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劝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劝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1. 积累并掌握“劝”“疾”“致”“假”“绝”等文言实词的意义,掌握于”“者”“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 了解 《 荀子 》 一书及荀子的思想,理解本文关于学习意义的论述,思考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劝 学 学习目标 重点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 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重点难点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中( zhòng )绳 輮( róu )以为轮 其曲( qū )中( zhònɡ )规 槁暴( gǎopù ) 蛇 鳝( shàn ) 参 省( cānxǐng ) 须臾( yú ) 舟楫( jí ) 跬 ( kuǐ )步 骐骥( qíjì ) 锲 ( qiè )而不舍 驽( nú )马 金石 可镂( lòu ) 跂( qǐ )而望 二螯( áo ) 二、阅读思考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 2. 文章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展开论述的? 作品简介 荀子 (约前 313— 前 238 ),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时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荀子 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 《 荀子 》 ,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极小部分是他的学生或门人记录荀子的言行的作品。 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句,又善于用比喻,被称为 “ 学者之文 ”。 写作 背景 《 劝学 》 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 《 荀子 》 的第一篇。劝,在本文中是“鼓励”的意思,故题意是“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 作为 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 《 劝学 》 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 知识卡片 荀子主要思想 荀子 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主要思想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① 性恶论 : 他 认为人的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 ② “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天 有自己不变的规律,不依赖于人的好恶而发生变化,即“天人相分”。人类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即“制天命而用之”。 ③“ 隆礼重法”“法后王”的政治观 : 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依靠一种强制性手段。由此,礼转为法,“隆礼重法”,礼法并称。荀子提出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意在为封建统治阶级寻求理想的人格榜样。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 课文探究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 ? 答案 : 本文的 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文章从 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中心论点。 课文第 1 段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述。第 2 段论证了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第 3 段论述学习可以使天资一般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作用。第 4 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2. 作者是如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来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的 ? 答案 : 先从 正面设喻 :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的 境界。接着从 反面设喻 ,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 正反对照 ,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靠不断积累得来的 。 3. 作者是如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来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的 ? 答案 : 从“舍”与“不舍”两方面来论述学习 贵在坚持不懈 的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 对比 ,说明自身条件的好坏不是跑得远近 的决定性 因素;接着用“朽木”与“金石” 对比 ,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輮 以为 轮,其曲中规 ( “ 輮 ” 通“煣”,使弯曲) 虽 有 槁 暴,不复挺者 ( “有”通“又”,再) 则 知 明 而行无过矣 ( “知”通“智”,智慧) 君子 生 非 异也 ( “生”通“性”,资质、禀赋) 2. 古今异义: 金 就 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 :专指 黄金。) 君子 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 学问广博 精深。) 蚓无 爪牙 之 利,筋骨之强 (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 :比喻 坏人的党羽 , 含 贬义。) 非蛇 鳝之穴无可 寄托 者 [古义:托身,安身。今义:①托付 ;②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 某人 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 一词多义 : 顺风而呼,声非加 疾 也 (形容词,强,句 中指声音 宏大) 寡人无 疾 ( 名词,疾病) 寡人有 疾 , 寡人好色 (名词,毛病,缺点) 天下之欲 疾 其 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动词,憎恶,怨恨) 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 也 (形容词,快,急速) 疾 痛 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名词,痛苦,疾苦)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 疾 之 (动词,妒忌) 疾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 者 彰 (动词,听到,听见) 多 闻 曰 博,少闻曰浅 (名词,见闻,见识)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 闻 ( 动词,闻名,著称) 鹤鸣于九皋,声 闻 于 野 (动词,传播,传布 ) 闻 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 (动词借助,利用 ) 以 是人多以书 假 余 (动词,借) 大臣犯法,无所 宽 假 ( 动词,宽容) 假 寡人 五年,寡人得其志矣 (动词,授,给予) 乃以吴叔为 假 王 ,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形容词,非正式的 ,暂时 代理的) 假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 江河 (动词,横渡) 秦王惊,自引而起, 绝 袖 (动词,断) 寡人 地 绝 兵 远,不能攻也 (形容词,僻远, 极远 的) 博见强志,过 绝 于 人 (动词,超过) 佗之 绝 技 ,凡此类也 (形容词, 独一无二的 ,绝妙的 ) 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 ( 形容词,强健) 挽弓当挽 强 , 用箭当用长 (名词,强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强 ( 形容词,有余) 乃 自 强 步 ,日三四里 (副词,勉强) 强 青,取之于蓝, 而 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 ) 君子 博学 而 日 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 而 思 矣 (连词,表修饰) 蟹六跪 而 二 螯 (连词,表并列) 积善成德, 而 神明 自得 (连词,表顺承) 而 4. 词类活用: ⑴名词 的活用 君子博学而 日 参 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 水 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 食 埃土, 下 饮 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⑵ 动词 的活用 木直中绳 , 輮 以为 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⑶形容词 的活用 故木受绳则 直 (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 不如 登 高 之 博见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积 善 成 德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5. 文言句式 : ⑴状语 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一个“于”引进处所,即“ 于蓝 取之”;第二个“于”表示比较 ,即 “于蓝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短语“于水”作“寒”的 状语 ,后置,即“于水寒”) ⑵ 定语后置句 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两个“之”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⑶ 省略句 輮( 之)以(之)为轮 (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之”) ⑷ 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 …… 的(办法)] 内容 小结 主题归纳 《 劝学 》 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述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深入 探究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 文 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这“学习”也就是学习如何提高品德修养。 2 .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怎么认识这两位大师的不同说法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君子之所以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成为有才德的君子。 3.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比喻 浅显贴切。 《 劝学 》 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但它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生动鲜明而不枯燥。 ②比喻 灵巧多样。 文章比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反而使文章中的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显得错落有致。 ③正反 对比,增强说理力量。 鲜明的对比,反复地论证,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分量。 课堂训练 1. 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 ③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 蟹六跪而二螯  ⑧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 .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答案: B  解析: ①③⑤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② ④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⑥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⑦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⑧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2. 下列各句中, 加色的 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积善成德,而 神明 自得 B . 假 舟楫 者,非能水也 C. 蚓无 爪牙 之利,筋骨之 强 D . 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 者 答案: B  解析 : A 项,古义为人的智慧,今义为神的总称。 C 项,古义为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为比喻坏人的党羽。 D 项,古义为托身,安身。今义为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是 (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微斯人,吾谁与 归 B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甚矣,汝之不 惠 D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 D  解析 : D 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A 项,宾语前置句,应为“ 吾与 谁归”。 B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 C 项,主谓倒装句 ,应为 “汝之不惠,甚矣”。 4. 名句默写。 ( 1 )在荀子 《 劝学 》 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 ( 2 )在荀子 《 劝学 》 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 3 ) 《 劝学 》 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 , 。 ( 4 )在荀子 《 劝学 》 中论述“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 , 。 ( 5 ) 《 劝学 》 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 , , ”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 6 )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 《 劝学 》 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 ,   。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 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课后 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劝学(节选) 荀 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 经 ,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 《 书 》 者,政事之纪也; 《 诗 》 者,中声之所止也; 《 礼 》 者,法之大分① 、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 《 礼 》 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 礼 》 之敬文也, 《 乐 》 之中和也, 《 诗 》《 书 》 之博也, 《 春秋 》 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 君子 之学也入乎耳箸② 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 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 学者 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③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④ 矣。 学 莫便乎近其人。 《 礼 》《 乐 》 法而不说, 《 诗 》《 书 》 故而不切, 《 春秋 》 约而不速。方⑤ 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有改动)    【 注 】① 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② 箸:通“著”,显明。 ③ :形容言语繁碎。④ 向:通“响”,回声。⑤ 方:仿效。 1. 下列句中 加色词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其 数 则 始乎诵经 数 :学习的顺序 B. 学至乎 没 而后 止也 没 :无,没有 C. 端而言, 蠕 而 动 蠕 :微动 D. 故不问而告谓之 傲 傲 :浮躁 答案 : B   解析 :“没”通“殁”,死。 2. 下列 对“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的 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 ) A. 君子 / 之学也入乎 / 耳箸乎 / 心布乎 / 四体形乎 / 动静 B. 君子之学也 / 入乎耳 / 箸乎心 / 布乎四体 / 形乎动静 C. 君子 / 之学也 / 入乎耳 / 箸乎心 / 布乎四体 / 形乎动静 D. 君子之学也 / 入乎耳 / 箸乎心 / 布乎四体形 / 乎动静 答案 : B   解析 :“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是对称结构 ,由此 排除 A 、 D 两项;比较 B 、 C 两项发现,“君子之学也”的意思 是“君子的学习” ,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 C 项。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 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 《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 。但 《 乐 》 后来毁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 . “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 “君王之子” ,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赋予了 “君子” 一词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 “ 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 小人 的定义,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 D. “ 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 专门从事 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答案 : D   解析 :学者,指求学的人。 4.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 荀子认为,从学习的顺序来说,学习是有尽头的,但 如果从 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生学习。 B. 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 入耳 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 在荀子看来, 《 礼 》 是基础, 《 诗 》《 书 》《 礼 》《 乐 》《 春秋 》 涵盖 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就能养成崇高的 品德 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就能通晓世事了。 答案 : C   解析 :“ 《 礼 》 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 2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 答案:( 1 )所以从学习的顺序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 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停止的。( 2 )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 自己 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礼物去取悦别人。  解析:( 1 )终:尽头。若:如果。( 2 )以:介词,用来。美:使动用法 ,使 …… 完美。以为,把 …… 当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