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开学历 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共 48.0 分) 1.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 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的王国侯,可以看出,这主要反映的是分封制。 B.宗法制不会涉及到国家和王的问题,宗法制主要是一种家族制度,它与分封制互为 表里,是分封制的内在依据。 C.从材料可以看出,侯是受封的对象,应该不是郡县制。 D.礼乐制度是社会日常行为规范,维护等级制度。不具体涉及侯和国的问题。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 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2.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 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 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 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主要反映出( ) A. 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 B. 清代君主怕记注官泄密 C.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D. 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 【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对于自己居住的关注,而不是对言行的关注。 B.怕泄密只是一个借口,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君权。 C.皇帝对限制自己的起居注进行关注以及取消,体现出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D.材料体现不出其居住是否属实。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特征,其次要搞清楚其居住对君主 言行产生的影响。 3.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 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共同的宗教信仰 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 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 A 项正确。 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 B 项不 符合题意。 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宗教信仰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表 现,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的正确解读和理解。找出关键词或句,回忆、再现所学知识, 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认知。 4.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 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直接体现了 罗马法的( ) A. 法律至上 B. 人文精神 C. 自由公正 D. 人民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 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直接体现了罗马法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性。 ACD 项均不符材料,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罗马法,具体考查罗马法蕴含的人文精神。 本题考查罗马法蕴含的人文精神,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罗马法发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5.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 1875 年 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 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 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 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这反映出( ) A. 共和制将被君主制推翻 B.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 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必然 D. 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表明了旧势力不甘心,结合所学可知, 1875 年宪法只是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仍然遭遇君主派(反 民主派)的阻挠,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发展非常艰难,故 B 项符合题 意。 ACD 三项都与题意和史实不符。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 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 解能力。 6.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这样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 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 A. 皇权至高无上 B. 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 秦律严苛细密 D. 丞相独揽大权 【答案】A 【解析】“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比较简单,学习是要注意皇帝制度的由来、权利、特征 等考点的掌握。 7.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 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 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 D 项正确。 C 项错在“排除”,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故 C 项排除。 道德水平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故 B 项错误。 A 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在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古代选官制度: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 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两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 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 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 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 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 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 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 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 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8. 某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指出:“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 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 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 ) A. 国际地位的变化 B. 社会的变迁 C. 战败的结局 D. 经济的落后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 与中世纪的分界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即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故 B 正确。 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故 A 错误。 材料重点也不是反映战败的结局,故 C 错误。 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中国经济的落后,故 D 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 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 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 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 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 陆续颁布和实施的。这些举措( ) A. 提高了公社的工作效率 B. 保证了公社政策的正确 C. 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D. 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 颁布和实施”反映了巴黎公社的法令和决议具有民主的基础,体现了民主性原则,故D 正确; 材料并不能体现公社的工作效率提高,故 A 错误; 法令和决议具有民主的基础,也不能完全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故 B 错误; 巴黎公社并没有发动农民阶级,故“巩固工农革命联盟”说法错误,故 C 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 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 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 10.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 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 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 ) A. 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B. 保留英国对香港的治权 C. 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 D. 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 【答案】D 【解析】A.本题旨在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题眼是“独特性”。“长期繁荣稳定” 是“一国两制”的影响,并非制度本身,故排除; B.“一国两制”之下,英国不再对中国香港有治权,故排除; C.“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与“一国两制”没有关联,故排除; D.“一国两制”允许香港保留既有制度,从而保持了香港的独特性,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香港澳门的回归,侧重于考查的是“一国两制”。 本题考查对“一国两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 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这评论的 是( ) A. 北约组织成立 B. 杜鲁门主义提出 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柏林危机的爆发 【答案】A 【解析】材料“军事集团”“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建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企图遏制苏联,夺取世界霸权,故 A 正确。 杜鲁门主义并不属于“军事集团”,故 B 错误。 马歇尔计划属于经济援助计划,也不是“军事集团”,故 C 错误。 柏林危机的爆发是冷战的产物,也不是“军事集团”,不符合题意,故 D 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 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 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 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 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其意在( ) A. 加强东西欧的政治经济联系 B. 缓和紧张的东西方关系 C. 消除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矛盾 D. 摆脱美国的控制与束缚 【答案】D 【解析】联邦德国并不能代表西欧国家,故 A 项错误。 依据题干“1969-1974 年”可知,处于冷战时期,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紧张,勃兰特在 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不是为了缓和紧张的东西方关系,故 B 项错误。 C 项错在“消除”,应排除。 从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内容看,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政策,说明联邦德国逐 渐要求独立自主,摆脱美国的控制与束缚,故 D 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发展。需要掌握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状况, 解题时注意对题干材料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状况,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调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 社会贫富差距也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 A. 各国税制的改革 B. 土地买卖的加剧 C. 铁犁牛耕的推广 D. 井田制度的瓦解 【答案】C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和农业生产得出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铁犁 牛耕的推广正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故 C 项正确。 ABD 三项均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需要掌握铁犁牛耕的推广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 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源”,结合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的影响解答 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考查对铁犁牛耕的推广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 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两汉时期,中国逐渐建立完善以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形式有封 禅、请雨、立春礼、立秋礼、祠社稷等。这反映了( ) A. 当时农业技术的进步 B.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此确立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D.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基本特征 【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农业技术的进步。 B.小农模式应该是在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确立。 C.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体现不出来。 D.统治者为何如此重视农业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古代是农业立国的基本 特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农业的形象和政治的 特征。 15.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 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 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 A.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A、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 B、根据材料“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 州”可得出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正确; C、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属于对外开放,故错误; D、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 故选:B。 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变化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的掌握,考查 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材料中丝绸之路地理位置的变化,从而推断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16. 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尊卑秩序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一种开放式的街 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混杂毗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 贸易不再受政府监控 C.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答案】C 【解析】材料“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说明唐代实行坊市制;“宋 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混杂毗 邻”材料说明宋代市的发展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C 正确 AB 说法错误,排除。 D 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 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 结论,难度适中。 17.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 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 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 A. 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C. 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D. 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结合所学可 知,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使得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 此出现材料中的农民“迁业”,故 B 项正确。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社会经济的主导是农业,故 D 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 关键信息“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 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 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8. 清代乾隆以前银钱比价为 1:1000 以内,但至道光年间,银钱比价已高达 1:1700 左右。这种“银贵钱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 海禁政策导致中西贸易萧条 C.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 D. 鸦片走私造成白银不断外流 【答案】D 【解析】A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不会造成白银的大量外流,故 A 项错误; B 中西贸易萧条不会造成白银的外流,故 B 项错误; C 明清以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 C 项错误; D 道光年间银钱比价的大幅波动是由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的,这和英国为了改变贸易逆差 向中国走私鸦片有关,故 D 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题干中体现了白银大量外流,这与走私鸦片有关。 鸦片战争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扩张。 2、客观原因:中国衰落,又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潜在市场广阔,而清朝闭关政策阻 碍了西方商品大规模流入,必然成为西方殖民者武装侵略的目标。 3、直接原因和导火线:中英政府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 19. 19 世纪,我国有一类企业:“设总办、督办、会办、帮办、提调等主持运营,多 由现任官员兼任,其薪俸亦以官阶而定,实际上是一个政府衙门。”这类企业最有 可能是( ) A. 在华外商企业 B. 民族资本主义 C. 洋务企业 D. 官僚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洋务官办军事企业虽然采用了西方的技术设备,但并没有采用西方的管理体制, 其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政府衙门,故 C 正确; ABD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 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20.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 3 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 1300 万两白银;湖北官办 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 10 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 企业的兴办( ) A. 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D. 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由“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300 万两(白银),湖北官 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 10 万匹。”得知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抵 制了一些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应排 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考 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兴办,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诱导和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1. 1492 年,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起锚西航,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 则可担任当地的总督,但土地财富的 要归西班牙王室。据此可知,哥伦布探险 远航的本质是( ) A. 拓展生存空间 B. 延伸贵族王权 C. 殖民掠夺活动 D. 奴役其他地方的民众 【答案】C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哥伦布航海主要的支持者是西班牙王室,他们支持的主 要目的是要获得新开拓土地上的财富,而不是拓展宣传空间。 B.材料的核心是财富,而不是王权。 C.材料可以看出西班牙王室主要是为了获得土地上的财富,所以哥伦布探险的目的是 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体现了其殖民扩张的特点。 D.材料只涉及到对土地和财富的掠夺,没有涉及到对民众的奴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理解,新航路开辟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其次要搞清楚新航路开 辟伴随的是早期殖民扩张。 22. 19 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 裙和女工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根源是( ) A. 思想解放深入 B. 民主运动推动 C. 审美观念改变 D. 工业革命扩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服装改革因工厂劳动的需要,过去宽松的衣服容易造成事故, 且不便于劳动,故其根源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D 项正确。 ABC 都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源,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 世纪中期与服装改革潮流的根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 解决问题,本题难度偏高。 23. 1821 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个人当中没 有一个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 A. 电力的广泛应用 B. 工业革命的进行 C.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D. 垄断组织的形成 【答案】B 【解析】A.本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物,故排除; B.1821 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时期,由于机器使用促进生产力发展,棉纺织品大量生产, 促使“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不穿袜子”现象发生,故正确;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C.是 18 世纪,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 D.本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侧重于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下表是民国时期几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比重的 项目 1920 年 1936 年 机器制造品 12.9% 20.5% 手工制造品 32.2% 25.5% 农产品 45.4% 45.9% 变化情况。它说明当时中国(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所发展 C. 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民族工业产品在数量上超过了进口品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1936 年机器制造业和 1920 年相比有了较大比例的上升,而同时期的 手工业制造品和农产品涨幅却不大,说明此时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所发展,故 B 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 A 项错误; 当时虽然近代工业有所发展,但是中国占据主导的经济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故 C 项错 误; 表格没有反映出进出口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民国时期几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 比重的变化情况。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 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5. 1938~1940 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业厂数分别 是 104 家、90 家、10 家,包括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 A. 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 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据 C. 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D. 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1940 年日本已占据中国东部的半壁河山,原属上 海、汉口、南京三地的企业内迁到四川等西南地区,是支持中国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 础,故 B 正确。 企业内迁的被迫的。故排除 A。 C 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D 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38~1940 年。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 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6. 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 1929 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 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饭情调”遭受批判,1984 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 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 A. 传统满族旗袍 B. 改良旗袍 C. 苏式连衣裙 D. 干部服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色彩,因此该服 装样式不可能是传统满族旗袍,故 A 项错误。 改良旗袍是将中国满族的旗装和西方服饰相结合,在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 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时期遭受批判,1984 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故 B 项正确。 苏式连衣裙流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 干部装流行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需要掌握改良旗袍的特点和地位的发展演变。解 题的关键是结合改良旗袍的特点和地位的发展演变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改良旗袍的特点和地位的发展演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 理解材料的能力。 27. 16 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许与其它国家贸易, 而且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的少数商人来垄断,且集中于塞维利亚港。这一规定 ( ) A. 保障了西班牙海外殖民优势 B. 意在限制资本原始积累 C. 有助于增加西班牙财政收入 D. 是西班牙衰弱的根源 【答案】C 【解析】A.材料涉及到的是海外贸易,而不是殖民活动。 B.西班牙海外殖民扩张并没有,主观上限制资本原始积累的意思。 C.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垄断,对殖民地的贸易,这大大增加了,西班牙的财政收入。 D.西班牙的衰落是因为殖民掠夺过来的黄金白银没有转化为国内资本进行生产,而不 是由于总的贸易。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以后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当时 的时代特征来分析材料。 垄断贸易是早期殖民扩张时西方列强所采取的普遍措施,这些措施都加强了各国的收入, 但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收入并没有转化为民间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反而流落到欧洲 其他国家,促进了英国法国荷兰的崛起,西班牙逐渐走向衰落。 28. 史载:1800 年前后,在英国工人周薪约 0.5~1 英镑,养家糊口都极为困难。19 世 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英国工人工资有了稳步增长。1900 年,熟练工人的周薪达到 10 英镑。英国工人工资收入发生上述变化,源于( ) A. 英国具有“世界工厂”的地位 B. 19 世纪英国代议制度日趋完善 C. 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D. 英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英国工人工资的增长,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经 济的发展,使得英国工人工资的增长,故 C 项正确。 A 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B 项与题干材料关系不大,应排除。 D 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第二次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29. 1932 年,瑞士社会民主党政府开始允许预算赤字上升,用以资助一项大规模的公 共工程,增加福利救济金。到 1937 年,随着制造业蓬勃发展,失业率迅速缩小。 瑞士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表明了罗斯福新政的广泛影响 B. 契合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 C. 丰富了传统自由放任主义理论 D. 终结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题干时间是 1932 年,此时罗斯福新政还没有开始,故 A 项错误,排除; 从材料“政府开始允许预算赤字上升,用以资助一项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增加福利救济 金”可得出国家在干预经济,故 B 项正确; C 项错误,题干中明显是政府干预政策,而不是自由放任政策,故排除;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只要基本矛盾存在, 经济危机就不会终结,故 D 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政府兴建公共工程对扩大就业、缓解 危机的作用。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强调市场的自我调 节作用,但随着第二工业革命的开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放任政策已不能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 1929--1933 年大危机的背景下,罗斯福通过新政,从而确立了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30. 1954 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 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 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要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 鲁晓夫( ) A.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 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 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 D. 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答案】A 【解析】A.主要注意力还是要放在重工业上可以看出赫鲁晓夫的改革,还没有摆脱传 统观念的影响。 B.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是农业。 C.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可以看出, 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D.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找到正确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来分析材 料。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和失败的原因: 结果:收效甚微。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 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原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缺乏正确 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31. 1984 年春天,福建省 55 位厂长和经理敢为天下先,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 绑”》的呼吁信,轰动全国。厂长和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 )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 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 “南方谈话”解放人们的思想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A 【解析】A.要求松绑,说明对他们管得过严过死,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 暴露。 B.他们呼吁的是要改变整个经济体制,而不是平均分配方案。 C.南方谈话是 1992 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在 21 世纪初。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 32. 下表是战后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统计表。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说明( ) 成立时间 名称 194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银行 1947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60 国际开发协会 196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A. 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增强 B. 经济区域化趋向日益明显 C. 各国间贸易壁垒被逐步打破 D. 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趋向 【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战后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没有体现出发展 中国家影响力的增强。 B.材料,没有看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主要涉及到的是全球经济机构的发展。 C.材料能够体现出,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是 否被打破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D.从材料中的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协定可以看出,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 系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有了,有序发展的趋势。 故选:D。 本题主要考察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表现, 以及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来分析材料。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评价: (1)二战后,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 济中的霸主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美国这一目标得以实 现,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为美国的扩张创造了条件。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二战后 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0 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就有了保障。 财富的增长十分迅速……对外贸易和殖民地经营成了发财致富的捷径,许多人投资 海外,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做到暴富。“光荣革命”后100 多年英国长期进行对外 战争,而这些战争基本上都是商业战争,目的是争夺海上通道和争夺殖民地。在 18 世纪,英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战争情绪,比如“詹金斯耳之战”爆发的消息传 出后,布里斯托尔和利物浦都出现了民众欢庆的场面。对外战争不仅受到商业集团 的支持,而且得到一般民众的欢迎,许多人认为英国的财富来自于海外,英国的商 业利益不容损害。在战争时,对外贸易的总额会有所减少;但每次战争结束后,海 外贸易就会大大扩展。 -摘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 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 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 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 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 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 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随着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 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摘自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 “光荣革命”后推动英国财富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受其影响英国工业化道路呈现 出哪些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并对这 一战略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资本主义民 主政治不断的发展,而且海外贸易不断的扩大,殖民地范围不断的扩大,国内更多的人 从事海外殖民贸易,这使得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来自外国,海外市场扩大推动 了工业革命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血腥与暴力。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战略特点,主要是借助苏联经验,技术 和资本,以高速发展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国内积累 资金,进口替代的政策,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受到了当时中国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对于改变我国经济落 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失调,不利于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1)主要因素:代议制民主(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海外贸易的扩大;对殖民地的经 营与掠夺,商业争霸战争的推动;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商业集团的支持。(任答其中 4 点即可)。显著特点:资金主要来自于外部掠夺;市场扩展成为自发推动力;充满血腥 与暴力。 (2)特点:借鉴苏联经验并得到苏联资金、技术援助;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 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 策;改变原有工业的畸形布局;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简要评价: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这一战略是必要的、正确的选择;计划经 济体制能集中调配各种资源;实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与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强国 防安全;初步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基础等。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一些弊 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 发展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光荣革命的影响和英国工业 革命的背景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一五计划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新 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和产生的影响。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o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农田水利方面,大多数是整修原有陂、塘、蝎、 门,使之发挥灌溉效益。在水利著作方面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杰出代表,书中 所记著名水利工程有 28 处,包括农田水利,治理黄河,修整航道,修建堰、蝎、 运河等。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唐时各州县有水利工程 230 多处,其中有运 河、水渠、陂、塘、池、沟、堰、堤、海提等,有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还很有特色。 永泰元年由润州刺史韦损主持,对练湖进行全面整治。长庆四年由白居易主持修建 的钱塘湖(今杭州西湖)灌溉工程,是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又一代表。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田纳西工程管理局在 1933 年 5 月成立,是一个横跨田纳西、阿拉巴 马、密西西比、肯塔基、乔治亚、北卡罗莱纳和佛吉尼亚 7 个州的大型工程。在建 坝过程中,15000 户家庭需要搬迁,长期居住在此地的农民家庭对田纳西工程十分 不满,于是工作人员努力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与社区领袖讨论、沟通、解释工程 的意义,征求他们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共识。管理局用全国的专家和国家资源开发 化肥生产,教会农民如何提高庄稼产量,控制森林火灾,改造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 生存环境,……吸引企业投资落户,在环保、经济发展、社会救助、雇佣事业人员 等方面提供服务。 --摘编蓝志勇、李东采《经济危机与公共工程:田纳西和胡佛坝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功用及其受重视 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相比,指出美国田纳 西水利工程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根据材料“发挥灌溉效益……包括农田水利,治理黄河,修整航道”可 复出,水利的功用主要有灌溉蓄水,内河航运,防洪排涝。结合所学可知,受到重视的 原因主要是农业发展的需要,维护社会稳定,解决水患等。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美国田纳西工程管理局在 1933 年 5 月成立,……于是 工作人员努力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与社区领袖讨论、沟通、解释工程的意义,征求他 们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共识。……吸引企业投资落户,在环保、经济发展、社会救助、 雇佣事业人员等方面提供服务”得出,不同之处在于工程建设的目的、建设的过程、规 模、作用等方面。影响要结合当时的背景,从缓解经济危机,改善民从生活,维护社会 稳定,促进经济恢复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功用:灌溉蓄水;内河航运;防洪排涝。 原因:中国古代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精耕细作农业的要求;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历代政府的重视,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历史上中国水患严重。 (2)不同: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采取民主协商的方法推进;田纳西 工程的综合性强,规模大,功能全;国家机构发挥出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工程兴建的过 程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 影响:有利于美国走出经济危机;改善了该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了田纳西河流域 的综合治理;提高了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解决了就业问题,刺激了消费,缓和劳资矛 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成为发展经济的典范。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发挥灌溉效益…… 包括农田水利,治理黄河,修整航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与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吸引 企业投资落户,在环保、经济发展、社会救助、雇佣事业人员等方面提供服务”等结合 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综合性,总体难度偏 高。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 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 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 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 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从“抗争或探索”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 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论证合理、充分,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解读此类习题的方法是先得出相应观点,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根据材料 “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 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提炼 如下观点,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对救 亡道路的探索史,等等。再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戊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 革命、抗日战争等史实加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其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观点: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论述:鸦片战争后,随着 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一步步的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中国人民为反抗国内外反动势力,改变屈辱地位,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抗争。从 虎门销烟、三元里大民抗英,历饮列强侵华战争中爱国军民的抵抗,到太平天国运动、 戊戊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各 阶层、各阶级,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 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山失败到 振兴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总之,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抵御了外来侵略,捍卫了民族独立,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二:观点: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对救亡道路的探索史。论述:面对鸦片战争后 的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农民 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纲领和《资政新篇》的救国方 案;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掀起了洋务运动;甲午战后,面对日 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借鉴西方政治模式,力图挽救危机;农民阶级 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中 国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中 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从思想和实践探 索救国救民道路,最终赢得民族独立。 示例三:观点:中国近代史既是抗争史,又是探索史。论述:把示例一和示例二结合作 答。 【解析】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 可。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难度偏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