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9赏析探究题__盯准方向巧抓落实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9赏析探究题__盯准方向巧抓落实课件

题型突破 9  赏析探究题 —— 盯准方向, 巧抓落实 基础 · 知识回扣 类型 解题策略 探究人物形象 ① 通过描写手段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等。 ② 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分析。 ③ 通过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分析。 探究情节 结尾 小说的结尾是否合理:从前面的情节 ( 包括标题 ) 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探究结构安排目的 小说中某处文字是否多余:这可以从文字上下是否串联合理、情节完整与情节不完整的不同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性格显得复杂还是单纯、主题是直接揭示好还是含蓄蕴藉好、对典型环境营造的效果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中某段 ( 句 ) 文字 ( 主要是插叙、倒叙、重复 ) 的作用:可以从对上文的解释、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等角度分析。 探究环境描写 ① 环境描写的特点。如散文化小说的情调等。 ② 环境描写的必要性。可从环境描写的象征性、线索作用、对人物的表现作用、对主题的揭示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探究标题 小说标题的含义: ① 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② 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③ 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小说标题的用意: ①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 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③ 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④ 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标题是否可以替换: ① 这个题目的优点 ( 是否有助于突出 ×× 形象、主题,是不是文章的线索或能否起到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的作用 ) 。 ② 替代的题目有 ×× 缺点。 思想主题探究 启示类 从小说相对应的人物如孩子、学生、父母、老师等,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道德的沦丧等不同角度切入。 人物体现的思想类 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境界及为人处世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主旨类 从不同人物的表现、不同主题词的阐释、不同层面 ( 现实、历史、哲理 ) 的深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主旨辨别类 从文本对某个主题的呈现、现实生活对某个主题的呼吁等角度来分析。 谈谈看法类 从文字本身的内涵、与现实的关联、与自我的关联等角度分析。 探究题答题模式 观点 ( 我认为 …… / 我赞成 …… ) +原因 ( 阐述理由,可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展开 ) +总结 ( 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 。 (2019· 浙江卷节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呼兰河传 ( 节选 )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学情 · 准确诊断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 “ 粘糕 ”“ 粘糕 ” 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 要吃一片吗? ”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待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 “ 磨房里外 ” 还是 “ 冯歪嘴子 ”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准审题 ] [ 答题精准指导 ] 审题 定向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标题,实际上是要求回答出所选标题的作用,进而明确文本的主题。本题不管是选 “ 磨房里外 ” 还是 “ 冯歪嘴子 ” 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 思路 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 ( 表层含义 ) 和在文中的含义 (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 ,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 满分解构 ] 选题 选 “ 磨房里外 ” 。 选 “ 冯歪嘴子 ” 。 思考角度 以物为题, “ 磨房里外 ” 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要考虑其对展开故事情节、营造环境、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以人为题, “ 冯歪嘴子 ” 是本文的主人公,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展开、突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相应信息分析 ① 交代文章发生的背景:第 2 节,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② 构建故事情节:小说通过 “ 磨房里外 ” 来串联起故事情节。 ③“ 里外 ” 的深层含义: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朋友间友好相处。 ① 塑造人物形象: “ 冯歪嘴子 ” 是本文的主人公,突出了人物形象。 ② 推动故事情节: “ 冯歪嘴子 ” 是核心人物,小说围绕着他牵连出其他人物,有效的链接了其他人物。 ③ 文章主旨方面:文章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表达对下层劳动者的亲善与同情。 答案  (1) 选 “ 磨房里外 ” 。 理由: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② 小说通过 “ 磨房里外 ” 来架构故事情节。 ③ 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 “ 我 ” 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2) 选 “ 冯歪嘴子 ” 。 理由: ① 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② 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③ 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 一 ] 表达技巧类题目 ( 一 ) 准审题 —— 思考方向不跑偏 [ 题型解题思路 ] 项目 历年设问方式 常见设问 (1) (2014· 全国卷 Ⅰ )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 (2015· 全国卷 Ⅰ )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 (2018· 全国卷 Ⅰ )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2018· 全国卷 Ⅱ )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5) (2019· 全国卷 Ⅰ ) 《 理水 》 是鲁迅小说集 《 故事新编 》 中的一篇,请从 “ 故事 ” 与 “ 新编 ” 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审题定向 (1) 题干中有 “ 写法 ”“ 效果 ”“ 好处 ”“ 手法 ” 等字样; (2) 题干还有 “ 分析 ”“ 谈谈你的看法 ”“ 简析 ” 等暗示。 ( 二 ) 析典例 —— 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 (2018· 全国卷 Ⅰ )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 答案 ① 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 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 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 三 ) 记通法 —— 答题模式照此办 小说艺术特色类探究题的探究点往往不局限在艺术手法的某一方面,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谋篇布局的艺术,而是将目光放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小说写作技巧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艺术特色的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的意图或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1. 因为艺术特色类探究题以 “ 艺术技巧 ” 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考查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 ①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 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②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巧合等 ) ?在塑造形象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③ 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④ 结构方式 ( 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 是怎样的? ⑤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 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用词丰富而多样 ) ? 2. 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结合起来,从 “ 特色 ” 与 “ 效果 ” 两方面组织答案。 答题模板 ① 该部分这样安排是 …… ( 观点 ) ; ② 从人物的故事看,在此处这样安排 ( 结合小说情节 ) ,更表现出人物的 …… ; ③ 这部分在语言上 …… ( 技巧、修辞、语言风格等 ) ; ④ 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 …… ( 侧重结构 ) 作用; ⑤ 在深化文章主题上,更深刻地揭示了 …… ( 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性格形成等 ) ,在当今社会仍有 …… ( 结合现实 ) 意义。 [ 二 ] 标题意蕴类题目 ( 一 ) 准审题 —— 思考方向不跑偏 项目 历年设问方式 常见设问 (1) “××” 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 如何理解小说标题 “××” 的含义? (3) 小说题目 “××” 有多重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审题定向 (1) 题干中一般有 “ 题目 ”“ 标题 ”“ 为题 ” 等字样; (2) 题干中有 “ 含义 ”“ 寓意 ” 等字样。 ( 二 ) 析典例 —— 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 (2016· 全国卷 Ⅰ ) 小说以 “ 锄 ” 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 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 标题所用表达技巧 ) ② 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 标题表层含义 ) ③ 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 标题深层含义 ) ④ 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 标题深层含义 ) ( 三 ) 记通法 —— 答题模式照此办 标题意蕴题解题三步骤 [ 三 ] 标题作用类题目 ( 一 ) 准审题 —— 思考方向不跑偏 项目 历年设问方式 常见 设问 (1) “××” 题目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2)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 “ ××” 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3) 有人建议把题目 “ XX ” 改为 “ YY ” ,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4) (2019· 浙江卷 )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 “ 磨房里外 ” 还是 “ 冯歪嘴子 ” ?为什么? 审题 定向 (1) 题干中一般有 “ 题目 ”“ 标题 ”“ 为题 ” 等字样; (2) 题干中有 “ 好处 ”“ 妙处 ” 等字样; (3) 题干中有 “ 谈谈你的看法 ( 观点、理由 ) ” 等字样。 ( 二 ) 析典例 —— 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 (2016· 全国卷 Ⅱ )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 “ 战争 ” 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参 考 答 案 观点一:合适。 ① 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 ( 从自身表达特点角度 ) ② 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 ( 从环境角度 ) ③ 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 “ 失望 ” 与反思。 ( 从主题角度 ) 观点二:不合适。 ① 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 ( 从自身表达特点角度 ) ② 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 ( 从主题角度 ) ③ 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 从情节角度 ) ( 三 ) 记通法 —— 答题模式照此办 标题作用探究题的 6 个思考角度 1. 环境角度 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 情节角度 ① 设置悬念, ② 贯串始终,是行文的线索, ③ 推动 ( 暗示 ) 情节发展, ④ 情节呼应 3. 形象角度 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 主题角度 寄托情感,突出 ( 揭示 ) 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 自身表达特点角度 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 读者角度 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四 ] 主旨意图题 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 一 ) 准审题 —— 思考方向不跑偏 项目 历年设问方式 常见 设问 (1) (2019· 江苏卷 )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 “ 表妹 ” 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 (2018· 江苏卷 )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 探究 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 情感态度 。 ( 《 小哥儿俩 》 ) (3) (2014· 重庆卷 ) 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 态度 ,请予 评价 ;作者这样写的 意图 是什么,请予 探讨 。 ( 《 东坛井的陈皮匠 》 ) (4) (2014· 浙江卷 ) 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分析 作品 主旨 。 ( 《 走眼 》 ) 审题 定向 题干中往往有 “ 分析 ”“ 评价 ”“ 探讨 ”“ 看待 ”“ 谈谈 ” 等作答动词和 “ 主旨 ”“ 意图 ”“ 意蕴 ”“ 情感 ”“ 态度 ” 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 二 ) 析典例 —— 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 (2019· 江苏卷 )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 “ 表妹 ” 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赞扬了劳动之美; (2) 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 (3) 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 (4) 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 三 ) 记通法 —— 答题模式照此办 落实 “ 5 抓 ” ,解答小说主旨题 角度 内容阐释 1. 抓标题 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2. 抓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3. 抓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 “ 主题性人物 ” ,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 4. 抓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具体需要 “ 一分一抓 ” : ① 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② 抓背景介绍。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从而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5. 抓作者思想倾向 具体就是: ① 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 ( 或它们 ) 的情感态度; ② 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 吕啸天 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 对点规范训练 ] 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 “ 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 ” 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 “ 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 能吃的饭,怎能倒掉? ” 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 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 ” 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大师手里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 “ 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此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菜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只空钵里。 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说道: “ 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 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 “ 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 “ 不,不会的。 ” 了容道: “ 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 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与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菜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 ” 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 “ 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一粥一饭。 ” 了同一夜之间开悟,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北山周边居民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很是惊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一年之后,北山周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 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 “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 ( 选自 《 小小说月刊 》 ,有删改 ) 1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应,在结构上暗联。 B .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 C .小说末段运用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 .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 解析  “ 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 ” 错,小说主题应是做人要惜福。 答案  D 2 .文章多次写云源大师 “ 一脸威严 ” ,最后说他 “ 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 ” ,云源大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云源大师 “ 一脸威严 ” ,这是运用神态描写对云源大师进行刻画。这样 “ 威严 ” 的神情符合大师作为寺院住持的身份,而且让弟子了同内心产生敬畏之情。大师因为弟子了同羞愧难当、知错能改而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有了回报而高兴,因此他 “ 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 ” 。 答案  ① 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了云源大师 “ 威严 ” 的特点,符合寺院住持身份; ②“ 威严 ” 也是作为徒弟的不同的内心感受与敬畏的表现。 ③“ 有了笑容 ” 是因为了同羞愧难当、知错能改,云源大师的良苦用心终于有了回报,感到欣慰。 ★ 3. ( 探究标题意蕴 )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 “ 一粒剩饭的佛缘 ” 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选准探究的角度。如:从小说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探究。然后,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挖掘,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如,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探究,题目 “ 一粒剩饭的佛缘 ” 中, “ 一粒剩饭 ” 的深意是 “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 ” 。 “ 佛缘 ” 是 “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 。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人要学会感恩。 答案  ① 从小说情节来看,小说以剩饭为线索,贯穿全文,演绎出两位出家人的生活故事。两人都因家庭变故,出家为僧,历经磨难,悟道明理,终得佛法。两人既自度,又度人,都是与佛有缘之人。 ② 从艺术手法上看,以小见大。 “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 ” ,意含 “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 ,一粒小小的米,其中的功德、福报和须弥山一样深远高大。在佛法看来,世间大的不一定大,小的也不一定小,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③ 从主旨上看,深化了小说主题。 “ 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 懂福、惜福才会有福,对细微之物不可轻易糟蹋,并且要以感恩、惜福的心来领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