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一课三测: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一课三测: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记一记 一、字音 遥岑远目(  ) 玉簪螺髻(  )(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 舞榭歌台(  ) 寻常巷陌(  )‎ 封狼居胥(  ) 佛狸祠下(  )‎ 答案:cén zān jì kuài wèn xiè mò xū bì 二、字形 答案:髻 鬓 鬃 赢 羸 嬴 皇 惶 煌 辨一辨 三、一词多义 ‎1.曾 答案:曾经,副词 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简直” 增加,后作“增”‎ ‎2.顾 答案:回头看 拜访 考虑 ‎3.望 答案:向远处看 盼望 声望 ‎4.如 答案:像 往,到……去 ‎5.何 答案:什么 与“如”连用,表示“怎么样” 副词,多么 四、古今异义 人道寄奴曾住 古义: ‎ 今义: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答案:后人说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遥岑远目(    )‎ ‎(2)尚能饭否(    )‎ 答案:(1)看,望 (2)吃饭 - 13 -‎ ‎2.名词作状语 ‎(1)玉簪螺髻(    )‎ ‎(2)赢得仓皇北顾(    )‎ 答案:(1)像海螺形状的 (2)向北 填一填 六、作者 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    ,号    ,    (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转运使、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他本人也遭到主和派的打压,曾长期落职闲居。晚年时,韩侂胄当政,辛弃疾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    为主。热血丹心,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    并称为“苏辛”。‎ 作品:代表作有《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等。作品集有《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答案:幼安 稼轩 历城 豪放 苏轼 破阵子 稼轩 长短句 七、背景 ‎ 壮志难酬写华章——《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此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时,辛弃疾自江北率领人马回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与不平。十几年来,眼看岁月流逝,壮志难酬。因此,当他登上    而远眺时,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郁积在胸中的牢骚和苦闷不能不一吐为快,于是成就了这首流传千古、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登山则情满于山——《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写于1205年作者任    知府时,时年66岁。当时    正积极准备北伐。辛弃疾支持北伐,但认为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否则很有可能重蹈覆辙。然而韩侂胄不仅不接受辛弃疾的建议,反而对他产生疑忌,后来北伐失败,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辛弃疾从青年时代起就坚决主张抗金,一直坚持了43年,如今大好形势将被断送,恢复中原的理想依然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登上    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京口名楼,远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词。‎ 答案:建康赏心亭 镇江 韩侂胄 北固亭 八、文化常识 ‎1.吴钩: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2.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3.封狼居胥:西汉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战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4.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 13 -‎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理一理 九、思路归纳 答案:登亭有感 吊古抒怀 壮志难酬 追慕英雄 反思现实 十、主题提炼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    ,是词人登临时极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    ,三个典故叠用,表达收复失地的壮志、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知音难觅的痛苦。词人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    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    之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人通过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    建功立业、    北伐的辉煌战绩,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通过回想    草率北伐以致惨败的情景,告诫此次北伐应做好充分准备,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满怀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功业难成的激愤之情。‎ 答案:写景 述怀言志 南宋统治者 爱国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 ‎ ‎ ‎ 想一想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B.《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 13 -‎ C.《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词人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解析:借刘义隆北伐兵败之事,反映词人虽积极主张抗金,但又必须有充分准备,切不可盲目草率的观点。‎ 答案:C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答案: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答案:‎ ‎①两人都是依靠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③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二、细节探究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答案: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现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样,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2.《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案: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 13 -‎ 答案: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听信王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何具体含义?‎ 答案: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三、思维发散 有人说《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 [素材化用]‎ ‎[美文欣赏]‎ 辛弃疾——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仰望浩瀚沧桑的历史星空,似乎又见刀光剑影,似乎复听鼓角争鸣,在那熠熠生辉的几颗星辰间,在那沧海一粟的转瞬即逝间,有人间一股英雄气概在驰骋纵横。‎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在国危民苦之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维护正义,揭露社会时弊,以文言志,有人称其“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出生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从小博览群书,又习武艺,渴望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二十一岁时引领五十人闯入五万金营的勇敢和果断,轰动南宋朝野,声名远播,“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天子为之赞叹不已”。‎ 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所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真的勇者,穿越红尘的喧嚣,回归至真至善的心灵,历经世间一切苦难,而那份坚持依旧岿然不动。辛弃疾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他一生报国无门,却矢志不渝,写了大量爱国词文,在已收录的宋词中,他是词作量最多的词人之一。他写的“‎ - 13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绘了将士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他写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表现出“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他写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出了面对流逝岁月抒发报国之志的感慨,写出了他无论自己处何逆境,都能够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的兴亡轮回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守着道德和节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傲岸风骨和浩然正气,就凭着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让我们履行匡扶正义的天职,坚定为善的意志,勇敢承担起维护真理的使命!‎ ‎[技法指导]‎ 辛弃疾习惯用的技法: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用典的作用:一、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的理论。二、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的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三、减少语辞的繁杂——诗句的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的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的繁杂。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的美与丰富的内涵。‎ 辛弃疾的词好用典故,《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用了如下三个:‎ 第一个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即晋人张翰。《世说新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第二个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志 陈登传》说,陈登(元龙)因许汜没有志向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如果自己像许汜那样只为自己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大略的英雄了。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第三个典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东汉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栽种的杨柳已经有十围粗了,不禁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辛弃疾的词好用典故,《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如下六个:‎ 第一个典故——“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字仲谋,十五岁继兄孙策之位为东吴之主。他拒曹操南下,抵蜀汉东侵,建立了与曹魏、蜀汉鼎立的东吴帝国。曹操顺水而下,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二个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南朝宋武帝的小名,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仰慕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人物,正说明了人到老年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第三个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因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草率出师讨伐北魏,结果一败涂地,‎ - 13 -‎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祭奠,纪念胜利。作者意在借刘义隆落得仓皇北逃的事情,咏叹南宋近事。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浮离(今安徽宿县)兵败。此三句典中套典,意在以古讽今,主张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第四个典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追忆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五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祭神赛社,烟火不断。作者借此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 第六个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次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做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庚开府。②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答: ‎ ‎ ‎ ‎ ‎ ‎ ‎ 答案:“清新庾开府”用庾信的典故,“俊逸鲍参军”用鲍照的典故,不是说庾开府诗风如何清新,鲍参军诗风如何俊逸,而是说李白的诗就像庾开府的诗一样清新,像鲍参军的诗一样俊逸。因为全诗主旨是“忆李白”,首联也是高度赞扬李白卓尔不群的诗才,颔联紧承首联,借庾信和鲍照来赞美李白的诗才。‎ 语言应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稼轩(xuān) 揾泪(wèn) 舞榭(xiè) 迄今(qì)‎ B.岑寂(cén) 菜羹(gēng) 巷陌(mò) 屹然(yì)‎ C.螺髻(jì) 鲈鱼(lú) 金戈(gé) 敛财(liǎn)‎ - 13 -‎ D.堪脍(kuài) 汜河(sì) 嘉许(jiā) 粗犷(guǎng)‎ 解析:“戈”应读gē。‎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流年 雄才大略 苍皇 哗众取宠 B.愤概 谋取利益 频繁 发号施令 C.南渡 神鸦社鼓 祭祀 矫揉造作 D.理睬 惊慌失措 合谐 鸦雀无声 解析:A项“苍”应为“仓”;B项“概”应为“慨”;D项“合”应为“和”。‎ 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高楼)‎ 解析: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风流”指英雄业绩;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  )‎ A.遥岑远目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赢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解析:A项“目”,名词作动词,看,望。C项“北”,名词作状语,向北。D项“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解析:A项“羽扇纶巾”代指儒者装束,“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B项“金戈铁马”代指戎马生涯;C项“红巾翠袖”代指女子;D项“雪”比喻浪花,没有使用借代。‎ 答案:D ‎6.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2分)(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解析:A、B、C三项涉及三个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难觅情怀,只有D项合乎题意。‎ - 13 -‎ 答案:D ‎7.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本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把下边的句子颠倒的语序改过来。(3分)‎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 答案:‎ ‎(1)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2)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3)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题。(4分)‎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8.《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词眼在哪里?它的含意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围绕它展开描写的?(4分)‎ 答: ‎ ‎ ‎ 答案:词眼在“登临意”三字。词人登上赏心亭,目的是抒发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愁。本词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登临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1题。(7分)‎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 13 -‎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解析:不是找不到,是不用。‎ 答案:C ‎10.选出下列选项中,对上词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显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赞扬;表明作者对如今朝廷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苟且偷安的不满。‎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使用了两个典故,目的是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的失败来衬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从而表达对朝廷草率出兵的不满。‎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体现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是作者沉郁悲愤的表达。‎ 解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一事,“封狼居胥”是描述刘义隆希望获得霍去病那样的功勋。‎ 答案:C ‎11.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3分)‎ 答: ‎ ‎ ‎ 答案:孙权和刘裕(寄奴)。他们都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辉煌业绩都是从京口起步的。‎ ‎12.名句默写。(12分)‎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        ,        ”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体现在描写上,就形成了移情于物的手法。《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的“        ,        ,        ”就运用了这一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极目远眺所见山之情态。‎ ‎(3)英雄泪尽美人巾袖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体现为:“        ,        ,        ?”这句恰好与词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呼应。‎ ‎(4)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流风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        ,        。‎ ‎(5)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时叱咤风云、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6)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        ,        。以此借古讽今,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答案:(1)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2)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3)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4)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6)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二、课外探究 - 13 -‎ ‎1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6分)‎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        、        和        。(3分)‎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3分)‎ 答: ‎ ‎ ‎ 答案:‎ ‎(1)花千树 星如雨 鱼龙舞 ‎ ‎(2)这是一个不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宁愿幽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16分)‎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 - 13 -‎ ‎,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14.“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 ‎ ‎ ‎ 答案:①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②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15.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16.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13 -‎ 答案:①从气势上看,辛词充满金戈之声,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②从内容上看,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悲壮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③从情感上看,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 作文审题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取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的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走。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套作。‎ 我的审题: ‎ ‎ ‎ ‎ ‎ ‎ ‎ ‎ ‎ 答案: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内容是吸血蝙蝠以吸取野马的血为食,但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立意:(1)不要因小失大(将人们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无休止地消耗在这些鸡毛蒜皮之中,最终让大部分人一生一事无成)。(2)要学会权衡利弊(生活要求人们不断地清点,看看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必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者无须劳神去忙的。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须劳神的事情抛弃,不去理它)。(3)遇事要沉着应对,慌乱只会让事态变得更糟。(4)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明白到底为了什么而生气和焦虑,不要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行文时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逐层论证分析,分析时注意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