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学情调研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学情调研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农业的固定性,使得勤劳的人民逐渐世代安居,终日和土打交道的经历,则让他们周身都环绕着泥土的气息。‎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再加上交通工具的落后,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 ‎。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 ‎,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B.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与天争与地斗的祖传性格,让中国人民生来就不服输,传统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也为我们注入了济世的强心针。‎ B.谁说带有土气的中国文化在国际就没有竞争力,恰恰相反,带有泥土气息的脚踏实地才是我们与世界竞争的本钱。‎ C.在当今世界,只有展示民族特色,彰显文化价值,才有可能不被随波逐流的社会节奏漩涡同化,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D.因此,在这样伸缩来回的状态底下,我们把什么叫做“公”什么叫做“私”那就是相对的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虽然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但仍然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国际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于旭波说。我国耕地占全球近10%、淡水资源占6%,却要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资源与人口完全不对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适当调剂余缺。‎ 增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植根于国内粮食供应基础之上。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在4亿吨左右,仅占我国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二。此外,当前我国粮食个别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超过80%。优质粮食供给成为“短板”。‎ 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从中长期看,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粮食安全都隐患不少。凤险仍然存在,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刘慧《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选自《经济日报》2019年1月)‎ 材料二:‎ ‎“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 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 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1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解读《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时说。‎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既要“少占’,也要‘补足’。就是说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同时要拓展补充耕地渠道。”对于加强保护耕地质量,余欣荣说:“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论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丝毫闪失。‎ ‎(王立彬《“农地农用”原则碰不得》,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 材料三:‎ ‎《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 -2017)》显示,5 年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科技对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不断加大,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都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在品种上,2012年以来我国选育推广了超級稻、节水抗早小麦等一大批稳产高产新品种;在技术上,面向全国发布推广了粮食稳产增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先进实用的技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作业机械已基本形成规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 年的53. 5%提高到2017年的57. 5%。‎ 数据显示.2014-2017年,全球农业领城论文总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巴西和印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怠研究所所长孙坦指出,中国是2014-2017年全球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但授权率仅为13. 2%.在二十二个国家中排名第九。中国发明人主要申请地区仍在本国。国外专利布局量相对较低。技术创新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农业企业表现极弱。‎ ‎(摘編自杨舒《专家解读<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多年连续增产且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稳定了我国粮食市场,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B.我国粮食目前仍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而且老百姓对粮食消费的需求又不断升级,导致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 C.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 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 46亿亩,这是国家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D.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品种、技术和农业机械方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不及全球的十分之一,人口却近全球五分之一,这种资源与人口不对等的现状,使粮食供应格外重要。‎ B.个别普通粮食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和优质粮食供给成为“短板”反映出我国粮食供应的结构问题,需要优化我国粮食供给结构。‎ C.“少占”意味着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转用管控,“补足”则意在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怠。‎ D.尽管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多。但质量方面仍有不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结构需调整,要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实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 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处境和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B.“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语无伦次中透露出急切,从侧面显现出闻达的重要。‎ C.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D.听了闻达的安排,祈站长开玩笑,大家开心地笑,这表明从领导到群众都对闻达的工作安排十分满意,对他的专业水平高度信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B.‎ 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内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C.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在疫情到来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 D.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8.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4分)‎ 二、名著阅读(15分) ‎ ‎9. 阅读《茶馆》、《雷雨》、《女神》、《战争与和平》,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4分)‎ 新诗集《女神》洋溢着“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其中《 》,歌颂了对破坏力和创造力;《炉中煤》中把祖国比喻成“ ”,歌颂了眷念祖国的情绪。《战争与和平》也歌颂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在莫斯科即将陷落时, 家族毅然用搬运家产的马车去运送伤兵;年轻一代也不甘落后,安德烈为国捐躯, 试图刺杀拿破仑而被俘。‎ ‎(2)在《雷雨》第二幕侍萍与周朴园重逢的这场戏里,侍萍对于自己的身份有哪些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身份? (5分)‎ ‎(3)请简析《茶馆》的语言特点(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学,明经,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岁余,宣坐免。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 ‎。拜宣为司隶。时,哀帝改司隶校尉但芫司隶,官比司直。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执从事,杜门不肯内。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王成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 ‎(《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者。汉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常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者。‎ B.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C.三公,文中指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 D.田牧,指打猎与放牧,又指农业和牧业,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在文中即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的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3分)‎ ‎②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执从事,杜门不肯内。(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渔家傲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②。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③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注】①逡巡:这里指顷刻间,形容时间极短。②当:作为。③厮:相。与下句“相”字互文见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用字精妙,“闻”“敲”二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匠心独运。‎ B.“旋”与“忽”“逡巡”等一连串快速的动作,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 C.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花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D.这首词描写了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趣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 ‎15.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沙滩上”中“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句简析。(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8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①如流水涵青蘋②。‎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③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炯:光明的样子。②青蘋:浅水生植物。③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16.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入户寻幽人”是喻指友人夜访。‎ B.“争挽长条落香雪”道出雪中赏花的兴致。‎ C.“山城薄酒不堪饮”是说酒味淡,不值得喝。‎ D.本诗写初春之景,乍暖还寒,故言“春风恶”。‎ ‎17.以下评析不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3分)‎ A.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B.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C.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D.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18.“炯如流水涵青蘋”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意象组织、表现手法、意境特点、思想感情四个方面,赏析这两句的相同之处。(4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 。‎ ‎(3)《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烟”情形的两句是 , 。‎ ‎(4)《临安春雨初霁》中用讽喻手法表明诗人罢官闲居山阴之“闲”的两句是 , 。‎ ‎(5)《念奴娇·过洞庭》中写诗人被免职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不管处境如何,心神其毫不动摇的两句是 , 。‎ 四、 语言文字应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网络与文学的“联姻”‎ 已经为当今文坛生产了堪称_____的文学作品,并以广泛的影响力打造出中国网络文学现象。当我们深情_____虚拟网络中那个神奇的文学世界会发现,数以千万的写手,数以亿计的读者群体,为我们打造的这个文学世界,(),共同构建一个伟大民族心灵愉悦、情感寄托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成为网络时代文学新变最为重要的表征,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创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____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_____的文化之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网络文学具有固本培元、强筋壮骨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就能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呜的精神家园,传承民族精神。‎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汗牛充栋 注视 培育 延绵不绝   B.浩如烟海 注视 孕育 生生不息 C.浩如烟海 凝视 培育 生生不息   D汗牛充栋 凝视 孕育 延绵不绝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其实一种文化的力量也在汇聚   B.一种文化的力量其实是在汇聚 C.其实是在汇聚一种文化的力量   D.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汇聚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B.只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就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就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D.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一: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习近平 材料三:2018年5月,演员范冰冰获德国某企业颁发的“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舆论哗然。6月6日,《人民日报》公众号发表文章称:“中国精神,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必须要搞清楚!”随后,“中青在线”“新华报业网”等主流媒体以及众多自媒体纷纷转载这篇文章,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中国精神的讨论热潮。‎ 针对“中国精神”的话题,XX中学准备举行一场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可以谈你对话题的思考,也可以讲和自己有关的故事。‎ 要求: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C(A项“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有误,B项中家国情怀是中国人一种重要的精神与情结,但并不是独有的,D项“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过于绝对)‎ ‎2.D(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公私界限不明的现状,是一种礼治,但是也是需要一定的契约的)‎ ‎3.D(此项可以来支撑材料二中有关“公”与“私”的解释)‎ ‎4.A【解析】“多年连续增产”无中生有,材料中并无涉及。‎ ‎5.C【解析】据材料,“补足”指补充耕地,“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是保护耕地质量的措施。‎ ‎6.B项,“‘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说法有误。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多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体现当时人们的急切、慌乱。故选B。‎ ‎7.D项,“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说法有误。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突出主人公“闻达”的形象。闻达平时对专业执着,对工作热情,霍乱突然来临时,这个平时被人们不屑的人却成为了大家的主心骨,这种反差,是引导读者对人生意义进行反思。选项偏离主题。‎ 故选D。‎ ‎8.①闻达长年坚持对流行病的研究,每天都要写流行病学报告,虽然他并不知道这种“等待”究竟有什么结果;②他不追求外在的名利,不计较别人的嘲笑,虽处境困窘仍始终“保存”自己内心对防疫事业的热爱。③他在霍乱发生、众人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对社会的巨大价值,用事实证明他以前的“等待”和“保存”都是值得的。‎ 题干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有几个关键点:(1)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2)为了不可知的结果长久地等待,(3)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4)值得。首先,主人公闻达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并长久地等待,“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其次,主人公闻达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妻子的不理解,同事的嘲笑,从未动摇他内心的坚持。最后,霍乱突然来临,他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一切付出、等待都是值得的。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9.(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年青的女郎或心爱的人儿 罗斯托夫 皮埃尔 ‎(2)掩饰: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鲁侍萍语调平缓,不露声色。(每点1分,共2分,意对即可)‎ 暴露: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熟知侍萍的身世经历,说出绣着梅花的旧衬衣的细节。(每点1分,共3分,意对即可)‎ ‎(3)①语言个性化。《茶馆》的语言往往能做到“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自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如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滑,傲慢无礼,一听就是老牌的特务。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是典型的地痞无赖。‎ ‎②语言幽默风趣。老舍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都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这些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回味和思考。‎ ‎③浓郁的京味儿语言。剧中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如“您甭吓唬我玩……”“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老掌柜,你硬朗啊?”“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这些台词简短而不杂乱,节奏明快又一气呵成。有北京特色,有时代特点,也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10.A ‎11.B ‎12.B ‎13.(1)鲍宣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他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没有文采,却朴实而切中时弊。‎ ‎(2)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他进入。‎ ‎【解析】本题关键词有:(1)“征”,征召;“居位”,在位为官;“其”,代词,他的;“文”,文采;“实”,朴实、切中时弊。(2)“下”,名词作动词,下交;“从事”,随从官吏;“内”,通“纳”,使……进入。‎ 参考译文:‎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勤奋好学,精通经义,后做都尉太守功曹,推荐孝廉时做了郎官,因病离职,又做州从事。大司马王商征召鲍宣,推荐做议郎,后来又因病离开。哀帝初年,大司空何武任命鲍宣为西曹掾,很敬重他,又推荐鲍宣做谏议大夫,调任豫州牧。一年多后,鲍宣因犯错误被免官。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鲍宣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质朴,却朴实而切中时弊。当时汉哀帝祖母傅太后想和成帝的母亲同称尊号,并为其亲属封官授予爵位。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一开始就坚持正义,违背了傅太后的旨意,于是都被免官。丁、傅子弟一齐加官晋爵,董贤因受宠而显贵,鲍宣以谏议大夫的身份继孔光、师丹、何武、傅喜等人之后,上书进谏阻止此事。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正在这时,郡国发生了地震,民间谣言四起,纷纷占卜求签。第二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皇上于是征召孔光,罢免了孙宠、息夫躬,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鲍宣又上书言政,皇上对鲍宣的言论大感惊异,于是采纳了鲍宣的谏言,起用何武、彭宣,十天半月间就重新复任他们为三公,拜鲍宣为司隶。这时,汉哀帝改司隶校尉为司隶,官位级别相当于司直。丞相孔光负责四时巡视园陵,其属官仗恃有皇帝的敕令而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鲍宣外出正好遇见,鲍宣就让属吏扣留了丞相掾吏,并没收其车马,羞辱丞相。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其入内。鲍宣因此犯了拒绝接纳使者、没有人臣之礼、大不敬、不守道义等罪过,被捕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人王咸举着一扦旗帜到太学门前。说:“想救鲍司隶的人请集中在此旗帜下。”太学生聚集了一千余人。到了上朝之日,他们拦住丞相孔光说明情况,丞相的车马不能前行,又守候在宫阙门前,上书皇帝。皇上于是将鲍宣的死罪递减一等,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鲍宣被判刑后,便举家迁徙到上党。他认为上党地区适于农耕和放牧,又少才智出众的人,容易为首称雄,于是就把家安在上党的长子县。汉平帝即位后,王莽擅权专政,暗地里有阴谋篡夺帝位之心,于是他暗示各州郡罗织罪名,陷害诛杀豪杰之士,乃至于对汉朝忠诚正直不依附自己的大臣,如鲍宣与何武等人都要被处死。当时指名通缉陇西人辛兴,辛兴与鲍宣女婿许绀一起到鲍宣家拜访,吃一顿饭就离开了,鲍宣不知实情,受牵连被捕下狱,(在狱中)自杀而死。‎ ‎14.C ‎15.“惊起”的前句写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后句写船因无人打浆而在沙滩上搁浅了,用“惊起”二字写从姑娘们从醉酒中醒来时的惊讶情态,既表现了“醉”字,又写出了“醒”,起到从醉眠到苏醒的转折作用。‎ ‎16.A ‎17.D ‎18.二者都是先写月光再写月影。写月光都以水喻月光,以水的清澈喻示月光的明亮。写月影都以水草设喻。只是前者以“青二苹” 喻杏花之影,后者以“藻、荇交横”喻“竹柏”之影。二者都通过巧妙的比喻营造出明净、空灵的意境,表现出此刻安闲自适的心境。‎ ‎19.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20.B【解析】①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网络文学作品大部分不是书籍,故“汗牛充栋"不妥,此处应用“浩如烟海”。②注视:注意地看。凝视:指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神情专注。与“注视”相比,“凝视”侧重聚精会神,多指在具体场景中。此处应用“注视”,才与前文的“深情”和后文的“神奇的文学世界”更搭配。③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或感情),也指培养教育(人)。孕育:比喻在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据语境,应用“孕育”。④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延绵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此处应用“生生不息”。‎ ‎21.C【解析】A项,前文没有铺垫,不能体现“也”的意思。B项,前文“这个文学世界”是主语,所填的内容应是紧接着这个主语的谓语与宾语,而B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语法结构。D项,与前面的主语组合后就成了“这个文学世界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汇聚”,提炼主干,“文学世界是力量在汇聚”主谓搭配不当。‎ ‎22.D【解析】A和C项,开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语,中间改为“网络文学作品”作主语,中途易辙;B和C项,“只要……不合逻辑,绝对化。‎ ‎23.审题:本则作文的话题明确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出来的核心价值,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中国精神涵养着中国人的气质,夯实着中国人的信仰基础,凝聚着全民族的最大共识,更是铸就中国梦的动力之源。中国精神迥异于其他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散发着永恒的人文光芒。材料一,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他们以具体的行为诠释着“中国精神”的内涵,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国精神”的光辉。材料二,强调了“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新时代“中国精神”以改革创新为特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它对当下中国人有着引领、教化之功。材料三,在现实中,人们对中国精神的认知出现了偏差,甚至有人忘却了“中国精神”,出现了有违“中国精神”的言行。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必须正视这一现象,把中国精神安放内心,把中国精神付诸行动。考生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几则材料的共同点,来展现出民族精神内涵,以及新时代如何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准确立意即可。另外写作时要符合演讲稿的一般文体特点。议论或记叙的特征要明显。写成记叙文要注意讲述“和自己有关的故事”。‎ 参考立意:谈中国精神的来源及表现,谈中国精神的力量价值,将中国精神与其他国家的民族精神进行比较,深入思考其内涵和价值,均符合立意要求。重要的是结合当下,谈中国精神对兴国强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突出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做面向世界的豪迈中国人,成为中国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此为更高立意。‎ ‎(1)弘扬民族精神,共享时代内涵。‎ ‎(2)从民族精神中崛起,在新时代成就自我。‎ ‎(3)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4)中国精神是中国人的脊梁。‎ ‎(5)传承中国精神,建设富强中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