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学案第16-19课
1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 16 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 1.古今异义。 (1)上干.云霄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与江水乱.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江中独山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无风,亦浪涌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插,冲。今义:担任。(2)古义:混杂,混淆。今义:没有秩序,没有 条理。(3)古义:所有。今义:平凡,凡是。(4)古义:即使。今义:只作“虽然”讲。 2.一词多义。 2 答案 (1)幸亏/希望/宠爱/幸而 (2)靠近,接近/来到,到达/面对,对着/将要,快要 (3) 介词,用/连词,由于,因为/介词,从,在/连词,来/连词,表修饰 3.词类活用。 (1) 微 雨. , 复 以 小 艇 游 庙 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 宝. 装 屏 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掠 江 东 南. . 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岸 上 赤. 而 壁. 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下雨。(2)名词作动词,用宝石。 (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4)形容词作名词,红土;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4.翻译句子。 (1)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 相乱。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与山光水色互 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3 (2)(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 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3)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 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 (4)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 美的地方。 5.文中作者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 鲜明独特的形象。找出文中描绘景物的句子,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烽 火 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峭 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 孤 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澎 浪 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孤 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6.本文所写景点多,但不是孤立地写出特征,而是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结合文章分 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 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 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 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 山作比,更见出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 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 二、写作特色 1.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 深度。 2.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 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 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 辉映,更为引人入胜。 3.运用对比手法写景。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的特征更 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 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三、结构思路 过大孤山小孤山 烽火矶一带的景物特色 小孤山、澎浪矶的景物特色 湖口至江州所见大孤山一带的景物特色 以游踪为顺序 4 四、文白对照 八月一日, 过烽火矶。南朝 自 武昌至京口,列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到京口,都 置 烽 燧, 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 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 望山, 突 兀 而 已 。及抛江 过其 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 下, 嵌 岩 窦 穴 ,怪奇万状,色泽 莹 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岩洞,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 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 石, 不 附 山 , 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 杰然 特 起,高 百 余 尺 ,丹 藤翠蔓,罗络其 上, 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 如宝装 屏风。 是日 风 静,舟行颇 迟,又 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 秋 深 潦 缩,故 得 尽 见 , 杜老所 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 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过 澎浪矶、小孤山, 二山 东西相望。小孤 属 舒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 州宿松县, 有 戍 兵。 凡 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 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 落星 之类,皆 名 天 下,然 峭拔秀丽 皆 不可与 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 小孤 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 峰 巉 然 孤起, 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独自高高耸立 上干云霄,已 非 它 山可 拟 ,愈近 愈秀 , 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 冬 夏 晴 雨 ,姿态 万 变, 信造化之尤 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 物 也。但 祠 宇 极 于荒 残,若 稍饰以 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 楼观亭榭,与江山相 发挥 ,自当高出金山之上 矣。 台亭榭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庙在山之西麓 ,额曰 “惠济”, 神曰“安 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有“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 济夫人”。绍兴初 ,张魏公 自湖湘 还,尝加营葺 ,有 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 碑载其 事。又有别 祠 在澎浪矶,属江州 彭泽县, 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 三面临 江 , 倒影 水中,亦占一山之 胜 。舟 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 过 矶,虽 无风,亦浪 涌,盖 以此得名 也。昔 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 人诗 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之句,传者因 人诗中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句子,传说的 5 谓 小孤 庙有彭郎像 ,澎浪 庙 有小姑像,实 不 人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 然也 。 晚泊 沙夹,距小孤 一 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 里 。微 雨,复 以 小艇 游 庙中 , 南望 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游览,向 彭泽、都昌 诸山,烟雨空濛,鸥 鹭 灭 没,极登 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 临之 胜,徙倚 久 之而 归。方 登山临水游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立 庙 门,有俊 鹘 抟 水 禽,掠 江东 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抓住一只水鸟,掠过江面 南 去,甚可壮也。庙 祝云,山有栖鹘 甚多 。 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二日早 , 行未 二十里,忽 风云腾涌, 急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 系 缆 。俄 复 开 霁,遂 行 泛 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于是(船又)继续前行泛舟 彭蠡口,四望 无际, 乃 知 太白“开帆入天 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 镜”之句 为妙。始 见 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 类 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 西梁 ,虽不 可拟小姑之 秀丽,然 小孤之旁 ,颇 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有 有 沙洲 葭苇,大孤 则四际 渺弥 皆 大江, 好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 望之 如 浮 水 面,亦 一 奇 也。江 自湖口分 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 一支 为南江 ,盖江 西路 也。 江 水 一支成为南江水,是长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 浑浊,每 汲用 ,皆以 杏仁 澄之,过 夕 乃可 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 饮。南江 则极清澈,合 处如 引 绳, 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 不相 乱。晚 抵 江州。州治 德化县,即 唐 之浔阳 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 县,柴桑、栗里,皆 其地 也;南唐 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 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由 江军 。岸土 赤 而 壁 立 ,东坡先 定江军(管辖)。岸上的红色的土,像墙一样地直立着,东坡先 生所谓 “舟人指点岸如赪”者 也。 泊 湓浦, 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 水亦 甚清 ,不与江水 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 是,首 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 尾才六日,其间 一日 阻 风不行,实以 四日半 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 6 溯流 行 七百里云。 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屏.风(pínɡ) 宿.松县(xiǔ) 上干.云霄(ɡān) B.惠济.(jì) 载.其事(zài) 楼观.亭榭(ɡuān) C.渺弥.(ní) 泊.湓浦(bó) 徙倚.久之(yǐ) D.溯.流(sù) 烽火矶.(jī) 鸥鹭灭没.(mò) 答案 D 解析 A.“宿”读 sù;B.“载”读 zǎi,“观”读ɡuàn;C.“弥”读 m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秋深潦.缩 潦:积水 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幸:幸而 C.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D.尝加营葺. 葺:修补 答案 C 解析 信:诚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信造化之尤物..也 B.与江山相发挥.. C.首尾才.六日 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答案 C 解析 副词,才。 4.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合外如引绳,不相乱. 不与江水乱. B. 自岭外望.之 望.之如浮水面 C. 及抛江过.其下 过.烽火矶 D. 极登临.之胜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 答案 D 解析 D.到,来到/靠近,面对着;A.混淆;B.看,往远处看;C.经过。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倒影水中 B.泛彭蠡口 C.今为定江军 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答案 D 解析 D.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 二、文本阅读 阅读文章第二段文字,完成 6~8 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戍:把守 7 B.已非它山可拟. 拟:模仿 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干:插 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 答案 B 解析 拟:比拟,相比。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盖.以此得名也 今已亭亭如盖. B. 极登临之.胜 徙倚久之.而归 C.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作《师说》以.贻之 D. 虽.无风,亦浪涌 虽.大风浪鸣也 答案 D 解析 D.即使。A.大概/伞;B.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用/来。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 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 答案 D 解析 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9~12 题。 游黄山日记(后) 徐弘祖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 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 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 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 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 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 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 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 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 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余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 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余越 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 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 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向.时云里诸峰 向:对着 B.越天都之胁.而下 胁:旁边 8 C.挟.澄源、奴子 挟:偕同 D.独莲花与抗.耳 抗:抗衡 答案 A 解析 “向”在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 相如因.持璧却立 D. 余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 D 解析 A 项介词,“在”;B 项连词,表转折,“却”;C 项连词,“于是”;D 项都 是代词,但前一句是“它(的)”的意思,后一句是“那些”的意思。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篇游记不同于郦道元《水经注》中对山水的客观描述,而是文中有“我”,语中 含情。 B.这篇游记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它不是借景抒情,因情生议,而是写 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C.作者在文章中通过议论直接阐发了只有不畏辛苦、奋力攀登才能到达顶点的人生哲 理。 D.本文采用了游记中常用的移步换景的写法,准确地把握了云雾、怪石、松柏等景物 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这一人生哲理不是通过议论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记叙自然地表现出来 的。 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2)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答案 (1)则天都、莲花两座山峰,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 (2)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笼罩大地。 参考译文 初四日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硃砂 庵方向攀登。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的各个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 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莲花两座山峰,都以秀 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于是往前直上,差不 多到达天都峰旁。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只见两侧峰石一片片夹峙而起,山道迂回 曲折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陡峭就砌起石阶,遇上断壁则架木搭桥修 通它,遇到悬崖就架上梯子接起来。俯视孤峭的山谷一片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相杂,五彩 缤纷,犹如画图与锦绣般灿烂。因而想到黄山当得起是一生中所见到的奇观,而且是如此奇 特,往日未曾一探究竟,这次重游不但快慰,而且很觉惭愧。 这时脚夫仆人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头,我也停住不再往上。但一路上的奇景,又不知 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既登上山头,就望见有座佛寺的屋檐犹如飞鸟展翅一般,即是文殊 院,这也是我上一次来想登览而又未登上的地方。文殊院左面是天都峰,右面是莲花峰,背 面靠着玉屏峰。天都、莲花两峰的秀丽景色,简直伸手可摘。环顾四周只见奇峰错杂排列, 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确是黄山景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次重游,怎晓得黄山竟 是如此之神奇!恰遇云游和尚澄源到来,游兴很高。时间已过午,仆人们才上来。大家站在 文殊院前,指点着左右两座山峰。寺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却无路可攀,莲花峰可登但路 途遥远,只好在附近看看天都峰,明日再登上莲花顶。我不愿听从,决心一游天都峰。便带 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山峡小路而下。到达天都峰旁,再从经溪水冲击而流动的山石中俯伏爬 行而上,或抓住野草,或拉着荆棘,越过丛集的石块,攀上峭立的山崖,每到连手脚都无法 9 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抢先登上,再垂手接应。每每想到上山即如此艰难,下山更怎么得了? 但终于也顾不了这许多。经历几回艰险,终于到达天都峰顶。只见顶上有块崖石像峭壁一般 直立而起,高约数十丈,澄源巡视其侧面,发现有石阶,便扶我登上。惟见千山岭无不俯伏 在下,独有莲花峰和它抗衡。这时浓雾时起时止,每一阵飘过来,则连对面也看不见,远眺 莲花等诸山峰,多半淹没在云雾里。惟独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云雾则移到峰后;我来 到峰右,云雾则出于峰左。峰顶上还有生长得曲折挺拔、纵横交错的松树,而柏树虽树干粗 大如臂,也无不平贴峰在崖石上,犹如苔藓一般。山高风猛,雾气飘忽不定。俯视诸山峰, 一会儿透露出碧绿的尖顶,一会儿又淹没为一片银海。再眺望山下,只见阳光明媚,仿佛另 是一个世界。暮色渐渐降临了,于是大家两足伸前,双手向后贴地,坐着往下滑。到了极险 之处,澄源便肩手并用以相接应。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笼罩大地,再从山峡 间登栈道而上,宿于文殊院。 四、语言运用 1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 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它 可 能 是 一 首 交 响 乐 , 让 你 领 悟 激 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与纯粹。 答案 它可能是一片海 让你体会壮阔 它可能是一座雕像 让你明白雄健 14.下面的表格是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相关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 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学生偶像崇拜在性别上的差异 偶像类 著名人士 影视歌明星 体育明星 其他 总计 男 6 12 6 1 25 女 2 20 2 1 25 总数 8 32 8 2 50 (1) 由 表 格 得 出 结 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 种 差 异 表 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女生崇拜“影视歌明星”的人数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崇拜“著名人士”和 “体育明星”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 (2)在偶像崇拜上,女生更带有感性色彩——这与其感情细腻、感性强等特点有关,而 男生则表现得更为理性。 第 17 课 庖丁解牛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技盖至此乎:“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善刀而藏之:“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向 响 声响 (2)盖 盍 何,怎么 (3)善 缮 修治,此指擦拭 10 2.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乎天理..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每至于族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视为止,行为..迟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 天然的道理。(3)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古义:动作因此。今义: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3.一词多义。 答案 (1)动词,做/动词,作为/连词,因此/介词,给/介词,为了/介词,被/句末语气词 (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连词,但是/动词,认为……对 11 (3)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介词,相当于“于”/表反问的语气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形容词词尾 4.词类活用。 (1) 良 庖 岁. 更 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族 庖 月. 更 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 无 厚. . 入 有 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每年。(2)名词作状语,每月。(3)形容词作名词,很薄的刀刃。 5.翻译句子。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 (2)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3)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4)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 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6.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 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 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 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7.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 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 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 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 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 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 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 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 的规律。 一、中心主旨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 应手,运用自如,问题迎刃而解。 二、写作特色 12 1.艺术夸张与细腻描写相结合,写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叙述描写形象逼真,意蕴 深厚,语言准确生动流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2.用细致生动的记叙和描写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 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 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 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三、结构思路 四、文白对照 庖 丁为文惠君解牛。 厨师丁给梁惠王宰牛。 为:介 词,替。 手 之所触,肩之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 所倚, 足 之所履,膝 之所踦,砉然向然,奏 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 刀 马砉然 ,莫 不中音 。 刀时豁豁的(声响),没有不合音律的。 之:结构助词。所:助 词,放在动词前,和动 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 示“……的地方”。踦(yǐ):支撑,接触。砉(huā):拟声词。 向(xiǎnɡ):通“响”。然:助词,在形容词后,做词尾, “……的”。“马砉(huō)然”的“然”同此。中(zhònɡ):合乎。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 盖 至此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 乎?” 程度啊?” 盖:通“盍(hé)”, 何,怎样。 庖 丁释刀对 曰:“臣之所好者 道也,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 13 进乎技 矣。 超过技术了。 道:天道,自然的 规律。进:超过。 始臣之解牛之时 , 所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 见 无 非 牛者。 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 之(第一个):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年之后, 三年以后, 未尝 见 全 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 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 视,官 知止 而 神 欲行。 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方:介词,当,在。遇:会 合,接触。官知:耳眼等 器官的感觉,这里指视 觉。神欲:精神活动。 依乎 天 理,批大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 郤, 导大 窾 ,因其固然, 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 技 经肯 綮 之未尝,而况 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 大车瓜乎! 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批:击。郤(xì):空隙。导:顺着, 循着,这里指导入。窾(kuǎn): 空。因:依照。技:应是“枝”字,指支脉。经:指经脉。肯:骨间的肉。綮(qìnɡ): 结 合 处 。 肯 綮 : 筋 骨 结 合 的 地 方 。 “ 未 尝 ” 后 省略谓语“碰”。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 之:助词,提宾作用。而:表递进关系连词。车瓜(ɡū):大骨。 良 技术 庖 岁 更 刀, 割 也; 族 庖 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 月 更 刀, 折 也。 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更(ɡēnɡ):换。 割:割肉。族: 众。折:断,指 用刀砍断骨头。 今 臣之刀 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 矣,而刀刃 若新 发 于 硎。 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发:出。 硎(xínɡ): 磨刀 石。 彼 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 入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 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 刃 必 有余地矣, 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 是以 十九年而 刀刃 若新发于硎 。 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是以:即以是,因此。 虽然 ,每 至于族,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 吾 见其 难为 ,怵 然 为 戒 ,视为 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 止,行为迟 。 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 方。怵然:警惕的样子。 动 动起 刀 甚 微,讠桀然已 解 , 如 土 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 委 地 。 散落在地上一样。 讠桀(huò):象声词。 委:卸落。 提 刀而立 ,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 为之 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 而藏之 。” 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14 [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 庖 丁之言, 得 养生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 焉。” 理了。” 养生:养 生之道。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肩之所倚.(yǐ) 莫不中.音(zhònɡ) B.砉然向.然(xiǎnɡ) 技经肯綮.(qìnɡ) C.批大郤.(xǐ) 岁更.刀(ɡēnɡ) D.导大窾.(kuǎn) 发于硎.(xínɡ) 答案 C 解析 “郤”读 x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答案 B 解析 导:顺着。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B.而刀刃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 D 解析 D.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A.介词,替/介词,被;B.介词,从/ 介词,比;C.而:转折连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 B.技盖至此乎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善刀而藏之 答案 C 解析 A.向—响;B.盖—盍;D.善—缮。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答案 D 解析 A.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古义:虽然是 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 15 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 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 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释.刀对曰 释:擦拭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C.彼节者有间. 间:间隙 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答案 A 解析 释:放下。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 B.因其固然.. C.虽然,每至于..族 D.所见无非..牛者 答案 A 解析 B.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C. 古义:到了。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D.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 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B.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 吾见其难为. 吴楚以梁为.限 D. 因.其固然 因.地制宜 答案 C 解析 C.动词,解/动词,作为,当做。A.介词,相当于“于”;B.连词,但,却;D. 介词,依照。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9~12 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 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 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 忿然: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游: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肆:店铺、市场 答案 C 16 解析 游:游说。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B.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 D.赵氏求救于.齐 答案 B 解析 B.介词,在;A、C、D 为介词,向。 11.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 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答案 D 解析 “迂腐”理解不对。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 (2)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 参考译文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斤, 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 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 ‘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 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 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 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四、语言运用 13.根据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仿写句子。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海中,雅士骚客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 洒,也有____________的潇洒;有____________的潇洒,也有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因此,可以这么说:他们的潇洒不只是语言的豪迈,而且早已 超越了表面的行动;____________。 答案 李易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 上” 他们的潇洒不只是胸中块垒的宣泄,而且早已超越了世俗的偏见 1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 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答案 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17 第 18 课 项羽之死 1.通假字。 (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通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江亭长 2.解释古义异义。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山东..为三处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悲愤激昂;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2)古义:崤山的东面;今 义:山东省。(3)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4)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 亲,哥哥。 3.一词多义。 18 答案 (1)副词,就/副词,于是/副词,才/副词,于是/副词,却/副词,只,仅仅 (2)调 用/介词,因为/介词,把 (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江东父老 (4)动词,灭 亡/灭亡了的/动词,逃亡/动词,丢失 (5)连词,况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副词,暂且, 姑且 (6)名词,眼泪/动词,哭泣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a . 项 王 军 壁. 垓 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 身. 七 十 余 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 夜 闻 汉 军 四 面 皆 楚 歌.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 项 王 乃 复 引 兵 而 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 左. , 乃 陷 大 泽 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f . 马 童 面. 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 所 击 者 服 , 未 尝 败 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 . 众 数 十 万 人 , 亦 足 王. 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 吾 为 若 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 . 且 籍 与 江 东 子 弟 八 千 人 渡 江 而 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名词作状语 a . 项 王 则 夜. 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 于 是 项 王 乃 欲 东. 渡 乌 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 直 夜 溃 围 南. 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 纵 江 东 父 老 怜 而 王. 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此 天 之 亡. 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a.设营驻守 b.亲身(参加) c.唱楚歌 d.东行 e.左走 f.面对 g.打 了败仗往回跑 h.称王 i.给……恩德 j.西征 ②a.在夜里 b.向东 c.向南 ③使……为王 (2)使……灭亡 5.翻译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2)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 (3)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6.文章是怎样选择典型事件来塑造项羽这一形象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 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 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 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时,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 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惟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 腔怨愤与英雄失落托身无所的悲情。东城突围,项羽兵乘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 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的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刈旗,再现当年 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兵 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 20 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 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7.《垓下歌》在《项羽本纪》中有何作用? 答案 《垓下歌》是项羽被困于垓下时的千古绝唱。 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色彩,起到传神写意的作用。《垓下歌》的插入,使项羽的形象、 气质,变得慷慨悲壮、姿态横生。 起到了浓缩故事情节、提炼人物形象的作用。它以短短的四句诗,清楚地概括出项羽在 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不可阻挡的气势,以及在短短的时间内骤然覆灭的悲剧,与前后文相 互照应、相互勾连,是项羽对自己戎马生涯的回忆,是作者对项羽人生经历的反思。 “力拔山兮气盖世”写出了项羽过人的勇气和超人的气概,使人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双的 英雄形象。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说的是骓马不再前进了,该怎么办呢?虞姬啊, 我将怎么安排你呢?对此句诗,章培恒提出了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后果的问 题,他的回答是:项羽之所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应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 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披靡。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打天下的,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 至于别人,对他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 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这是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惟我独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 句诗再一次证明了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勇以及刚愎自用、盲目自信的弱点。 总观《项羽本纪》,无论是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能跟《垓下歌》的诗 句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垓下歌》贯穿了全文的情节,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进一步表现他的英勇顽强的斗 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 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的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 二、写作特色 1.以简洁传神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突围时的“溃围、斩将、刈旗” 的快战;乌江边的拒渡、赠马、赠头。这些场面的描绘,都为展示项羽的性格特征提供了舞 台。 2.以言传神,以行绘人。 作者没有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这就 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如“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 着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狂妄自大、 刚愎自用又慨叹命运不公可见于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由此可见 项羽的沽名钓誉的个性。 21 三、结构思路 项羽之死 霸王别姬 ①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②诀别虞姬,悲歌慷慨。 东城快战 ①突围失道,陷大泽中。 ②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③东城快战,连斩敌将。 乌江自刎 ①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 ②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 ③将头赠给故人,自刎。 四、文白对照 项王 军 壁 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 围之数 重。 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 壁:本指军垒,此处作动 词用,设营驻守的意思。 夜 闻 深夜,听 汉军 四面 皆楚 歌,项王乃大 惊 曰:“汉 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 皆已 得 楚乎?是何楚 人之 多也!” 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何楚人之多:怎么 楚人这么多。是: 指示代词, 指汉军。 项王则夜起 ,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 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 幸 从 ; 宠跟在项王身边; 幸从:受到宠爱 而跟随在身边。 骏马名骓, 常 骑 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 之。 着。 骓(zhuī):毛色黑 白相杂的马。 于是 项王乃悲歌慷慨 ,自 为诗 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 曰:“力 拔山兮 气 盖世 !时 不利兮 骓 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 不 逝!骓 不 逝兮 可奈 何!虞 兮虞 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 兮奈若何!” 么安排你呀才妥善!” 逝:跑。奈若何: 把你怎么办。 歌 数阕,美 项王唱了几遍,美 人 和之。 人虞姬在一旁应和。 阕:乐曲每终了一次叫一阕。“数阕” 就是几遍。和(hè):应和着一同唱歌。 项王泣 数 行下,左右 皆 泣 ,莫 项王的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 能仰 视 。 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直夜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 溃 围 南 出, 驰 走。 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 骑(jì):单人乘一马。麾下: 部下。直:同“值”,当,趁。 平 明 ,汉军乃觉之, 令骑将灌婴 以五千骑 追 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 之。项王渡 淮 ,骑 能 属者 百余人耳。 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属(zhǔ):连接, 这里指跟上。 22 项王 至阴陵,迷失道, 问一田父 ,田父 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 绐 曰 “ 左 ”。 骗他说“向左边走”。 田父(fǔ):老农。 绐(dài):欺骗。 左,乃陷 项王带人向左,却陷进 大 泽 中。以故 汉 追及 之 。项王乃复引 兵而东, 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前进, 至东城,乃 有 二十八骑。汉 骑 追 者数 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 千人。项王自 度 不得 脱 。 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 度(duó):估 计,揣摩。 谓其 骑 对他的骑兵 曰:“吾起兵 至今 八岁矣,身 七十余战,所当 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 者 破, 所 击 者 服, 未 尝败北,遂 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 霸 有天下。然 今 卒困于此 ,此 天 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 之 亡我, 非 战之罪也。今日固 决 死 , 愿 要灭亡我,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 为诸君 快 战,必三胜之 ,为诸君 溃 围, 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 斩 将,刈 旗,令诸君知 天 亡我, 非 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 战之罪也。” 作战的过错。” 身:亲自(参加)。败北:战败。卒:终于。 快战:痛快地打一仗。刈(yì):割,砍。 乃分其骑以 为四队, 四 向。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 四向:面向四 方(杀出)。 汉 汉 军 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 曰:“吾为 公 取彼一 军把他们包围好几重。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 将。” 令四面骑 驰 下,期 山 东 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 为三处 。 作三处集合。 期: 约。 于是项王 大呼 驰 下 ,汉军皆 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 披靡 ,遂 斩 汉一 将。 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 披靡:原指草 木随风倒伏, 这里比喻 军队溃败。 是时,赤泉侯 为 骑将, 追 项王, 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 项王瞋 目 而叱之,赤泉侯 人 马俱惊 ,辟易 数 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 里。 里。 辟易:倒退 的样子。 与其 骑 会为三处。汉军不知 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 项王 所在,乃 分军为三,复 围之 。项王乃 驰, 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 复斩 汉一都尉,杀数 十百人,复聚其骑,亡 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 其 两骑耳。乃谓其骑 曰:“何 如?”骑 皆伏 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 23 曰:“如 大王言 。” 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伏:通“服”, 心服。 于是 项王乃欲 东渡 乌江。乌江亭长 船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 待,谓项王曰:“江东虽 小, 地方 千里,众数 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 十万人,亦足 王也。愿 大王急 渡 。今 独 臣 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 有船,汉军至 ,无以渡 。” 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 (yǐ):使 船靠岸。 项王笑 曰: 项王笑了笑说: “ 天之 亡我,我何渡 为 !且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 人渡江而西, 今无 一 人 还,纵 江东父 兄 怜 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 而王我,我 何 面目 见之 ?纵彼 不言 , 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 籍独 不愧于心乎?” 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何渡为:还渡江干什么。纵:即使。 王(wànɡ):作动词。独:岂,难道。 乃 谓亭长曰:“吾知 公 长者。吾骑 此 马 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 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 不忍 杀 之,以赐 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 公 。”乃令骑 皆下马步行, 持短兵 接战。 独籍 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 所杀 汉军数百人。项王身 亦被十余 创。 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伤。 被:遭 受。 创(chuānɡ): 伤。 顾 见汉 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 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 吾 故人 乎?” 我的老相识吗?” 故人: 旧友。 马童 面 之, 吕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 指 王翳曰:“此 项王也。” 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 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 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 二人才正面相对。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 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 邑万户, 吾为 若 德 。”乃 自 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 刎而死。 刎而死。 购:悬赏征求。为若德:意思是 送给你点儿好处。德:恩德。 。 一、基础知识 24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垓.下(ɡāi) 乌骓.马(zhuī) 数阕.(è) 美人和.之(hè) B.麾.下(huī) 五千骑.(qí) 田父.(fù) 斩将刈.旗(yì) C.自度.(duó) 能属.者(zhǔ) 溃.围(kuì) 瞋.目叱之(chēn) 披靡.(mǐ) 怜而王.我(wànɡ) 答案 C 解析 A.“阕”读 què;B.“骑”读 jì,“父”读 fǔ;D.“创”读 chuānɡ。 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 B.项王则夜.起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答案 D 解析 D.名词用作动词。A、B、C 为名词作状语。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 D.马童面.之 面:面对 答案 C 解析 终于。 5.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平明,汉军乃.觉之 B.①以.故汉追及之 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①汉围之.数重 ②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D.①吾为.公取彼一将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答案 C 二、文本阅读 阅读全文,完成 6~8 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5 A.项王军壁.垓下 壁:设营驻守 B.力拔山兮气盖.世 盖:胜过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答案 D 解析 购:悬赏征求。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答案 A 解析 “四面楚歌”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8.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语意相同的句子在文中出现多次,体现了项羽怎样的 性格特点? 答案 项羽认输但不服气,明知必死,意犹不平。表明了他自负、自尊但不知自省、自 责的性格特点。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 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 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 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 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 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 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做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 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 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林,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 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 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方成草. 草:草稿 B.叩.之寺僧 叩:问 C.趋.而出 趋:小步紧走 D.必躬造.左公第 造:制造 答案 D 解析 拜访。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指左公处 ②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 或劝以.少林 A.两个“微”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微”相同,两个“以”不同 26 C.两个“微”不同,两个“以”相同 D.两个“微”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 两个“微”都解释为“暗暗地”;两个“以”前者是介词,以……身份;后者是 连词,表目的,来。 11.下列叙述和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本文全面地记叙了左光斗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品格,刻画了人物形象。 B.左光斗微行视学,看到史可法的文章,即解貂覆生,为掩护;批阅史可法的文章, 就定为第一,这都说明他非常爱惜国家人才。 C.史可法冒险去狱中探望左光斗而遭到左光斗的痛骂,这是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惜。 D.文章写史可法治兵,明写史可法而暗写左光斗,是侧面描写左光斗的高尚品德。 答案 A 解析 错在“全面地记叙了左光斗的生平事迹”。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2)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答案 (1)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2)我的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参考译文 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雨特别寒冷,几个骑 马的随从跟着左公外出,私行察访走进一座古庙。到了堂下小屋里见一个书生趴在桌子上睡 着了,文章刚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裘衣盖在书生身上,并给他关好门。左公向 庙里的和尚了解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 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 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可恶的太监防范窥伺很严, 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就要死了,史可法拿 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 草鞋,背着筐,用手拿着长锹,装作打扫脏东西的人,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给他指点 左公呆的地方,左公却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 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 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 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 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捏造罪 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的刑具,做出投打的样子。史可法闭着嘴不 敢出声,快步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的老师的肝肺, 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着凤阳、庐州道员的 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能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 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命令二人蹲坐着用背靠着他,过了一更就轮番替换 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 声音。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上怕辜负朝廷,下怕愧对我的老师呀!” 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 见左夫人。我本家的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他和先父很要好,说左公在监狱里对史可 法讲的话,是亲耳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四、语言运用 13.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 略 解析 此题为开放题型,同学们可畅所欲言。可以从文章的主旨出发,通过分析项羽的 性格,来推测项羽该不该过江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综合全面的对此进行分析。 27 第 19 课 阿房宫赋 1.古义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形容宫室建筑的结构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争斗、排 挤。(2)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3) 古义:指聚敛的金玉。今义:筹划并管理。(4)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2.一词多义。 28 答案 (1)动词,灭族/名词,类/名词,家族 (2)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 的样子”/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兼语词,于何,在哪里 (3)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4)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句首语 气词,表示提示下文或对某事进行判断/指示代词,那 (5)动词,攻占/动词,举起/副词,全 3.词类活用。 (1) 六 王 毕 , 四 海 : 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蜀 山 兀. , 阿 房 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骊 山 北. 构 而 西. 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辞 楼 下 殿 , 辇. 来 于 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朝. 歌 夜 弦. . , 为 秦 宫 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鼎. 铛 玉. 石 , 金. 块 珠. 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族. 秦 者 秦 也 , 非 天 下 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燕 赵 之 收 藏. . , 韩 魏 之 经 营.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后 人 哀. 之 而 不 鉴. 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兀”:形容词用作动词,指树木被砍光 29 了。(3)“北”“西”:名词作状语,从北面,向西面。(4)“辇”:名词作状语,乘辇。 (5)“朝”“夜”:名词作状语。“弦”:名词用作动词,弄弦,弹琴。(6)“鼎、玉、金、 珠”:名词的意动用法。(7)“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8)“收藏”“经营”:动词用 作名词,前者指收藏的珍宝,后者指聚敛的金玉。(9)“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 而悲哀。“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4.文言句式。 (1) 长 桥 卧 波 , 未 云 何 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负 栋 之 柱 , 多 于 南 亩 之 农 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 人 之 心 , 千 万 人 之 心 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省略句,长桥卧(于)波。(2)介词结构后置。(3)判断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2)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还多。 (3)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案 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多,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 文章极尽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旨在说明秦统治者奢侈腐化已 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 本原因。因此,文章前面所进行的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亡的历史 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7.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 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 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两个字,使无 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 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 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 以为安。作者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 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 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 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一、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借古讽 今,警告唐统治者勿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二、写作特色 30 1.想像、比喻、夸张的使用。 杜牧根据有关资料“再造”了阿房宫,通篇是驰骋瑰丽的想像。比喻、夸张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2.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建宫背景 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 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第一段骈散结合得非常好。 3.描写、议论与铺排结合。 文章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 写法。如第 3 段对秦人奢侈的议论,一口气用了六个排比句。 三、结构思路 一:铺陈 宫室建筑(奇) ―→宏伟壮丽 宫中美女(多) 宫中珍藏(富) ―→荒淫奢侈 二:议论 用之如泥沙 ―→剽掠浪费 不爱人 ―→自取灭亡 秦亡教训 殷鉴不远 四、文白对照 31 32 33 34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渭流涨.腻(zhǎnɡ) 不霁.何虹(jì) 骊.山(lì), B.妃嫔.(bīn) 辇.来于秦(niǎn) 囷囷.焉(qūn), C.剽.掠其人(piáo) 弃掷逦迤.(yǐ) 锱.铢(zī), D.直栏横槛.(jiàn) 在庾.之粟粒(yǔ) 管弦呕.哑(ǒu), 35 答案 D, 解析 A.“骊”读 lí;B.“嫔”读 pín;C.“剽”读 piāo。, 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 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 C, 解析 A.“一”:统一;数词。B.“爱”:喜欢;吝啬,吝惜。C.“取”:动词, 拿。D.“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3.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 D, 解析 A.“焉”:形容词词尾;语气词。B.“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 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 D.“于”都为“比”。 ,4.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答案 C ,解析 A.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 挤。B.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经营”是“筹划并 管理、计划或组织”的意思。D.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 “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 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 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 《阿房宫赋》是骈赋。 ,D.《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答案 C, 36 解析 《阿房宫赋》是文赋。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8 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 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 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 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呜呼!灭①六国者②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③六 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对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答案 B, 解析 之:①代词;②助词“的”。而:①转折;②承接。, 7.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 ①锱铢:极其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九州,代指全国,④呕哑: 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 被烧毁, ,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答案 B, 解析 结合课文译文。 ,8.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 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 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 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 见解极为深刻。 ,答案 C, 解析 理解“可怜”词义,“同情”分析不对。, 三、课堂延伸,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 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 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灭诸侯, 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 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 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 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 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 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 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 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 37 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 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 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 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 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 而岂天道哉!(选自《古文观止》)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惩.秦之孤立 惩:警戒,借鉴, B.而王莽卒移汉祚. 祚:皇位,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几:通“机”,机会, D.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答案 C, 解析 几:诱因,先兆。,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的一组 是( ), ①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②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 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③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④ 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⑤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 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⑥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 困于敌国, ,,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①只是说了“以为”,还没提到祸患;③只提到他们考虑周到, 同样还没提到祸患;⑤是假设有些人的错误想法。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以“虑”字开启全文,与“祸患常积于忽微”有异曲同工之 妙。, B.作者按时间先后列举了秦、汉、魏、晋、唐等的史实,这些皆是考虑 不周导致的,“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因此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 之智,盖世之才”。 ,C.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 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D.作者认为为国者惟有其德行上达于天,用至诚之心治理国家,上天就 会像慈母保护幼子一般关照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这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 意义的。, 答案 B, 解析 “因此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观点错 误。,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虑天下者, 常 图 其 所 难 , 而 忽 其 所 易 ; 备 其 所 可 畏 , 而 遗 其 所 不 疑 。 ,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 岂 工 于 活 人 而 拙 于 谋 子 也 哉 ? ,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 者 也 。 ,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 (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 38 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2)难道是善 于救活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3)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 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 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 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 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 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 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 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 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在这种情况下,大肆分封兄弟、子 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 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 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 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吸取了东 汉的教训,西晋吸取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吸取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 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 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 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 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 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 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 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 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活别 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 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 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 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 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 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四、语言运用, 13. 填 入 下 面 横 线 中 的 句 子 , 与 上 下 文 衔 接 最 恰 当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 遍 布 华 夏 的 古 村 落 , 作 为 乡 土 建 筑 的 精 华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 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③具有很高的 文物价值,④它们看似陈旧,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⑥成为了解 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答案 ③⑤②⑥④①, 1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条码”下定义。(可删 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条码是一种特殊符号。,②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字代码转换而成一组黑白 相间的平行线条。,③这种特殊符号是由这些平行线条组合构成的。,④条码一 般印在商品包装上或附在商品上。,⑤条码标志商品的身份。, 答案 条码是一种印在商品或商品包装上由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字代码转 换而成的一组黑白相间的平行线条构成的特殊符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