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30页)
《 大学 》 :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纲领。 (格:推究,探察;物:事物;致:获得;知:知识。) “格物致知”: 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 丁肇中 1. 能听懂作者演讲的内容, 理解 “格物致知”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 能够理清作者演讲思路 2. 学习 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 培养 “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难点) (重点) (重点、难点)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 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是丁肇中于 1991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 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 说理演讲词 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的、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 丁 肇 中 一 读一读字音 zhào 学 识 博闻强 识 shí zhì páng huáng ( ) xiù ( ) 手旁观 不知 所 cuò ( ) 二 写一写字形 彷徨 袖 措 三 记一记词义 1 .荣幸: 2 .授予: 3 .领悟: 4 . 清谈 : 光荣而幸运。 给予 ( 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 。 领会;理解。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 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 5 . 袖手旁观 :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例句: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我们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主动上前 帮忙,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6 . 不知所措 :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例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公开了许多先进装备,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力量,美日有些不知所措。 7 . 彷徨 : 8 .激变: 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急剧变化。 彷徨、徘徊辨析 两词都有“犹疑不决”的意思。“彷徨” 一般指不知 怎么做,如:面对雪灾,我们必须积极抗灾减灾,彷徨只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灾难。“徘徊”一般指在几个 ( 目标 ) 之间 难以抉择 ,还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 来回波动 、起伏。如:我徘徊在就业与升学的路口,不知如何选择。 导思 1. 整篇演讲作者想要讲什么? 听得懂 导思 3. 作者的演讲思路能理清吗?作者是怎样证明他所讲的观点? 有启发 关键词 格物致知 与 科学知识 听明白 导思 2. “ 格物致知 ” 是什么意思?与作者所讲的内容有何联系? 能分析 导思 4. “ 格物致知 ” 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听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导思 1. 整篇演讲作者想要讲什么?一句话概括。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认为:要用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或者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求知)。 传统教育所说的 “ 格物致知 ” 意思是通过探察事物获得知识。但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并没有真正地重视 “ 格物致知 ” 。 作者认为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地探察,也就是 “ 实验 ” ,而 “ 格物 ” 就是 “ 实验 ” 。因此,科学知识必须以实验方法得到。所以,作者认为: “ 中国中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 导思 2. “ 格物致知 ” 是什么意思?这和作者演讲内容的联系? 导思 3. 作者的演讲思路能理清吗?作者是怎样证明他所讲的观点? 思路就是文章层次,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后讲什么,要符合逻辑。 思路层次: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 、传统教育的 “ 格物致知 ” 是现代学术的基础 --- 实验和探察 2 、用王阳明的反面事例说明传统教育并非真正的 “ 格物致知 ” ; 3 、以 竹子为例 证明新知识不是通过自我检讨或清谈得到的,而要积极而有计划的探察;又以 自己为例 证明只是重视理论埋头读书而轻视实践,在做实际研究时就会不知所措。从而证明实验精神对于科学的重要性。 ( 1 ) ( 2---12 ) ( 13 ) ( 2 ) ( 3-5 ) ( 6-12 ) 强调:真正的格物致知应该两个方面的意义: 1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 --- 致知必须格物。 2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袖手旁观 --- 格物的过程要发挥能动性 研究学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都离不开真正的 “ 格物致知 ” 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培养 “ 实验 ” 精神。 (委婉的照应题目 -- - 应有 “ 格物致知的精神 ” 这一中心论点 ) 导思 4. 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首先,学习自然科学必须从探索(实验)开始;第二,在探索(实验)时必须有想象力(勇于创新)、有计划、不消极(要主动)。 学习要动脑、 动口、动手。把学习求知变成一个主动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甚至被强迫接受。 做学习的挖掘机而非口袋 ! 1. 第八 段举竹子的例子有何作用? 【 答案 】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重点品析 6-13 段 2. 第 12 段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 3. 传统的“格物致知”与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有区别吗? 【 答案 】 《 大学 》 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 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4. 结合全文你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 答案 】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①):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弊端(② ~ ⑤ ) 实验精神重要性(⑥ ~ ⑫ ) 解决问题( ⑬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② ~ ⑫) 论题 论证 结论 本文 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1 .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文中引用 《 大学 》 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②举例 论证 。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③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 2 .通俗易懂、事例生动。 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同学们:这些图片展示的是由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 ——L3 实验室实验验图景。看了这些图片,希望同学们增强信心,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的实验精神,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业 1 :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作业 2 : 完成 《 点训 》 上的习题 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