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 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 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 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 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 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 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 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 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 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 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 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 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 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 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 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 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 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 - 2 - 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 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 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 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 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 1. 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 A. 一人遭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B. 大络,终至退学;校园里充斥着“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争论。 C.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 D. 各种压力之下许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以致于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追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为论题展开论证,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 B. 第三段着重论述“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 我的迷失。 C. 第五段从宏观上指出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D. 本文论证严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 B. 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 。 C. 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 D. 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 。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 -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然后到文 中圈出关于“精神亚健康”的内容,再浏览选项,并与文中内容进行比较。文章一、二段给 出了“精神亚健康”的概念以及具体表现,ABD 三项都与文本一致,C 项,“不少人在物欲主 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错误,选项内容表述没有表现出“为生计 忙碌着的人”是“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 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亚健康”状态。故选 C 项。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 项,“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 的迷失”错误,选项对导致“精神亚健康”的原因性质表述不当。“全球化浪潮”只是原因 之一,如还有“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 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 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而且“自我的迷失”也不是“全球化浪潮”引起的。故选 B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 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 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错误,“……,就可以……” 这一表述太绝对。“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只是帮我们寻找 到归宿感的一部分条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 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 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 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选项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内容,故选 C 项。 - 4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 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 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 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 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 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 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 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 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 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 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 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 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 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煤改电”工程收官。北京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截至今年 10 月底,北京已完 成 2279 个村庄、85.81 万户的“煤改清洁能源”任务,其中“煤改电”村庄占比八成,“煤 改气”村庄占比两成。 天津市坚持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因地制宜确定改造技术路线,今年新增 20.6 万户农村居民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对未实施清洁取暖的,做好无烟型煤招标、生产、供应工 - 5 - 作,确保无烟型煤替代全覆盖。 与此同时,天津突出抓好煤质监管,监督煤炭经营企业建立购销台账,禁止销售不符合 天津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劣质煤。今年年底前实现散煤实际经营户清零。天津市环 保局大气处处长杨勇介绍,2 017 年天津已实现城市居民散煤清零,2019 年将实现除山区外全 市散煤清零。 河北省委常委会明确提出,持续用力治理农村散煤,积极稳妥推进“气代煤”“电代煤” 工程,严格督查考核问責,打赢打好冬季清洁取暖硬仗。 “以前,我家里取暖都是用燃煤锅炉,夜里那么冷,至少得起床两三次去添煤;现在用 天然气取暖,只需用按钮设定好温度。屋子里就一直很暖和,既方便又干净。”河北廊坊市 香河县东太平庄村村民王文忠告诉记者,“政府每年还给我们取暖补贴,每立方米天然气补 贴 1 元钱,算下来花费反而少了!” 清洁取暖成效几何,天然气供应问题至关重要。京津冀都将天然气保供摆在突出位置, 多措并举,抓紧抓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 11 月 15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 的话让大家心里有了底:“目前已落实的资源量能够足额保障民生用气需求。”同时,国家 发改委将加强价格监测,切实维护民生用气价格稳定。 (摘编自《京津清洁取暖再加力》,2018 午 11 月 25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清洁取暖是热点,农村清洁取暖是难点。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 提出“六个合适”原则,即把合适的能源放在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时代、合适的系统中和 其他能源合适的配合,最终发挥合适的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利用生物质能 符合“六个合适”原则。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力主在农村地区推广利用生物质能 清洁取暖。他认为当前“肥料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不足以消化大量的生物质 资源,能源化作为生物质能利用的兜底方式应加大推广力度。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副秘书长任彦波表示,经济性是影响农村清 洁取暖的首要因素,“燃料适配炉具”是实现农村清洁取暖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生物质 专用炉具配套成型燃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路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可 在农村清洁取暖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宏日新能源集团董事长洪浩表示,全球生物质能源利用 在可再生能源中已达到 73%,但我国仍以煤、石油为主要能源,其能源利用占比在总能源消费 - 6 - 中高达 84%,这样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我国总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和欧盟 总和,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为 75 吨,高于世界 53%,发展利用生物质能是我国能源转型和减少 碳排放的必要措施。 (摘编自中国炉具网,2018 年 11 月 22 日,) 材料三 督察组在山西核查发现,太原市迎泽区在禁煤过程中,采用强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洁取暖, 无法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督察组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打着大气污染治理旗号却影响民生 的“一刀切”行为。 据督察组通报,迎泽区是太原市中心城区,辖区内的康乐片区现有 400 余户、1500 余名 居民,60 岁以上老人 300 余名,属于待拆除改造区域。太原市迎泽区在不具备集中供热、“煤 气”的条件下,通过设置“康乐街片区环保检查工作办公室”,禁止燃煤进入社区。社区内 一些居民舍不得长时间使用电暖气,就通过烧柴、烧废旧家具等方式进行采暖。督察组认为, 群众面临挨冻局面,且当地空污染并未得到遏制。 督察组已要求当地加快整改,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 年 11 月 16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地区基本实现了“无煤化”,截至 2018 年 10 月底,其中“煤改电”村庄占比八成, “煤改气”村庄占比两成。 B. 从河北廊坊农村百姓的反映来看,用天然气取暖与用燃煤锅炉取暖相比,天然气取暖既暖 和、干净、方便,又便宜。 C. 清洁取暖是热点,农村清洁取暖是难点,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提 出了“六个合适”原则。 D. 推行清洁取暖小能搞“一刀切”,若采用强制方式禁煤,而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跟不上, 很可能就会影响百姓冬季取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原市迎泽区禁煤“一刀切”的做法,无法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且当地空气污染并未 得到遏制,被督察组通报,并被要求整改。 B. 经济性是影响农村清洁取暖的首要因素,生物质专用炉具配套成型燃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技 术路径,有必要在农村清洁取暖中优先选择。 C.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和石油为主,总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非常高,因此有必要发展 - 7 - 利用生物质能,促进能源转型和减少碳排放。 D. 如果不能保障天然气供应,清洁取暖就不能实现,因此,京津冀都将天然气保供摆 突出 位置,同时国家发改委切实维护民生用气价格稳定。 6. 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应该怎样施政才会得民心,顺民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D 6. ①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因地制宜确定煤改气、煤改电改造技术路线,切勿不顾 条件搞“一刀切”,影响人民群众温暖过冬。②在欠发达地区和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实施煤改 气、煤改电清洁取暖要有适当的补助。③保障天然气的供应及价格的稳定。④在广大农村地 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利用生物质能取暖方式。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或“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 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 项,“北京地区基本实现了‘无煤化’”错误,“北京地区” 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北京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D 项,“如果不能保障天然气供应,清洁取暖就 不能实现”错误,“如果不能……,就不能……”的说法太绝对。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 清洁取暖成效几何,天然气供应问题至关重要”。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 是“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应该怎样施政才会得民心,顺民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 到材料中圈出成功的事例,概括其经验,可以圈出不当的事例,弥补其不足。如材料一“天 津市坚持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因地制宜确定改造技术路线,今年新增 20.6 万户农 村居民散煤清洁能源替代”“河北省委常委会明确提出,持续用力治理农村散煤,积极稳妥 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程,严格督查考核问責,打赢打好冬季清洁取暖硬仗”“‘目 前已落实的资源量能够足额保障民生用气需求。’同时,国家发改委将加强价格监测,切实 维护民生用气价格稳定”,材料二“把合适的能源放在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时代、合适的 在 - 8 - 系统中和其他能源合适的配合,最终发挥合适的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利用 生物质能符合‘六个合适’原则”“在农村地区推广利用生物质能清洁取暖”“经济性是影 响农村清洁取暖的首要因素,‘燃料适配炉具’是实现农村清洁取暖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材料三“太原市迎泽区在禁煤过程中,采用强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洁取暖,无法保障人民群众 温暖过冬”“太原市迎泽区在不具备集中供热、‘煤气’的条件下,通过设置‘康乐街片区 环保检查工作办公室’,禁止燃煤进入社区。社区内一些居民舍不得长时间使用电暖气,就 通过烧柴、烧废旧家具等方式进行采暖”,可以从地域与取暖方式的关系、生活水平和取暖 价格的关系、政策运用等几个角度进行概括。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斯吗? 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姑妈 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 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 点瑕疵。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 汁液来。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 不见东西了。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 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 - 9 -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 还能再坏到哪里。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没有了眼睛,这一辈 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 说我也没有办法。芝秀又伤心起来。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 两下眼睛。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 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 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 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 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 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药 了。 - 10 -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汉斯双眉往上一耸 ,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芝秀拉上姑妈跑回 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 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年老的张奶奶逢人 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 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你认识汉斯 吗?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 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 年第 3 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向侄女死去的 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 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先生称只能割 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C. 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人汉斯的结果 ,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 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 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 11 - 8. 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 9. 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1)写法上:运用插叙手法,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 (2)结构上:引出下文张奶奶和汉斯之间的故事。 (3)形象上:写张奶奶急于打听汉斯的下落,突出张奶奶信守承诺、知恩图报的特点。 9.(1)直接描写。通过对汉斯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如感叹芝秀是个可怜的孩 子,主动提出先给她打针治疗,等她们什么时候有钱再给,叮嘱芝秀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 要爱护眼睛,表现他仁爱和善的特点。 (2)对比凸显。通过写游走的郎中、保善堂的先生唯利是图、麻木不仁、庸医误人,与汉斯 形成对比,突出汉斯负责仁善、医术高明的特点。 (3)侧面衬托。通过张奶奶为还上药费努力终生打听汉斯,逢人便称赞汉斯,并立遗嘱捐献 眼角膜,衬托汉斯无私治病救人的高贵职业品格所具有的感人魅力。 【解析】 【7 题详解】 A 原因分析不当,应该是因为她知道这药价比黄金还贵,不是他这样的人家能用得起的,可是 不用侄女就保不住眼睛。C 项“表达了反战的主题”不当,小说的主题是歌颂无私治病救人的 高尚心灵和感恩图报的美丽情怀。D 项“她年老爱唠叨”不当,张奶奶只是急切地想打听到恩 人的信息,好兑现当年的承诺,表达感恩之意。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分析各选项表述,从各选项关于小说主题、人物性格、修辞手法 和表达技巧的方面的表述中发现问题。一般在原文将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找出来,然后把选项 的表述与原文的表述进行比对,从中发现差异,要特别注意细微处的差别。此题一般要从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根据题意,还可从文本的结构线索、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写次要 人物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等方面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作者假设第一次拉家常的情节,对后面写奶奶和汉斯的故事埋下了伏 笔,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读到这里会在心里产生奶奶为什么要这么说的 疑惑。另外,在内容上有助于后文展现人物形象,突出奶奶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 点睛: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作用,在小说阅读考查中与故事情节有关的内容有以下几点:1. - 12 - 概括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 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 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3)概括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 答题格 式: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② 避免前后情节相互交错。③ 注意题干 要求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2.分析情节作用。(1)常见题型: ①文中写了 XX 情景在 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2)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可 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 接的具体作用。(可以分成两点作答)刻画人物性格——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 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结构上,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 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 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4、埋下伏笔。5、照应前文。6、起线索作用。7、推动 情节发展。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3)分析小说情节作用时要注意两点:①答 题格式:XX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②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或加分析表达效果即分析读者的感受,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人物形象通用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本文中汉斯 治疗眼病的过程属于正面描写,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他仁爱和善的特点。“ 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 么时候再给,好不好?”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另外就是用游走的郎中的唯利是图、 麻木不仁、庸医误人来对比反衬汉斯的善良、仁爱和医术高明。奶奶一生寻找汉斯知恩图报 来侧面烘托汉斯无私治病救人的人格魅力。 点睛:小说塑造人物形象 手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描写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 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 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产生神情变化、 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小说的中心任务就是通 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包括物 象)。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 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的 - 13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体,书法遂工。髫年, 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 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赡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 不合,出为杭倅(cuì)。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之澶濮(chán pú)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道遥堂 。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连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 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zh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 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 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哲 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适,雅道大振。 而元丰诸臣章惇辈,皆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四学 士相随斥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 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 念老境庶几,不欲作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 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 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B. 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 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C. 于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 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D. 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 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4 - A. 礼部,三省六部制度中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祭祀、学校、科举考试、官员选用等,苏轼 任的礼部郎中是礼部属官。 B. 出,由京城调任地方,与《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同义。 C. 谢表,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宋朝凡官员升迁除授、谪降贬官爵追赠等,均有谢表。 D. 岭外,又称“岭表”“岭南”,为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明允、苏子瞻、苏子由、欧阳永叔、王介甫均名列“唐宋八家”,称其字而不称其名, 表明了作者的尊敬之意。 B. 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 互相倾诉离别的悲伤。 C. 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最终遭受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 丰年间的大臣章惇等人的奸恶事实。 D. 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种种原因苏子瞻没有到达许州,最终返居 阳羡,不久便病逝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2)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从这时起,苏轼兄弟在仕途中分散,分离聚首无常的感觉,也从此开始了。 (2)正赶上一船人都中了暑,又想到子由近来用度窘追,不忍连累他。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 大意为:子瞻知道自己灾祸难免,于是自我感叹说:“命途多舛,遭受这样的痛 苦,我死容易,就是最终不能够见我子由一面啊!”于是就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子由,狱 卒不敢隐瞒,就把诗交给了皇上。 句中,“不免”作“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 AB 两项。“此荼苦”作“遭”宾语,中 的 - 15 - 间不应断开,“我死”作后句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 项,“礼部,三省六部制度中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祭祀、学校、科举考试、官员选用等” 解说错误,“官员选用”由吏部掌管。 故选 A。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 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作出判定。 B 项,“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的悲伤”理解错误,由原文第段“子由念风雨连床之约,不胜 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可知,子由大 为感伤,子瞻却安慰他不必悲伤。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于时:从这时起;散于宦途:介宾短语后置句,在仕途中分散;离合:分离聚首。 (2)“会”,正赶上;“伏暑”,中暑;“穷用”,用度窘迫;“累”,连累。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 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 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 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 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 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 - 16 - 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 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 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 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 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 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苏子瞻,有才智,聪明早熟。喜欢读书,手抄写过的经书和史书都普遍通晓。抄完一本书 就变换一种字体,因此书法功底特别深厚。幼年,就有议论著述,父亲苏明允认为他非常出 色。 二十岁那年,子瞻陪着父亲,带着子由来到成都,拜访张安道。安道非常倾慕器重他, 写信给欧阳永叔。永叔看了明允和子瞻、子由的文章,非常高兴,极力推举引荐,于是名声 大起。明允去世以后,子瞻做判官告院,与王介甫政见不合,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从这 时起,兄弟在仕途中分散两地,分离聚首的无常之感从此开始了。 子瞻在杭州任职三年没有调动。改任彭城知州后,与子由约定在澶州濮州之间相会,相 伴到彭城,住在逍遥堂。到这时兄弟一别,已经过去七年。子由想到兄弟久别重逢,二人共 处一室互相倾诉离别之苦,内心就有不尽的离合无常之感。子瞻却认为兄弟为做官在外漂泊 分别的时间短,以后退隐歇息在一起的日子会很长,不必悲伤难过。但是对家乡亲人思念的 感情却在一天天地加强。子由住了一百多天就离开了。 子瞻调任湖州知州,这年,议论朝政的人认为子瞻的到任谢表是毁谤皇帝的,同时摘录 了子瞻往常写的诗词,认为他心怀不满。朝廷派遣中使追捕子瞻,把他押送到诏狱。主管官 员发动各州收集子瞻留存的诗词,杭州呈上的几百首,名叫“诗词清单”。子瞻知道自己灾 祸难免,于是自我感叹说:“命途多舛,遭受这样的痛苦,我死容易,就是最终不能够见我 子由一面啊!”于是就写了两首诗,托狱卒交给子由,狱卒不敢隐瞒,就把诗交给了皇上。哲 宗继位,子瞻以礼部郎的身份被召回京城,子由跟着升任侍从,兄弟聚会,朋友聚集,把酒 言欢赏心适情,正道大振。但是恰逢元丰诸臣章惇等人也在朝。子由上书揭发他们所干的奸 恶事实,章惇非常生气。从此子瞻被贬到五岭以南,子由贬到筠州,苏门四学上也相继全部 离开(京城)。掌权的人还说罪过大处罚轻,又把子瞻贬到儋州,子由贬到雷州,兄弟二人从 此没有来往。 - 17 - 元符三年,子瞻北回中原,子由也从雷州回到许州。开始,子瞻已经在阳羡定居,子由 来信催促他回许州。子瞻考虑到临近暮年的境况,不想兄弟两人分隔两地生活,于是就决定 从长江逆流而上到汴州,到陈留走陆路到许州。正赶上一船人都中暑了,又想到子由近来用 度窘迫,不忍连累他。于是子瞻又返回阳羡,回到以前住的地方,不久,病情严重,几天以 后就去世了,子由听说(哥)去世,悲伤悼念痛不欲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上西平·送陈舍人 吴 泳①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 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③局心筹。 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②襄州:襄阳,位 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③高著:高明的招 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营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便 匹马、蹴踏高秋”,实写了陈舍人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B. “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 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 C. “渺渺如沤”,比喻新颖生动。言外之意: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 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D. “棋头”二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 ,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 15.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对陈舍人于国家危难之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勉励。 ②对朋友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 ③暗含对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的讽刺。 【解析】 - 18 -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 项,“‘便匹马、蹴踏高秋’,实写了陈舍人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分析错误,“便匹马、 蹴踏高秋”,这是送别时祝愿的话,非实写。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 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结合注释“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可以得出“杀敌 报国、建功立业”。结合“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对偷 安者的讽刺。希望他努力向前,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当然,这也是诗人自己的抱负和志向。 全词没有离别的伤感,而是洋溢着一种男子汉干生番事业的豪气和壮志;风格遒劲,语言恳 切、朴实,尤其下片结构,是有意义的警句。 【点睛】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词。 上片头三句,直写陈舍人赴襄阳上任。值得注意的是,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 醒目突出。用以形容陈舍人,不难看出这是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尤其两句中各用“ 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制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陈舍人赴襄阳任,就 带有上前线出征的意味。这也是作者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因此,接下二句预祝对方在秋高 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 鼓励他。这把陈舍人驰骋疆场的英姿描会得十分鲜明、突出。“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 - 19 - 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这里用“芙蓉未折”点 明时间。夏日五、六月间,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故说“未折”。“塞云”是不会愁的,这 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战局的紧张,敌人骚扰带来的危急。结二句与开头呼应,用直接语 气,鼓励陈舍人:国家危难之际,正是男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下片头四个三字短句,叙写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这四句,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 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庞统、诸葛亮久已去世, 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破败衰颓,不似当年了。对四位历史人物的写法,前两人 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阅人物”二句,轻轻一结。总之,历史人 物已成为过去,象水泡一样地消逝了。“渺渺如沤”,比喻新颖生动。言外之意:现在就要 靠你大显身手了。“棋头”二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 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 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讽刺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 词中抒写的并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而是一种男子汉气概的壮别。结合当时宋、金对峙、 金人侵扰的严重局势;结合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对友人作了一番勉励。希望他努力向前,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当然,这也是诗人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全词没有离别的伤感,而是洋 溢着一种男子汉千一番事业的豪气和壮志;风格道劲,语言恳切、朴实,尤其下片结构,是 有意义的警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中李煜写忧愁多而绵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 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问君能有几多愁? (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所恶有甚于死 者 (4). 故患有所不辟也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 20 -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恶、辟、锱、铢。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 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御临宇内 B.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抱:怀有 C.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宰:县令 D. 只是朱颜改 朱颜:指自己的容颜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 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B 项,“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意思是: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 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抱,随着,顺着。 故选 B。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襟三江而带五湖。 B. 辇来于秦。 C.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D. 千乘万骑西南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 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 - 21 - 具体语境分析。 A 项,“襟三江而带五湖”意思是: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衣襟。 B 项,“辇来于秦”意思是:乘坐辇车来到秦国。辇,名词作状语,乘坐辇车。 C 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意思是: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像 繁星一样地活跃。雾,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 D 项,“千乘万骑西南行”意思是:天子的大驾,成千上万的车辆马骑,逃往西南。西南,名 词作状语,向西南方向。 故选 A。 【点睛】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 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19.下列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人不暇自哀 童子何知 B.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C. 俨骖騑于上路 戍卒叫,函谷举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 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A 项,“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自”是“哀”的宾语,提前了;“童子何知”,宾语 前置句,“何”是“知”的宾语,提前了。 B 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都督阎公之雅望”定语后置句,“雅望”的 定语。 C 项,“俨骖騑于上路”状语后置句,“于上路”是状语,后置了;“戍卒叫,函谷举”被动 - 22 - 句,“举”表述被动,“被攻克”。 D 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主谓倒装句,“句读”是“不知”的宾语;“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判断句。 故选 A。 【点睛】文言文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 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 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 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 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 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 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 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 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 更普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下网络平台上的影视剧播放量有多少水分?据《光明日报》日前报道,2017 年全年有 12 部影视剧的点击量破百亿,其中最高的一部影视作品年内播放量甚至达 457.9 亿次,点击量 中含有多少水分,可想而知。 平心而论,播放量造假的现象 。道理很简单,只要目前影视圈仍然固守着“收视 率是评价标准”的模式,各家平台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对播放量的作假。此外,广告主是否 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影视剧的曝光量大和影响力强。一部播放量为 1 亿的影 视剧和一部播放量为 100 亿的影视剧,谁会更受广告商的青睐?答案是 的。 然而,掺杂着大量水分的播放量,也会为影视圈乃至整个文化娱乐圈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商家为了争夺客源和虚假的关注度,不得不开始疯狂地造假。其次,由于高点击量的 影视剧往往和自带高流量的偶像明星捆绑在一起。于是乎,比拼自家偶像的流量,又成为不 少粉丝所谓的必修课。长期以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粉丝们相互攻击的现象屡见不鲜,一 的 - 23 - 些极端粉丝甚至使出恶意刷屏、刷榜等 的手段。可想而知, ,影视剧的播放 量与剧集的内容质量的联系将会越来越薄弱,直接受害者,将是广大观众和真正心怀艺术追 求的创作者。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习以为常 不言而喻 令人发指 长此以往 B. 不足为奇 不言而喻 令人咋舌 长此以往 C. 不足为奇 一目了然 令人发指 日积月累 D. 习以为常 一目了然 令人咋舌 日积月累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广告主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影视剧是否有曝光量和影响力。 B. 广告主是否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影视剧有较大的曝光量和影响力。 C. 广告主是否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影视剧的曝光量和影响力。 D. 广告主不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影视剧是否有曝光量和影响力。 【答案】20. B 21. C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 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 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不足为奇,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 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从主语来看,“习以为常”应该是人们, 所以应该选“不足为奇”。 第二空: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后者强调“看”,从语境来看,选择“不言而喻”更合适。 第三空:令人咋舌,形容令人吃惊或害怕而说不出话。令人发指,形容使人极度愤怒。一般 指别人的行动令某些人厌恶、恐惧。从成语意义和语境来看,应该选择“令人咋舌”。 第四空: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一般后面接不好的结果。日积月累,形容长时问的积累, 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此处用“长此以往”更合适。 分析可知,B 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 B。 - 24 -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 意。 从原语段画线句来看,语病有两处,一处是两面对一面,“是否”和“曝光量大和响力强” 不搭配,排除 AB 项;另一处是“……决定了……”主客颠倒,不合理辑,排除 BD 两项。 故选 C。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 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 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 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 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2.下面是南山中学学生刘林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 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南山中学学生刘林,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现奉上大 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回示为谢。 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妹仔 (2). 女生 (3). 你刊 (4). 贵刊 (5). 大作 (6). 拙作 (7). 拜读 (8). 指正 (9). 务必 (10). 能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 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 - 25 - 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1)“妹子”不当,过于口语化,与“投稿信”这一正式场合不合,应改为“女生”; (2)“你刊”不当,称呼对方,一般使用敬辞“贵”,即“贵刊”; (3)“大作”不当,“大作”是敬辞,称别人的作品,此处是说自己的作品,应使用谦辞“ 拙作”; (4)“拜读”不当,“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不能说别人读自己的作品,应改 为“指正”,“指正”是谦辞,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 (5)“务必”不当,“务必”意思是“必须,一定”,用在此处,口气过于强硬,可以改为 “能够”或删除。 【点睛】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 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 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 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 更有效的捷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义的范围;(3)不少于 800 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避让中的前进 周国平说:“若把人生比作一条逆旅,因了种种限制我们在某点停了下来,我们相信这 是暂时的,殊不料就在这个点上永远停住了.”诚然,行走在途中的我们总会与各种难忍的 - 26 - 境况不期而遇,沉勇的人誓要扫平它,然却在不经意间被长久滞留住了,而睿智的人懂得有 选择地作出避让,他们往往能走得更远. 人生之路多艰,我们势必无法跨越生命中的每一道横沟,因此,当在生活的漩涡中苦苦 挣扎时,当遇到“恶狗”相向时,人不妨让思维转个弯,绕道而行,这恰是一种变通的智慧. 乔布斯曾经被他亲手创立的苹果公司扫地出门,在许多人看来,这是奇耻大辱,必须坚决抗 争一番,然而他却选择了离开,选择再次创业.谈及此事,他说:“这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 棒的事情,它让我觉得如此自由,进入了我生命中最富创造力的一个阶段.”乔布斯的成功 无法复制,在于他有从容摔倒的勇气,更能在爬起后迅速作出避让与调整.甩掉多余的束缚, 在避让与改变中给自己找到一个新的起点,这个过程即自我实现的过程. 铸钢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淬火,把滚烫的钢锭放到冷水里急骤降温.人生的许多辉煌 不在于绝处时狂热地发奋一击,而在于冷静地凝结,适时地避让,寻求最佳出路.曾有一位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无氧登山运动员,在登到 6400 米的高度时渐感体力不支,于是他停了下来 ,与队友打过招呼后,悠然下山,有人为他惋惜,他却冷静地说:“不,我最清楚,这就是 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很多时候,把人困在绝地的不是别人,恰是我们自己.不甘心就此 失败,头破血流也要闯出一条路来,却不知静下心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我真的非做 不可吗?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吗?画地为牢,困住的终究只是自己. 总有人以为避让是放弃,是弱者的行为,然而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在窘境处追寻圆满、 于无尽深渊处追求希望微光的执着.懂得退让的人要比在障碍面前苦苦坚持的人更加内心坚 定,因为他们会谋求一切可能的出路,义无反顾地达到最终的目的地.懂得退让的人也一定 比顽固不知变通的人聪明,因为他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并不断对自身作出调整, 所以他拥有更为明确的方向. 在马达斯加东海岸的浅滩上,有着数量众多的鲱鱼,凭借自身的灵活性使其他体型大的 鱼类难以捕捉,而聪明的宽吻海豚却并不主动捕食它们,而是拍击水中的淤泥形成浑水圈, 让惊慌失措的鲱鱼自动跳进自己的嘴里.执着的人啊,若你还在与沿途的障碍苦苦对峙,何 不适时避让,去做一条懂得对自身作出调整的聪明的海豚呢?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这个材料提供 了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材料安排由实而虚,从年轻人避开拦道的恶狗这一日常 生活现象,引申到人生路上会遇见许多如挡道恶狗一样的障碍。其中关键词语有:障碍(恶 狗)、战胜(扫平)、绕道(避开)。因此,“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 - 27 - 是材料的核心内容.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遇到障碍就要勇敢去战胜,不能遇见障碍就绕走。这 是我们习惯性的思维.但材料还提供了另一种认识,就是遇见障碍也可以绕着走,不一定非 要扫平障碍。这就使得材料充满了思辨的味道。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他更讲策略,目的是“ 要去远方”,而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若战胜每一个障碍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 有选择地绕开一些障碍,并严重妨碍自己最终目的实现,那么,选择绕道反而能更快地到达 目的地.因此可以定立意:“走弯路也会是捷径”“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为了 远方,远离障碍”。从路人的角度立意,则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路人认 为年轻人避开恶狗是“怕了”,他认为遇见恶狗要勇敢去打.从精神上来讲,人宁可被打死, 也不能被吓死.前进路上遇到障碍,不能老是躲着,而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世上没有迈 不过去的坎,关键要有战胜它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才能无所畏惧地最终到达“远方”. 今天避开这个障碍,很可能明天会绕开那个障碍,不断地避着绕着,很容易消磨掉战胜障碍 的勇气.因此可以确定立意:“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或“路见障碍,勿 轻言绕道”。对于新材料作文来说,立意起着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但依有不少同学抓只鳞片 甲来审题,没有立足于材料整体来立,如“追寻远方,实现梦想”只谈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寻找捷径”写自己寻找捷径的价值;“无所畏惧”写做事需要勇气;更甚者写“选择”, 演化成以“选择”为中心的话题作。总之,这些立意显然偏离材料的中心。1、做事情要讲究 策略;2、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3、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 点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 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 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 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所给的材料根植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 导向积极,彰显正能量,有新意,比较接地气,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思考。审题时可采用“ 主旨领悟法”,由此可得出正确立意。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 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 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 28 - - 2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