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复习 17-18版 附加题部分 第3章 第65课 曲线与方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数学复习 17-18版 附加题部分 第3章 第65课 曲线与方程

第三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 第65课 曲线与方程 ‎[最新考纲]‎ 内容 要求 A B C 曲线与方程 ‎√‎ ‎1.曲线与方程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点的集合或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叫作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作方程的曲线.‎ ‎2.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 ‎(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 ‎(4)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 ‎(5)说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3.两曲线的交点 设曲线C1的方程为F1(x,y)=0,曲线C2的方程为F2(x,y)=0,则C1,C2的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的实数解.‎ 若此方程组无解,则两曲线无交点.‎ ‎1.(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f(x0,y0)=0是点P(x0,y0)在曲线f(x,y)=0上的充要条件.(  )‎ ‎(2)方程x2+xy=x的曲线是一个点和一条直线.(  )‎ ‎(3)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是x2=y2.(  )‎ ‎(4)方程y=与x=y2表示同一曲线.(  )‎ ‎[解析] 由曲线与方程的定义,知(2)(3)(4)不正确,只有(1)正确.‎ ‎[答案] (1)√ (2)× (3)× (4)×‎ ‎2.(教材改编)已知点F,直线l:x=-,点B是l上的动点.若过点B垂直于y轴的直线与线段BF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M,则点M的轨迹是________.‎ 抛物线 [由已知MF=MB,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知,点M的轨迹是以点F为焦点,直线l为准线的抛物线.]‎ ‎3.(2016·广州模拟)已知点F(0,1),直线l:y=-1,P为平面上的动点,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Q,且·=·,则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为________.‎ x2=4y [设点P(x,y),则Q(x,-1).‎ ‎∵·=·,‎ ‎∴(0,y+1)·(-x,2)=(x,y-1)·(x,-2),‎ 即2(y+1)=x2-2(y-1),整理得x2=4y,‎ ‎∴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为x2=4y.]‎ ‎4.已知△ABC的顶点B(0,0),C(5,0),AB边上的中线长CD=3,则顶点A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 ‎(x-10)2+y2=36(y≠0) [设A(x,y),则D,‎ ‎∴CD==3,‎ 化简得(x-10)2+y2=36,由于A,B,C三点构成三角形,‎ ‎∴A不能落在x轴上,即y≠0.]‎ ‎5.在△ABC中,||=4,△ABC的内切圆切BC于D点,且||-||=2,则顶点A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 -=1(x>) [以BC的中点为原点,中垂线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E,F分别为两个切点.‎ 则BE=BD,CD=CF,AE=AF.‎ 所以AB-AC=2,‎ 所以点A的轨迹为以B,C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y≠0),‎ 且a=,c=2,所以b=,‎ 所以轨迹方程为-=1(x>).]‎ 直接法求轨迹方程 ‎ 已知动圆过定点A(4,0),且在y轴上截得弦MN的长为8.求动圆圆心的轨迹C的方程. 【导学号:62172346】‎ ‎[解] 如图,设动圆圆心为O1(x,y),由题意,得O1A=O1M.‎ 当O1不在y轴上时,‎ 过O1作O1H⊥MN交MN于H,‎ 则H是MN的中点,‎ ‎∴O1M=.‎ 又O1A=,‎ ‎∴=,‎ 化简得,y2=8x(x≠0).‎ 当O1在y轴上时,O1与O重合,点O1的坐标为(0,0)也满足方程y2=8x,‎ ‎∴ 动圆圆心的轨迹C的方程为y2=8x.‎ ‎[规律方法] 1.如果动点满足的条件是易于用x,y表达的与定点、定直线有关的几何量的等量关系时,等量关系又易于表达成含有x,y的等式,可利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 ‎2.运用直接法应注意的问题:‎ ‎(1)在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时,在化简的过程中,有时破坏了方程的同解性,此时就要补上遗漏的点或删除多余的点,这是不能忽视的.‎ ‎(2)若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恒等变形,则最后的验证可以省略.‎ ‎[变式训练1] 已知两点M(-1,0),N(1,0),且点P使·,·,·成公差小于零的等差数列,求点P的轨迹方程.‎ ‎[解] 设点P(x,y),则=(x+1,y),‎ =(x-1,y),=(2,0).‎ 故·=2(x+1),‎ ·=·=(x+1)×(x-1)+y2=x2+y2-1,·=-2(x-1)=2(1-x).‎ 因为·,·,·成公差小于零的等差数列,所以2(x2+y2-1)=2(x+1)+2(1-x).‎ 且·-·=2(1-x)-2(x+1)=-4x<0,‎ 整理得,x2+y2=3(x>0),‎ 故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3(x>0).‎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 如图651所示,已知点C为圆(x+)2+y2=4的圆心,点A(,0).P是圆上的动点,点Q在圆的半径CP所在的直线上,且·=0,=2 .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求点Q的轨迹方程.‎ 图651‎ ‎ [解] 由(x+)2+y2=4知圆心C(-,0),半径r=2.‎ ‎∵·=0,=2,‎ ‎∴MQ⊥AP,点M为AP的中点,‎ 因此QM垂直平分线段AP.‎ 如图,连结AQ,则AQ=QP,‎ ‎∴|QC-QA|=‎ ‎|QC-QP|=CP=2.‎ 又AC=2>2.‎ 根据双曲线的定义,点Q的轨迹是以C(-,0),A(,0)为焦点,实轴长为2的双曲线.‎ 由c=,a=1,得b2=1,‎ 因此点Q的轨迹方程为x2-y2=1.‎ ‎[迁移探究] 若将本例中的条件“圆C的方程(x+)2+y2=4”改为“圆C的方程(x+)2+y2=16”,其他条件不变,求点Q的轨迹方程.‎ ‎[解] 由(x+)2+y2=16知圆心C(-,0),半径r=4.‎ ‎∵·=0,=2 ,‎ ‎∴QM垂直平分AP,连结AQ,‎ 则AQ=QP,‎ ‎∴QC+QA=QC+QP=r=4.‎ 根据椭圆定义,点Q的轨迹是以C(-,0),A(,0)为焦点,长轴长为4的椭圆.‎ 由c=,a=2,得b=.‎ 因此点Q的轨迹方程为+=1.‎ ‎[规律方法] 1.定义法求轨迹方程,关键是理解解析几何中有关曲线的定义.‎ 在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时,应尽量利用几何条件探求轨迹的曲线类型,从而再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轨迹的方程,这样可以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 ‎2.利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时,还要看所求轨迹是否是完整的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如果不是完整的曲线,则应对其中的变量x或y进行限制.‎ ‎[变式训练2] (2016·全国卷Ⅰ选编)设圆x2+y2+2x-15=0的圆心为A,直线l过点B(1,0)且与x轴不重合,l交圆A于C,D两点,过B作AC的平行线交AD于点E.‎ ‎(1)证明EA+EB为定值;‎ ‎(2)求点E的轨迹方程,并求它的离心率.‎ ‎[解] (1)证明:因为AD=AC,EB∥AC,‎ 所以∠EBD=∠ACD=∠ADC,所以EB=ED,‎ 故EA+EB=EA+ED=AD.‎ 又圆A的标准方程为(x+1)2+y2=16,从而AD=4,‎ 所以EA+EB=4.‎ ‎(2)由圆A方程(x+1)2+y2=16,知A(-1,0).又B(1,0),‎ 因此AB=2,则EA+EB=4>AB.‎ 由椭圆定义,知点E的轨迹是以A,B为焦点,长轴长为4的椭圆(不含与x轴的交点),‎ 所以a=2,c=1,则b2=a2-c2=3.‎ 所以点E的轨迹方程为+=1(y≠0).‎ 故曲线方程的离心率e==.‎ 相关点(代入)法求轨迹方程 ‎ 如图652所示,设P是圆x2+y2=25上的动点,点D是P在x轴上的投影,M为PD上一点,且MD=PD.‎ 图652‎ ‎(1)当P在圆上运动时,求点M的轨迹C的方程;‎ ‎(2)求过点(3,0)且斜率为的直线被C所截线段的长度. 【导学号:62172347】‎ ‎[解] (1)设M的坐标为(x,y),P的坐标为(xP,yP),‎ ‎∵点D是P在x轴上的投影,M为PD上一点,且MD=PD,∴xP=x,且yP=y.‎ ‎∵P在圆x2+y2=25上,‎ ‎∴x2+2=25,整理得+=1,‎ 故轨迹C的方程是+=1.‎ ‎(2)过点(3,0)且斜率为的直线l的方程是y=(x-3),‎ 设此直线与C的交点为A(x1,y1),B(x2,y2),‎ 将直线方程y=(x-3)代入C的方程+=1得:‎ +=1,化简得x2-3x-8=0,‎ ‎∴x1=,x2=,‎ 则AB===.‎ ‎∴直线被曲线C所截线段的长度为.‎ ‎[规律方法] 1.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形成轨迹的动点P(x,y)随另一动点Q(x′,y′)的运动而有规律地运动,而且动点Q的轨迹方程为给定的或容易求得的.‎ ‎2.“相关点法”的基本步骤:‎ ‎(1)设点:设被动点坐标为(x,y),主动点坐标为(x1,y1).‎ ‎(2)求关系式:求出两个动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式 ‎(3)代换: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便可得到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变式训练3] P是椭圆+=1上的任意一点,F1,F2是它的两个焦点,O为坐标原点,有一动点Q满足=+,则动点Q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 +=1 [作P关于O的对称点M,连结F1M,F2M,则四边形F1PF2M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2.‎ 又=+,‎ 所以=-.‎ 设Q(x,y),P(x0,y0),则x0=-,且y0=-,‎ 又点P(x0,y0)在椭圆+=1上,‎ 则有+=1,即+=1.]‎ ‎ [思想与方法]‎ ‎1.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直接利用条件建立x,y之间的关系F(x,y)=0.‎ ‎(2)定义法:先根据条件得出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已知曲线,再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3)代入(相关点)法: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x0,y0)的变化而运动,常利用代入法求动点P(x,y)的轨迹方程.‎ ‎(4)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曲线的类型,求曲线方程——先根据条件设出所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 ‎2.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是从两个方面揭示方程与曲线的对应关系,体现数与形的辨证统一.‎ ‎[易错与防范]‎ ‎1.求轨迹方程时,要注意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是一一对应的.检验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方程的化简是不是同解变形;二是是否符合题目的实际意义.‎ ‎2.求点的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不同的要求,求轨迹时,应先求轨迹方程,然后根据方程说明轨迹的形状、位置、大小等.‎ 课时分层训练(九)‎ A组 基础达标 ‎(建议用时:30分钟)‎ ‎1.已知点A(-1,0),点B(2,0),动点C满足AC=AB,求点C与点P(1,4)所连线段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解] 由题意可知:动点C的轨迹是以(-1,0)为圆心,3为半径长的圆,方程为(x+1)2+y2=9.‎ 设M(x0,y0),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可求得 C(2x0-1,2y0-4),‎ 代入点C的轨迹方程得4x+4(y0-2)2=9,‎ 化简得x+(y0-2)2=,‎ 故点M的轨迹方程为x2+(y-2)2=.‎ ‎2.动点P与两定点A(a,0),B(-a,0)连线的斜率的乘积为k,试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讨论轨迹是什么曲线. 【导学号:62172348】‎ ‎[解] 设点P(x,y),‎ 则kAP=,kBP=.‎ 由题意得·=k,即kx2-y2=ka2.‎ 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kx2-y2=ka2(x≠±a).(*)‎ ‎(1)当k=0时,(*)式即y=0,点P的轨迹是直线AB(除去A,B两点).‎ ‎(2)当k≠0时,(*)式即-=1,‎ ‎①若k>0,点P的轨迹是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除去A,B两点).‎ ‎②若k<0,(*)式可化为+=1.‎ 当-1,A1(-,0),A2(,0),则有 直线A1P的方程为y=(x+),①‎ 直线A2Q的方程为y=(x-),②‎ 联立①②,解得∴③‎ ‎∴x≠0,且|x|<.∵点P(x1,y1)在双曲线-y2=1上,∴-y=1.‎ 将③代入上式,整理得所求轨迹的方程为+y2=1(x≠0,且x≠±).‎ ‎3.已知圆C的方程为x2+y2=4.‎ ‎(1)直线l过点P(1,2),且与圆C交于A,B两点,若AB=2,求直线l的方程;‎ ‎(2)过圆C上一动点M(不在x轴上)作平行于x轴的直线m,设m与y轴的交点为N,若向量=+,求动点Q的轨迹方程,并说明此轨迹是什么曲线.‎ ‎[解] (1)当直线l垂直于x轴时,直线方程为x=1,l与圆的两个交点坐标为(1,)和(1,-),距离为2,满足题意.‎ 若直线l不垂直于x轴,设其方程为y-2=k(x-1),‎ 即kx-y-k+2=0.设圆心到此直线的距离为d,‎ 则2=2,得d=1,所以=1,解得k=,‎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3x-4y+5=0.‎ 综上所述,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3x-4y+5=0或x=1.‎ ‎(2)设点M的坐标为(x0,y0)(y0≠0),Q点坐标为(x,y),‎ 则N点坐标是(0,y0).因为=+,‎ 所以(x,y)=(x0,2y0),即x0=x,y0=.‎ 又因为M是圆C上一点,‎ 所以x+y=4,‎ 所以x2+=4(y≠0),‎ 所以Q点的轨迹方程是+=1(y≠0),‎ 这说明轨迹是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长轴长为8、短轴长为4的椭圆,且除去短轴端点.‎ ‎4.已知点A(-1,0),F(1,0),动点P满足·=2||.‎ ‎(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在直线l:y=2x+2上取一点Q,过点Q作轨迹C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M,N.问:是否存在点Q,使得直线MN∥l?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设P(x,y),则=(x+1,y),=(x-1,y),=(2,0).‎ 由·=2||,得2(x+1)=2,化简得y2=4x.‎ 故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为y2=4x.‎ ‎(2)直线l的方程为y=2(x+1),设Q(x0,y0),M(x1,y1),N(x2,y2).‎ 过点M的切线方程设为x-x1=m(y-y1),代入y2=4x,得y2-4my+4my1-y=0.‎ 由Δ=16m2-16my1+4y=0,得m=,所以过点M的切线方程为y1y=2(x+x1).同理过点N的切线方程为y2y=2(x+x2).‎ 因为Q(x0,y0)在切线上,所以所以点M(x1,y1),N(x2,y2)在直线yy0=2(x0+x)上,所以直线MN的方程为y0y=2(x0+x).‎ 又MN∥l,所以=2,即y0=1,而y0=2(x0+1),所以x0=-,故点Q的坐标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