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冲刺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考冲刺押题卷(一) 文科综合 1.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 A. 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 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 C. 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D. 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知民众的建议对统治者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故选择C选项;材料主旨是民众的意见对统治者决策具有影响,并不能体现统治者都很重视舆论导向、会使国家决策发生变化,故排除A、B选项;周朝的政治体制为君主制,并没有近代民主的色彩,故排除D选项。 2.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 内容 刻石名称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泰山刻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之罘刻石 - 15 -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碣石刻石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会稽刻石 据此可知,秦朝 A. 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B. 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C. 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 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事各有序”“防隔内外,禁止淫泆”中可知,秦朝比较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A选项符合题意。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只符合“之罘刻石”的内容,B选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对齐楚旧地的措施,C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神权,D选项排除。 3.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A. 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 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 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 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巧手供内”者不 “纳资”的规定仍在,可知供应皇室的官营手工业优先无偿使用优秀手工业者,得出C项正确;因为当时雇佣工匠比较普遍,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而官府使用“雇佣工匠”普遍和唐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史实,证明B项错误;这项规定限制了部分手工业者的自由和实利,D项不符合题意。 - 15 - 4.明代思想家王艮认为,政治思想应该是“百姓日用之学”,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追求尧舜时代那样的理想政治。“道”不应远人,其核心是“百姓日用”,其检验标准同样是“百姓日用”。该思想 A. 推动了市民阶层兴起 B. 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 C. 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 D.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艮的中心思想为“百姓日用”,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认为王艮的思想具有平民意识的色彩,故选择B选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阶层的逐渐兴起,选项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明朝的官方主流思想为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与材料思想不符,故排除C选项;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核心为“仁”,材料的“百姓日用”思想并没有颠覆其价值观,故排除D选项。 5.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B. 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 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D. 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 15 - 【详解】从题目可知,在《中英天津条约》条款规定下,中国开始官办英(外)语教学,是清政府开办近代教育的开始,故D项正确。题目主要是外语教育及其开办的原因,未涉及外交理念,故A项错误。题目体现的是面对新情况进行教育改革,不是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故B项正确。题目与洋务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所以选D。 6.1944年,作为美军观察组成员的谢伟思在报告中写道“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平等,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这一报告反映出 A. 国共发展态势呈现反差 B. 美国力主消除国共矛盾 C. 美国开始改变对华政策 D. 敌后抗战开始成为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平等,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与重庆另一世界”可知,相比重庆,中共控制区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政治氛围更好些,说明这时期国共发展态势呈现反差,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是美军观察组成员对延安和重庆的实际情况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没有体现美国力主消除国共矛盾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是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的观察结论,没有涉及到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改变问题,故C选项错误;敌后抗战成为主导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事情,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7.下图为中国驻法国使馆馆收藏品——1964年1月28日法国《世界报》,它刊登了中法建交公报。中法建交体现了 A. 中国已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 B. 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15 - C. 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D. 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中国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是二十世纪70年代,A项错误;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B项错误;1964年中法建交于两大阵营对峙时期,但不能体现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C项错误;冷战时期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加紧控制西欧,为对抗美苏,西欧加快了一体化进程。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的联合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新中国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故D项正确。 8.承包制深得企业拥护,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变得十分简单,仅是一个交租的关系,国企成为租赁工厂。据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到1986年底,预算内工业企业的承包比例已达78%,大中型企业已达80%。企业承包制 A.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增加了私营工商业的比重 C. 明确了国企改革方向 D. 拓展了市场经济的空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包制的核心是增加企业自主权,明显拓展了市场经济的空间,D选项符合题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A选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国企而不是私营工商业,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C选项排除。 9.有学者认为,雅典公民大会在理论上享有最高权威,但在实践上陪审法庭可以通过违法法案诉讼程序推翻公民大会的决定,还可以通过检举案件的审理、公职资格审查等公共程序行使部分行政管理权,对政治军事领导人及各级官吏直接控制。该学者意在指出雅典民主 A. 具有多元分权特色 - 15 - B. 法治色彩比较浓厚 C. 运行成本比较昂贵 D. 存在权力交叉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公民大会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也要受到陪审法庭的限制,同时陪审法庭也具有部分行政管理权,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权力交叉制约,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权力的交叉制约,并非主要体现分权的特色;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权力的交叉制约,并非主要体现浓厚的法治色彩;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雅典民主的运行成本。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 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 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 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故B正确;材料反映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这有利于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A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排除C;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欧洲对外移民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排除D。 - 15 - 11.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 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 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 是新经济政策的体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却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错误,依据图表可知,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D选项错误,新经济体制实施的时间是1921-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19世纪末,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化、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该作品 A. 揭露沙皇俄国深刻的社会矛盾 B. 批判了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 C.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革命的畏惧 D. 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典型代表 - 15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结合材料“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可知选项B正确,选项D排除;《变色龙》深刻揭露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矛盾,选项A排除;选项C不符合作品主旨,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转型期,英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之间。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中的大多数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 ——摘编自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 材料二 ……随之而来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的法律支持也崩溃了。旧的司法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主的社会结构,它承认家长的特殊地位;男女不平等……它认同儒家教诲,认为父子应互相庇护,逃脱司法审判。这些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显然与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协调的。在晚清和早期民国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家族社会的古老的司法基础瓦解了。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占有较大的时间比例;青少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子女成婚后超出核心家庭范围。 影响:利于培养子女独立、平等的意识;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 (2)英: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子女外出工作的时间较早;子女与父母的地位日渐平等。 - 15 - 中: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子女工作的时间较晚;家庭中父母管制子女相对严苛,且地位仍不平等。 (3)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不同;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性质不同;思想解放程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价值观不同;教育水平不同。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以概况分析出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是: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子女成婚后与父母的关系超出核心家庭范围。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转型期英国孩子较早独立,这样可以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另外也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 (2)本题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作答,英国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而中国是以家族为中心的,故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英国子女较早养成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而中国家长有着的特殊地位。 (3)结合所学知识,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原因可以从社会性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角度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 时期 饮食文化特色 先秦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 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 15 - 两宋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元明清时期 忽必烈力主的“涮羊内”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代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文化,隋唐实行科举制,饮食文化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体现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元明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吸收了蒙满民族气息并打上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烙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 【详解】论题,据材料“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贵族饮食……外来食物……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例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阐述,再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先秦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特征、秦汉时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隋唐社会阶层流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元明清时期蒙满民族气息和全球物种交流等方面予以阐述。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15 - 随着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各省区可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安排粮食计划供应的实施,标志着城镇居民迈进了凭票购粮的历史时代。195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专栏位置公布了“全国十一月起使用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的消息。粮票作为粮食供应制度的证券,充当一定的货币职能。从此,开启了计划经济时代粮票规模化、制度化的发行流通历史。在《全国通用粮票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粮票的统计管理,即建立完善的粮票统计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迈进,计划经济体制寿终正寝。1993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文件要求争取在二三年内全部放开粮食价格,这就标志着国家正式取消全国范围的粮食统销。随着全国范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依次逐步取消,与此相随而生的粮票制度也走向解体并消亡。从此,粮票就在新中国经济领域谢幕了,粮票制度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张艳国、彭白云著《简论新中国粮票制度兴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粮票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粮票制度实行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发行;不可交易性;对粮票统计严格管理;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并行。 (2)原因:生产力落后,商品短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影响:保证了对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定量供应;保证了社会总体物资分配的均衡;发挥了稳定市场物价,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后期限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各省区可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安排粮食计划供应的实施,标志着城镇居民迈进了凭票购粮的历史时代。”、“全国十一月起使用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在《全国通用粮票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粮票的统计管理,即建立完善的粮票统计制度。”结合所学可从政府主导发行、不可交易性、对粮票统计严格管理、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并行等角度概括新中国粮票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开启了计划经济时代粮票规模化、制度化的发行流通历史”结合所学从生产力落后商品短缺、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新中国粮票制度实行的原因。依据新中国粮票制度实行的原因结合所学从保证了对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定量供应、保证了社会总体物资分配的均衡、发挥了稳定市场物价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后期限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角度分析新中国粮票制度实行的影响。 - 15 -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的德国外交目标比较低调。其原则是自我约束,这一原则所依据的是历史的教训和战后的现实。希德勒以德国的名义摧毁了欧洲,因此德国必须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其他民族的信任,恢复欧洲的和平。战后英、法、美等国家也要求德国自我约束,并使其成为允许德国拥有主权地位的一个基本条件。联邦德国在1949年制定的《基本法》中规定了和平的义务,这就意味着禁止进攻性的战争,允许防卫性的防务,要求缔造和平的政策。另外,德国在其推行外交政策工具方面对自己也有明显的限制,完全致力于经济手段,自愿实现与西方的一体化。在冷战期间,虽然执政党和领导人有变化,但他们始终坚持自我约束的原则,并且致力于和平和反军国主义的传统,外文政策上显示出高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摘编自李莉萍《冷战时期法德外交政策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自我约束外交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德国的自我约束外交政策。 【答案】(1)原因:①吸取历史教训和考虑现实需要;②战后英美法等国的约束;③德国法律限制。 (2)评价:①有利于德国恢复国力;②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③削弱军国主义影响,护世界和平。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这一原则所依据的是历史的教训和战后的现实”、“联邦德国在1949年制定的《基本法》中规定了和平的义务”、“战后英、法、美等国家也要求德国自我约束,并使其成为允许德国拥有主权地位的一个基本条件”可总结出德国自我约束外交政策的原因是:吸取历史教训和考虑现实需要、战后英美法等国的约束、德国法律限制。 (2)评价:根据材料“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其他民族的信任,恢复欧洲的和平”、“完全致力于经济手段,自愿实现与西方的一体化”、“但他们始终坚持自我约束的原则,并且致力于和平和反军国主义的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自我约束外交政策评价需要从德国恢复国力、欧洲一体化、削弱军国主义影响、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进行分析。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15 - 材料 雷切尔·卡尔森,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从小热爱文学和大自然。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大量利用剧毒杀虫剂来提高粮食产量,短期内效果显著。但这些杀虫剂的毒物通过空气、水、土壤、食物链等潜入农作物、畜体及人体,诱发癌症和胎儿畸形等疾病。卡尔森经过4年调查,指出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她在书中阐述了农村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杀虫剂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利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本书的出版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也是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从而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由于它的广泛影响,美国政府开始对书中提出的警告做调查,最终改变了农药政策,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 ——摘编自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雷切尔·卡尔森创作《寂静的春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寂静的春天》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背景:美国大量使用杀虫剂破坏了生态系统;卡尔森对大自然的热爱;卡尔森责任感和科学家的良知;卡尔森拥有专业知识、文学兴趣与才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文学创作与科技及人类发展结合的趋势. (2)影响: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改变了美国政府对环境的态度和政策;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解析】 【详解】(1)根据“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大量利用剧毒杀虫剂来提高粮食产量,短期内效果显著。但这些杀虫剂的毒物通过空气、水、土壤、食物链等潜入农作物、畜体及人体,诱发癌症和胎儿畸形等疾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寂静的春天》创作的原因主要是大量使用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卡尔森对自然的热爱和科学家的责任感的与作为科学家的良知,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文学创作与科技及人类发展结合的趋势。 (2)根据“意识到‘人类也是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从而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最终改变了农药政策,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并结合所学个可知《寂静的春天》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改变了美国政府的政策和态度,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 15 - - 15 - - 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