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预测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预测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预测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 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 1 949 年 27.6 万人,到 2002 年还是 27 万余人,53 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 8.7 万和 157 万人,增长 17 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 3.2:1 变为 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 520 万 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 50 万人,不足 1/10。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 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 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 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 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 若行医即属非法。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 2800 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 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 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 医生只有受穷。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 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 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 - 2 - 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 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 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 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 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 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 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 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 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 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 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 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 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 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与“创 新”有机结合起来。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 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 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 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 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 72.3 万服,覆 盖 5 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 疗,564 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 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 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 2%至 - 3 - 5%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 病亡率。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 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 安介绍,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后,这些病人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发热、乏力、 咳喘缓解率都在 90%以上,说明综合救治能够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治愈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核酸检测已呈阴性,但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 的医学干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干预的技术手段。 有时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没有完全修复……“这 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 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 作用。”张伯礼说。 目前,仝小林院士团队正在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 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 其根本原因。 B. 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 医教育新体系。 C. “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 二者不可割裂。 D.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 用,优势显著。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是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 盈利高。 B. 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 正式承认。 - 4 - C. 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 的重要途径。 D. 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 流激荡。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 要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 和临床诊疗经验。 C. 康源全自动中药调剂系统生产线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传统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极大提高 了中药饮片配药、取药效率。 D. 要充分发掘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 医药在时代有新作为。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思路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5. 请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 3 条 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总体论证思路是“总——分——总”。②开头引用习总书记指示,表明中心论点,是总 说。③然后分别阐明“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与途径,是分说。④最后总结上文并展望 前景,是总说。 5. ①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②强化中医院的公益性、普惠性,避免中医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③健全中医教育,培养中 医“专才”。④改革中医师考试制度,制定合理的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标准。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文中无据。 B 项,“以师承教育为主”理解错误,文中表明“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 - 5 - D 项,“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理解错误,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需要中西医结合。 故选 C。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 项,“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扩大范围。原文是“不少师徒 传承的民间中医……”,而非指所有民间中医。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材料二的观点是“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A 项,表明中医药的价值和意义。排除 A 项。 B 项,只谈中医药的传承,未谈创新。排除 B 项。 C 项,只谈中医药的创新,未谈传承。排除 C 项。 故选 D。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论述思路的思考,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顺序去思考问题。论述思路的解答一般思路是首先提出了什么论点或论题,然后怎样论证, 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解决。 材料二,文章开头,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提出中心论点,是总写。第②③段分别从“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进行分说,阐明“传 承”和“创新”的必要性与途径。最后一段,总结展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 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文章总体论证思路是“总——分—— 总”。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 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 3 条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 6 - 题干明确提示,要依据文本,不能随意解读。第一,明确材料一内容。材料一共五自然段, 第一段总起,指出“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紧 接着下文用四自然段分别阐述中医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 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中医教育日益衰退”“民间中医的发展临困境”“中医医院存 在西医化倾向”。第二,针对困境,结合文本,寻找对策。由材料二“中医药的精华,沉淀 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 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 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 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可以看出,这是在谈中医 教育,也是在解决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所谈到的“中医教育日益衰退”的问题,于是,要解决 这一问题,就要健全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专才”。由材料一第四自然段“现行执业中医师 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 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可以看出,因受现代的中医考试制度的束缚, 很多民间医生难以行医,于是,改革中医师考试制度,制定合理的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标准也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由材料一第五自然段“目前全国有 2800 多家中医院……大量购买西 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 靠它”可以看出,目前的很多中医院也过不了经济利益关,“创收”也成为了它的目的之一, 针对这种现象,国家就应该加大对中医院的扶持力度,要有政策或资金方面的倾斜,这样可 以强化中医院的公益性,尽量避免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 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 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 文本的关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教我如何不想她① 刘半农 - 7 -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 年 9 月 4 日 注:①此诗作于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期。刘半农 现代诗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第一句“天上飘着些微云”,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 B. 第二节第四句“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巧妙地引发“我”内心对“她”的思念。 C. 第三节前两句的两处“慢慢”,写出了落花、游鱼对春水的依恋,画面优美。 D. 第四节借“枯树”“冷风”“野火”“暮色”“残霞”等意象传达出浓重的愁思。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共分四节,每节五行,其中第三、第五行语句相同,结构匀称工稳,具有建筑美。 B. 本诗用韵灵活,突破格律诗一韵到底、韵脚固定的要求,体现了新诗在格律上的自由。 - 8 - C. 本诗分别描写了白天、夜晚、春天、秋天的景象,意象纯朴自然,构思精巧,基调凄凉。 D. 本诗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喊出了多少海外游子的心声,体现了“诗言志”的传统。 8.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本诗运用了《诗经》中 哪些典型手法?请简要分析。 9. 本诗标题原为《情歌》,后被作者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认为改后的标题好在哪里? 【答案】6. A 7. C 8. 刘半农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 比兴等。“啊……这般 蜜也似的夜晚”这里用了一个“蜜”字准确集中地表达了作者那美好向往之情,甜如蜜虽是 夏日却丝毫感受不到的那炎炎热浪,连夜晚都变得有了颜色和味道。作者内心的甜蜜可想而 知。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 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 9. 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促进了现代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受到人们的广 泛赞誉。诗中的“她”是指祖国,这是思念祖国。不管是何种情感,作为我们读者来看,“她” 已不再是片面的一个性别的单词。能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赋予其更深 更广的含义。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 项,“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错,“浮云游子意”借天空中一抹白云随 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天上飘着些微云”以一种舒展的情调展开,描写 了春天的天空,有几丝云彩在轻轻的漂浮着给淡蓝的天空增加了一丝韵味。把欣赏者的情绪 带到了一个广阔无边、飘着些微云的天际。几个短短的词句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淡 淡的愁绪,就仿佛飘着的浮云般自由的空间感,从立体的角度来看,一个“飘”字既表达了 自由自在的一种情绪,也表达了一种缺乏归属感的情感。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 9 -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基调凄凉”错,诗歌通过对各个季节的描绘形象地揭示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充溢着他对自然和生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出了他高尚的情操,也充分体现了 他追求自由、渴望自由、寻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情感。诗歌既舒展温雅,又富于幻想更充满 了激情。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 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 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 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 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 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 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 天空明净,大地宽阔。云儿在天空中飘着,微风轻吹,吹乱了诗人的头发,唤起了诗人心中 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情,接着诗人一声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反问加强了那感情和思 念的程度。在夜里,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在这“蜜也似的银夜”,甜如蜜虽是夏 日却丝毫感受不到的那炎炎热浪,连夜晚都变得有了颜色和味道。作者内心的甜蜜可想而知。 这样的景色,这样的爱恋,任是谁都不可以分开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我们 也好像看到了作者那种深深置身于其中的向往,如此这般美好怎不教我去想她啊。 诗人却不 能和恋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恋人在一起。这月光和海洋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情景在诗人 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呀?水上落花,水底游鱼,燕子飞舞。这花因为燕子可有着“落花 有意,流水无情”的担心?这游鱼因为燕子的出现可有着被水抛弃的担心?也许,燕子送来了 家乡的信息,让诗人的心里有着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思念,枯树在冷风中摇动,残霞映红了 半边天,如野火在烧。这冷的风和天边的残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出了诗人远离故国 的失落和热切的思念之情。思念之余,诗人看到的还是一片冷冷的暮色。这是一种强烈的反 - 10 - 差,在诗人最冷的心灵感受中,暗藏着对祖国深深的爱。视物从天空到海洋,从落花到鱼儿, 从枯树到野火时间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天到天天地、海洋月光、云彩、献花、鱼儿;有天, 有海,有云,有月,有花,这一切的一切,这种种的种种都在表示着、彰显着一种爱恋 、思 念的情怀。作者身处异国他乡游子在外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睹物生情,无论艰难困苦都会怀念 祖国思恋亲人。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标题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 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当时由于词作者刘半农先生正旅居英国伦敦,伴着那里的 景色,诗人唱出了自己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恋之情,诗名刚开始叫《情歌》, 后来才改为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是作者远离祖国,心中时时生出对祖国的依恋,故带有 强烈的思念祖国和怀旧的感情。由此看来,主题思想是表达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 首诗是诗人 1920 年留学期间在伦敦写的。诗中的“她”是首次使用,而关于“她”字的文字 学诉求则是 1923 年才正式提出来的。诗中的“她”有人说是指一位女性,有人说是指祖国(英 语中的祖国 motherland 一词是阴性)。不管如何,是诗人的一种深挚的感情,启发他为祖国 的文字贡献了一个重要的人称代词,在文学解读活动中,“她”可以使读者体会到文本解读 的自由感,增生想像的双翼,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文本的世界里。文本中的“她”就如同一个 个积木等待着读者在解读理解的道路上搭造建构。读者在解读过程中,要为自己创造条件, 充分感受到文本在向自己敞开。 在文学解读活动中,我们的创造力就如同一株久旱逢甘霖的 禾苗,在召唤结构的雨露滋润下,焕发出靓丽的绿色。“她”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 调动读者的解读创造性,让读者自由自在地在文本的世界里游弋,实现自我精神的完满建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庄以任侠自喜,脱 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 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 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 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 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 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①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② - 11 - 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 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 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③,多 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 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部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 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日:“一死一生,乃知 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减) [注]①算器:竹器。②推毂:荐举。③僦人:承雇服役的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 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B.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 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C.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 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D.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 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洗沐,沐浴。汉制,官吏五日一休沐,因借指休假。 B. 黄老,即古代道教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C. 秩,原指指官吏的俸禄,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品级第次。 D. 太史公曰,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补叙史事,表达作者思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庄名声远扬。他因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在梁楚一带名声远扬;因推贤纳士、为人谦逊 被山东士人交口称赞。 B. 郑庄喜好交游。他仰慕长者,结交天下名士,常常在长安城郊存放马匹,迎送宾客,夜以 继日,唯恐不周。 - 12 - C. 郑庄仕途坎坷。他曾官至九卿,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遭司马安诬陷, 曾一度贬为平民。 D. 郑当时生性淡泊。他喜好黄老学说,廉洁奉公,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 后家中没剩什么财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2)“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14. 郑庄一生中可赞可叹之事甚多,作者为何独对郑庄“有势”与“无势”深有感叹?请简 要分析。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和他交往的知己都是他的祖父辈。 (2)“客人到来,无论高贵低贱,不应将任何人拒之门外。”他对客人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 这是因为他很尊重地位低下的人。 14. 与作者自身遭遇有关。作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本可以家财白赎,但 因“家贫,财赂不足以白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因而只能屈辱地接受宫刑。(或: 作者获罪下狱时朋友无人救助,亲戚无人替他说话,因此对郑庄遭受的世态炎凉心有戚戚) 作者意在借郑庄有势与失势的世态炎凉,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 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 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 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 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凭着郑庄的贤能,得势时就有十倍之数的宾客,失势时就全没有了,何况一般 人呢!下部翟公说过这样的事,当初翟公做廷尉时,宾客盈门。及至免职居家,门可罗雀。 “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根据句式结构的相似性,可以从“有势”“无势”前面断开, 排除 B;“始翟公为廷尉”中“始”用在句首作状语,故从其前面断开,排除 D;“及废”中 - 13 - “及”译为“等到”,用在句首,“废”译为“免职居家”,这两个词语应该独立成句,排 除 A。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 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 项,“补叙史事”表述错误。应为“议论史事”。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 项,“诬陷”一词没有依据,只能说司马安揭发了此事。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中的得分点:(1)官薄,官位低;游,交往;行,辈;(2)以,因为;贵,尊重;下人, 地位低下的人。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展开个性化的解答。 郑庄一生中可赞可叹之事甚多,作者为何独对郑庄“有势”与“无势”深有感叹?请简要分 析。这应该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自身遭遇来思考。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曾经因为给投降匈奴 的好友李陵来辩护被治罪入狱,本可以家财白赎,但因其家境贫困,钱财不足以为自己赎罪, 朋友无力救援,皇上的左右亲信也不为其说一句求情的话,因而只能屈辱地接受宫刑。因此 对郑庄遭受的世态炎凉心有戚戚,作者意在借郑庄有势与失势的世态炎凉,抒发自己的身世 之悲与内心的痛苦。 【点睛】文言文参考译文: - 14 -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郑君不久便 归附了汉。郑庄以好行侠义之事而自喜。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 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城郊朋友之处存放马匹, 以邀请和酬谢宾客,夜以继日,直至次日凌晨,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 学说,敬慕年长而德行高的人,唯恐不能相识。虽然年纪轻、官品低微,然而他交往相识的 都是祖父一辈,并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 太守、江都国相,直至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武安侯田虫分、魏其侯窦婴的议论,被贬职 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没有贵贱之分,不应 将任何人拒之门外。”他对客人都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这是因为他很注意尊重地位低下的 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置办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竹 器和食物而已。每次上朝,等候皇上的空闲之时,言谈中从没有不是称道天下的忠厚长者的。 他推荐士人及其属下的丞、史诸官吏,谈到他们时确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常常以贤于自 己的事情作例证。与官属谈话,从来不以名字称呼属吏唯恐使对方受到伤害。听到他人好的 言论,便立即进献皇上,唯恐拖延。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道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 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深入讨论是否妥当。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 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任用的宾客成为大司 农承雇服役的人,拖欠了很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 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又做了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经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数年之 后死于任上。郑庄开始列位九卿的职位,清廉而能自我检省。后来中途被免去官职,家中贫 困,宾客愈来愈少。等至在郡中任长官,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太史公说:凭着郑庄的贤能,得势时就有十倍之数的宾客,失势时就全没有了,何况一 般人呢!下部翟公说过这样的事,当初翟公做廷尉时,宾客盈门;及至免职居家,门可罗雀。 翟公重新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去投靠他,翟公于是在门上写上大字说:“一死一生,才 知道彼此的交情。一贫一富,才知道结交的实情。一贵一贱,彼此的交情才会显现出来。” 郑庄的境遇也可以这样说,可悲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暮书怀 谢榛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 15 -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①樽罍:酒杯。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 宴游。 15.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 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 颌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 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 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 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 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 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16. 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案】15. C 16. ①谢诗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写出了岁月流 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反衬出当下无 人赏识愤慨。 ②杜诗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穷病交加的窘迫。杜诗颈联中“常作客”点明漂泊,以“多 病”“停杯”指出患病,以“艰难苦恨”写出生活困境。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 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 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 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 错误。 C 项,“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法错误。不是拟物,是拟人。 故选 C。 - 16 -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 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 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题干“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 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谢诗的尾联“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意思 是: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 暗寓情怀,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 樽罍”意思是:无情的白发淹没了流逝的岁月,多情的黄花映照酒杯,我只有借酒浇愁。词 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杜诗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 浊酒杯”意思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尾联 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 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 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悲秋”已让人 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 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 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 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 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 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 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 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 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实结合,古今对 比,突出了扬州当时的凄凉景象。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诫皇帝不骄不 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 17 - (3)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天空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过春风十里 (2). 尽荠麦青青 (3).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4).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5). 极天云一线异色 (6). 须臾成五采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过、荠、谦冲、惧、 溢、极、异、臾、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 ),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 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在上面,让人觉得越 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①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 的光泽便自焕发了。②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 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③——是愁 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萦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 ④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 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 壮的麦,和成萌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 快的倦怠之感。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默然洒在我脸上的是那霏霏的毛雨,给人润泽、轻松的感觉 B. 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给人润泽、轻松的感觉 C. 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是那默然洒在我脸上的罪霏毛雨带来的 D. 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 - 18 - 19.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句群花的“光泽”本为视觉,却以味觉与触觉的“甜软”来形容,新颖生动。 B. 第②句运用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转移到色彩纷呈的花朵上,把花与人融为一体。 C. 第③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连用两个反问句,与雨后零落的群花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D. 第④句“饿了”赋予“花香”以人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花香”不再浓郁的特点。 20.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点号,有人认为应该用句号,有人认为应该用逗号。你认为应该用 哪个?请说明理由。 【答案】18. B 19. C 20. 我认为应该用句号。因为这句话是在交代“这是哪里”的问题,意思已经表达完结,并 且它与下一句话无因果、转折、并列、疑问、解析等关系。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在本题中,由文中前后句子结构一致的原则可知,该句应与后文“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 结构一致,应为“霏霏的毛雨……”,故排除 AC。通过分析可知,所填写分句之间应保持陈 述主语的一致性,而 D 项中将主语换成了“润泽、轻松的感觉”,所以应排除 D。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句子在表达技巧方 面的特点,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 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本题主要涉及的是对 修辞手法的考查。 C 项,“连用两个反问句”分析错误。“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并不 是反问句,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 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从这两个句子中都无法找到答案,所以该句 是疑问句。 故选 C。 【20 题详解】 - 19 - 本题考查探究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 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 质和作用。本题的题干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点号,有人认为应该用句号,有人认为应该 用逗号。你认为应该用哪个?”主要考查的是逗号和句号的区别。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 点,再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这里说的“一句话”就是语法 书上讲的一个句子。一个语言格式不论长短,只要是能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是一 个句子。逗号停顿的时间比句号短,不能代表一个句子的完结,通常用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 间。文中“这是在花园里”是一个独立语意的句子,已经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后文 中的句子是在阐述花园里群花的状态,与第一句话之间并无因果、转折、并列、疑问、解析 等关系,所以此处应该用句号。 【点睛】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 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于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 反问等。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 泛泛而谈。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_______。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再 生能力就会强,经济发展就可持续;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能为生态补偿、治理、修复等提 供物质保障。因此,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_______,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 起来。而生态环境品质的变化,固然有气候变化等客观因素,_______。人类是出于自身利益 的需求,对自然环境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破坏,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 态保护的相得益彰?这决定着生态环境的优劣,也决定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 【答案】 (1). 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2). 在保护中发展; (3). 但根本还在 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有效的答题技巧:阅读全文,了解文 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 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第一处,联系下文“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就会强,经济发展就 - 20 - 可持续;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能为生态补偿、治理、修复等提供物质保障”,可知此处说 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可填写“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二处, 联系上下文“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可知 此处说的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可填写“在保护中发展”。第三处,联系上下文“固然有气 候变化等客观因素”“人类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对自然环境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破坏,还 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得益彰”,可知,从逻辑关系上,此 处与上文形成转折,从内容上,说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可填写“但根本还在于人类对自 然的态度”。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 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 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22. 根据语言环境,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要求:内容适当,表达得体,符合口语特点。 材料:莫言,男,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系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散文、 小说等著作等身,尤以写小说见长。小说《红高梁》《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作品(曾 被多国翻译出版),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邀请莫言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介绍说: 【答案】①莫言老师是山东高密人;②“系”应转换成“是”;③“著作等身”转换成“作 品丰富”;④“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⑤“(曾被多国翻译出版)” 改为“……等作品,曾被多国翻译出版”。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 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 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 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 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具体分析,考生首先要弄清应用文段的特点是介绍著名作家莫言,题干要求“根据语言环境, 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要求:内容适当,表达得体,符合口语特点”,将书面语转换成 口语,一要注意不能改变原意。二要注意表达得体,转述要符合所介绍人的身份和地位,例 如第一处“莫言”就有直呼其名的不尊重之嫌,所以要将其改为“莫言老师”。第二处介绍 - 21 - 莫言的性别属于多余之举,因为莫言是大家,人们对他再熟悉不过了。三要注意口语特点, 如“著作等身”应转换为“作品丰富”;如“系”转换为“是”;“尤以………见长”用“尤 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此外,发言稿中不能有括号,括号中的内容须 转换到句中表述。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 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 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 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 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 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 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位是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 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权”等等。到了今天,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 一半 95 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 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 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 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 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聊一聊“职业选择”。新华网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 95 后最向往的职业 - 22 - 是主播和网红,这当中有你的一票吗?我们究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择业观,我们这一代无疑是幸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 涌现,电竞选手、AI 设计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越是多元的 选择,越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原则。正如伟大哲人马克思告诉我们的:“职业选择应 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认为,职业的选择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 需要相结合,才能既无愧于心,又实现价值。 作家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了解自 己兴趣,发现自身特长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很多人艳羡网红,向往成为主播,其实并非源于 兴趣,而只是想像李子柒“一夜成名”、如李佳琦“一夜暴富”,只需对着屏幕笑靥如花, 便有打赏源源不断。还能告别秉烛的夜晚,告别如山的试卷,告别酸涩的眼和僵直的背。想 当网红,不过是想避开寒窗苦读的苦与泪罢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 引,只是拒绝奋斗的颓丧,是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 何况,他们对“网红”职业的认识有失偏颇,只看到轻松获取日进斗金的舒适和惬意, 却看不到“网红”成功背后的漫长奋斗与艰辛付出。其实,没有哪份职业是轻松的,只有内 心真正地热爱,才能不惧工作中的困难,坚持到底;也只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才能 做成、做好一番事业。 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 人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58 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 24 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 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 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 贫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 他们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 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诚如马克思所言,在职业的选择上,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敌对、互相冲突的。 时代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职业选择,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成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 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 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 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分离璀璨星光! 谢谢大家! - 23 -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本次作文紧扣当下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采用新材料+情境化+任务 驱动的命题形式,将关注目光投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与学生发展切实相关的 “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观”这一话题,选取富有哲理又凸显时代特色的两则材料,设置 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给出了“写发言稿”的具体任务指令,指向当下高考所重视的实际 应用。作文题瞄准社会热点,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培养 其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对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落实。作文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 具体材料,第二部分为写作任务指令。审题时要两者兼顾,仔细审读。试题提供了两则材料, 第一则材料是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第二材料是当代许多大红的事。前者指出青年在择业时 既要考虑到自身的成长,更要以人类的幸福为目标,强调择业时只有努力为他人的幸福而工 作才能使自己过得完美,强调职业的高尚情怀和奉献精神;第二则材料联系社会热点,给出 当下不少大红的现象,突出了许多大学生不愿吃苦就想成功的思想。写作时应对两则材料进 行辩证分析。我们在敬仰马克思伟大择业观的时候,不能生硬地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人类的思 想者,但一定要有奉献精神;运用第二则材料时也不要极力批判网红,想当网红没有错,错 的是材料中的不良思想,对这种一味追求付出少、收入多的思想要加以批判。不能只看到网 红的光鲜,更要看到网红背后的“精耕细作”。写作时应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核心, 联系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结合实际谈做法,可按议论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的思维法则展开,也可以采用驳论法,注意两则材料都要有涉及,辩证地看待。同时关注立 意的格局与深度。 立意: (1)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 (2)择业要综合考虑个人爱好与社会需要; (3)人生没有捷径,请多一些脚踏实地的付出; (4)正确择业,辛勤付出,成就卓越人生。 素材: (1)在我看来,择业正应首先考虑国家民族之需。鲁迅先生弃医从文,选择用笔来唤醒麻木 的民;孙中山先生弃医从政,通过革命来救国救民;钱伟长弃文从理,立志造出中国人自己 的飞机大炮。“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人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那个时 - 24 - 代中国脊梁的择业心声。没有国何来家?一个人唯有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 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国家与民族之需,就是我们择业的方向。 (2)青年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我想做老板也好,当网红也罢,都值得赞许,值得提倡, 因为都是为了理想。是山,就要挺拔,直耸云天;是水,就要奔流,润泽万物。职业的选择 自当去追逐理想,以成就卓越人生。 (3)当然,职业的追求亦有高下之分。孔博回乡创业,济物利民,功在桑梓。有些毕业生愿 当网红,本无可厚非,动机却“网红不需要努力工作,拍拍视频就能出名”,理想之低,懒 惰之甚,头脑之简单,见识之浅薄,令人顿觉可怜。 (4)青年择业还得考虑自己的才华,靠扎扎实实的辛勤付出,实现人生价值。我们择业时应 该把目标确定得更实际一点。每一个网红都需要成千上万的粉丝助力出资,所以网红永远是 少数。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的人,需要用清水洗把脸,清醒清醒。唯有认清自己,了解世界, 我们才能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鱼儿应该在水里游,鸟儿应该在天上飞,能做好药材的植 物,就不必非要当盆景。“深处种菱浅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古人诚不我欺。 (5)选好了职业,我们还应该为之扎实奋斗。清人袁枚诗曰:“白日不到处,青春自来。苔 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当孜孜不倦,奋力以求,使青春充实有意义。在学校,抓紧 一分一秒,刻苦学习,以知识充实自己;到社会,拒绝自满懈怠,工作认真负责,创造优异 成绩。不管道阻且长,只顾溯游从之。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时当 中国快步走向复兴的美好时代,我辈青年必须放弃“不需要努力工作”的错误思想,让“天 之健,君子以自强”成为座右铭,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时常回响在耳边,让“数风流人 物,还看今朝”激励自己,正确择业,辛勤付出,成就卓越人生。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由材料引出观点:职业的选择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才能既 无愧于心,又实现价值。文章接下来列举李子柒和李佳琦的例子,论证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 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引,只是拒绝奋斗的颓丧,是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举一群青年 人扎根塞罕坝和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漠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 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文章结尾提出愿望: 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星。 - 25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