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2论证分析题__抓住特征巧妙作答课件
题型突破 2 论证分析题 —— 抓住特征, 巧妙作答 基础 · 知识回扣 (2019· 全国卷 Ⅲ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学情 · 准确诊断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于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 “ 雅化 ” ,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 《 飞弦踏春 》 、蒙古族舞蹈 《 吉祥颂 》 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 “ 二度创作 ” ,应既不失 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 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 遺 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 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 摘编自李荣启 《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 ) [ 整体阅读 ]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全文采用总分结构。 第一段是总说,指出传统表演艺术中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新问题。 第二段指出传统表演艺术在表演上具有群体性特征,对其保护要坚持生活性、群体性。 [ 答题精准指导 ] 第三段论述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 “ 二度创作 ” 应坚持的原则: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 第四段否定了对传统表演艺术只重视硬件设施和数字化手段保存的两种错误做法,指出对其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 [ 真题精做 ] 1 .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 .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 “ 二度创作 ” 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 .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 项 “ 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 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 “ 本真的艺术特性 ” 。故选 C 。 答案 C ★ 2. (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 .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 .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C 项,文章没有对 “ 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 ” 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故选 C 。 答案 C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 “ 雅化 ” 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 .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 .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 项, “ 使其 ‘ 雅化 ’ 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 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 “ ( 使其 ‘ 雅化 ’ ) 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 ,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 B 项, “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 ” 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 “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 ” 是传统表 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 C 项, “ 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 说法错误,原文说这样 “ 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 ” 。故选 D 。 答案 D 一、思考角度 1 . 论点的判断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 ( 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 ) 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针对论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 [ 题型解题思路 ] 2 . 论据的判断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3 . 论证方法的判断 论证方法是指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解决的是 “ 怎样用论据论证论点 ” 的问题。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二、解题步骤 论证分析题的解题比较复杂,要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增加 “ 论证分析 ” 的因素。解题过程主要有三步: “ 看类型 ” ( 抓住选项特征,看清选项类型 ) 、 “ 找内容 ” ( 找准文本部位,抓住关键句子或句群 ) 、 “ 核对错 ” 。具体见下表。 看类型 找内容 核对错 选项 类型 选项特征 文本 部位 文本 容量 局部内容论述 ① 通过 …… 论说了 …… ② 从 …… 方面 ( 维度 ) 论证 主体 两句或句群 重点核对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即论据要证明什么论点 局部论证方式 ① 使用 …… ( 论证方法 ) ② 先从 …… 接着 …… 最后 …… 主体 一段 主要看论证方法判断是否准确,段内思路是否清晰、全面 全文立论逻辑 以 …… 为立论前提 首尾 一两句 看文章立论的前提 ( 依据 ) 是否正确 全文思路结构 先从 …… 再从 …… 逐层分析 …… 最后 …… 开头与各处 各处不等 重点看内容层次划分是否清晰,各层意概括是否准确 值得注意的是,命题者在此类题中的设误点有论据与论点不对应、论证方法有误、归纳段意不当、混乱思路层次等。试题经常考查论据或事例、引言要论证的中心或论点,考生需要擦亮眼睛准确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特别是例子前的或段落前的那个中心或观点。很多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对范围定位不准,会直接忽略掉前文关于观点的论述,而直接找到后一个观点或是关于这个例子的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舆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 “ 点 ” 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 对点规范训练 ]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 “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胸中万古刀 ” ,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后, “ 事随日生 ” ,就是所谓 “ 人间万事细如毛 ” 。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 “ 人间万事细如毛 ” ,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 “ 胸中万古刀 ” 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 《 偶书 》 ,偶然 “ 预言 ” 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 “ 异类 ” 。李商隐评价他 “ 不在圣贤中庸之列 ” 却 “ 过人无限 ” 。不合儒家的 “ 中庸 ” 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 “ 过人无限 ” ,可见这个诗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 “ 胸中万古刀 ” 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慨叹 “ 磨损 ” ,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 《 答孟东野 》 ,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 “ 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 ” “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 —— 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 “ 异类 ” ?在诗歌的长河、时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在另一首诗 (《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 里 “ 解说 ” 了其中要点: “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 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 “ 使用说明 ” :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 流水 —— 在 《 偶书 》 里,它是 “ 胸中万古刀 ” 的 “ 刀 ” 。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 “ 百炼不柔亏 ” 呢?请 “ 勿薄细碎仇 ” —— 不要把它用于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 —— “ 胸中万古刀 ”“ 勿薄细碎仇 ”“ 百炼不柔亏 ” 。这副刚肠,或许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 ( 摘编自吴画成 《 不灭胸中万古刀 》 )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热点。 B .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热点。 C .刘叉的 《 偶书 》 能够准确地 “ 预言 ” 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 “ 异类 ” ,因此李商隐评价他 “ 过人无限 ” 。 D .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的我们感受会更深。 解析 A 项, “ 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 ” ,原文第 1 段是 “ 改变着社会面貌 ” ,扩大了原文的范围; B 项, “ 人们忘却了一个热点 ” ,原文为 “ 人们可能已经不记得上个月为哪个热点呐喊 ” ; C 项,强加因果,李商隐评价他 “ 过人无限 ” ,是因为他对 “ 胸中万古刀 ” 非常执着,虽然慨叹 “ 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损 ” 。 答案 D ★ 2. (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会面貌提供了例证。 B .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 “ 磨损胸中万古刀 ” 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 .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方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解析 混淆分论点和分论据,据全文可知,作者引用刘叉的第一首诗是来说明 “ 磨损胸中万古刀 ” 的原因的,引用另外两首诗是为了论证只有持守正义感,才能让胸中万古刀不被磨损,另外, “ 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 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B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持正义感,比从前更难。 B .唐代诗人对 “ 胸中万古刀 ” 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磨损,但是不会被磨灭。 C .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 “ 异类 ” 。其 《 偶书 》 可以说是对我们今天要经历的考验的 “ 预言 ” 。 D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 “ 不灭胸中万古刀 ” 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保持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解析 “ 唐朝诗人 ” 扩大了范围, “ 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 ” 是作者的观点。 答案 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