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 (1)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 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 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 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 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 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 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 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 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 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 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 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 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 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 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 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 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剖析:D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能力。A 项,原文是“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 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并未说谁提出的“气候正义”,属无中生有。B 项,原文是“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不是单纯的“限 制排放”。C 项,原文是“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 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剖析:C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以大量篇幅”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剖析:B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就可以得到保证”太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 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 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 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 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 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 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 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 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 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 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 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 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 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 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 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 纱的,玻 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 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 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 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 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 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 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 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 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 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 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 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 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剖析:B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及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 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正确,从原文最后一段“不管你走到哪里,你 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可见“获得深刻的认识”的结论是错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剖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学作品(散文)中的形象——物象的特征的能力。考生仔细阅读原 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从文本来看,这篇散文中的“窗子”既指现实中的窗 子,又指心理(精神)上的窗子——文中提到“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的失败,即可理解这点。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 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 隔膜。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 析。(6 分) 剖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文学作品中,叙事的人称不同达到的表达 效果也不同。短篇作品一般采用一种叙事人称,而本文采用了两种叙事人称交替的形式,使表 达更灵活,也更富于表现力。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 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 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 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 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 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 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 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 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 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 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 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 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 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 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 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 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 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 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 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 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 因。 剖析:D 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 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可知本项错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 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 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 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 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 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剖析:AE 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的鉴别和评说能力。B 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 于……”原文无据;C 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的表述与 该项前面不构成因果关系。D 项,“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是作者提出的建 议,不是该方案已经制定了。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 剖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 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 意作答。考生依据文本进行归纳整理概括即可。 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 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 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 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 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 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 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 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 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 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 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 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 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 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 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 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 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 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剖析:D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渭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剖析:B 本题考查文化知识的能力。姻亲与血亲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 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 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 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 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剖析:B 本题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错,原文中是指谢混“唯与族 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译文: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 剖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答案:(1)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举止坚持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则喜欢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 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 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 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 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 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 丰盈,他却只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 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 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 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 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 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 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因为谢混在前一朝代获罪,东乡君节义可嘉,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 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 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东乡君 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 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 人。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 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 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 如同事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 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 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多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 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 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 二岁。谢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 太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 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生病,故友疏远、明主见弃的凄凉之景。 D.颈联“催”“逼”二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 E.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剖析:AD A 项,“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 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D 项,“表达出诗人 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错误,是表现诗人不愿以白发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 杂感情。 15.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6 分) 剖析:紧扣“意境”,描述意境;指出手法——以景结情、双关;紧扣题干“深妙”,分析意境 的含意与作用。 答案: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这句 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 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携来百侣曾 游, 。 (2)岳阳楼的一副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两句话。范希文即范仲淹, “两字”指忧乐二字。《岳阳楼记》中“两字关情”的句子 是: , 。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 。 答案:(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士皆瞋目 发尽 上指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 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②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 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③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 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④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嶂,峪壑幽深,溪流 澄碧,让人乐不思蜀....。 ⑤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假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的广告得到了一 定程度的遏制。 ⑥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 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剖析: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行之有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 行过,证明很有效用。②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 多。句中使用对象不正确。③等而下之:由这一等逐级往下。 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④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⑤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 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句中曲解词义。⑥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 说起来没个完。句中搭配对象不对。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菲弗 10 月 7 日宣布,把 2016 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哥伦比亚总统胡 安·曼努埃尔·桑托斯,以表彰其为该国历时 50 多年的内战所作出的努力。 B.重新调查“邮件门”事件对希拉里的选情造成较大冲击,但希拉里的支持率已经逐渐回升, 原因是 11 月 8 日投票日临近造成的。 C.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外企撤资,外汇储备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有舆论凭个别现象 就悲观地推测: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在下降,外资正在大规模流出。 D.“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不仅铸就 了无与伦比的长征精神丰碑,而且谱写了长征这样的伟大英雄史诗。 剖析:C A 项,成分残缺,在“为”后加“结束”;B 项,句式杂糅,“原因是……”“……是…… 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D 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对调。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剖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是否得体的判断能力。A 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 受。B 项,高足: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D 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用于自身。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很多人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① 。传统美学认为艺术 的 本 体 是 意 象 , 意 象 的 基 本 规 定 是 情 景 交 融 , 所 以 任 何 艺 术 作 品 都 要 创 造 意 象 , ② 。但并不是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就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一 般的规定性外,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那就是“境”要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有限的“象”, 体现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因此,二者相较:③ , 意境的外延要小于意象。 剖析:第①处,横线前的句子指出很多人的错误,横线处当是对错误看法的矫正,同时具有领 起全段的作用;第②处,横线前的“所以”之前说到“意象”和“情景交融”,“所以”之后 说到“都要创造意象”,故横线处应谈到“情景交融”;第③处,是对上文的小结,同时对应 后句。 答案:(示例)①其实二者并不相同 ②都要情景交融 ③意境的内涵要大于意象。(答出一点 得 2 分,答出三点得满分。大意吻合即可。)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 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 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 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 ③ 。 剖析:本题考查逻辑推断能力。文段中“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的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 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③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不一定就能避 免环境污染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写作提示: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 “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 角度。本则作文所给材料是一幅漫画,首先应找出漫画中的对象,然后再明确情感态度,分析 其寓意。从漫画中来看,主要包括三者,一是清洁工,二是母亲,三是孩子。从母亲对孩子说的 话“不念书只配扫街”可以看出她对清洁工的轻视,这并非个例,一些年轻父母因望子成龙心 切,或有意或无意采取讽刺、挖苦、揭短等手段,给孩子精神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不 惜诋毁他人职业来激将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是很不可取的,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产 生偏差。用低俗的观念引导孩子的心灵,对孩子行为的漠视或者强制,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 长。“不念书只配扫街”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观是当前一种很普遍很流行的教育观念。 参考立意:(1)请尊重世上任何一种职业(劳动);服务社会就应赢得社会尊重;社会需要从事 各种职业的人才;(2)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3)读书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 例文: 职业无贵贱 在民主平等精神日益发扬扩大的今天,不知为何职业歧视却越来越严重。家长教育不听 话不爱学习的孩子时说:“你以后就擦皮鞋去吧!”老师教育不做作业的学生时说:“你以后 充其量就是个种田的!”奶奶教育孙子时说:“看,那个人的爸爸是当官的,要多跟他玩;那个 人的妈妈是卖烧饼的,少跟他玩,不好,懂吗?可是,当官就一定高人一等吗?卖烧饼的就一定 低人一等吗? 在美国,有一个卖烧饼的人,他叫卡尔洛斯。他在卖烧饼时,总是主动与他人聊天,并能记 住每位顾客喜欢吃什么,让每位顾客产生了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并主动与他成为了朋友。在他 死时,数百名顾客络绎不绝地来参加他的追悼会,其中有议员、律师、实习生、流浪者等。有 些人谈起他时声音哽咽,有些人甚至失声痛哭起来。就连声名显赫的《华盛顿邮报》也在头 版头条刊登了他的故事,这可是最重要的名人才享有的待遇。卡尔洛斯只是一个卖烧饼的下 层社会的人,可他用内心全部的热情和友善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友情。他是个真正的大 人物。 中国义乌,有一个村委书记,他叫朱有云。官职不大,但他贪欲却很强。他在担任大唐下 股份经济合作社“一把手”期间,多次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并非法出售集体土地来填充自 己的腰包。村民们发现之后便去举报他,可他竟然用钱买通打手,先后三次殴打村民们,导致 许多村民身受重伤。朱有云身为国家干部,社会地位很高,但他却有无止境的贪念,并且伤害 了老百姓。他难道就高人一等吗?不,相反,他将遭人唾弃。 佛家有云:“众生平等。”这话一点没错,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拥有着平等的 灵魂,只是有的灵魂被玷污了,被玷污了的灵魂也不一定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灵魂!没有一 个人可以做完所有的事,如果没有了清洁工,没有了农民,就不会有那些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人 了,更不会有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了。 人和人组成了一棵大树,官员和富有者是片片绿叶,树上的花是明星、教授等。而劳动人 民则是这棵树的主干和根,正是因为有了主干和根,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鸟语花香,生机 勃勃。 人和人拥抱在一起是个球形,而地球就是劳动人民、官员、富有者等所有人拥抱在一起 形成的大球。让我们摈弃职业歧视的观念,平等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吧!因为职业不分贵贱。 点评:文章的结构简洁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 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