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九素材第02课典型例题含解析
第 02 课 典型例题 例一:(2016·高考全国 1 卷)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 【答案】 差别待遇 湖北一考生 赞扬与责骂的差别在哪儿? 对于小明来说,是一百分与九十八分间的毫厘。 对于小亮来说,是及格与不及格间的跨越。 看似的差别待遇毫无道理,仔细思索却能悟出其间的合理。 如他人言、人生来不平等,自呱呱坠地时起,每一个生命便是一个独自的个体,有着其 属于自身的优劣与价值,生而如此,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单薄的规矩丈量一个个鲜活 而独立的生命呢? 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 极人臣的政客,形形色色不一而是,而孔子,则成为后世称赞景仰的伟大教育家,究其根本, 在于其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扬其长补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差 别待遇”,才使得每个人都得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社会对于每个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既不能缺少轰隆雷鸣的马 达,也不能松懈默默无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可能对于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远无法企及 的高度,及格便是其尽其所能的结果,若是我们只是用统一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 间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材! 是的,我们社会需要差别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汪洋恣 意的书画只求神形俱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 巧说辞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铺写精致,《我在故官修文物》中一 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 由此观之,作为肩负向国家与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拼弃墨 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个莘莘学子的独特光 华,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取所长的栋梁之材!差别的待遇,相同的匠心; 不同的准则,同样的期许。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芳华,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我, 愿养我浩然之气,展我独特风采! “差别待遇”不差别! 【点评】 这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考场标杆佳作。本文以素材丰富、结构圆融、论证严谨而被评为 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层层深入,结构圆融。这是一篇满分标杆作文,文章层次分明,论据充分,说服力强。 首先,作者分析漫画,思考差别待遇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作者结合孔子的因材施教、 社会的各行各业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差别对待的重要性,最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观点:每一个个 体,都有其独特的芳华,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故内 容评为一类上。 2.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文章在论证观点时,大量采用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材料丰 富,事例典型,显示出作者比较丰富的写作积淀。 第一,四个显眼的分数对比,巴掌印与唇印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孩子的教育, 切不可“唯分数至上”。这是大部分考生都能想到的一个观点。漫画中的人物显然是义务教 育阶段的小学生,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很多家长眼里只有考试成绩与分数,对于孩子其他方 面的表现例如身心健康、实际能力等,采取忽视的态度。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漫画的首 要意义就在于用夸张的形式批判这种现实。考生可以从这些符号入手,解读符号所代表的意 义,总结出观点,并且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第二,如果再仔细分析这四个分数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标准化的分数” 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心理扭曲。在 0—100 的分数区间,有几个分 数的标志,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的等级,例如优秀的等级、良好的等级、合格的 等级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标志,一是 100 分,这是满分,不仅意味着优秀,而且意味着 完美无缺,是家长心目中最完美的综合实力的体现。第二个就是 60 分,这是合格能力的最 低标准,60 分及格,这是所有学生都知道的常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第一个孩子之所以愁眉苦脸,挨了家长的巴掌,正是因为偏离了“最高标准”,第二个孩子 之所以喜笑颜开,得到家长的赞赏,正是因为达到了“最低标准”。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们 也可以反思分数标准与实际的等级含义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因果关 系。 第三,如果我们着眼于同一个孩子的分数的对比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现 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着一种“唯进步主义”的倾向。对于这种倾向,需 要我们辩证看待。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试得了 55 分,第二次考试得了 61 分,两次相比,成 绩存在着明显的进步,面对这种进步,家长和孩子都开心,这无可厚非;对于第一个孩子, 第一次考试得了 100 分,第二次考试得了 98 分,或许家长和孩子都不开心的一个原因是成 绩退步了。或者说,家长真正恼火的并不是孩子没有拿到满分,而是与上一次考试相比,孩 子的成绩退步了。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当一个孩子的成绩已经处于高位时,不论是进步还 是保持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辩证看待孩子成绩的进退,特别是在一个 不能改变的大环境的前提下,用平常心和理智来看待成绩的进退,无疑是正确的做法。 例二:(2016·新课标 2 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 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 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 【答案】 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 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 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 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 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 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 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 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得到历史文化的丰厚。因为,素养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 的汉宫秋月;素养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素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 门,是但求一字的数根须;素养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追随那一个个文学大师。因为,素养是魂兮归来的《楚辞》; 是受过宫刑的《史记》;素养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素养是朱自清眼中的 背影,是徐志摩康桥的微波;素养也是闻一多最后的演讲,是鲁迅先生悲愤的呐喊……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受到那些独特的哲思与情怀。因为,素养是儒家之礼,道家 之空,佛家之善;素养是“无”与“物”的神秘,是“礼”与“利”的深奥,是充满玄机的 善恶轮回;素养是参禅之壁,是入世之门;素养也是普渡众生之舟,是叩问天国之磬……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 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 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点评】 用枯燥乏味的数据和色彩缤纷的屏幕与翰墨飘香的文字对比,引出生活需要语文素养。 列举诗经、唐诗、宋诗中的美丽意象和优美诗句,印证语文魅力。 用“于阅读中获得素养”强调了语文素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处处显示文章紧扣观点, 不蔓不枝。 这篇文章中,作者活用课内素材的能力之高,令人佩服,高山流水、推敲的典故、儒 家道家大师、楚辞、史记、古今诗人都写入文中,丰富的素材,多而不乱,有条不紊。 这三句话里的第一句规定了考生必须举出实例写出自己对语文学习的体会(包括经验和 教训),因而行文必须是夹叙(举事例)夹议(谈体会),否则即为跑题。第三句其实是规定了 必须写议论文,下面的 “明确文体”是重申了这个要求。合起来,就是要求考生写以议论 为主的夹叙夹议的议论文。这个要求难度不可谓不小。 “比较上述三条途径”,也极具迷惑 性。一篇千字以内的短文,三条途径都写,还要加以比较,势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难以 写出深刻上乘之作。所以,最好是重点写一条途径,其余两条一笔带过,这也算是作了比较。 【答案】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 庄子言:“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语文素养的提升又何尝不是 如此?知识,其实不是越多越好。生活实践,尤为重要。没有行千里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 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 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而后者则是使我们畅游文学世界, 体味另一番别致风情,对个人的思想提高尤为重要。然而,较于上述两种方式,生活的作用 更是不可估量。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花,二恨鲋鱼多刺,第三恨不记得了,我想大概 是因为我下意识想到了第三恨当是语文没有了生活的墨雅书香吧! 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夜,是以明境清心。朱熹道:“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源头活水便是生活这本大书吧!语文素养在我们味秋叶瑟瑟飞 舞赏春蜂嗡嗡鸣叫之时不自觉得以感染并被提升。 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是谁在沙洲之中“拣尽寒枝不肯 栖”?是谁在赤壁之岸高歌大江东去?苏轼味出了人情冷暖,于黄州种地酿酒,纵酒东坡醒 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的阴晴冷暖的浸染,东坡怎能以其一词一句震撼一个个心灵? 味生活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氲一缕万古情长!他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 立”的生活却仍然道出“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他对生活的体味,对民生 的恤悯终成其“诗圣”美称。若是没有对“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深刻咀嚼, 何来“吾庐独破”的万古豪情?何来千古间那一瞬温暖的星光照亮历史的暗夜?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尽管益处颇多,却不免如鹪鹩巢林所占一枝鼹鼠饮河所为一腹的 短浅,而生活的体味、实践才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真正的语文素养,使人明人生之境,味人情 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终成一幅冲天大气象。 林清玄有言,以欢乐心过生活,以平常心味情愫,以弱软心除挂碍。希望在生活的畅游 中,我们能够获得如雄鹰斗苍穹的辽远,而不是鹪鹩占一枝的短浅,因为生活的墨雅书香, 就在那里。 【点评】 旧材料也可以写出好文章!这篇文章就是典型。前些年东坡、杜甫的名字因为经常出现 在高考作文中,和另外几个人名被戏称为高考作文的几大“超男”。然而,这些千古风流人 物的人格光芒是不会因为高考场上几个学生的“假文化作文”而失色的,他们依然在那里, 只要写作者能够深入领会、深刻表达,(本文用了假设分析)就如这篇作文一样,文章因此 而生色。另外,该作文用庄子“鹪鹩”寓言结构首尾,运用自然,有文化韵味。 这三句话里的第一句规定了考生必须举出实例写出自己对语文学习的体会(包括经验和 教训),因而行文必须是夹叙(举事例)夹议(谈体会),否则即为跑题。第三句其实是规定了 必须写议论文,下面的 “明确文体”是重申了这个要求。合起来,就是要求考生写以议论 为主的夹叙夹议的议论文。这个要求难度不可谓不小。 “比较上述三条途径”,也极具迷惑 性。一篇千字以内的短文,三条途径都写,还要加以比较,势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难以 写出深刻上乘之作。所以,最好是重点写一条途径,其余两条一笔带过,这也算是作了比较。 例三:【2015·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 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 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 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 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 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 我本是一匹素布,其貌不扬,你在我的身上绣了一朵美丽的花朵,从此我锦上添花;我 本是一块岩石,你给我描绘出丰富的图案,从此我变成了饰品,万人宠爱;我本是一只蝴蝶, 我的翅膀没有颜色,太阳的出现,让我成了这世间最美的精灵,翩翩于百花之间。因为有你, 我才繁花似锦。 那一年,你我邂逅于西湖。烟雨三月,西湖波光粼粼,淡淡绿波在阳光下荡漾,宛如仙 人的裙摆,“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三月的烟雨,让我们牵手,从此情动迷 离。断桥上,你寻觅到我,而今,我又在桥上寻你,西湖见证了我们的相聚与别离。千年的 等待,你幻化人形,与我在一起,不惧雷锋压顶。因为有你,我羽化登仙,繁花似锦。 那一年,你我相遇于贾府。似曾相识的熟悉不知哪里来,初见你时,你便要摔玉,吓得 我魂飞魄散。后知你不过是一个呆子,只爱围绕女子闺阁,虽是男儿身,却是女儿心。我们 社作诗,春放风筝,夏听蛙鸣,秋赏菊花,冬看红梅,雪中取乐。怎知多年相处,暗生情愫, 你终不懂女子心意。糊涂丢失灵玉,病生祸端起,华园萧瑟,豪门散去,女子也终究逃不过 宿运。因为你,我入太虚幻境,从此繁花似锦。 那一年,你我萍水相逢。我本是歌姬,身世难叙,落到烟花之地。哪知会遇到你,你不 忍我凄楚可怜,把我带回家中脱离魔洞。你见我聪明伶俐,教我读书绘画,送我去上海学习, 告诉我女子也该不凡。我从哥伦布画到西班牙,摇身一变成名家。多次与你提及要回家,你 每每阻拦,后来才知晓你官运不畅,总是忧伤,怕我回去落得凄凉。你是赞化,我是玉良。 因为有你,赎我一生,从此让我繁花似锦。 那一年杏花微雨,你站在花下说,你是我前世丢失的肋骨,没有你,我总会迷途。 那一年满塘新荷,你手捧莲花说,你是莲蓬我是莲子,我满满的辛苦,你都知晓。 那一年落红满地,你踩着落叶说,你就是那一地落红,心甘情愿地任我一路踏过。 那一年大雪纷飞,你在大雪中说,雪是冰凉冰凉的,可你会为我温暖。因为有你,我繁 花似锦。 蝴蝶说,她本无色,光线让她有了华丽转身的机会;星星说,她本渺小,黑夜却给了她 闪耀的舞台;我说,总有人带给你不一样的自己,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 【点评】 文章六次点题。用第二人称,给人亲切感,也便于作者抒发感情。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 句,增强语言的气势,视觉冲击力也很好。白蛇传的传说,《红楼梦》中的宝黛的爱情,潘 赞化和张玉良的爱情三个论据,有传说,有名著,有真人,用在一起却没有违和感。文采飞 扬的一篇好文章,整个文章清新优雅,不落俗套,体现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例四:(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 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 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 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答案】 闻过则喜 《咬文嚼字》给作家们“挑错”,作协主席铁凝反而向他们致谢,为何?只因铁凝明白, 感谢他人的指正,正是在提高自己,改善自己。 虚心接受他人的指正,感谢别人的纠错,往往能让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古人云:闻过则喜。这句话放在今天仍是那么有力。 虚心接受他人的指正,让人减少自己的失误。古有诽谤之术,今有网民发帖。从古至今, 人们都明白他人对自己指正的必要性。一代大师梅兰芳,演出后有人找到他,直言演出中的 不足,台步应该是八步。即便是资深戏迷也不会去数走步多少,而对于这些本来很小的事, 梅兰芳却马上感谢了这位老先生,并马上改正。如果他没有感谢并听取意见,也许就练不成 他那完美惊人的京剧艺术,又如何能叫人念《醉酒贵妃》《散花天女》到如今?减少失误一 分,我们也就近完美一寸。演绎如此,写作如此,人生亦如此。在人生之路上,别忘了感谢 那些为你指明过失的人。 感谢他人的指正,让自己的事业得以发展。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并非以一人之力完 成,也非一次定稿。后人看到的便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评点。若曹公无人相助、无人点评, 他写作品,恐怕也不能让《红楼梦》成为这样一部巨著。所幸他感谢并接受知错能改,其善 之一就是有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担的责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他谦恭面对被 人指出的错误,丝毫没有因身份地位的因素摆架子或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姿态。这种积极的心 态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宝贵精神财富。 知错能改,其善之二就是以此为契机,让其作为成就事业的垫脚石,直通成功的台阶。 想那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在逼退秦兵、挽救赵国后自恃傲慢,洋洋得意。但通过身边的食 客提醒后认识到居功自傲的错误,并诚恳道歉,及时改正,得到了身边更多人的支持,以此 成就人生的辉煌。可见,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就必须在知错就改的态度中锻炼自我,提高自 己的智慧和文化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犯很多错误,但我们不应该将错误掩埋在黑暗的一角。殊 不知,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日后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就像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如果不 正视出错的小细节,到了大考,终归不会发挥出自己的好水平。我们就是这样在“吃一堑, 长一智”的量的积累中不断前进,最终才可以达到质变的精彩。所以,别再顾忌自己可笑的 面子了,只有知错能改,积极地面对错误,我们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一个人说改错容易,可是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彻底地改正,付诸行动,却是很 困难的。所以当我们面对错误时,请不要再做胆小鬼,勇敢地站出来,真实地面对。没有说 改正了错误的人会因为自己的过错而让别人一直看不起,毕竟知错就改的人还是让人敬佩的 嘛! 让自己坦荡荡地站在人生的路上,像铁凝和莫言那样,让自己的生命无悔。知错就改, 善哉善哉。 【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满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满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两大优点: 1.文章新颖别致,语言自然得体。文题巧用“闻过则喜”,新颖别致,具有一定的吸 引力,别有一番风味。在语言表达上,用语比较自然,好似在与出错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非常亲切得体。 2.巧妙引用素材,自然切入正文。文章非常巧妙地引用与作文材料相反的素材,运用 正反对比法将写作的重心引入到作文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求新,而求深,得体而不造作。 同时,由对作家们态度诚恳、坦然面对错误表示赞赏切入,抓住要义,表达观点,含而不露, 有味道。 另外,《咬文嚼字》杂志和读者,则表现出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正是有了这 种精神,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这种不墨守成规的大胆质疑和创新的勇气是可 嘉的,更是可敬的。文明的进步,需要这种勇气,需要这种精神。这又是本文写作的另一个 重要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