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临川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2019-2020届临川一中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2分一题,共60分。) 1.钱穆认为:“西周封建,……实是当时以军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断地动进的一种建国规模。……由一个中心向外扩展,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控制各地的社会形态”。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A.以政治和军事为纽带 B.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 C.带有侵略性和扩张性 D.有利于奠定中国版图 2.三国时期,曹魏史部尚书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由此可知该制度在当时 A.按门第选拔人才,得到士族的拥护 B.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统治的基础 C.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 D.使学而优则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3.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己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 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C.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 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 4.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具有表征社会身份的功能。宋代文人画的主要收藏者不仅有官僚士大夫,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富民。这种情况反映了宋代 A.绘画艺术逐渐走向通俗化 B.富民己经跻身士大夫阶层 C.文人士大夫阶层发展壮大 D.经济发展促使社会阶层变化 5.明朝中后期,江浙等地的僧人大多能诗,士大夫倡和禅悦,蔚然成风。僧人若不会写诗,就会被人视为“不清”;而士大夫若不与僧人交游,同样也会被人视为“不雅”。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生活 B.市民阶层兴起推动佛教世俗化 C.援佛入儒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科举取士提高了社会文化素质 6.李贽说,宇宙间有阴阳二气,男女二命,无法统一于“理”或者“太极”。他进一步反问,一统宇宙的“理”或者“太极”存在于哪里呢?指向的事物真实存在吗?由此可知李贽 A.极力反对道家学派太极之说 B.主张高度强化儒家纲常伦理 C.从哲学的高度否定宋明理学 D.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 7.《世界历史》记述的雅典前期的公民划分:第一等级占田8公顷左右,拥有奴隶25-30人;第二等级占田5公顷左右,拥有奴隶15-18人;第三等级占田3公顷左右,拥有奴隶3-5人;第四等级占田数亩或无田,拥有奴隶1人或没有奴隶。这表明 A.公民是雅典城邦的基础 B.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 C.公民土地要求得到满足 D.参政公民范围逐渐扩大 8.帕尔默指出“罗马帝国境内不同地区人之间的习俗会相互抵触,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会产生纠纷,此时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因此,罗马法形成一个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法则。”这表明,罗马法 A.颠覆原有的习惯法 B.强调法官的权威 C.力图缓和阶级矛盾 D.彰显正义和理性 9.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近代法国哲学家勒内·简卡尔的名言是“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二者反映的相同理念是 A.反对宗教愚味 B.提倡理性至上 C.弘扬民主法治 D.主张思想自由 10.中世纪某艺术家“开始关注现实的生活和自然,并在作品中表达它们,新人的形象在他的壁画中站立起来,而艺术中禁欲主义的浓眉大眼和蜡黄消瘦的面庞、夸大了比例不准确的人物形体,在他的作品中被革了命”。据此推断,该画家生活在 A.古希腊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11.意大利学者契纳在《中国、意大利和文艺复兴》一书中指出:“惟有中国艺术,才可以被视为意大利14世纪艺术的最新表现形式之源。”这反映出 A.中意文化交流利于文艺复兴 B.人文主义精神源于中国 C.文艺复兴理论基础早已出现 D.中意艺术之间相互借鉴 12.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说:“谁的自然权利遭到侵犯,谁就有报复、惩罚与反抗的权利。”这说明洛克主张 A.公民权利不可侵犯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D.暴力革命天然合理 13.20世纪初,清政府发现新式学堂里“学子合群,辄腾异说,相濡相染,流弊难防”,哀叹“育才之举,转为酿乱之阶”,于是不断采取“整顿”措施。这说明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 A.导致民主革命潮流风起云涌 B.引发了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 C.促使民权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D.削弱了专制统治的政治基础 14.下表是民国初年工人罢工的数据统计表,据此推论准确的是 A.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中日民族矛盾己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工人阶级强烈反抗 D.无产阶级成长为民主革命转型创造条件 15.辛亥元老李书城回忆:“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当时之所以这样宣传,主要是因为 A.革命目标脱离时代 B.革命时机没有成熟 C.革命精神未能形成 D.革命基础尚需扩大 16.据统计,1840年至1898年,提出变局论的有识之土约80人。从发表变局言论的时间来看,19世纪40年代有3人,1860-1882年有28人,1884-1898年有49人。这反映了 A.民族自省的变革意识日益凸显 B.民族自强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C.民族自尊的文化认同趋向强烈 D.民族觉醒的国家观念逐步形成 1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认为俄罗斯可做“陆战之邻”,美国“劲悍英寇”,可做“水战之援”。清廷完全可以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夷人”终将“服我调度”范我驰驱。这说明魏源 A.具有反侵略的民族意识 B.没有摆脱传统思想束缚 C.认识到思想启蒙的价值 D.尚未真正了解世界大势 18.1871年下半年,慈禧太后批准曾国藩、李鸿章的幼童留洋折,随即拟定了一套详尽的出洋幼童管理办法,主要强调在外国肄业,不能忘记朝廷恩典,逢初一、十五要面向东方遥拜大清皇帝,再拜孔圣先师,幼童人手一册《圣谕广训》(科举考秀才的必考内容)和其他五经四书等孔孟经典。这反映了清政府 A.用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思想 B.极力地维护传统保守文化 C.决策管理中注重伦理原则 D.幼童留洋的科考目的性强 19.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的国号。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D.根本上动摇儒学主导地位 20.章士钊在《评新文化运动》中说:“文化运动,所以化扬民族之特性,一民族之特性,在具体的事物上表现出来,是谓文化。然则所谓新文化,应不应该脱离吾国民族数千年固有之特性?欧洲文化,亦自有其历史上之特性,中国人能否一概搬运过来?有无力量运用之于中国?”这表明章士钊 A.主张用民主科学精神唤醒国人 B.顽固坚持“中体西用”的旧观念 C.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D.赞同“旧瓶装新酒”式思想革新 21.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 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 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 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 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 22.“这(光荣革命)是一场由地主贵族发动并坚持的阶级运动,议会虽然勇于反对国王,坚持自己的权利,同时却又把大部分人民拒之门外。”该观点意在说明光荣革命后 A.国王依然是政府首脑 B.议员选举有严格限制 C.新贵族操控行政机构 D.议会的地位受到挑战 23.17世纪末期,受到万有引力启发,欧洲许多人相信,造物主是位数学大师,它在使星球沿着预定轨道运行后,不干预它所制定的运动法则发挥作用,这意味着 A.世俗世界抵制宗教神学 B.理性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C.自然科学己经过度发展 D.科学思想否定宗教信仰 24.17、18世纪的法国学者丰特奈尔认为,“一部政治、道德或批评著作,甚至文学著作,从各方面考虑,如果出自一位几何学家之手,会更完美”。这种对理性的推崇导致了 A.牛顿力学思想产生 B.浪漫主义艺术形成 C.法国革命迅速爆发 D.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25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该论述 A.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B.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 C.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D.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 2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一股诗歌创作的热潮,其中一首《炼铁颂》中说:“小小土炉昂起头,就像火龙朝天吼,群龙吐气气如虹,铁水沸腾向东流。”该诗反映了 A.全行业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B.社会主义工业化己经实现 C.人民建设热情得到极大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巨大成就 27.1978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此后就办好外国语学校、提升中学外语教育、构筑高校外语教学体系、编写外语教材等开展了大量工作。据此可知,外语教育 A.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B.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C.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服务于新时期中心工作的需要 28.当时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都认为十月革命违背了历史的普遍规律,指责列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但十月革命的实践,说明列宁 A.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D.违背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29.1933年,罗斯福总统宣称:“金钱贩子们从文明圣殿的宝座上逃跑了,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恢复这个神圣殿堂古老的真貌了。”这得益于罗斯福政府 A.颁布实施“财产税法” B.坚持推行金本位制度 C.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 D.着手发放紧急救济金 30.2019年6月,之所以《纽约时报》、《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是因为美国政府这一行为 A.阻碍了西欧国家加快联合进程 B.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C.违背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规则 D.错失了当今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 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10分,33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次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 ,生态环境也是更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激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废弃。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10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年份 博览会名称 国家 举办地 主题或内容 1851年 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 英国 伦敦 1851年英国首创万国博览会,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万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 1876年 美国独立百年展览会 美国 费城 1878年 第三届巴黎世界博览会 法国 巴黎 1889年 第四届巴黎世界博览会 法国 巴黎 1933年 芝加哥万国博览会 美国 芝加哥 进步的世纪 1964年 纽约世界博览会 美国 纽约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1967年 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 加拿大 蒙特利尔 人类与世界 1970年 大阪万国博览会 日本 大阪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84年 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 美国 新奥尔良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85年 筑波世界博览会 日本 筑波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注:[1]1英尺=0.3048米;[2]1933年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确定主题的世博会,此前历届博览会均无主题。 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就英国 首创世博会或20世纪世博会的主题特点拟定一个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 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考制度以知识立意为选拔标准。1985年,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提出中小学教育应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2000年,教育部实施综合改革,实行“3+X”高考改革试点,同时颁发《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工作办法》,制定具体的保送标准,缩减保送生名额,改革考试时间,试行分省命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高考改革的三大任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201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高考不再文理分科,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等措施,吹响了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号角。 ——摘编自宗钰、邹放鸣《现代化发展与适应性变革: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历史轨迹、现实审思、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特点并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意义。(4分) 历史答案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D D A C A D B B A A D D D 题目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B C C B A B C C C D A C B 31.(20分) (1)原因:农业的发展;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诱导。(6分) 影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竭泽而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4分) (2)原因:移民过度开发西部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6分)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4分) 32. (10分) 示例1 : 论题:英国首创“世博会”体现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2 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开拓殖民地,进行海外殖民争霸战争,成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逐步建立了责任内阁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责任内阁制政府;英国率先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积极拓展海外贸易,19 世纪中 后期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1851年英国首创“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体现了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也提升了英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8分) 示例 2 :论题:20世纪世博会更加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2 分) 阐述: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警醒着人们热爱和平;科技作用的双面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应对全球性问题日益迫切;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不断出现;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因此,20 世纪世博会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8分) 33. (1)特点:政府主导,制定规章制度予以规范;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招考制度逐渐公开化、多元化。(3分) 原因:旧的考试制度存在弊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3分) (2)意义:推动了教育培养人才方式的转变;加快了高考制度的法制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