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永州四中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月考 (二) 命题: 审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 222 人 感染,包括 93 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 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 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 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 SARS 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 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 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 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病人连 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 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 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 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 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着白布 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 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 记——然后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 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 材料二: 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 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 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 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 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 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 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 道的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 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 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 x 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 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 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 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 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 响》) 材料三: “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 23 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 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 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 2003 年 3 月和 4 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 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 SARS 病 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 SARS 迅速蔓 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 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 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 SARS 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 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 2003 年 4 月 16 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 SARS 的病原体。洪 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 月 20 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 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 广大受众。 (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 1.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B. C. D.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调在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 B. 柴静调查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而该 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 C. 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生的真 4 月 5 日人民医院 发生严重院内感染 4 月 22 日拍摄到 29 名病人的转院 九年之后采访朱继 红的节目得以播出 涌 入 病患 决 定 回访 封锁消极消息 滋生流言 破坏稳定 建 国 之初 正面宣传为主 形 势 需要 暴发性大流行疫情 征得卫生部同意 法 律 规定 疫情发生时 报道权受限 病原迟迟 没有定论 群众对疫情产生 强烈的信息渴望 媒体集体失语 必 然 导致 间 接 造成 直 接 加重 正原因是由 SARS 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 D. 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府和媒 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促 进安定团结。” B. “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 “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 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 D. “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不确定、 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 4.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4 分) 5.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非典事件中 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 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 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 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 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 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 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 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 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 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竞像 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 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 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 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 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 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 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 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 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 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 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 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 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 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 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 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 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 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 “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 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 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 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 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 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 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B. “老乡”虽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 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C.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用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 一手直指东北方向”。 D. 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 原力量、勇气和希望。 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 分) 8.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5 分) 9. 小说中多次写到伍原流泪,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5 分) (l)眼泪展现人物心境 (2)眼泪串起故事情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 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 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 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 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 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 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 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 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 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 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 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 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 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 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 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 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 “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 “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 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 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 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 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 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 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 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 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13. 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⑵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14. 文中说韩愈“改太子右庶子”,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独坐[注] 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这首诗作于 764 年秋,当时杜甫(712~770)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15.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 倚杖而坐,孤单落寂。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 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 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 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16. 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飞鸟猿猱的无计可施,来反衬行人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 人心绪起伏、波澜跌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 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  )机构。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 ① 而定。有势力的 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 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 是拉得上亲戚的都(  )得下。可是势力一变,(  ),缩成一小团。到(  )时, 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 ② 。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由于这社会 圈子的富于伸缩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互助 收容 树倒猢狲散 极致 B. 救助 收容 墙倒众人推 极致 C. 互助 包容 树倒猢狲散 极端 D. 救助 包容 墙倒众人推 极端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由于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变化的中心势 力而小大。 B.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 化而大小。 C. 正由于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小大,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 别有感触。 D. 正因为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 别有感触。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8 个字。(4 分) ① ② 21.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 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 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2 分) (2) 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分析(3 分) 22.阅读下面一则征稿启事,此启事在格式与表达上有几处不当之处,请找出 5 处并进行修 改。(5 分) 第三届“中华赞”征稿启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繁荣,传递正能量, 提振精气神,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作激情,推动诗歌散文创作更好更快的发展,本社特举办第 三届“中华赞”全国诗歌散文征文大赛。 日前,本社将向广大青年开展“中华赞”主题征文活动,征文围绕歌颂中华、感恩父母、 讴歌生命、赞美生活、追逐梦想为主题,要求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诗歌、散文均可。欢迎广 大青年抛砖引玉,不吝赐稿。 征稿日期:2019 年 12 月 22 日。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 xxyyl@163.com,本社将查看并刊登在本杂志评论版。 《春天》杂志社 2019 年 10 月 1 日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关于传统文化,流沙河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达:文化里面的“化”,含有变化的意思, 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要把传统文化神化了,它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文化的 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马见效。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永州四中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测试(二)参考答案 1. C 【解析】A 选项,采访朱继红的节目是在九年前播放的;B 选项,第一个框图内应为消 极消息;D 选项,群众对疫情产生的强烈信息渴望与“媒体集体失语”之间没有关系。C 选 项,原文有“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一句,因而说“必然导致受到限制”是正 确的。 2. C 【解析】C 选项中的“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错,在世卫组织明确病原之后,政府与媒体 迅速行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异乎寻常”与原文中“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 的”不符。 3. D 【解析】明确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政府新闻管理部门应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形势,调整 管理方式,从内容控制向方向调控转变”。材料二并不反对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调控,也不单 纯只强调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排除选项 B;也不单单强调政府对新闻媒体内容管控的社会责 任,排除选项 A;材料二主要针对的主体是政府,而选项 C 讨论的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中获取 信息的主动性,与材料二中强调的政府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无关,所以 排除选项 C。 4.(4 分) 相同点:①都运用了引证法,并都从事实中寻找论据;②都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 不同点:③亮明观点之后,材料二先立后驳,材料三先驳后立; ④材料二偏重理论性,而材料三更通俗化。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即可给 4 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 分) ①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②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③新闻主管部门应占据社 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④记者应依法报道。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满三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6. A 【6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 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 项,“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分析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他,曾经有 过多次恐惧和绝望,最终他战胜了恐惧。故选 A。 7. 原文多用短句,且运用了反复等修辞手法,强调灯光带给伍原的激动与欣喜。 【7 题详解】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 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 光。”从修辞来看,这一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明天”一词在句子出现了两次。表达 了伍原看到灯光后的激动与欣喜的心情。从句式特点来看,运用了短句,这种急促的语气, 强调了伍原此刻内心的激动与欣喜。如果把这一句换成“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 包含着一切的明天”。就达不到以上的表达效果。 8. ①伍原寻找部队时灰蒙蒙的天地和无月无星的黑夜环境.既为故事开展提供了背景, 又烘托出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②中间部分反复出现的一小点光烘托了伍原从迷茫到看见希 望的心理变化。③结尾处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和斗转星移的夜空传递出伍原坚定的信念。 【8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和句段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 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 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①“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 路上。”这里的写景在文章开头部分,既为故事开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迷茫无助的 心情。 ②“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荧荧 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中间部分反复出现的一小点光烘托了 伍原从迷茫到看见希望的心理变化。 ③“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 然斗转星移。” 结尾处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和斗转星移的夜空传递出伍原坚定的信念。 9. 示例: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流泪”,牵动着读者的心和伍原一起波澜起伏。开端部 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但是因为聋 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 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 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 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 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l)眼泪展现 人物心境,(2)眼泪串起故事情节。 选第(1)个题目“眼泪展现人物心境”。先找到反复出现的“流泪”,再体会此刻伍 原为何而流泪。①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无声无息的泪水,乘 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 水便像决了的堤”。②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 泪叫得掉了下来”。③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却不 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 巴身上,大哭了起来”。④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 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10. B 【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 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 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 线句的翻译是: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 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 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终成科第”意思是 终于考中进士,是动宾关系,不宜断开,排除 AD;“后”是时间词,与下句语意联系紧密, 应断在下句,排除 C。故选 B。 11.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 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 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 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C 项,“转”指调整官职,不是提拔重用。故选 C。 12. B 【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 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B 项,“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错误,原文是说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应是“上奏章陈述宫市的弊端”。 故选 B。 13.(1)李愬的妻子出入于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皇帝下诏命令把韩愈写 的碑文磨了。 (2)并且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 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 【13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禁中:宫中; 因:借机。第(2)句,诱厉:奖掖鼓励;馆:招入家中;虽:即使;给:供不上;怡然: 和颜悦色的样子。 14. 韩愈任中书舍人期间,有人看着韩愈不顺眼,找出他以前与荆南节度使裴均结交的 旧事非议韩愈;韩愈写序文为裴均的儿子裴锷送行,礼敬凡俗鄙陋的裴锷;这种言论在朝廷 传播开来。 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 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韩 愈“改太子右庶子”的原因所在语境:“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 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意思是: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 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 【 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 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据此分条表述即可。 参考译文: 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 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等到 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 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 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 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 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 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 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 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 (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 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 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 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 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 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 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 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訫,他的功劳最大,李訫很不服气。李訫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 (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 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 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 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 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 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 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 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 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 15.A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其中 B 项,“令人心情愉悦” 理解有误,和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吻合;C 项,“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析有误,应为 借代;D 项,“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分析有误,就是“沉郁顿挫”。故选 A。 16.第一问:黄昏之际归鸟投林、羽翼轻盈的景象。 第二问:既含有诗人对倦鸟归林的羡慕,又饱含人生暮年漂泊孤独、仕途失望、思乡盼 归的隐痛。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情景关系的题目,首先根据诗句“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概括“黄昏之际归鸟投林、羽翼轻盈的景象”,然后结合诗句“倚杖背孤城”“仰羡黄昏鸟” 分析“对倦鸟归林的羡慕”“人生暮年漂泊孤独、仕途失望、思乡盼归的隐痛”等情感。 17.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8. 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 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 词语意义及用法。 互助:一种通过合作方式实现合作双方都获得利益的生物关系。救助:拯救和援助。此 处指合作关系,应选“互助”。收容:收留并加以照顾。包容:指容纳,指宽容大度。此处 指容纳,应选“包容”。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 为贬义词。墙倒众人推:比喻人一旦失势或受挫,就会有许多人乘机打击他,使他彻底的垮 台。为贬义词。此处指依附的人跟着散伙,应选“树倒猢狲散”。极致:是指最佳的意境、 情趣;达到的最高程度。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此处指发展到顶点,应 选“极端”。故选 C。 19.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 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 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 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伸缩”应该对应“大小”,“因为”后面 连接一个句子,排除 AC;根据语境应用近指代词“这”,与前文联系密切,“对世态炎凉” 是对象状语,与中心词关系密切,放在“有感触”前面,排除 D。故选 B。 20. ①中心的势力厚薄(中心势力的厚薄) ②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 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 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1)根据“范围的大小”“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 的两三家”推知应填“中心势力的厚薄”;(2)根据“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 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 小”推知应填“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21.(5 分) (1)王熙凤(2 分) (2)“十二日不放家去” “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及时采取必要的 隔离手段,避免交叉感染;“外面打扫净室”,保持公共卫生;“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 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 药”,及时就医。 评分参考:每点一分,答满三点即得三分,意思答对即可。 22.【答案】(1)“激情”改为“热情”; (2)“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繁荣”改为“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 中国文艺发展繁荣的局面”或“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繁荣”; (3)“抛砖引玉”改为“积极参加”; (4)“不吝赐稿”改为“踊跃投稿”; (5)“并刊登在本杂志评论版”,改为“并择优刊登在本杂志评论版”。 (6)“征文围绕歌颂中华、感恩父母、讴歌生命、赞美生活、追逐梦想为主题”句式 杂糅,改为“征文以歌颂中华、感恩父母、讴歌生命、赞美生活、追逐梦想为主题”或“征 文围绕歌颂中华、感恩父母、讴歌生命、赞美生活、追逐梦想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阅读下面一则征稿启事,此启事在格式与表达上有几处不当之处,请找出 5 处并进行 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1)“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作激情”,“激发”与“激情”搭配不当,应改为“热情”。 (2)“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繁荣”,“展现”后缺少宾语中心语, 动宾不搭配。 (3)“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也是一 种自谦的说法。不能用于广大青年。 (4)“不吝赐稿”敬辞,一般用于长辈等,此处不能用于广大青年,改为“踊跃投 稿”。 (5)“并刊登在本杂志评论版”,“刊登”缺少主语,应该为“挑选出优秀的稿件”。 四、写作(60 分) 23.参考高考阅卷标准 【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本次作文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针对高考改革提出的增强对传统文 化考查的要求而设题。材料“文化里面的‘化’,含有变化的意思,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我 们不要把传统文化神化了,它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文化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 它不会立马见效”,材料的包含着这样两层含义: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化”含有变化的意思,指对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需要创新,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从文化内 涵、形式、体制、手段、技术等方面进行革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时代意义, 与时俱进;二是对传统文化不是灵丹妙药,这就影射了当代许多人夸大、神话传统文化的作 用、盲目崇拜传统文化的现象。考生只要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立意的,都视为符合题意。 如何让尘封的传统文化活过来醒过来?如何传播传承经典文化?赋予文化鲜活的生命力,能 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创新要能够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带动文化的 运用,使得传统文化更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当今的社会。 【立意】 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模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形式,但不要形式主义 让经典文化成为青年的指路明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