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福州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段模块考试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结业考试试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字音、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回眸(móu) 鼙鼓(pí) 临邛(gōng) 擘划(bò)‎ B. 锋燧(sù) 汾酒(fēn) 披靡(mí) 鹧鸪(zhè)‎ C. 修茸(qì) 濒临(bīn) 麾下(huì) 晷刻(guǐ)‎ D. 金钿(diàn) 媵嫱(yìng) 被褥(rù) 俳忧(pái)‎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及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项,“临邛”的“邛”读qióng;‎ B项,“锋燧”应为“烽燧”,其中“燧”读suì,“汾酒”的“汾”读fén,“披靡”的“靡”读mǐ;‎ C项,“修茸”应为“修葺”,“麾下”的“麾”读huī;‎ D项,“俳忧”应为“俳优”。‎ 故选B。‎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是指这一乐章以山崩地坼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欢乐闲适的情绪就在这温婉中绵延。‎ B.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句中“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生”字又赋予了明月与潮水生命热情。‎ C. 《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前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后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D. 《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只ー个“举”字,便刻画了荷花的动态,作者用寥寥几笔营造了活泼清远的词境。‎ ‎【答案】A ‎【解析】‎ - 30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欢乐闲适的情绪就在这温婉中绵延”分析错误。这一乐章是以山崩地坼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忧伤情绪就在这温婉中绵延。‎ 故选A。‎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了《新唐书》《新五代史》。‎ B. 周邦彦,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普于作词。他的词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有“词中老杜”之称。‎ C. 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故他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D. 陆游,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他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后被弹劾去职,归老故乡。‎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B项,“他的词通俗易懂”解说错误,周邦彦词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做到既浑成自然,又精致工巧。‎ 故选B。‎ ‎【点睛】解答文学文化常识题的技巧:‎ ‎(1)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 - 30 -‎ ‎(2)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 ‎ ‎(3)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近) 暴秦之与欲无厌(满足) 韩魏之经营(聚敛的金玉)‎ B. 其又何尤(怨恨)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希望) 不克蒙其泽(承受)‎ C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 遽去吾而殁(将来) 抱无涯之戚(亲威)‎ D. 废卷而哭失声(废置,搁下)袜材当萃于子矣(聚集) 不省所怙(知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C项解释有误,“遽去吾而殁”意思是:你突然离开我而死去,遽,突然;“抱无涯之戚”意思是:陷入无尽的忧伤。戚,忧伤。‎ 故选C。‎ ‎5.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 余因而实之 实:证实 C.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鉴:照、映照。(柳宗元《愚溪诗序》)‎ D.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第:依次(王禹偁《黄网竹楼记》)‎ ‎【答案】D ‎【解析】‎ - 30 -‎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D项解释有误,“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意思是: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第,但,只。‎ 故选D。‎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见其所欲画者 C.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官知止而神欲行 D. 与可没于陈州 赵尝五战于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不赂者以赂者丧”,以,介词,因为;“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以,介词,用来。‎ B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语气助词,表期望、期许,翻译成“一定”;“乃见其所欲画者”,其,代词,他。‎ C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连词,表转折,却;“官知止而神欲行”,而,连词,表转折,却。‎ D项,“与可没于陈州”,于,介词,在;“赵尝五战于秦”,于,连词,与,同,和。‎ 故选C。‎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 30 -‎ ‎7.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技经肯綮之未尝 惟兄嫂是依 B.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 汉骑追者数千人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D.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A项,“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句,“技经肯綮”作“未尝”的宾语,前置了;“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兄嫂”是“依”的宾语,前置了。‎ B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 C项,“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数千人”是定语,后置了;“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定语后置句,“持缣素而请者”是定语,后置了。‎ D项,“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困”有被动的意思;“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省略句,“遇”后省略了“之”,指代“牛”。‎ 故选D。‎ ‎【点睛】文言文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 30 -‎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B.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译:命令四面的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 C.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译:骊山从北边起山势绵延、曲折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译: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C项翻译错误,“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意思是:(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故选C。‎ ‎9.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 )‎ A.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我得意地站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 B.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译:果真知道会这样,即使有高官厚禄,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C. 槖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柳宗元《种树郭槖驼传》)‎ 译:我并非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茂盛,只不过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的本性发展罢了。‎ D. 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译:您挖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难道不就是想除去贪污而提倡廉洁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 - 30 -‎ 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A项翻译错误,“吾恂恂而起”意思是:我小心翼翼地爬起身。不能翻译为“我得意地站起来”。‎ 故选A。‎ ‎10.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王禹偁《待漏院记》)‎ 译:还有(一类宰相)没有恶名也没有美名,只是跟随众人进退,窃取高位苟求利禄。‎ B.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译:古时候没有谏官,从公卿大夫到百工商贾,没有不能进谏的。‎ C. 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译:视官爵如同粪土,天下有谁能够增加他的负累呢?‎ 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译: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C项,“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应译为: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 故选C。‎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朋党论 - 30 -‎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推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騲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化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中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英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要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美加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英知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古文观止》卷九)‎ ‎1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 而周用此以兴 用:因此 C. 尽解党人而释之 解:释放 D. 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称:宣称 ‎12.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30 -‎ ‎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B.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C.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D.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 第二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 第三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 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2)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答案】11. B 12. A 13. C ‎ ‎14. (1)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2)历史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国君的可以把它作为借鉴。‎ ‎【解析】‎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文言虚词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B项解释错误,“而周用此以兴”意思是: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用,介词,凭借。‎ 故选B。‎ ‎【12题详解】‎ - 30 -‎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 语段中,“兄弟亲戚”为并列短语,表示各种关系,不能分开,排除BD两项。“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与“伪也”构成判断句,中间需要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阐明……的历史教训”分析错误,“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是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以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才是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故选C。‎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用,凭借;兴,兴盛;厌,满足。‎ ‎(2)之,助词,的;迹,史实;鉴,借鉴。‎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 30 -‎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 但是我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 - 30 -‎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称颂,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称颂、谦让而不相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 作为国家统治者(作为皇帝的)可以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借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本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日:“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乏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日:“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 30 -‎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 B. 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 C. 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 D. 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举爨,是指烧火做饭,爨,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本义指烧火做饭。与这个意思相关的,都可叫做“爨”。‎ B. 服除,是指为了表示对亲人故去的哀伤和思念,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C. 府君,这个词可以用于对已故者的敬称,也可用于对神的敬称。此处是对郡相、太守的尊称,这一用法在汉朝就出现了。‎ D. 耋齿,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齿,指年纪,耋齿在此处指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耋”这个字用于“老之年”这个语境,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原平曾在雇主招待他吃饭时,他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这一细节说明他孝顺。‎ B. 郭原平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这都说明他仗义助人。‎ C. 郭原平为人宽厚,不计私利。他曾到集市上卖东西,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D. 太守蔡兴宗之所以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或许和郭原平拒绝接受前任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这一行为有关。‎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2)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 30 -‎ ‎【答案】15. C 16. B 17. D ‎ ‎18. (1)他生性孝顺,侍养父母必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2)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逃跑时掉进了水沟。‎ 语段中,“湿”是指“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与前句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种少竹”的地点是“宅上”,因此,“宅上”与前句要断开,与下句相连。排除B项。‎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服除”解说有误,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服除,指去除孝服,指守丧期满。‎ 故选B。‎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或许和郭原平拒绝接受前任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这一行为有关”分析错误,太守蔡兴宗之所以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是因为他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很钦佩,感到惊异。与“郭原平拒绝接受前任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没有关系。‎ 故选D。‎ ‎【18题详解】‎ - 30 -‎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禀,生性,秉性;养亲,侍奉父母;佣,作佣工。‎ ‎(2)愍,怜惜;下,放水;与,给。‎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 30 -‎ 郭原平,字长泰。他生性孝顺,侍养父母必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父亲死了以后,自己建起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每到了祭祀的日子,在这几天中,哀伤,思念父亲,不喝粥。等到丧期结束以后,自己不再吃鱼肉。到母亲面前,给她看有吃的,独自在房间里时,从没有偷偷品尝过。这样一直到母亲死了,三十多年了。高阳的许瑶之居住在永兴,不做郡安县丞回到了家乡,赠送给郭原平一斤棉花。郭原平不肯接受,送过来又送回去,前后有几十次。于是许瑶之亲自前往,说:“今年特别寒冷,建安棉不错,用这个来尊奉家里人吧”,郭原平才拜谢接受。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逃跑时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又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以使运瓜的船能通行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借助他人的力量。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接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有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三、默写填空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揭示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悲剧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叹惋以及寓含诗人壮志难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 ‎(4)《旅夜书怀》中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女娲炼石补天出,石破天惊逗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 - 30 -‎ ‎(6)《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8)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幕遮》)‎ ‎(9)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 ‎(10)战土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燕歌行》)‎ ‎(11)《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汉皇重色思倾国 (2). 御宇多年求不得 (3). 出师未捷身先死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江天一色无纤尘 (6). 皎皎空中孤月轮 (7). 飘飘何所似 (8). 天地一沙鸥 (9). 梦入神山教神妪 (10). 老鱼跳波瘦蛟舞 (1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3). 有如此之势 (14).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5). 五月渔郎相忆否 (16). 小楫轻舟 (17). 梦入芙蓉浦 (18). 钟鼓馔玉不足贵 (19). 惟有饮者留其名 (20). 美人帐下犹歌舞 (21).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22).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3). 岂独伶人也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有理解性情境默写,也有上下句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御、鉴、馔、溺、伶。‎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文后问题。‎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宋】辛弃疾 - 30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名大虬,当时的文士,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20.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B. “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白发欺人故故生”之意,抒发岁月流逝的愁思与功业无成的抑郁。‎ C. “斫去桂婆娑”一句想象月宫中的婆娑桂影。“桂婆娑”暗指笼罩百姓的黑暗势力,它或许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或许也指金人的势力。‎ D. 这首小令造语新奇,意境奇妙,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清新直白,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1. 你认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有几层含义?请分析。‎ ‎【答案】20. D 21. ①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②表达了词人恢复祖国山河的远大理想;③表达了词人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清新直白”分析错误,这首词通过古代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含蓄曲折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语言有用典,有想象,含蓄蕴藉。‎ 故选D。‎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对重要诗句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诗和主旨。‎ - 30 -‎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词人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词中包含了词人赶走入侵之敌,恢复祖国山河的远大理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他要“斫去桂婆娑”,抒写了作者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和豪情壮志。‎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词赏析:‎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 30 -‎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夜 ‎[唐]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①作者离家欲为平叛效力,但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此诗作于长安期间。②虚幌:指透光的窗帘或帷幔。‎ ‎22.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庭地白”描写了月光朗照庭院、地上铺着一层霜雪的景象,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B.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采用从对方设想的写法,不直接写自己而从妻子方面落笔,巧妙地抒发了感情。‎ C.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直接抒情,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将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D.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泪。‎ ‎23. 请简述两首诗各借“望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22. A 23.‎ - 30 -‎ ‎ 《十五夜望月》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望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月夜》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描写了月光朗照庭院、地上铺着一层霜雪的景象”分析错误,此处写月光皎洁,照到庭院,好像给庭院铺上一层霜雪,并非真的有霜雪。‎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十五夜望月》,诗人通过“望月”,表达了诗人思人怀远的情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何时”二字,表达作者对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的愿望。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 30 -‎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十五夜望月(王建)》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 30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作者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月夜(杜甫)》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 30 -‎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五、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19年十大流行语:①文明互鉴;②区块链;③硬核;④融梗;⑤××千万条,××第一条;⑥柠檬精;⑦996;③我太难/南了;②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⑩霸凌主义。‎ 有人说,这十大流行语,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生动地反映了自己2019年的生活;有人说,还有一些词,也能鲜活地反映2019年的时代特征,比如“打卡”“快闪”“逆生长”“脱粉”等,但没有入选;有人说,这十大流行语,自己一个都不熟悉,感觉2019年白活了;还有人说,虽然自己2019年的生活和这些流行语相去甚远,但也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假如你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我与2019年流行语”主题讨论会,你会在会上说些什么?请写一篇该讨论会发言稿,题目自拟,字数800以上。‎ ‎【答案】【例文】‎ - 30 -‎ 从流行语看中国 各位同学:‎ 大家好!‎ 在今天举行的“我与2019年流行语”主题讨论会上,我的发言题目是“从流行语看中国”。‎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日亦强大,世界为之震惊。中国的最美教师,司机,路人等等的。这些传递正能量的人在社会上也涌动起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稳定。‎ 最近的社会上流行起最美的××称号。最美司机刘某正常的开的公交车。突然,一块黑色不明物体穿过玻璃。击撞在了他的腹上,他强忍着痛苦,把车驶到了安全的路口,在那一刻,为了乘客们的生命。把工作坚持到了最后一口气。它的高度责任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让人无法。我不伤人泪下最美教师张丽莉对自己的学生如今生。孩子一般有一次他送孩子们过马路,一名精神。我状态不好的人开车撞上他跟他的学生。张丽莉见状忙推开学生,而自己的腿被车压了过去。但事后她说自己的腿虽然没有了。但是他的学生安然无恙。自己也就放心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无比钦佩,同时也向这个社会传播的正能量!‎ 个人的最美,同样带来了社会的最美在厦门海。海昌市车发生了一君交通事故,一辆大货车。像一辆摩托车相撞,导致摩托车上的一对夫妇当成死亡。哦,女子已怀胎十月,女子将即将被送往医院,腹中的宝宝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奇迹宝宝的不幸遭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建立起了红十字会为宝宝。进行了募捐广大热心人士纷纷前来献爱心献温暖。社会上涌现者心中的爱的纽带联系着社会,让中国这个大社会,无不充满着正能量。‎ 中国的最美××的这个,传播正能量的流行语,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虽然社会上在道德缺失的事件时有时发生,甚至遇见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了一种全民纠结的问题时。正能量的传播,像是一股清流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唤醒了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勇气。‎ 正能量对于个人来说有证分鼓舞人心的作用,对于社会来说,有稳定秩序的作用,对于国家来说,有提高综合国力的作用,传播正能量。对我们立志国家都有积极向上的影响,最美人物的正能量传递给会引发人们的共鸣,会在社会上更好地得的发挥。‎ 从流行语看到的中国是用正能量来传播和发扬真善美的,因此我们要流行传播正能量,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中。‎ 谢谢大家!‎ ‎【解析】‎ - 30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注重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社会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考试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本道题目提供了十几个流行词,要求考生透过这些流行词来看待发展中的中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这些流行词来源于社会生活,贴近社会生活,考生既可以跨年度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介绍中国的变迁或社会的转型,也可以就某一年中出现的关键词来谈中国的发展,还可以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谈谈大众社会心理正能量的凝聚和扩大……总之,这个题目写作空间很大,为考生在立意与选材上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但是对考生的认识深度也提出更高要求,而且所选关键词一定要有所关联,不能孤立行文。‎ 参考立意: ‎ ‎(1)流行语反映出社会时代的变迁。 ‎ ‎(2)流行语体现新时代中国面貌。 ‎ ‎(3)别太把流行语当真。 ‎ ‎(4)透过流行语的现状看本质。‎ 参考素材:‎ 一、文明互鉴 互鉴,即相互借鉴;文明互鉴,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借鉴。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五年来,习主席在一系列重大场合阐述“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2019年5月15日,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引起全球共鸣。“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互鉴”已成为全球“热词”,在国际、国内媒体上广为传播。‎ 二、区块链 - 30 -‎ 区块链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机制,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2019年1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9年10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已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 三、硬核 硬核,译自英语“hardcore”,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如“硬核游戏”(hardcore game)即指玩起来非常有难度的游戏。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人生”等等。今年年初,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引发了一场对“硬核科幻”的讨论,“硬核”的热度进一步增高。‎ 四、融梗 梗,来源于“哏”,本指艺术作品中的笑点,也指故事的情节、片段及创意等。融梗,即把别人精彩的创意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近年来,因多部文艺作品涉嫌“抄袭”,网络上出现过好几次针对“融梗”定性的集体讨论。但到底是“合理借鉴”还是“违法抄袭”,二者的“边界”到底在哪,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今年10月底,热播影片《少年的你》的原小说被爆料“融梗”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多部作品,网友议论纷纷。易中天在微博上发文点评,认为“除非极个别的天才,很少有作家能够做到绝不借鉴,关键在于是笨拙地模仿甚至直接抄袭,还是创造性地用人如己”。“融梗”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五、××千万条,××第一条 ‎2019年春节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受到普遍好评,国内外影迷纷纷叫好。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行车安全提示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一下流传开来。这句“安全守则”并不合辙押韵,读起来甚至还有点拗口;但贴近现实,能唤起人们的安全意识,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共鸣。随后,使用范围扩大,衍生出了新的造句格式“××千万条,××第一条”,如“健康千万条,睡眠第一条”“护肤千万条,科学第一条”“祝福千万条,健康第一条”等等。此格式同样在社会上广为传播。‎ 六、柠檬精 - 30 -‎ 柠檬精的字面意思是“柠檬成精”。柠檬味酸,与嫉妒他人时“心中酸溜溜”的感觉相合。因此“柠檬精”最初用在他人身上,是用来嘲讽他人的,其含义与“嫉妒”类似。近来,它的贬义色彩在不断淡化,有时也用在自己身上,即用于自嘲,表达对他人或外貌或才华,或物质条件或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羡慕。“我柠檬精了”就相当于“我羡慕了”。有时也说成“我柠檬了”,或“我酸了”,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还出现了“酸甜柠檬精”的说法,多用来形容被别人的浪漫爱情甜到又不禁产生羡慕的“酸”意的复杂心情。‎ 七、996‎ ‎“996”指一种工作制度: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种工作制度常出现在互联网等高科技公司。2019年3月,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们在网络上公开抵制“996”工作制。2019年4月12日,阿里巴巴的官方微博发布了马云的一段发言,马云称“996”是修来的福报,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弹。当天下午,马云立即回应,称“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996”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招致了社会各界的批评。‎ 八、我太难/南了 ‎“我太难了”出自“快手”视频网站上的一个“土味视频”。视频配了一曲忧伤的音乐,主播眉头紧锁,眼神空洞,一边说着“我太难了,老铁,最近压力很大”,一边欲哭无泪地用双手紧紧扶住额头。该视频发布后,“我太难了”立即引爆网络。随后,网络上还出现了以“我太难了”为主题的表情包,为了好玩有趣,用麻将牌中的“南风”代“难”。也有人据此把话说成“我太南了”。“我太难/南了”的流行,是普通网民希望释放生活压力的心理表现。‎ 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出自2019年暑期热播的综艺节目《中餐厅》第三季的嘉宾黄晓明之口。在节目中,作为“店长”的黄晓明以自我为中心,在有关餐厅菜式、采购等事情上,常常不顾及其他人的意见,将盲目自信及独断专行表现得淋漓尽致。黄晓明在节目中的“经典”台词“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事不需要讨论”“听我的,我说了算”等等,迅即在网上流传开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霸道、蛮横人格的嘲笑和反感。‎ 十、霸凌主义 霸凌,音译自英语“bully - 30 -‎ ‎”,指横行霸道、恃强凌弱。霸凌主义,指用“霸凌”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丝毫不顾及国际关系准则,丝毫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合理要求,频繁挥舞制裁和关税大棒,动辄施压别国,粗暴干涉他国事务。并且连伪装和说辞也不要了,赤裸裸地宣称“美国优先”,要全世界维护美国的利益,为美国买单,给美国让利。一意孤行,屡屡挑起事端,并“诚实”地承认军队滞留中东是为了石油。“霸凌主义”是一个国际热词,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美国的霸凌主义思维和行径,给全球带来巨大危害。‎ 行文结构:‎ 本题要求写发言稿,写作时要注意文体上要符合发言稿的格式,如开头要有称呼,结束要有结束语。同时,既然是发言稿,那么作者的身份是明确的,读者对象的明确的。因为是考试作文,也必须给文章拟一个标题。在正文部分,要写成议论文,谈“我与2019年流行语”。论证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本文以“最美”为核心,以最美司机、最美老师等为例,论述“最美”传递的社会正能量,首尾呼应,思路清晰。‎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 30 -‎ ‎ ‎ - 3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