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考(11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考(11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佳一中高三学年第四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 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 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 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内容具体,并且“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有利于地方稳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促进社会生活规范统一,可知C项正确。儒家思想诞生是在春秋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走向一致,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地缘政治,大一统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 ‎2.汉武帝令诸侯王得“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并隶属汉郡;又令仕于诸王者地位低于中央所任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禁止士人和诸侯王交游。汉武帝此举旨在:‎ A. 强化地方行政监察 B. 大力限制外朝权力 C. 不拘一格笼络人才 D. 多管齐下维护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通过多种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 28 -‎ 汉武帝时期设中朝限制外朝权力,与材料强调多管齐下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但不是不拘一格笼络人才,且与信息无关,排除C项。‎ ‎3.关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其目的是抑制资本主义萌芽 B. 适应了中国的发展趋势 C. 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造成了中国商业发展落后 ‎【答案】C ‎【解析】‎ 重农抑商含义是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发展,社会对于商人进行打压,导致社会对商人的歧视,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商业,固化了农民的阶层,故C项正确;A不是主要目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该政策后期不利于社会发展,故B错误;古代虽然实行重农抑商,但古代商业发展依然繁荣,故D错误。‎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4.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 B. 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 C. 加强道德教化以实现治国安民 D. 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最初周礼只施行于贵族阶层,而孔子将礼乐文化传播到各个阶层,主张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故C项正确;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都不是实行礼制的主要目的,故B和D项错误。‎ ‎5.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这说明该时期 A. 道德认同意识增强 B. 富有人文精神 - 28 -‎ C. 现实功利思想浓厚 D. 摆脱宗教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体现了人的重要价值,富有人文精神,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并非道德认同意识,也没有体现现实功利思想和摆脱宗教束缚,排除ACD项。故选B。‎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引用的古典名句最有可能出自 A. 《论语》 B. 《孟子》 C. 《老子》 D. 《墨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古典名句具有明显的辩证法思想,符合《老子》的思想特征,选项C正确;《论语》、《孟子》、《墨子》均未有辩证法思想,排除A、B、D。‎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引用的古典名句中看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由此解答即可。‎ ‎7.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 A. 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B. 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C.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D. 始终坚持外儒内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C统治思想发生变化说法错误。B儒法价值趋向融合材料没有体现。A根据材料"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D项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的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根据材料"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可知这反映了秦朝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 28 -‎ ‎8.韩愈《原道》中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作者旨在 A. 倡导工商皆本 B. 维护等级秩序 C. 主张民本主义 D. 抨击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中对于君臣和民的规范以及各司其职规定比较明确,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特点,故B正确;工商皆本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民本思想和君主专制的批判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和D错误。‎ ‎【详解】‎ ‎9.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他极力排斥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崇尚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录取了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这次考试 A. 确立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B. 影响了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走向 C. 体现了北宋重文的基本国策 D. 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现实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欧阳修主持注重“古文”考试的内容和风格,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影响了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故B正确;A是南宋以后;科举考试并不能左右北宋国策,C错误;文学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故D错误。‎ ‎10.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逐为“仿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理学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A.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 后世学者对理学的发展完善 C. 理学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 - 28 -‎ D. 商品经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程朱理学之所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原因在于其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选项A正确;选项B、C并未站在统治者立场去看待政府行为,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1.《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 A. 知行合一 B. 致良知 C. 人悦易从 D. 随材适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人的所得所悟依据各人的本性,因此要因材施教。故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应是随材适性,故D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致良知是指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指依据王阳明随材适性的施教原则达成的结果,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使人各求本性”“则因方设教”结合所学阳明心学即可得出答案。‎ ‎12.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A. 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B. 崇尚“天人合一”‎ C. 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D. 主张“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 - 28 -‎ 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反映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儒学得到广泛传播,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强调儒学教化与国家统一,没有反映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权神授思想,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角度出发,抓住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的关系,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D项错误。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纲五常 ‎14.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A.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 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 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 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答案】C ‎【解析】‎ - 28 -‎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求实的批判精神,C正确。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排除。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仍然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B排除材料与陆王心学无关,D排除。‎ ‎15.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由此可见,徐光启 A. 弘扬了以农立国的治国传统 B. 有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技术 C.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 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农业生产从犁耕、下种到施肥等流程,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说明徐光启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没有体现徐光启弘扬了以农业立国的传统,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棉花种植技术,但没有体现推广了棉花种植技术,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棉花种植技术,但不能改变传统农业种植结构,故C选项错误。‎ ‎16.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A ‎【解析】‎ 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 - 28 -‎ ‎17.明清江南市镇,直到1909年以前,都不是正式的行政建置。据明清江南地方志(府志、县志)解释。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据此可知 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 政府鼓励经商促进城郊开发 D. 对外贸易繁荣增加社会财富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说明市镇的产生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和对外贸易在市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D项。‎ ‎18.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A. 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B. 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C. 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D. 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法律对土地买卖行为的限制意在防止土地兼并,体现了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选项C正确;法律规定不能随意买卖土地,可见当时土地买卖较为严重,但是买卖土地并不影响土地私有的属性,选项A排除;材料只涉及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无法得出经济立法完善的结论,排除B;材料中无法看出士族门阀对经济的把控,排除D。‎ ‎19.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A. 斗争对象 B. 分配原则 C. 社会性质 D. 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 - 28 -‎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平均分配,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采取“一大二公”,具有平均主义倾向,可见两者的分配原则具有相似之处,选项B正确;人民公社化是在阶级斗争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运动,其没有明确的斗争对象,选项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而太平天国是封建社会,排除选项C;太平天国的思想基础是平均主义、小农意识以及大同思想,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左倾思想下进行的,选项D正确。‎ ‎20.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如《1895年:大梦初醒》,下列书名中的时间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 《1840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B. 《1900年:被轰出中世纪》‎ C. 《1912年:巨痛与自强》‎ D. 《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选项D正确;1840年慈禧太后尚未垂帘听政,排除A;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但是中国被轰出中世纪是1840年,排除B;1912年辛亥革命,此时中国推翻帝制,因此不属于自强,排除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特征的掌握。‎ ‎21.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 A. 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B. 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 C. “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 D. 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商部”“商务局”“商会”以及“《公司法》”“《破产法》”都是管理近代工商业的部门和法律,体现了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故选D。材料中体现的是清政府管理近代工商业的措施,而民国的法律制度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体系,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故为其奠定基础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B;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战争后已经兴起,排除C。‎ - 28 -‎ ‎22.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江苏的棉纺织、缫丝、面粉三大支柱行业生产出现滑坡,工厂歇业、普遍倒闭,其他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此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 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B. 外来商品倾销冲击 C. 官僚资本剥削压迫 D. 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削减进口,扩大出口,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造成中国商品市场严重缩小,国内企业面临不同的困境,故B项正确。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官僚资本力量不够强大,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信息“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结合民族工业在一战后发展的状况即可得出答案。‎ ‎23.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 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 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 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展迅速,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捐输人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便于地方筹集军费镇压农民起义,故C项正确;当时政府捐输的主要目的不是抗击列强侵略,而是镇压农民起义,故A项错误;“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壮大”不能解释“捐输人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的变化,故B项错误;捐输由户部变为地方政府,这是清政府的政策变化,不能说明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故D项错误。故选C。‎ - 28 -‎ ‎24.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 外交活动 结果 ‎1917年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19年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失败 ‎1921—1922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达成部分目标 ‎1924年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苏联未认真执行 ‎1925年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失败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 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 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 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取消……特权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修改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当时北洋政府还是在各种外交场合想极力通过外交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启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应该是清朝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盲目追随欧美国家的特点,排除;D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极大提高,排除。‎ ‎25.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 A. 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 B.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 28 -‎ C. 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D. 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由于国共合作抗日,延安使用的是国民政府的国旗,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则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这里充分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致的革命文化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党内合作”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主旨是说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的独立性,并不是说明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故D项错误。‎ ‎26.《共同纲领》第31条规定,“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第34条规定,“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据此可知,《共同纲领》‎ A.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C. 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D. 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 ‎【答案】D ‎【解析】‎ ‎“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属于三大改造的内容,可见《共同纲领》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故D正确;A是1954年宪法确定;B是新中国成立;C不符合三大改造主旨。‎ ‎27.下图为1963年12月3日至1964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出国访问专机飞行航线示意图。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 A.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已经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 - 28 -‎ C. 粉碎了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 D. 开始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答案】B ‎【解析】‎ 地图显示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出国访问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也涉及资本主义国家,说明新中国外交已从一边倒外交向外进行了拓展,B正确;A明显与题干意思不符合;C中粉碎说法绝对;D中开始说法错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A. 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 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 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给出的史实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这也表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观念”上;D选项错误,与题意相悖。‎ - 28 -‎ ‎29.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A. 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 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 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 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指示认为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并不排斥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中技术上某些好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在技术上并不存在不是倒向这边就一定倒向那边的问题。这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并未调整,我国在国际斗争中,仍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这一目标针对的是“技术一边倒”的口号,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0.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A. 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 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 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50年代”,国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国家工业化需要的生产资料问题,故C正确;材料没有交代“农业落后”尤其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得以“改变”;没有说明“工农业平衡发展”的数据;也没有相关“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得到解决的信息,所以A、B、D项都是错误的。‎ - 28 -‎ ‎【点睛】本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时“实事求是”的精神。‎ ‎31.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 A. 经济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B. 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C. 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 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三本帐现象”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出现“左”倾错误。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为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故选B;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两本账说明是计划经济时代,有虚夸的成分,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选项C排除;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经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没能改变国民经济的构成,故D项错误。‎ ‎32.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 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B选项正确。A - 28 -‎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农业和轻工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并未反映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C选项错误,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一直存在,并未被解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3.有学者指出:“21世纪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如果为了达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也是符合了农民意愿,增加了农民利益。”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不合理性 B. 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 C. 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 推行土地整合违背了经济规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也是符合了农民意愿,增加了农民利益”可知随着土地细碎化给农民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农业的发展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故选B项;材料论述的是土地细碎化的负面作用和农业发展的出路,并没有涉及家庭经营模式的问题,排除A项;土地私有化不符合我国国情,排除C项;推行土地整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项。故选B。‎ ‎34.以下是1997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A.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B. 我国的工业科技取得突破性成就 C. 欧美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信息产业 D. 加入WTO促进中国出口贸易激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较大,而且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结合材料时间,说明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选项A正确;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大不能说明工业科技取得突破性成就,两者之间不是因果联系,选项B排除;根据材料无法看出欧美国家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排除C;我国是在2001年加入WTO,D - 28 -‎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分析饼状图中,中国的工业出口占比较大,结合材料时间判断这是改革开放的成就。‎ ‎3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 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 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 “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料中的改名之风并非是传承历史文化,而是适应形式变化,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材料信息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和“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中甸改为香格里拉,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甚至有的地方为改名为‘夜郎’而争吵”可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还原历史真貌,而是适应新的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影响 ‎【名师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36.罗马共和国晚期,城市街道两边建筑物密集,街道狭窄,经常出现有人从楼上泼水或投掷物品而致人伤害的情况。罗马法规定诉讼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 A. 推动了罗马的城市建设 B. 体现自然法的公平理念 - 28 -‎ C. 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 D. 充分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必须承担赔偿责任,说明罗马法体现了公平理念,B项符合题意;该规定与城市建设无关,排除A项;该规定具有实用价值,并非是形式主义,排除C项;该规定维护的是罗马公民的利益,并非仅仅维护平民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 ‎37.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这对美国宪法直接影响的是 A.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 设立参众议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 D. 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说明美国有地方自治的传统,材料的直接影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三权分立无关,排除A;CD与北美殖民地盛行地方自治、实行总统制无关,排除。‎ ‎38.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了皇帝与首相的权限,皇帝的所有命令·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均应由首相副署,若皇帝与首相意见相左,首相意见更具决定性。材料说明德国 A. 建立了分权制衡的共和政体 B. 首相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力 C. 皇帝与首相间权力争夺激烈 D. 政体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特点 ‎【答案】D ‎【解析】‎ 从权利之间的关系看,德意志君主与首相之间的权力因“若皇帝与首相意见相左,首相意见更具决定性”而显得更加民主,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 - 28 -‎ 选项错在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B选项错误,最高权力在议会;C选项不是材料的问题所在。‎ ‎39.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 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 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 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 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时期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既使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在短时间壮大起来,也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所以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然后才扩展到其他地区,在此之前工人武装并未控制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农民的支持和士兵的要求是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内部因素,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0.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在《德国制造》一文中说:“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里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的。”这位记者意在说明 A. 英国自由主义政策遇到困境 B. 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C. 德国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先进 D. 英德两国应相互设置贸易壁垒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扩大产品的出口,结果却导致了此时德国商品的大量涌入,说明英国自由主义政策遇到困境。故答案为A项。1896年德国尚未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德国政治经济制度并不比英国先进,排除C项;英德两国互设贸易壁垒,对英国也有不利的一面,排除D项。‎ - 28 -‎ ‎41.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 A. 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 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 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 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的局面,D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二战后,C错误。‎ ‎【点睛】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 ‎42.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日本经济的发展 A. 强化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 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础 C. 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 D. 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日本经济的发展不能强化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B选项错误,日本民主改革推行于1945年9月,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并非为民主改革奠定基础;D选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 28 -‎ ‎43.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凌晨1点,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得以改正 B. 利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C. 发达国家丧失了对IMF的主导权 D. 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和制度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民币加入SDR说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有利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故选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70年代已经瓦解,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前世界经济就已经实现了体系化和制度化,排除D项。故选B。‎ ‎44.目前,区域集团的各种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十分突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人注目。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这反映出自由贸易区 A.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B. 成为区域集团的主流 C. 是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 D. 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人注目”、“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自由贸易区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成为区域集团的主流”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自由贸易区是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不是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D选项错误,“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与材料中“范围遍及各大洲”的表述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5.11960年,石油富集的中东地区成立了以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与繁荣为宗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协调各国石油政策、控制石油产量和价格、保护石油生产国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美、英、德、法等能源消费国组建了国际能源机构(IEA),展开国际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20世纪后半期 - 28 -‎ A. 经济外交拆除各种围墙藩篱 B.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C. 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相适应 D. 发达国家主导石油生产消费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两个组织的建立均体现了国家间的合作,使得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故选B项;两个组织都属于国家间的合作,在对集团外的国家其规则并不适用,实际上也是新的壁垒的形成,排除A项;两大组织形成时没有明显的国际格局的变化,排除C;OPEC的建立旨在摆脱大国的控制,排除D。故选B。‎ ‎46.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不久即宣布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同年,英国议会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这说明 A. 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 B. 保护本国经济的孤立主义抬头 C. 全球化趋势首次出现逆转 D. 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英国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这些体现出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保护本国经济的孤立主义,故B项正确;双边贸易不可能会取代多边贸易,故A项错误;C项错在“首次”;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故D项错误。‎ ‎47.它“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成员国的所有优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经济体。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符合此特征的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 28 -‎ ‎【详解】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排除A;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三国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并不适用非成员国,排除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故选C;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其目标是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排除D。‎ ‎48.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但这种借用在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巨大的遗憾。从罗斯福新政到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的经验教训,使面对困境的政府与经济学者们不得不重新调整,以便找到更加合理的思路。“更加合理的思路”是指(   )‎ A. 大力革新现代企业制度 B.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 政府积极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D. 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主要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模式,但是到了70年代这种模式失灵,此后各国又调整为适当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所以题干中的“更加合理的思路”是指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由于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导致危机爆发时除了生产停滞或下降以外,还出现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因此各国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即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经济政策。‎ 二、非选择题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 - 28 -‎ ‎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关注重点:重民;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富民。‎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找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 ‎(2)发展:人民要有参政权;主权在民;三民主义。‎ 影响: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 ‎【解析】‎ ‎(1)关注重点:根据材料“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可知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关注的重点是重民;仁政;富民。原因:根据当时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孔子“仁”的学说的影响等分析回答。‎ ‎(2)发展:从材料“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可以看出,梁启超的民本思想主要为人民有参政权,根据“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得出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提出三民主义。影响:分别推动资产阶级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分析回答。‎ ‎50.新中国70年成立来,我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28 -‎ ‎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蟈法》颁布实施,宣布:“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什男女自由婚姻、一夫一来、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广大妇女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会工作…1957年,全国女积工由1949年的60万上升为328.6万人,是原来的5.5倍。广大妇女不仅在家庭中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也成为四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1953年和1956年,有亿万妇女参加了基层普选和民主建政工作,1954年,全因各地共有98万妇女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的17.3,有147名妇女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占代表总数的近12%。‎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材料二 (50年代以来的工资制)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来决定单个工人的工资水平,由于是囚家统一规定,所以一旦工人的工资等级确定下来,便很难变更。……、“按劳分配”这项改革原则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决议”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多种试验在企业层次得以实施,包括浮动工貴制、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1992年末,政府宣布从1993年开始,弹性工资制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实行,劳动部将不再控制企业雇用的人数或者企业工资簿上的人数,同时也不再控制技术培训项目中招募的毕业生人数。‎ ‎——摘编自赵明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工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工资制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 ‎【答案】(1)变化:获得了婚烟自主,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获得了民主政治权利。‎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法律的保护;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2)总体趋势:从国家主导逐步转向企业主导。(或由固定僵化走向自主灵活)‎ 基本历程:50年代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或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根据“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自由婚姻”、“大妇女不仅在家庭中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也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有亿万妇女参加了基层普选和民主建政工作……全因各地共有98万妇女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8 -‎ 等内容可知变化主要在于妇女获得了婚姻自主、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获得了民主政治权利等。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新中国成立、法律保护、一五计划实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概括。‎ ‎(2)根据“由于是国家统一规定,所以一旦工人的工资等级确定下来,便很难变更”、“政府宣布从1993年开始,弹性工资制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实行”等内容可知总体趋势是从国家主导逐步转向企业主导。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结合所学内容可从50年代、1984年和1992年三个阶段的具体改革内容进行做答。‎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城遷漸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漸融入中国,而渐渐患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辩”到中华民族的建构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1)特点: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范围不断扩大: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 ‎(2)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统治腐朽;各阶级、阶层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 ‎【解析】‎ ‎【详解】(1)根据“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城遷漸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漸融入中国,而渐渐患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等内容可知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主要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范围不断扩大,没有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 - 28 -‎ ‎(2)根据“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辩’到中华民族的建构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封建统治腐朽、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的传入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相关背景。‎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