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1-6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1-6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第 6 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 助读链接 】 一、作者名片 1. 诗家天子 —— 王昌龄 王昌龄 ( 约 698—757) ,字少伯,太原人。早年贫苦, 30 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余首,多为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作品有 《 王昌龄集 》 。 2.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 高适 高适 (700—765) ,字达夫,沧州渤海 ( 今河北沧县 ) 人,唐代边塞诗人。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一带。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 (765) 卒,终年 65 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其诗歌意境雄浑,格调高昂,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其边塞诗抒发了安边卫国、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揭示了战地军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充满爱国热情,具有独到的成就。著有 《 高常侍集 》 。 3. 意奇语奇边塞诗人 —— 岑参 岑参 ( 约 715—770) ,唐代边塞诗人。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因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 代宗时,曾官嘉州 ( 今四川乐山 ) 刺史,世称“岑嘉州” 。 岑参长于七言歌行,其边塞诗的主要风格是具有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代表作有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有 《 岑嘉州集 》 。 4. 关西将家子 —— 李益 李益 (748— 约 827) ,字君虞,陇西姑臧 ( 今甘肃武威 ) 人。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四年进士,但仕途失意,多年未升迁,毅然弃职浪游燕赵间,为他从事边塞诗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感受。后入朝,历任秘书少监等职。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衔退休。 李益古体、近体均有佳作,尤以七绝见长。他自称“关西将家子”,又在军中生活多年,熟悉塞上风情,深知征人甘苦,所以写得最多、成就最高的是边塞诗。 二、文化常识 1. 金戈铁马 —— 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 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 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 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 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内容包括:边塞风光; 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 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等, 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 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唐代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益等。 2.“ 从军行”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 《 平调曲 》 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多表达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王昌龄 《 从军行 》 由多个诗篇构成,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展现出血性方刚的盛唐气象。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憾。 【 作品简介 】 1. 羌笛悠扬,送我一片深情 《 从军行 》( 其一 ) 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的感人画面。诗人通过景物描写,用蕴藉而又简洁的笔墨,抒发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2. 壮志难酬,空有报国之心 《 蓟中作 》 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 的情怀。开篇以“沙漠”“塞垣”这种特有的塞外 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以“策 马”“长驱”“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 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 ( 徐献忠 《 唐诗品 》) ,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3. 绘边塞奇异景色,赞友人高风亮节 《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 寄情出人意表,构思新奇。诗人巧设回环,在极力描述了热海之奇景,让读者陶醉于热海风光之时才宛然一转,表明自己吟诗的环境和缘由。无尽的离别之情用一“醉”字消融于无形,豪放不羁。最后两句,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崔侍御的高风亮节,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4. 以生花妙笔,表将士壮志豪情 《 塞下曲 》 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 初读自测 】 一、读准字音 二、明确句 意 ( 填空或判断正误 ) (1) 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那: _____ (2) 每愁胡虏翻 翻 : ___________ (3) 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 ﹒ 无奈 反复,叛乱 边城是多么萧条,白天里黄云弥漫, 昏昏沉沉。 (4) 岂无安边书 ,诸将已承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空中白雪遥旋灭  旋: _____ (6) 气连赤坂通单于 单于:匈奴的首领。 ( ) ﹒ ﹒ ﹒ 哪里会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然而那些守边 将领们已经承受了皇帝的恩赐。 很快 × 。诗中借指西域 (7)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译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侍御为官谨严清正,执法无私,他在西域 任事时热海的炎威亦为之消减。 不叫一个敌人逃回,应有队伍留守在边防要塞。 三、把握大意 下列对本课所选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军行 ( 其一 )》 中的烽火城、百尺楼、海风、羌笛等意象,均带有浓郁的边塞风味。 B.《 蓟中作 》 描绘了边地独特而壮美的景象,同时抒发了诗人安边之志难酬的巨大悲愤。 C.《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 题为“送别”,却无儿女情态,而是借此表达对崔侍御的为官品行的赞美。 D.《 塞下曲 》 句句用典,有褒有贬,以凝练、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 解析 】 选 B 。 B 项,错在“独特而壮美”,应是荒凉破败。 ( 一 ) * 从军行 ( 其一 )  蓟中作 【 文本导学 】 微课一:鉴赏诗歌的景象 1.《 从军行 ( 其一 )》 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 明确 】 (1)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边城的西边,百尺高的烽火楼上,戍卒孤独地走上 瞭 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 点明了地理环境,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情感,为下文写思念之情做铺垫。 2.《 蓟中作 》 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 明确 】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边地特有的风光:沙漠纵横,孤城落日,寒云苍茫,黯淡无光。一派苦寒萧条的景象。 微课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 从军行 ( 其一 )》 的第四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写“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 明确 】 第四句运用虚写 ( 想象、曲笔 ) 手法,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借征人想及闺中少妇念远之愁,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 4. 分析 《 蓟中作 》 前四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 明确 】 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引发诗人对边事的担忧,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 疑难探究 】 1. 结合 《 从军行 ( 其一 )》 的诗句概括诗中所表现的边塞环境和征人的情感。 【 点拨 】 边塞广漠无边,充满凄清与悲凉,但也潜藏着紧张。征人具有无限的思乡、思亲之情。 2.“ 黄昏独上海风秋”中的“独”有何妙处? 【 点拨 】 “ 独”字描摹出征人独处高楼的情态,既吻合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 3.《 蓟中作 》 刻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 【 点拨 】 本诗刻画了一位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面对边患充满担忧,而自己的谋略皇帝却又不重视,空有安邦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只能空自闭门叹息的诗人形象。 4.“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 点拨 】 结构上:由前面的叙事写景过渡到下文的议论抒情。内容上: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对边患的担忧之情。 【 备选要点 】 1.“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点拨 】 (1) 用典。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吴起, “ 闭门 ” 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 寔 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 “ 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 。 (2) 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诗人也有孙、吴一样的谋略,却得不到皇帝的重视,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2.“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有何深意? 【 点拨 】 这两句运用暗示手法,矛头直指安禄山,安禄山引起战端、导致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即“诸将已承恩”;而高适人微言轻,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以一句强烈的反诘“岂无安边书”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 二 )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塞下曲 【 文本导学 】 微课: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1.《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 一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边塞风貌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 手法 语句 作用 ①_________ 侧闻阴山胡儿语 强调自己所言非虚 ②_____ 海水如煮、鸟不敢飞、白雪旋灭、沙石然云、浪波煎月 突出无与伦比的热 ③_____ 阴火潜烧,偏烘一隅,吞月窟侵太白,连赤坂通单于 强调了热的原因和影响的范围 侧面描写 夸张 想象 2.《 塞下曲 》 主要采用了用典的手法,请分析此诗所用的典故及其区别。 诗句 典故 区别 伏波惟愿 裹尸还 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正用,丝毫未改 典故原意 定远何须 生入关 定远侯班超之事 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伏波将军马援 马革裹尸之事 反用,表明 自己不愿如班超 那样恋乡思归 诗句 典故 区别 ③_______ _________ 晋人与姜戎合力败秦之事 正用,但有所变化,诗中加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仍留一箭 射天山 ④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正用,但目的在于提出建议 莫遣只 轮归海窟 用薛仁贵“三箭 定天山” 之事 【 疑难探究 】 1.“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 点拨 】 由上文的写景转入下文的抒情;切合送别的主题,交代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并以夕阳沉没之景渲染离别之情。 2.《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 极其夸张地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这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 【 点拨 】 两者形成对比烘托关系,以热海的“炎热”衬托朋友的“霜威”,朋友为官公正,使热海的炎威都为之消减,借此赞美朋友的为官品行。 3.“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点拨 】 “ 只轮”代指敌军,“海窟”代指沙漠中的敌营,“莫遣”句表达一种彻底杀灭敌军的豪情。“一箭”代指唐朝军队,“射天山”喻指平定天山,“仍留”句显示出安定边疆的决心。 【 备选要点 】 《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 中诗人选用“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六个动词,精确传神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 —— 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极力描述了热海之奇景,充分显示了诗人 ________ 之工, ________ 之奇。  【 点拨 】 蒸 烁 然 沸 炎 煎 炼字 想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