎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堂堂清)‎ 三、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堂堂清)‎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① 烛之武退秦师                     ② 且贰于楚也 ‎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国以鄙远                       ⑥ 阙秦以利晋 ‎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古今异义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古义:                    今义:‎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行李 古义:                    今义:‎ ‎③ 亦去之      ‎ 去 古义:     今义:‎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夫人 古义:                    今义:‎ ‎4.文言句式 ‎ ‎①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 ‎②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 ‎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 ‎④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6)若 ‎①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 像 )   ‎ ‎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若、如果 )‎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7)夫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 ‎②夫晋,何厌之有(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那个)‎ ‎(8)微 ‎①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稍微 )   ‎ ‎②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堂堂悟)‎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延伸阅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