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考点链接六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考点链接六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4

1 考点链接(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时限:50 分钟 作业满分:1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其实是由其本身的特质决定的。阳明心学本身就是自由活泼、 积极主动的,极具创造性。 阳明心学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阳明心学告诉我 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是有良知的,人应该不断地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 起人的精神生命。“致良知”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王阳明告诉了我们一条道德人 格的上升通道,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还要照亮他 人。人不应该向下沉沦,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这一点, 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 理危机。 王阳明对自然万物,包括草木、鸟兽、山水、瓦石等,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扬了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在他看 来,不仅仅是动植物等自然之物,甚至人造之物(如瓦),因其源于自然,又是人生存的不可 或缺的物品,也都有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都要顾惜。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整体,虽然人 类必须取用动植物,但动植物仍有自身的价值,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王阳明的“致 良知”,就是以“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 大众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认可书本上、讲堂上的道理,但离开书本和讲堂后却难以躬 行践履。“知行合一”其实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来的。做不到是因为还没能理会得透,理会 透了自然做得到。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 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 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 气。 王阳明的亲身经历也提醒我们,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社会风气不好,首先在于官 德不好。阳明在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特别强调在明明德 的基础上亲民。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要修身以德, 以仁德为核心价值,引领和实现政治的正义。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 政府事业上的直接运用。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进一步说,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 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阳明以高超的政 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 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化解社会矛盾、转变政府职能等均有一 2 定的借鉴意义。 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四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心 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慢慢体味,躬身实践。 (摘编自郭齐勇《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C ) A.阳明心学本身的自由活泼、积极主动、极具创造性等特质,决定其当代意义。 B.阳明心学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认为良知是心与知行的本体,人应该“致良知”。 C.王阳明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人类不应剥夺。 D.王阳明针对大众普遍存在的对道理难以躬行践履的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 点。 解析:“人类不应剥夺”夸大其词,原文是“在他看来,不仅仅是动植物……都要顾 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从多个方面具体阐述了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 B.关于“致良知”,文章既分析了它对于提升道德人格的作用,也指出了它在应对自 然万物方面的作用。 C.文章不仅阐述了王阳明的为政之道,还具体分析了其对于今天社会治理所具有的借 鉴意义。 D.文章认为继承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重在发掘阳明心学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 现实意义。 解析:“具体分析”不正确,文章第五段只是提到“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化解社 会矛盾、转变政府职能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未做具体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实践阳明心学,不仅可以防止人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还可以拯救当下 的社会危机。 B.王阳明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主张把仁爱之心扩展到天地万物,体现了 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 C.王阳明认为,将道理“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这一点使今人有勇气实践道德、完 善自我。 D.王阳明不仅深谙为政之道,还具有政治实践能力,他能够把难治之地治理好,使百 姓安乐,共同富裕。 解析:A 项,“还可以拯救当下的社会危机”表述不准确,原文为“拯救当下的生态危 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C 项,原文中的“这一点”并非指“将道理‘理会透了自 3 然做得到’”,而是指“要在日用伦常之间……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D 项,“使 百姓安乐,共同富裕”有误,原文为“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 说的是百姓不害怕政府,辖区内很安宁,且并未提及“共同富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所谓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汇集了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文学总集。科名累世的 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集整理成集以彰显荣耀,还可“用诏后人”,起到示范、 教育的功用;有的家族整理家集不限于采选诗文,而是将一族的文学及学术成果辑为丛书, 内容丰赡,更能体现家族积淀;有的则在家集中专收某一特定文体,这种集中性地创作与搜 集,突出了家族的诗文创作理念。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家集的文献材料虽是采于家族历代成员,但要纂成一集,自然要有一人或几人来谋定体 例。因此,家集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结晶,但同时也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正是在家 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家集才表现出如此的多样性。 清代家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对于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 值。清代家集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据统计,江浙两省仅占省数的 10%,但家集数量已超全 国的半数。在同一区域内,“声气相求”,家族之间或仿效,或竞争,很容易就形成了某种 风气,这或许还能反映出家集的编纂与清代文学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联。家集并 非“仅一个家族可见的朋友圈”,家族与地方风气、地域流派有频繁的互动。同一地域流派 (如桐城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的家族之间相互仿效、唱和、题跋,形成超越姻亲谱系 的地缘与血缘、学缘交融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影响到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创作与传承。 故而在文学研究价值外,家集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的“战 争与和平”,还可以揭示在此背景之下家族成员是如何推进文学的传承的。 家集中所描绘的家族生活图景,如“青灯伴子”“闺中唱和”“儿侄夜读”“兄弟酬 唱”“卷轴自娱”等,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为家族文学的一脉相承而感动。 就目前可得见的家集刻本而言,以道光至光绪年间数量为丰,尤以光绪朝为最,这并非 说明战乱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后人们对家族文学传承的断裂产生了深 深的忧患意识,因此大家纷纷搜集残稿、整理家集,以盼能保存旧籍、继往开来,将书香风 雅传承下去。 (摘编自杨珂《清代家集与家族文学传承》)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虽然家集收录的是一个家族的文献,但文献材料源自家族历代成员,内容丰富,使 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B.家集受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最主要的是受整理者个人意志的影响。 C.江浙地区家集数量多,跟家族之间的仿效、竞争有关,这也反映了当时当地文风之 盛。 4 D.家集中一些诸如“青灯伴子”等温馨、和谐的家族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 解析:A 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 变得多样”。B 项,“最主要的是受整理者个人意志的影响”于文无据。D 项,“表达了对 和平的追求”无中生有。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文章对清代家集的多样性、地域特征、描绘内容及繁荣原因等依次展开了论述。 B.文章举江浙两省家集数量超全国半数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清代家集的分布特点。 C.在论述家集具有史料价值时,文章列举了桐城派等同一地域流派间互动的事例。 D.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家集数量较多,证明战乱是影响家集数量的最重要原因。 解析:“证明战乱是影响家集数量的最重要原因”说法错误。原文是“这并非说明战乱 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忧患意识”。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科名累世的家族,其家集的功名目的明显,且其家集在诗文方面会弱于其他家族的 家集。 B.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的频繁互动,会对家族文学传承与地域文学的创作与传承 产生影响。 C.文学、教育价值是编撰家集最初的用意,但因为家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特 征,所以也具有了史料价值。 D.和平时期,虽然没有文化传承断裂的忧患意识,但传承书香风雅依然推动着家集的 编撰。 解析:“且其家集在诗文方面会弱于其他家庭的家集”于文无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