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20 年重庆一中高 2021 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理论上说,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或者给生活带来困扰, 符合顺口好记易写等基本的标准,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使用。不过在现实中,孩子的姓名都 承载着家长的期待和祝愿,也体现了家长的文化思考。因此,在更广的范围内,姓名必然会 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乃至形成一种普遍的定势。 在之前的传统观念里,孩子的名字往往追求与所谓“五行”互补。而在某一个年龄段中, 名叫“建国”“爱华”“援朝”“建军”的人会特别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言情小说、偶像剧以及之后的网络小说为代表性载体的流行文化逐 渐风行。这些作品中,宇轩、诗涵、欣怡等人物姓名,诉之于内在含义,更加追求字眼本身 的文雅和美感,在一片“伟”“丽”“红”中,自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当深受这种文化影 响的一代为人父母后,给下一代起名时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 当然,起名之事纯属各个家庭的“内政”。不过,这种现象本身及其所引发的调侃,却 足以说明,尽管在字眼上显得更为“讲究”和“洋气”,但引发这一风潮的毕竟只是浅层次 的流行文化。它虽然具备很强的浸润能力,也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审美启蒙的作用,但却存 在内涵欠缺等问题。 在这种文化引发的跟风效应下,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家长在起名时的初衷是追求个性化 特征,摆脱过去的“俗套”,并尽力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因为影响他们思想 情趣的来源相对单一,加上这种文化本身也流于浅薄,群起效仿后就不免形成了新的俗套。 无论起什么样的名字,本不存在什么是非之辩,也不涉及所谓“土洋”或者“优劣”。 不过,多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浸润浸润,一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二来用一个既响 亮好听又不落俗套的名字作为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倒是两桩美事。 (摘编自 杨京《给孩子起名何必像拍“偶像剧”》) 材料二:姓名的流变史,也是一部沉甸甸的社会发展史。魏晋以前单名通行,南北朝时 单双名平分秋色;大家族逐渐收缩成小家庭后,“某” 字辈几近消亡;独生子女时代到来后, 孟仲叔季式的姓名关联也没了;到今天,单名见得少了,双名通行了,甚至三字名迭出,可 能也是因为前人把能用的名字都用了。人名,无疑是时代的镜子,看名字猜辈分,往往能猜 中大半。今天的年轻父母,已很少垂爱“莲”“娟’等字,但他们很可能给孩子取个英文名 叫 Lily (百合花)或 Rose (玫瑰)。回看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一个名字,就可能凝练着一种 时代气质。曾有学者翻阅人口普查资料时发现,一位出生于 1977 年 7 月的女孩叫“囊萤”, 这样的命名,就很有回归知识、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50 后“抗美”“超英”“爱华”扎 堆; 60 后、70 后“红卫”“伟红”常见; 80 后诞生了无数“ABB”;而 90 后的父母在港台 文化冲刷下不自觉拥抱“子豪”“嘉昕”等。 生养孩子不易,命名权可不是比黄金还珍贵吗?《诗经》 早已检索,《史记》 也已参看, 能征求的意见也都征求了,这个过程,可不比十月怀胎轻松。可是,苦思冥想,怕还是挡不 住大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据报道,2010 年后的男孩,子轩、雨泽、宇轩遍地,女孩 则多有子涵、雨涵、欣怡。这些重名,再次说明审美是时代雾气下的露珠。有网友因此调侃, 50 年后的场景怕会是:“子萱大妈,去跳舞啦”“子璇大妈好巧啊,你也来啦”“子旋大哥, 您老也来凑热闹啦”。 (摘编自何鼎鼎《在姓名中辨认时代的脉动》) 材料三: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首先在于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关键基础,而这 个基础的起点是姓氏,因为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 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子女的姓氏不是父母无拘无束自由选择的,而是受到宪 法和法律的规制。以往多数国家都在婚姻法中规定“一家一姓”原则,旨在保障家庭在形式 上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到了 20 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强制要求妻改夫姓,子女随 母姓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稳定起点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一个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的呵护,也 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姓名是人格的一部分,姓名体现的人格尊严不在于姓名有多么高 雅、独特或者响亮,而在于稳定。对于一个新生儿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格尊严莫过于 随父姓或随母姓,登记于这个家庭的户籍本中,在法律上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一个新生 儿需要有一个安定、稳固的起点,才能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随父母姓氏正是这个 起点。 与姓氏不同,宪法对于名字没有强制性要求,父母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子女的名字。当然, 自由并不等于无拘无束,因为每个儿童都需要获得正常的名字,作为其人格自由发展的稳定 起点。汉字博大精深,用规范汉字取名足以容纳父母的意愿和情感。. (摘编自刘志鑫《称姓取名,不只是私事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姓名作为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给生活带来困扰,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到姓名之中。 B.姓名的流变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所以姓名必然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甚至形成普遍定势。 C.姓氏过去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如今它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一种法律制度。 D.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盂仲叔季”等传统文化式取名,与宇轩、诗涵等流行文化式取名比,前者更有文化,后 者更洋气。 B.重名现象,并不是否定父母给孩子取名时追求个性化的初衷,而是凸显了时代审美对个体 的影响。 C.新生儿如果不能随父母姓氏,不能有正常的名字,那么就会影响他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 严的人。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一代人为孩子取名,但两文作者对其感情倾向并 不一致。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农耕时代,农民们取的名字常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有关,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水生”“根 发”等。 B.唐代诗人孟浩然,他的名字或许取自《孟子》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大气恢宏,寓 意深远。 C.以南宋历史为背景的《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这两个名字,寄寓“靖康耻,犹未雪” 之意。 D.改革开放初期,“ 富起来”是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于是“帮富”“永旺”等名字比较受 人青睐。 4.材料二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4 分) 5.假如你是家长,给孩子取名时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微博橙子辅导 我们的骄傲 叶圣陶 我们四个四十五以上的人一路走着,谈着幼年同学时候的情形:某先生上理科,开头讲 油菜,那十字形的小黄花的观察引起了大家对自然界的惊奇;某先生教体操,说明开步走必 须用力在脚尖上,大家听了,连平时走路也是一步一踢的了;为了偷看《红楼梦》一类的小 说,大家把学校发的蜡烛省下来,息灯铃后,就点起来,几个人围在一起看,偶尔听到老鼠 的响动,以为黄先生查寝室来了,急忙吹灭了蜡烛,伏在暗中连气也不敢透…… 重庆市上横冲直撞的人力车、突然窜过的汽车、难走的坡子也好像没有什么了。我们的 心都沉没在三十多年前的回忆里了。 “黄先生并不顶严厉,可是大家怕他;怕他又不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是真心地信服他。” 邹君自言自语。 我接着说:“他的一句话不只是一句话,还带着一股深入人心的力量,所以能叫人信服。 我小时候常陪父亲喝酒,有半斤的酒量,自从听了黄先生的修身课,说喝酒有种种害处,就 立志不喝,一直继续了三年。在那三年里,真是一点一滴也没有沾唇。” “教室里的讲话能在学生生活上发生影响,那是顶了不起的事。”当了十多年中学校长 的孙君感叹地说。 我们这样谈着走着,不觉已到了黄先生借住的那所学校。走上坡子,绕过了两棵黄桷树, 我们敲那屋子的门。 门开了,“啊,你们四位,准时来了,”那声音沉着有力,跟我们小时候听惯的一模一样, “咱们多年不见。你们四位,往常也难得见面吧?今天在这儿聚会,真是料想不到的事。” 我在上海跟黄先生遇见,还在十二三年以前,那十二三年的时间加在黄先生身上的痕迹, 仅仅是一头白发,一脸纤细的皱纹。他的眼光依然那么敏锐有神,他的躯干依然那么挺拔, 岂但跟十二三年前没有两样,简直可以说三十多年来没有丝毫改变。我这么想着,就问他一 路跋涉该受了很多辛苦吧。 黄先生就叙述这回辗转入川的经历。他说在广州遇到了八次空袭,有一次最危险,落弹 的地点就在两丈以外,他在浑忘生死的心境中体验到彻底的宁定。他说桂林的山好像盆景, 形状尽有奇怪的,可惜没有千岩万壑茫茫苍苍的气概,就只能引人赏玩,不足以移人神情了。 他说在海棠溪小茶馆里躲避空袭,一班工人不知道利害,还在呼幺喝六地赌钱,他就给他们 讲,叫他们非守秩序不可。 他说得很多,滔滔汨汨,有条理又有情趣,也跟三十多年前授课时候-个样儿。 等他的叙述告个段落,邹君就问他从家乡沦陷直到离开家乡的经过。 “我不能不离开了,”他的声音有些激昂,“我是将近六十的人了, 不能像他们一样, 糊糊涂涂的。我宁肯挤在公路车里跑长途,几乎把肠子都震断;我宁肯伏在树林里避空袭, 差不多把性命跟日本飞机打赌;我宁肯两手空空,跑到这儿来,做一个无业难民:我再不愿 留在家乡了。” 黄先生说那时候在家乡,这个来找他,那个也来找他:县政府成立了,要请他当学务委 员,薪水多少;省政府成立了,要请他当教育厅科长,薪水多少。话都说得挺好听,家乡糜 烂,不能不设法挽救啊,无非那一套。他的回答非常干脆:“人各有志,不能相强。” 为避免麻烦起见,他到上海的教会女校里任国文教师,咬紧了牙对城门口的日本兵鞠躬, 侧转了头让车站上的日本兵检验良民证。说到这儿,他掏出一个旧皮夹子,从里边取出一张 纸来授给我们看,他说:“你们一定想看看这东西。这东西上贴得有照片,我算是到上海办 米去的米店的掌柜。你们看,还像吗?”我们四个传观之后,良民证回到黄先生手里,黄先 生又授给孙君说:“ 送给你吧。你拿去叫你的学生知道,现在正有不知多少同胞在忍辱受屈, 让敌人在身上打着耻辱的戳记!” 黄先生又说他到上海后的最初半年,教书很愉快,那些女学生不但用心听课,还知道现 在是个非常严重的时代,一个人必须在书本以外懂些什么,做些什么。但是,两个月之前, 纠缠又来了,上海的什么政府突然送来聘书,请他当教育委员,没有特定的事务,只要在开 会的时候出几回席,尽不妨兼任,月薪两百元。事前不经过商谈,显而易见的,那意思是你 识抬举便罢,要是说半个不字,哼,那可不行! “我不能不走了。我回想光绪末年的时候,一壁办学校,一壁捧着教育学心理学的书本 子死啃,穷,辛苦,都不当一回事,原来认定教育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它的前程展开着一个 美善的境界。后来我总是不肯脱离教育界,缘故也就在此。我筹措了两百块钱,也不通知家 里人,就跨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 “我们有黄先生这样一位老师,是我们的骄傲!”戈君激动地说着。 我心里想,戈君的话正是我要说的。再看黄先生,他那敏锐的眼光普遍注射到我们四个, 脸上现出一种感慰的神情。他大概在想我们四个都知道自好,能够做点儿正当事情,还不愧 为他的学生吧。 1940 年 3 月 5 日作(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选取幼年时学校生活的几个有趣片段,又写不在乎眼前难走的路,表现“我们” 对幼时学校生活的怀念。 B.小说中,黄先生躲避空袭时仍不忘教育不知利害的赌钱的工人非守秩序不可,体现黄先生 有以教育为己任的自觉。 C.黄先生在家乡用“人各有志,不能相强”的理由断然拒绝各种工作邀约,这体现出黄先生 对现实清醒透彻的认识。 D.小说中先后两次提到“我不能不离开了”“我不能不走了” ,全都表现了黄先生被迫离开 家乡的无奈和郁愤不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写黄先生三十多年丝毫未变的依然敏锐有神的眼光、依然挺拔的躯干,既是描写其外 貌,也是摹写其精神。 B.黄先生在讲述自己被迫离开家乡时,用排比、反复的手法不断强调自己不愿糊涂度日,希 望寻求新出路的决心。. C.小说还刻画了四个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作用各不相同,其中尤以当了十多年中学校 长的孙君作用最突出。 D.小说结尾处对戈君激动神情的外貌描写和赞美黄先生“是我们的骄傲”的语言描写,既照 应题目,又直抒胸臆。 8.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黄先生为什么是“我们的骄傲”。(6 分) 9.小说特别写了黄先生展示“良民证”的情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有何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答秦太虚书(节选) 苏轼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 益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 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 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 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 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 返,自不能废矣。 初到黄,廩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 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 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 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 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 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 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虛视此数 事/吾事岂不既济矣平/欲与太虛言者/无穷但纸尽耳 B.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虛/视此数 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 C.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 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 D.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隨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虛视此数 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比日..履兹初寒 近日、近来 B.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 被告诉 C.廪入..既绝 粮食、收入 D.夜中微被酒.. 中酒、喝醉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例句: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 A.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窃为大王不取也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7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6 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 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①之。其妻曰:“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 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候,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 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 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 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 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 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候。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 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 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 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 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 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①]醳:(shì) 通“释”,释放。 1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B.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C.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D.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学术,学习治国之术,此处指师从鬼谷子学习谋略。鬼谷子是战国时期显赫人物,精通谋 略、纵横术、兵法、道家等百家学问。 B.门下,有“食客”“门客”之意。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 归公子。”文中“舍人”同此意。 C.从约,指六国与秦国结交的策略;连横,指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二者都是战国时纵横家 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D.文檄,也叫檄文,古代官方用以晓谕、征召、声讨的文书,如“传檄而千里定者也”。也 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仪能屈能伸。他在陪楚相喝酒时因楚相亡璧而被门客诬陷盗璧,在遭受不穿衣服鞭笞之 辱后最终承认盗壁得以释放。 B.张仪仕途坎坷。他曾入楚,不得志;又谒见同门,希望得到推荐,竟遭拒绝和羞辱;后怒 而入秦,先为客卿,最终相泰。 C.张仪才学过人。他和妻子关于舌头在否的玩笑表现了他的自知和自信。同门苏秦也赞其“贤 士”,并自认才不及张仪。 D.张仪知恩图报。他在秦国得到任用后,得知苏泰曾暗中帮助自己,便请其舍人代为感谢, 并保证在苏秦当政时不攻打赵国。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4 分) (2)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4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7~18 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①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②,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①岐亭: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前去游玩。潘、古、郭:苏轼黄州新友。 女王城:黄州城东十五里,是苏轼去年冬天贬赴黄州所经之地。 ②关山:关隘山岭,比喻难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滕王阁序》)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诗题目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出行途中的所见所闻。 B. “江柳已播村”的“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生机。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 D.“数亩荒园”点明诗人往游的目的地,“留我住”“待君温”写出了友人间的深厚情谊。 18.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6 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古人喜欢在诗文中借物说理,以物起兴,托物言志。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 “ , ”以两个物象寄寓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道 理;《诗经·卫风·氓》中“ , ”两句以事物都有限 制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离骚》 中,“ , ”借榫头与 榫眼不能相合表明屈原自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情。 (2)刘禹锡《陋室铭》中“ , ”两句表现了作者的生活宁静 悠闲,没有世俗嘈杂。 三、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20.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对偶 比拟) B.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顶真 设问)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互文 借代)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反问 比喻)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十一期间,渝之旅旅行社推出“徒步穿越大理苍山,尽享高山流水....风韵”的云南风情游, 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光。 B.这个部门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其他同事平时都手忙脚乱,但小刘却能好整以暇....,这得益 于他科学严格的时间管理。 C.苏轼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 真可谓化典入词的典范。 D.孙中山感念名医丁甘仁的恩德,亲书“博施济众”的匾额嘉勉之,其匾悬于丁氏诊室大厅 中,足以令诊室蓬荜生辉....。 22.根据下列材料,筛选、提取、整合要点,用一个单句给“微商”下定义,不超过 50 字。 (4 分) 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系统的影响下,人们的商品交易模式也越来越丰富了,而微商便是 其中的一种。在日益流行的微博或微信平台里,人们不仅可以发表文字,上传图片,分享心 情,还能发送商品信息,然后利用网络支付功能,销售自己的商品,达成交易的目的。这种 商品交易模式方便快捷,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认可。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该漫画体现了作者对“人与科技进步”的反思,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漫画内容和 寓意,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 年重庆一中高 2021 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测试试题答案 1.答案: D。[解析]: A 项理解片面,综合材料一与材料三可知,并非任何汉字都可以用 到姓名中,名字的自由度要大一些,但姓氏只能随父母的。B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 项无中 生有,原文没有将过去和如今作比较;曲解文意,原文是“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 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并未否认其在现代“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的作用, 选项变成“成为一种法律制度”否定了其标示家族血缘的作用。 2.答案: A。[解析]: A 项曲解文意,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无论取什么样的名字,…… 不涉及所谓‘土洋’或者‘ 优劣’”。 3.答案:B。[解析]: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名字反映时代特征”,而 B 强调的是名字有出处 典故,有内涵。 4.参考答案: (1) 准确:“无疑”“几近”“可能”等词语使表达不绝对。 (2)生动(形象):如引用“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表达生动;比喻句“审美是时代雾气下的 露珠”“人名,无疑是时代的镜子”等,说理形象。 (3)幽默(诙谐):如第三段结尾利用同音表现重名现象,具调侃意味。(3 选 2,每点 2 分,概 括 1 分,举例分析恰当 1 分) 5. 参考答案:(1) 法律法规:孩子的姓要随父亲或母亲的姓氏。(不违法,2 分,若答不违 背公序良俗,只得 1 分) (2)汉字规范:用规范汉字,不给孩子生活带来困扰;(不添乱,2 分,可答“名字要顺口,好记,易写”) (3) 文化素养:争取不跟风,不落俗套,讲究文化 内涵。(不重名,有文化素养,2 分)。 6.答案:D。[解析]:“全都”错了。第一次说“我不能不离开了”是离开家乡去上海,第二 次说“我不能不走了”是离开上海去香港,再辗转入川。 7.答案: C。[解析]:本文次要人物的作用是以回忆、评价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没有各 不相同,也没有比较哪个次要人物作用最突出。 8.参考答案:(1) 对学生:授课有条理有情趣,教育有深入人心、叫人信服的力量(教室里 的话也能影响学生生活)。(1 点 1 分) (2)对事业:热爱教育、矢志不渝(信念坚定)、不畏艰辛。(3 选 2, 2 分) (3)对立身:清白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誓死不做顺民、良民)。 (2 分) 9.参考答案: (1) 环境:暗示了中华民族遭遇外族入侵的忍辱受屈的残酷的社会环境。 (2)情节:承上交代黄先生被迫离开家乡到上海任职的经历,为下文写将良民证送给孙君希 望让更多学生牢记民族耻辱作铺垫。 (3)人物:以黄先生视“良民证”为耻辱的态度,体现黄先生清白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 (4)主旨:更好体现作者对黄先生清白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敬佩、赞美。 (1 点 2 分,2 点 4 分,3 点 5 分,4 点 6 分) 10.答案: D。 11.答案: B。[解析]:见喻,告诉我。“承”敬辞,承蒙。比日,近来。《祭十二郎文》“比 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12.答案 A。[解析]: A 介词,“为,替”,与例句同;; B 动词,“认为”; C 动词,“成为”; D 介词“对,向”。 13.答案: C。 14.答案: C。[解析]:“合从”、“连横”解释反了。 15.答案: A。[解析]: A 项体现“能屈”,没有“能伸”;不是“诬陷”是“猜测”;“不服” 是最终没有承认,不是“不穿衣服”。 16. (1) 凭你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进言让你得到富贵吗? (只是) 你不值得录用。(1 句 1 分) (2)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 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1 句 1 分) 17.答案:D.[解析]:“数亩荒园”是女王城东禅庄院,是饯别的地点,不是诗人将要前往的 目的地岐亭。 18. 参考答案: (4 选 3,每点手法 1 分,分析 1 分) (1)用典:“关山路”的典故抒发贬谪黄州命途多艰的孤苦无助。 (2)虚写(想象):“细雨梅花”回忆去年贬谪黄州途中凄苦之景。 (3)情景交融:贬谪黄州途中,只有凄风苦雨梅花相伴,抒发去年迁谪黄州的孤苦无依“断 魂”之愁。 (4)对比:诗人“去年今日”贬谪黄州时的孤苦无依与“今年今日”好友送别的深厚情谊对 比(或“去年今日”贬谪黄州时的孤苦无依与“今年今日”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对比)。 19. 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何方圜之能周兮,夫 孰异道而相安?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答案:C。[解析]:C 项,前一句互文,“管弦”代音乐; A 无对偶;B 无顶真;D 无比 喻。 21 答案:B。[解析]: A 项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此处望文生义。B 项好整以暇 形容虽在繁忙之中,仍能严整有序,从容不迫,正确。C 项信手拈来,不能带宾语。D 项蓬 荜生辉是谦辞。 22.参考答案:微商是在微博或微信平台里发送商品信息,利用网络支付功能达成交易的一 种商品交易模式。(“商品交易模式”1 分,“在微博或微信平台里发送商品信息”1 分,“利 用网络支付功能”1 分,“达成交易”1 分,非单句 0 分) 文言文(一) [参考译文]: 苏轼启:五月末,我弟弟来,我得到你给我的亲笔信,你情意深厚地慰问我。我每天都 想写回信致谢,却拖延到今天。驿车又送来承蒙您指教的信,我更加感激和惭愧。近日已进 入今年的初寒天气,你的生活好吗? 我寄居在这里大致上还过得去。但我弟弟刚到筠州,就死去一个女儿,我的老奶妈也去 世了。哀悼之情还未消去,又收到家信,我堂兄太子中舍(官职名)也在九月中去世。我在异 乡既老又病,看到的都是些凄凉的事物,想到人的生命这样脆弱!又承蒙你告诉我你有段时 间病得很重,令我高兴的是你现在康复了。 我们都渐渐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安排调理自己,应赶紧用道家之书方术之士的方法, 好好地自我保养。我谪居此地闲来无事,颇为了解道家修炼的一些方法。我已经借好本州的 天庆观三间道堂,冬至后就搬进此堂,住满四十九天后才出来。要不是自己被贬谪流放,怎 么能这样做呢?你以后一旦被官务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哪能再得到呢?应当趁现在 进行,只要选择你平时所谓的简要易行的方法,日夜修炼,除了睡觉、吃饭,不做其他事情, 只要满了这个(四十九天的)期限,你养身的根本就建立了。从此以后即使再出来处理庶务, 事情一做完心思就返回(到静心的境界里),自然就不会荒废。 我刚到黄州,收入已断,家中人口不少,我私下很担忧,只好厉行节约之法,每天的费 用不能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悬挂到屋梁上,每天清 晨用挂书画的长柄叉子挑下一份来,就把叉子藏好,用大竹简把每天没用完的钱另外贮存起 来,用来招待客人。我估计囊中的钱还可以用一年多,到时候另外筹划。水到渠成,无须多 虑,因此我心中记挂的事就一件也没有了。 我所住的江对岸就是武昌,山水美到极致,有位叫王生的蜀地人住在城里,(我去了以 后)经常被风涛阻隔,不能立刻回来,王生就为我杀鸡做饭,住几天他也不厌烦。又有一个 姓潘的,在樊口开了家酒店,我乘小船径直到他的酒店,那里乡村酿的酒味道很醇酽。歧亭 监酒胡定之,坐车出行载着万卷书,喜欢借给别人看。黄州官署里的几个官员,家里人都善 于做菜,喜欢举行宴会。太虚看看这些事,我的生活难道不是已经成功了(过得还不错)吗? 我想对你说的话无穷无尽,只是纸用完了。你打开信读到这里,可以想见会掀起胡子一笑。 年末岁尾非常寒冷,希望你千万保重自己。晚上我有点喝醉酒了,字写得很不像样子, 不要怪罪,不要怪罪。别的不一一细说了。苏轼再拜。 文言文(二)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 比不上张仪。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 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大家一起 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 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 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苏秦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 去与各国缔结合纵的联盟,但是他害怕秦国攻打各诸侯国,在盟约还没缔结之前就遭到破坏, 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派人暗中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 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 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不久,苏 秦接见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 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说 完就让张仪离开了。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从中可以得到好处,不料反而被 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到秦 国去。 不久,苏秦对他的家臣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现在我幸而 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 荐。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召他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 你替我暗中侍奉他。”于是苏秦向赵王进言,发送金钱、财物和车马,派人暗中跟随张仪, 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渐渐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 谁给的。张仪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商议攻打诸侯的计划。 苏秦的家臣于是告辞离去。张仪说:“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 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家臣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秦。苏先生担心秦国 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触动先生发愤的意志, 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全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先生已被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都是我学习过的术业,而我却没有领悟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 况且我刚刚被任用,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怎 么敢奢谈攻赵呢?况且有苏先生在位,我怎么有能力呢?”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 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你喝酒,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现在要好好地守护住 你的国家,我可要偷你的城池呢!” 诗歌翻译: 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渐渐听 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几亩荒僻的田 园留我在这儿居住,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 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诗歌赏析: 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一片嫩绿。“江柳已 摇村”的“摇”字很形象,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 颌联进一步描写春景。关于决决,卢纶《山店》有“决决溪泉到处闻”之句。关于冰谷, 柳宗元《晋问》:“雪山冰谷之积,观者胆掉。”谷中尚有冰,说明是早春。早春溪流甚细, 故冠以“稍闻”二字,用词精确。青青,新生野草的颜色。后句说青青新草覆盖了旧有烧痕。 冠以“尽放”二字,更显得春意盎然。颈联写潘、古、郭三人为他饯行。“数亩荒园”,点明 了饯行的地点。“留我住”,“待君温”,写出了三人对苏轼的深厚情谊。而这个地方正是他一 年前赴黄州所经之地,此时友人的情谊,使他回想起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因此,尾联转 以回忆作结。 前一年苏轼赴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写得非常凄苦,催人泪下。其一说:“春来 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的皪的梅花生于草棘, 已令人心寒,又被“东风”吹落殆尽。其二说:“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 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开于草棘中,无人欣赏,已够无聊了;而又为“东风” 摧落,或随飞雪度关山,或随清溪流黄州,更令人愁苦。所谓“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 正断魂”即指此。末句化用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此时 也是“路上行人”,尾联不止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汪师韩评价说: “含蕴无穷。”(《苏诗选评笺释》) 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末二句因饯别而联想到前 一年无人“把酒慰深出”。表面上看,全诗“于题不甚顾”(冯班语,见《纪批瀛奎律髓》), 实际是紧扣题意。写初春之景,景色如画;写友人之情,情意深厚。全诗一气贯注,看似信 笔挥洒,实则勾勒甚密,有天机自得之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