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七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8月)‎ 历史学科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选做题先填涂信息点再作答,没有填涂则默认为选做19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说明了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B.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2. 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汉代 记述 出处 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 ‎《汉书·食货志》‎ 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 王莽“新朝”牛耕画像石 二牛驾犁,一人扶柄耕作,但无牛环牛辔和牵牛人。‎ 东汉牛耕壁画 A.犁耕技术得到不断提髙 B.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C.精耕细作实现质的突破 D.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4. 陆九渊家族每日清晨有专人击鼓唱歌,训诫家人要勤劳、节俭、孝悌等,食后饮茶时也要击罄唱训词,教育家人“须有省,照自心,察前镜”。当时这类“家礼”‎ - 8 -‎ 较为普遍。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家训借助艺术方式传播             B.儒家道德观念影响广泛 C.科举制度促进家风改进             D.统治阶层生活奢侈腐化 ‎5.明代中后期,在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这期间,万历年间成书的防诈骗的公案类笔记小说《杜骗新书》,将当时市面上的假银类做了一番整理;民间日用类书《三台万用正宗》则专门有《银色》一目。由此可见,这两本书的出现(  )‎ A.推动了世俗小说的繁荣             B.规范了当时的商业资本市场 C.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6.据统计,1872年创刊的《申报》77年间共发表约一万余篇灾荒报导的文章。除了客观陈述灾民处境,呼吁社会救援外,还涉及官员贪污、难民安置及救灾信息透明化等。这表明《申报》‎ A.以灾荒报导为主要业务 B.努力挽救社会公信力 ‎ C.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始终配合革命党活动 ‎7.毛泽东说“边区是民主的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粉碎了人民不关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够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谬论”,这体现出(  )‎ A.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          B.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C.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          D.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8.图2为南京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货币数额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图2 ‎ A.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发展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C.抗战后获得了大量战争赔款            D.此项做法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 8 -‎ ‎9. 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以广交朋友为宗旨 D.以联合国为中心 ‎10.自1956年以后,“雇工”几近在中国绝迹。改革开放后关于“雇工”问题,1979年中央规定“不准雇工”,1981年变为“雇工不能超过8个”,到了1987年则去掉对雇工数量的限制。该变化(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B.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C.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 D.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11.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C.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D.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12.路德认为,基督徒作为个人属于信仰的世界,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信仰负责。在世俗世界里,个人必须服从世俗权威。无论信仰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都是上帝创造,因而都不可违背。这种主张在当时受到德意志各封建诸侯的普遍欢迎,主要是因为它(  )‎ A.推动了德国宗教信仰自由             B.宜扬了自由平等思想 C.适应了民族国家发展趋势             D.否定了罗马教廷权威 ‎13. 1689年至1727年,无论是威廉三世还是乔治一世等“外国国王”均缺乏对英国国情的了解,这段时期,内政事务基本掌握在大臣手里。英国这一现象(  )‎ A.反映出政府核心地位的确立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激化了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受到了限制 ‎14. 1841年至1846年,英国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保守党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年,自由党内阁废除了保持近200年的《航海条例》。这些政策表明当时英国(  )‎ - 8 -‎ A.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主流              B.国内经济发展遇到困难 C.两党政治利益渐趋一致              D.国家干预经济力度加大 ‎15. 20世纪30 年代,以口红为代表的一些低端消费品在美国销量暴涨,好莱坞电影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场面火爆的歌舞片大受欢迎。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美国(  )‎ A.生产不足问题凸显                B.物质文化生活丰富 C.经济发展形势严峻       D.政府调整产业结构 ‎16. 20世纪60年代,中法角色类似: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1964年中法建交。可见中法建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是(  )‎ A.都奉行独立自主政策               B.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都希望挑战美苏霸权               D.当时两国价值观念相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20题为选做题,任选一题回答,15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 材料一 16世纪亨利八世时期,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至尊法案》、《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教法案》等重要法案,英国国教正式确立,建立起“没有教皇的天主教国家”。政府总计封闭男女修道院718所,遣散僧侣修女8000余人,国王凭空获利142万英镑。修道院曾拥有的向英格兰、威尔士各教区举荐2/5的圣职候选人的权力也转归国王所有。礼拜堂和追思弥撒制度相继废除,遗赠物自然而然转归到了国王手中。公会兄弟会财产被没收,国王只给予公会成员一定的管理职责,没有所有权。 ‎ ‎——摘编自贺瑞《关于亨利八世时期的王权》 ‎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 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材料三 1931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 - 8 -‎ 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此前,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租界,中国的关税和司法自主权受到破坏,但是人们还没产生强烈的仇恨感,也没有立即将其驱逐出境的行动,对国家主权完整的认识还不深刻。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的不仅仅是主权的完整,而是在掠夺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领土。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 ‎——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10分) ‎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在甲午战争之后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10分)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是十分突出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其二,中国文明在文化发展史上也未曾有断裂现象。她的语言文字和学术传统的发展保证了自身文明的连续性,语言文字成为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学术传统的发展也能保证文化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我们认为,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的实质,绝对不在于什么凝固不变性或停滞性,而恰恰在于中国文明具有的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阅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穿越了无数深峡险滩,其间有过许多光辉灿烂的时期,也有过不少风雨如晦的朝夕。但她都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地生存下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1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 材料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着手进行改订新约运动。按照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原则,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特权成为运动的目标。通过重订新约,改变了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均一税则(即凡进口货物不分普通品与奢侈品,均纳5%的关税),规定了进口货物按性质分级纳税。南京国民政府还颁布了《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规定“外国人应受中国各级司法法院之管辖”“‎ - 8 -‎ 外国人犯违警罚者,由法院或警察机关审讯之”。并同比、英等国照会签订收回天津、威海卫、厦门等租界的专约或协定。改订新约运动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南京政府收回的这些权利是不彻底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政府急于向国联乞援,不敢得罪列强,改订新约运动最后偃旗息鼓,有些内容并未达成。 ‎ ‎——摘编自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等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主要内容。(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9分)‎ ‎20.[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明穆宗朱载垕(1566—1572在位)因“临朝无所事事”而饱受诟病,但其在位期间,明朝各项政策均发生过重大调整。穆宗即位之初,将前朝在宫中得势的炼丹求仙道士下狱,罢黜把持朝政多年的严嵩父子。1567年,改太祖时期“寸板不许下海”,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同时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自此到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自嘉靖皇帝以来“言开马市者论死”,蒙古首领俺答汗 “遂大举内犯, 边患始棘”,1571年,穆宗下诏曰:“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敕封俺答汗为义顺王,与蒙古进行重开互市。同时,调谭纶与抗倭名将戚继光督理蒙古、女真活动频繁的蓟、辽、保定军务,蓟镇之兵练成北方防务劲旅。1572年,弥留之际,穆宗将太子托付于多有才干并勇于任事重臣高拱和张居正等人。1573年,张居正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改革。 ‎ ‎——摘编自《明史》《明穆宗实录》等 ‎ ‎(1)根据材料,概括明穆宗政策调整的内容。(9分) ‎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明穆宗时期政策调整的积极作用。(6分)‎ - 8 -‎ 七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8月)‎ 历史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D B D C ‎ B D A D B C B A C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20题为选做题,任选一题回答,15分。共计52分。‎ ‎17.(1)内容: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民族教会;确立王权至尊(或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没收教产,增强国王经济实力。(6分,每点2分)作用:使英国获得了民族独立,促进了英国人民对国家的认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民族意识大大增强。(4分) ‎ ‎(2)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观由麻木不仁发展到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5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抗战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5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 ‎(3)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5分,可从民族国家意识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8.(12分)示例:白寿彝认为“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绝对不在于凝固不变性或停滞性,而在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此观点正确。‎ 中国社会并不因为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儒家思想的长期存在而使中国文明处于凝固不变或停滞,以明朝为例,政治上君主制的成熟、完善,使传统专制政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经济上出现了很多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因素,在手工业特别是在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空前解放,追求权利,追求个性,追求功利;科学文化上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西方文化展开了对话和交流。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变革期,表现出承古萌新的特点。‎ 由此看出,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更新发展,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和吸纳,使中华文明继续发扬光大。‎ ‎19.(1)内容:废止旧约,重订新约;争取关税自主权;收回领事裁判权;收回部分租界和租借地。(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 ‎(2)评述:积极作用:推动关税自主,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有一定作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司法地位,使中国朝着司法独立迈出了一大步;客观上促进中国取得相对平等的国际关系,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帝国主义国家放弃了一些在华特权,维护了民族利益,增强了民族自信心。(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局限性(或不足之处):没能使中国完全解除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3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0.(1)内容:①对外政策:放松海禁,实行开关,允许民间对外贸易;②流通领域:逐步在官民中推行银本位;③民族关系:改善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重开边贸互市,册封民族领袖,实行羁縻怀柔;④军事国防:任用名将戍边练兵,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防御;⑤内政用人:整顿吏治,消除迷信,选用有才干的人委以重任。(一个方面3‎ - 8 -‎ 分,答到三个方面得9分) ‎ ‎(2)作用:①推动了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②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逐渐确立了银本位,改善了财政,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③缓和了民族关系,推动了边贸往来;④一定程度上整肃了官场和宫廷风气;为后来的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础。(一点2分,3点6分)‎ - 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