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皖南八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 一、选择题 ‎1.汉代规定,民户为国家输送粮食到边境,运到600石的赐二等爵,4000石赐五大夫,12000石赐大庶长;边塞粮食充足了,可以储备在郡县,郡县储备足一年所需的粮食,即可免收田租。这一措施 A. 解决了国家存在的边患问题 B.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贯彻 C.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 促进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对为国家提供粮食的民户进行奖励,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该政策为边塞提供了粮食,但不能说明解决了边患问题,故A项错误;该政策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但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汉代之前新兴地主阶层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2.东汉各郡国所察举的“孝廉”有一部分出自供职于郡县的属吏,而绝大多数的郡县属吏是由郡守自行辟除的,郡守辟除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来自当地的“大姓子弟”。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士族制度的建立 B. 选官制度的异化 C. 地方选官权扩大 D. 察举名额的增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汉时期,郡守辟除的郡县属吏基本上都是来自当地的“大姓子弟”,即豪强地主的子弟,这说明西汉建立的察举制度遭到破坏,地方豪强地主开始渗入地方政权,即选官制度的异化,故选B项;士族制度建立于魏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滥用选官权,而非权力扩大,故C项错;材料没有信息说明察举的名额增加了,故D项错误。‎ ‎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集中了民间手工业的主要优势资源,由政府征召的民间各类工匠成为官营手工业中所谓“经典造物”的主要创造者。材料旨在说明官营手工业 A.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具有垄断经营特征 C. 工匠大多来自民间 D. 工艺制作水平较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优势资源”“‘经典造物’的主要创造者”可知,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集中了民间优秀工匠,生产了很多“经典造物”,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工艺制作水平很高,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世界地位,故A项错误;B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4.下表所示为南宋前期绍兴府部分地区每年征购盐额情况 由此可推知,当时 A. 商业税率比较低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商品经济占主导 D. 特色手工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说绍兴府部分地区的盐额只是纳入官府专卖范围的定额,如果考虑到当时普遍存在的私盐现象,则其实际产量和流通量还要大,由此可推断具有特色的盐业市镇兴起,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盐的征购量,无法判断税收情况,故A项错误;盐不属于农产品,故B项错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 ‎5.明政府明文规定:“贡船者,法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所私也。”材料表明 A. 政府忽视贸易的商业价值 B. 朝贡贸易形式多样 C. 政府规范了对外贸易程序 D. 朝贡贸易规模有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明朝政府许可朝贡贸易,但禁止民间贸易。朝贡贸易注重的是政治意义,因此,明政府对贸易的经济作用认识不足,故选A项;材料没有朝贡贸易形式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贸易程序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限定朝贡贸易的规模,故D项错误。‎ ‎6.1879年,李鸿章筹建的开平矿务局开始使用外国机器开采煤,产量逐年增长。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这表明开平矿务局的开办 A. 促使中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B. 有力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解决了军用企业的财政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开平矿务局的开办增加了中国本土煤炭的供给,这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故选B项;开平矿务局虽然是中国自主采煤的一个例子,但无法改变中国煤业被外国资本控制的事实,故排除A项;C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中的“初步实现了”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7.“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 A. 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 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 D.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同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其主要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故A项错误;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的是武昌起义,故C错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的是北伐战争,故D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贷款、借款、投资的总额约为22亿元,并未抽走分文;他们设立的13家银行、599家工矿企业、40多家航运公司及其他侵略机构没有一家撤走。该学者认为,当时列强 A. 已视中国为其战略后方 B. 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 C. 并未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仍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一战期间,列强对中国的贷款、借款、投资没有抽走分文,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机构也没有撤走,这说明当时列强并未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故C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信息中判断不出列强把中国视为战略后方,排除A项;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也不能说明列强是否仍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排除B、D两项。‎ ‎9.下面漫画作品名为《革命歌声》。该漫画反映出 A. 北伐战争推翻军阀统治 B. 农民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 C. 北洋军阀混战统治黑暗 D. 中共武装反抗封建新军阀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漫画中“锄列强,倒军阀”联系所学可知是北伐战争时期,体现出农民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故B项正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还有张作霖没有被推翻,故A项错误;漫画不能说明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信息,故C项错误;北伐是国共合作推翻旧军阀的斗争,不是中共武装反抗封建新军阀,故D项错误。‎ ‎10.在一些世界传媒会议上,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报纸将没有未来。大家对未来趋势的一个重要判断是,报纸的数字化。材料主要说明报纸 A. 信息传播功能减弱 B. 受到网络的冲击 C. 商业价值日益衰退 D. 发展要顺应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是报纸业应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报纸信息传播和商业价值减弱的信息,故A、C两项错误;报纸受到网络的冲击,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 ‎11.万隆会议之前,亚非地区除朝鲜、蒙古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仅5个;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1960—1964年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这说明万隆会议 A. 扩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 使中国外交战略发生根本转变 C. 消除了亚非各国的误解 D. 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大大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才有材料中万隆会议后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逐渐增加的现象,故选择A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排除B项;亚非国家中仍然有对中国误解的国家,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而中国重返联合国则是在1971年。‎ ‎12.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时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此,毛泽东主要强调 A. 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建设模式 B.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 C.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坚持借鉴与创新结合的发展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毛泽东认为照搬苏联模式是必要的,但同时存在弊端,这说明他主张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完全的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故B项错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改革开放之后实行,故C项错误。‎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党内外干部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 A. 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 B. 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 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 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党和政府对“文革”及其以前的错误问题进行纠正,这说明党和政府敢于面对过去的错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选A项;纠正冤假错案只是针对部分人群,无法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也未体现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排除B、C两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国家形成了长治久安的局面,排除D项。‎ ‎14.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 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 D. 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时间是“1978—1988”,表格显示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都大幅度上升,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人口的流动,故A项正确;当时交通方式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能体现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影响航空业的因素有多种,并不能确定仅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故D项错误。‎ ‎15.下表反映了1979—199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概况。由表中信息可知,深圳经济特区 A. 受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影响 B. 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崛起 C. 享受到了国家自由港的政策 D. 对周边地区起到了辐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深圳在成为经济特区后的十余年中,国民经济发展显著,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显示的工业生产总值并非单指重工业总产值,排除A项;深圳特区不是自由港,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深圳的发展速度,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其对周边起到了辐射作用这一结论,排除D项。‎ ‎16.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公民总数为30000人至35000人,而公民大会的出席人数通常为2000人至3000人,作为普通公民的农民、手工业者还常常不能出席公民大会。这说明 A. 当时雅典民主已发展到高峰 B. 雅典民主有局限性和狭隘性 C. 公民集体是雅典城邦的核心 D. 公民个体对城邦利益不关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雅典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占公民总人数的比例相当低,且普通公民常常不能出席公民大会,这说明雅典民主范围狭小,在一定程度上徒有其表,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C项叙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未体现公民个体对城邦利益不关心,故D项错误。‎ ‎17.西班牙重商主义者马斯塔利兹指出:“这些贵金属并没有留在西班牙,而是转到它的更勤劳的邻人手里,使得他们致富,同时也成为西班牙人破产的原因。”材料说明西班牙 A. 殖民据点遭到破坏 B. 遭到西欧海盗的沉重打击 C. 商品生产较为落后 D. 工业发展受制于价格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西班牙掠夺的贵金属并没有用于发展国内的经济,财富流入邻国,为邻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这说明西班牙商品生产较为落后,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殖民据点和海盗之间的关系,故AB项错误;这些贵金属助长了西班牙的奢侈消费,从而迟滞了工业生产,西班牙没有抓住价格革命的机遇,故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 ‎18.“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真正的‘革命’……国王是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的,还保证要遵守议会的法律。”由此确立的政治体制是 A. 责任内阁制 B. 君主立宪制 C. 民主共和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王是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的,还保证要遵守议会的法律”可知这是指的英国光荣革命,由此确立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责任内阁制不是英国的政治体制,是政权运作的方式,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制中不存在国王,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19.1787年,鉴于先前对殖民地总督的认识,美国制宪会议的一些代表要求设立一个不能否决法律的行政长官,其他代表认为共和国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行政长官。经过大量辩论,代表们设立了一位被宪法授予了可制衡议会的足够权力的行政长官。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 A. 体现了分权制约的基本理念 B. 实质上是中世纪国王的翻版 C. 践行了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 D. 满足了不同阶层政治需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被宪法授予”“可制衡议会”等信息可知,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体现了分权制约的基本理念,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行政长官与中世纪国王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是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适度分权,但联邦政府掌握大权,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其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排除D项。‎ ‎2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 A. 对立法权的警惕 B.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 政治近代化的趋势 D. 首相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说明德国采用的是代议制民主,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立法权的警惕,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首相的信息,故D项错误。‎ ‎21.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的内部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据此可知,列宁意在 A. 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的政策 B. 支持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 C. 最大限度地减少革命的阻力 D. 维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反对立即采取暴力革命,他认为“这样会同的苏维埃对立”,因为当时苏维埃内部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支持临时政府,由此可见,列宁的意图是减少社会主义革命的阻力,选项C正确;列宁不主张立即暴动,不等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排除A项;列宁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革命任务,意味着要结束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排除D项。‎ ‎22.1947年,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在该计划执行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洲政策的核心,以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美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促成欧洲政治经济的统一 B. 加强欧美等国家内部团结 C. 实现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 D. 抵制苏联对西欧国家渗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争取欧洲统一,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的目的是抵制苏联对西欧国家的渗透来维护自身利益,故D项正确;促成欧洲政治经济的统一不是美国对欧政策的主要目的,对欧政策是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服务的,故A项错误;美国主要是通过团结欧洲国家来抵制苏联,故B项错误;美国想通过马歇尔计划实现欧洲经济复兴来对抗苏联,复兴欧洲经济不是美国对欧政策的最终目的,故C项错误。‎ ‎23.1961年和1967年英国两度申请加入欧共体,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拒绝,他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英国进入共同市场只是为了削弱共同市场。据此可知,法国拒绝英国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将会迅速发展超越法国 B. 欧洲一体化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C. 法国防范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D. 欧洲大陆国家之间联系更紧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被法国拒绝是因为戴高乐认为英国是美国在欧共体的内应,美国企图通过英国实现削弱欧共体、控制西欧的目的,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加入欧共体对英国有多少的促进作用,故A项错误;欧洲一体化作为区域性集团具有排他性,但这不是法国拒绝英国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大陆国家间联系更紧密,故D项错误。‎ ‎24.美国作家沃勒斯坦认为:“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这说明 A. 苏联解体并非美国所愿意看到 B. 美国失去了推行霸权的原动力 C. 世界政治格局影响着国际形势 D. 苏联对一些国家的约束很重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极格局推动了美国与西欧各国结盟,而两极格局结束,原来苏联控制的国家受到约束力急剧减弱,这些都使得冷战后的政治格局的不稳,故选C项;作为对手,美国当然愿意看到苏联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的霸权行为,排除B项;D项仅表达一个方面的内容,不全面,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元朔二年(前127年)后,汉武帝出台了“推恩令”、“附益法”、“阿党法”等一系列措施,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在此基础上,对官吏的监察被提上议事日程。汉初,各地方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去监察。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以后部刺史又改称为刺史。当时,中央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失;军权分散。‎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设立刺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背景:封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集权有待巩固;御史监察不力,监察制度有待改进;政权存隐忧,皇权不够集中。‎ ‎(2)特点: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监察职责范围广。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执政行为,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与社会稳定;对地方割据势力具有一定监督、防范作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以至监察机构徇私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汉武帝出台了‘推恩令’、‘附益法’、‘阿党法’等一系列措施,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得出:封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集权有待巩固;“汉初,各地方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去监察。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得出:御史监察不力,监察制度有待改进;“中央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失;军权分散”得出:政权存在隐忧,皇权不够集中。‎ ‎(2)“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得出: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得出: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得出:监察职责范围广。“评价”依据材料信息“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执政行为、防范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国家统一;消极方面,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是皇帝的耳目等两个方面评价。‎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材料二 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O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 ‎【答案】(1)问题:工人健康受损;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举措: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立法治理。作用:调节了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 ‎(3)启示: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同时,也伴随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析】‎ ‎【详解】(1)“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一“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得出:工人健康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得出:大量使用童工;“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得出: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举措”,根据材料二信息“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得出:加强政府监管;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河道法令》……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得出:通过立法治理。“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经济生活、生活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 ‎(3)“启示”,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带来的结果、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政府起到的作用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角度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野变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几乎没有间断过。然而,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也好,一次次奋起,又一次次失败。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五四运动扭转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沉沦的发展趋向,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孙中山曾经描述当时中国的状况,“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辛亥革命前革命党提出了“驱除挞虏”的口号,仍未超越狭隘的国内民族矛盾的视野。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原本中国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党派斗争、派系斗争统统退而成为社会次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全体同胞必须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抗日英雄杨靖宇处在日军的包围之中,宁死不降。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余人,但是中国军队伤亡的热血男儿也有两万之众。工农兵和广大海外侨胞、民族企业家、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社会士绅、少数民族等等,都有爱国的表现。‎ ‎——沈祖炜《杭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觉醒角度概括五四运动“里程碑”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民族觉醒的影响。‎ ‎【答案】(1)意义:凝聚了前所未有最广泛的革命力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影响: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发了国人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促进了民族觉醒;国内各政治势力合作抗日,拓展了民族主义视野 ‎【解析】‎ ‎【详解】(1)“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里程碑的意义需要从凝聚革命力量、革命性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原本中国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党派斗争、派系斗争统统退而成为社会次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全体同胞必须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工农兵和广大海外侨胞、民族企业家、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社会士绅、少数民族等等,都有爱国的表现”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国人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国内各政治势力合作抗日、促进了民族觉醒、拓展了民族主义视野等角度分析。‎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普森一家》是美国上个世纪的一部动画情景喜剧。该剧通过展现辛普森一家五口的生活,讽刺性地匀勒出了居住在美国心脏地带人们的生活方式。下列故事是荷马·辛普森的自述:‎ 我和比尔·克林顿一样,是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那时候,我家的环境挺好的。哦,不光我家,其实人人家里的环境都挺好,每个人都非常自信,因为那时我们处在“黄金时期”。当我长大后(70年代),我成为“常春地”核能工厂的安全检查员。这时候,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糟糕,即使政府采取大量措施,也回不到原来美好的日子了。不久,我被工厂解雇了……‎ 不过,政府对我的生活是负责任的。到了80年代,我遇到了马芝,我们结婚了!婚后的第三年我们生了个女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了。我自己开了一家餐饮连锁店,开始自己新生活。偶尔我们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看一场电影,听一次音乐会,吃一次高享受的大餐。后来,虽然我的老东家重新雇佣了我,我还是当不了比尔·盖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叙述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有力,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论题:辛普森的生活历程体现出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使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导致美国二战后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伴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运行机制出现问题,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失灵,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滞涨”现象,经济萧条,所以辛普森被解雇。但是由于欧美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所以说社会对辛普森的生活负责。到了20世纪80年代,第三产业飞速发展,辛普森所以开了一家餐饮连锁店。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新经济”模式,经济持续十年高速发展,辛普森“当不了比尔·盖茨”显然是与这一经济模式有关。‎ 总之,辛普森的生活成长历程凸显出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示例二:论题:经济运行机制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评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说明自由资本主义存在诸多弊端,为此美国开展了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的方式恢复和发展经济,由此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二战后,基于国家干预的巨大效应,以及战后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国家干预模式。在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逐步加大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但这也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国家干预的弊端也日益暴露,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出现了“滞胀”。为了增强企业的经济活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探索新的经济运行机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供应学派、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来调节国家的宏观经,政府减少了不必要的干预和调节,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总之,经济运行机制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保障经济的稳步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从上述故事叙述中提取一个论题,该论题一定要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先对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再对该现象进行评价。如材料信息“其实人人家里的环境都挺好,每个人都非常自信。因为那时我们处在‘黄金时期’。当我长大后(70年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糟糕,即使政府采取大量措施,也回不到原来美好的日子了。不久,我被工厂解雇了……到了80年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了……后来,虽然我的老东家重新雇佣了我,我还是当不了比尔•盖茨……”勾勒出了二战后美国经济模式的调整,由此得出“辛普森的生活历程体现出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或“经济运行机制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的论题;论述部分,首先要对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进行概述(五十年代黄金时代——七十年代滞胀阶段——八十年代经济恢复——九十年代新经济模式或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盛行——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盛行——新经济模式盛行),然后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进行评价(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体现出经济模式的融合和多样性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