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八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B.夫在殷.忧 殷:深。 C.则思谦冲.而自牧 冲:前进,进取。 D.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惠。 答案 C 解析 C 项,冲:谦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度义而.后动 D.虽董之以.严刑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答案 B 解析 A 项,介词,因为/介词,依照;B 项,代词,它(他)的;C 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 项,介词, 用/连词,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必固.其根本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⑤则思江海下.百川 ⑥则思虚.心以纳下 ⑦貌.恭而不心服 ⑧弘.兹九德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⑤⑦⑧ D.④⑤⑧ 答案 B 解析①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③安,形容词 的使动用法,使……安宁。④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⑤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⑥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⑦貌,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⑧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光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则思知足..以自戒 - 2 - C.则思三驱以为..度 D.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答案 B 解析 A 项,古义,路人;今义,走路。C 项,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D 项,古义,放纵情感,即“骄 傲”;今义,尽情。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答案 B 解析 A 项,省略句;C 项,定语后置句;D 项,判断句。B 项和例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开头 “ , ; , ”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 “ , ”。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 驳的句子是“ , , ”。 (4)《答司马谏议书》中,“ , ”直接点明 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答案(1)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3)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 也 解析注意题干提供的提示性信息。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7~10 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 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 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 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 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 - 3 - 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 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 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崇敬。 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答案 B 解析 B 项,景:大。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答案 A 解析“夫”为句首发语词,其后可以不停顿;另外“在殷忧……”“既得志……”构成对仗,可借此断 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 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 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本疏以义为轴,以劝谏太宗“十思”为主意;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 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 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答案 C 解析 C 项,“通篇骈俪工整”应为“全文骈散结合”。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参考答案(1)臣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2)开头做得 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解析注意“虽”“明哲”“实”“克”等词语的翻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1~14 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 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 实或见恕也。 - 4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 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 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 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 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 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 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 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案 B 解析理解句意,找出句中主语、谓语、宾语等关键词,再结合重点虚词断句。“我以在位久”作“责” 的宾语,排除 A、D 两项;“不事事”的意思是“不做事”,作前面副词“当”的中心语,排除 C 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文中“书”即上书,一般是给君主进呈书面意见或给地位高的人写信。 B.某启,古人书信格式即在正文开头称“某启”或“敬启者”,“启”表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先王,是已经去世的君主。“先”一般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先父”。 答案 A 解析 A 项,本文中“书”是书信这一文体。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作者与司马光讨论政事时意见常常不一致,并非因为有个人恩怨,而是因为 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有分歧。 B.本文直指当朝诸多士大夫们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表明了自己推行改革、不为流言俗 语所动的坚决态度。 C.文中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寓刚于柔,既照顾了多年交往的友谊,又坚持原则,全力维护变法的立 场。 D.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接着紧扣保守派的几个论点进 行立论,最后表明态度,又不失基本礼仪客套。 答案 D 解析 D 项,应是“驳论”而不是“立论”。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参考答案(1)我私下认为与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 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 5 - (2)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 他认为正确而且看不到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解析注意第(1)句的判断句式,第(2)句中两个“度”的理解。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 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44 分 实际得分: 分 一、课外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4 题。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 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 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垅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 馆下。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 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 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 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陛下.. 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 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惽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 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 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 为凫雁/ B.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 为凫雁/ C.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 为凫雁/ D.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 为凫雁/ 答案 C 解析根据句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断句。 2.(对应训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孝文”是皇帝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 B.“椁”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从周朝开始,椁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C.“陛下”是下属与帝王面对面时对皇帝的敬称,类似的称呼还有皇帝、皇上等。 D.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庶”就是对百姓的一种称呼。 - 6 - 答案 C 解析 C 项中“类似的称呼还有皇帝、皇上”说法不当,“皇帝”是下属未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 称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 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 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 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 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 答案 A 解析 A 项,“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不是文帝最终 薄葬的理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2)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参考答案(1)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 (2)孝文皇帝不起坟,实行薄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作为您的准则。 解析(1)句中的重点词,“躬亲”“始”“制”“约”;(2)句中的重点词“去”“坟”“神”“则”以及省略句的句 式。 参考译文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泛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就能 是非分明。孝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椁,哪里能动得了啊!”张 释之进言说:“假使棺椁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椁中没 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椁,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 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 山般高峻的陵寝。《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 坟堆,不种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棺椁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 山,尧埋葬在济阴,坟墓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 雍橐泉宫祈年馆下。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 体谋划、独到的考虑、传之无穷的打算啊。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多年后, 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曲,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 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人被他的劳 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项羽 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之后,放羊的小孩丢了羊,羊进入了秦始皇 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 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 哀了吗!因此,道德越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 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从 这里看来,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陛下即位之后,亲自 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等到迁移到昌陵, 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 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资一亿零几百。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 - 7 - 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 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 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只是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 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 下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实行薄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作为您的准则;秦始皇增加陵 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 从大臣们的意见,来安定百姓。 二、语言文字运用(25 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第 5~7 题。 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向南行驶一段,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然 心动的名字 :半山园。这个称谓关联着一段王朝兴衰的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 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王安石。公元 1076 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 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 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江 宁”,在城外一个 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在这里度过 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离半山园不远,就是著名的“谢公墩”,是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觉得,谢安一定是王安 石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坛叱咤风云多年,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是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 起”。( ),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势、再掌国运航舵的 历史机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灭, 没能实现报效国家、 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不期而遇 一脉相承 人迹罕至 终于 B.萍水相逢 一脉相承 荒无人烟 终究 C.萍水相逢 息息相关 荒无人烟 终于 D.不期而遇 息息相关 人迹罕至 终究 答案 D 解析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不期而遇” 符合语境,排除 B、C 两项。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息息相关”与历史搭配得当,排除 A 项。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王安石在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中 屡屡受挫 B.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再次受挫,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 的巨大压力 C.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使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 再次受挫 D.王安石暂时放弃了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革新变法运动,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 的强大压力 答案 B 解析画线句前语境是“公元1076年”,后语境是“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原句使用“迫于……压力, 某人如何”这种句式,中间又插入了“变法运动屡屡受挫”一句,结构混乱,B 项正好和后语境相衔 接。故选 B 项。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怀揣着以退为进、伺机再起的强烈愿望 - 8 - B.秉持着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高贵情怀 C.振作起效法先贤、卧薪尝胆的执着精神 D.收敛起他“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 答案 A 解析括号前语境为谢安东山再起,后语境是重整改革局势,A 项与语境吻合。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臣子上疏劝谏帝王确非易事。历史上比干挖 心就是千古明证。然而,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 ① ,还因此获得唐太宗的盛赞。这说明, 他不光有过人的勇气,② 。魏征劝谏是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此,③ ,还获得了 “诤臣”的美誉。这不得不归功于他高超的劝谏艺术。魏征进谏,语言真诚谦虚,委婉通达,入情入 理,分寸有度。 参考答案①不仅没有招致杀身之祸 ②更有高超的劝谏智慧(艺术) ③他不仅没有触怒龙颜 解析第一处的内容应与前面内容构成转折;第二处句式上与“不光有……”构成递进关系,内容 上注意后文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提示的劝谏艺术;第三处与后面的“还获得了‘诤臣’的 美誉”构成递进关系。 9.下面是某高中语文组实施新型作文评价方式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5 分) 参考答案教师对学生之间的课堂作文评价交流进行管理,首先作者要把制作好的文本提供给同 伴阅读,然后阅读的同伴给出阅读评价,最后在教师、作者、同伴三方交流之后,作者和同伴对文 本进行再创作。 解析回答本题重在根据箭头厘清教师、作者、同伴之间的关系。 1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5 分) 分子诊断技术由于其检测精准,灵敏度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的调 查、食品卫生检查、肿瘤和遗传病的早期诊断及法医鉴定等各个领域。核酸的聚合酶链式反 应技术的发明是分子诊断最重要的突破。它可以非常专一地、较快较简便地将非常少量的 DNA 迅速放大到百万倍至十亿倍,用于检测,从而提升了检测的灵敏度和专一性。 参考答案分子诊断技术应用广泛,它借助核酸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突破,提升了检测的灵 敏度和专一性。 解析本语段共三句话,第一句可以概括为:分子诊断技术广泛应用。第二句可以概括为:核酸的聚 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发明是分子诊断最重要的突破。第三句可以概括为:它提升了检测的灵敏 度和专一性。将这三句话概括的内容进行整合,就可以得到答案。注意句子要简洁流畅,另外注 意字数限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