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46-15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46-150)

语文阅读题天天练(146-150) 146、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147、阳台上的遗憾 148、杨柳 149、野菊花 150、叶圣陶在 四川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刘伟林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 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 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2)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游牧民族喜欢自 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煅烧的砖块造就 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地变成金子的过程啊! 3)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 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了 一种内在的形式。 4)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在七楼,七楼从 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我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 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城市中总是充满 着喧哗和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 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5)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候幸福与拒绝空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地 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 的快乐。 6)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间里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洁净如洗了,我注视着舞蹈的阳光和熠 熠飞行的细碎事物。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内心的真实状态下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场所。 7)在房间的地面一角堆放着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书籍。窗前仅放着一张书桌。 书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发亮,变得熟糯,有一种典雅的沉着。我知道由于人们对材料的偏好, 使得树木远离了森林,利刃的铁器早就听命于人类,毫不吝啬地袭击了其根部。在房间里我 还依稀地听见铁器挥动的声响,一下一下的。 8)树木变成材料后,占据着一方空间,空间也便显得愈是狭窄。这总让我想起那些被 无故侵占的土地,前者与后者一样反映了某种被践踏的命运。 9)除了书籍和木头,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能够令我如此的亲近。依靠它们,我深受 保护。 10)树木有一种既存的神性之光,它的伤口是它流泪的眼睛,当它彻底沉睡之后(也只 能是沉睡),它依然沉浸在美丽与忧伤之中,如同音乐的倾诉与颤动。 11)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夜深人寂之时,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 我的脸颊之上。 (选自2004年第4期《散文》) 19.仔细阅读第1)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4)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 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 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以赞美房间开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以房间“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 脸颊之上”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第2)段作者运用诠释和对比的方法,抒发了“我”对房间的喜爱之情,形象生动, 富有感染力。 C.本文自始至终都围绕房间的功能和作用来写,笔之所至,情之所染,喜悦之中夹杂着 淡淡的忧愁。 D.文章通过对“我”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 含蓄地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 E.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要是便于和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以及客观 叙述,很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17:(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 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 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 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 感人。 18.(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不霁何虹 略 19 :①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丰富并深化了“生活之 光泽”的内涵。②具体说明房间对人类的重要性。③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先赞 美房间作铺垫(或定下感情基调)。(6分) 20:因为房间既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地方,也是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其中还能使自己 拥有精神上的快乐。(3分) 21:①阳光、空气、书籍和木头。②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和梦幻。③拥有精 神的快乐。3分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 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 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 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 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 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 它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 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 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 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 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 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萧吹秋月,酒饮 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清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 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纷纷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 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 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 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 睽睽之下? 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 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 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 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 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以前有一些人说, 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向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 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日本东 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 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说:“因 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 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 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 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 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萧或霜中饮酒,但那 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 这不能不使人遗憾。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18、文中第1段写古代南北建筑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由此反映出的南北人心又有什么不 同?作者写此要阐明一个什么观点?(5分) (1)古代南方建筑特点是 (不超过20字): (2)古代北方建筑特点是 (不超过12字): (3)反映出南方人的心理是 (不超过25字): (4)反映出北方人的心理是 (不超过12字): (5)阐明的观点是(不超过15字): 19、第2段说:“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此句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1)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超过40字): 20、第3段说:“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纷纷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 局。” 其原因是什么?请用序号分条概述如下(每条不超过14字)(6分) 答: 21、文章的标题取为《阳台上的遗憾》,下面对这个“遗憾”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缺少个性的现代化建筑正在使城市的面貌趋于同一。 B.现代建筑少了古代建筑的特色。 C.城市面貌的趋同使人也少了鲜明的个性。 D.形式趋同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定会使人从此眠灭了清心和雅趣。 E.现代建筑正在改变社会的结构,改变人的心理,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参考答案 18、(1)老街很少有直的、正的;有各种偏门和曲道。(2)四合院一栋一檐都有定向。 (3)对封建正统文化轻视和不顺从,是自由活泼和生机勃勃的。(4)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 (5)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 19、(1)修辞:拟人。(2)意思:我们仍然能在南方宅院里找到汉文化的踪迹,只是它 已变得病态,失去生机。(或:汉文化已变得病态,失去生机,但我们仍然能在南方宅院里 找到它的踪迹)。 20、(1)金钱成了更有力的社会纽带。(2)个人成为更重要的社会单元。(3)都市生活 一胎化。(4)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 21、B、D(B.见第1段最后一句、第3段第1句。作者并不认为古代建筑的特色应该恢复, 也不认为现代建筑少了古代建筑的特色是一种遗憾,他认为古代建筑形式被取代是一种必然。 作者是希望现代建筑不要千篇一律。D.“定会使人从此”太绝对化。A.依据见第4段第1句。 C.依据见第4段第2、3句。E.依据见第5段)。 杨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 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 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 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 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 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 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 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 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 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 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 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 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 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 S 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 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 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 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 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 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 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 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 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 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 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 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 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 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 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 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 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 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 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 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 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 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18.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 (4分) 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 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8.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 作者厌恶一般 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 19.“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 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 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20.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 为鲜明,(2分) 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21,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 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2分)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2分) 结合原文赏析; (2分) 以上四题,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野菊花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 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滋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 久久震颤。 ③几番秋雨秋风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 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 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 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④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的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 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 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 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 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乐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 烈…… ⑤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 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 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 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茂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 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 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 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 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 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 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7、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雨秋风秋霜”之后的紫燕、鸿雁、松柏、檀竹等景物的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8、试分析第四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效果。(3分) 答: 19、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要细细描写野菊花的枝条、叶片、宿根等形态?(4分) 答: 20、联系全文看,野菊花内在的野性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 21、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话的意思?(6分) ①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 震颤。 ②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 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 心…… 答:(1) (2) 参考答案 17、衬托野菊花斗霜开放的特点 18、前句主要运用比喻手法从形、色、香三面表现野菊花的热烈活泼、尽情开放自己的 野性美。后一句则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化无声为有声,进一步从“声”的方面表现野 菊花的奔放、热烈。 19、全方位表现了野菊花执著的追求不懈地拓展的性格特征。 20、本文以主要篇幅来表现和讴歌野菊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她不禁 锢自己(2)她不固守成规。 21、(1)平常的环境,“随意的播撒”,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如织锦泼金般的开放使人惊 叹不已,这是对野菊花的外表的野性美的赞颂。 (2)野菊花的野性美,表现了一种执著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展现自我价值的精神, 给人以鼓舞。没有执著的追求,没有野性的勇敢进取,积极拓展就没有野菊花野性美。这是 对野菊花的内在美的赞颂。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 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 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 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 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 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 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 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 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 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 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 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 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 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 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 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 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 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 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 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 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 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 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 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 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 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 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 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队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 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 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 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 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 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 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 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 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 15、(5分)AC 16、(6分)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 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17、(6分) 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 帮助。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18、(8分) 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 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