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
www.ks5u.com 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 欧阳修不但是位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序》。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1.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归于颍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熙宁七年(1074)获赐谥号“文忠”。 2.背景解读 《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公元907年至960年间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历史。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为伶官所惑。当叛乱四起时,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此序文,就庄宗宠幸伶官而祸国乱政的史实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呼吁“忧劳可以兴国”,警告“逸豫可以亡身”,这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 3.文体知识 序 序,又叫“序言”“绪言”“卷头语”“叙”等。从唐代起,序又被称为“引”。宋代文学家苏洵的父亲名叫苏序,苏洵为了避父讳,就把他写的书序称为“引”,后被沿用下来。唐以前,序常被置于正文之后,如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即列于一百三十篇正文之后;唐后则将“序”放在正文之首,将正文之后的序言称作“跋”“后序”。 序有自序与他序之分,也有“史序”“文序”“赠序”之别。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或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的为“史序”,如《伶官传序》;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为“文序”,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等。 4.文化常识 【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庙号。例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例如: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例如: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例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字音识记 ①仇雠(chóu) ②伶官(línɡ) ③仓皇(huánɡ) ④勖(xù) ⑤遗恨(yí) ⑥沾襟(jīn) 2.古今异义 (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a.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b.表示另提一事 (2)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a.事理人情;b.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 a.做、投身到(事业中去);b.按某种办法处理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古义:成就的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a.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b.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3.文言句式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判断句)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状语后置句)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被动句)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状语后置句)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状语后置句) 4.一词多义 (一)实词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骄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扰)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禀告) (4)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 (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 (二)虚词 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一定)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表程度,多么)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5.词类活用 (1)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2)而告以成功:动词用作名词,成就的功业、政绩或事业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4)乱者四应: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 (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用作名词,才智勇气 (6)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 (7)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提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①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 提示: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来阐述事理,事清而理明。 ①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②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③末段又用“盛、衰”并举。④又如“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1.课文主旨 在本文中,作者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2.结构图示 中心论点―→论证―→结论―→历史教训 3.写法赏析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地提出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继而语气下落至“庄宗得失天下”的立论根据,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文章虽短小,却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4.课文译释 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介词,拿。①而:连词,表承 接。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乃:第 形容词作动词 一、知识讲解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说林》《说难》十馀万言。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译文: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喜爱刑名法术的学说。韩非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韩王最终没有任用他。 解析:“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是判断句;“喜”是形容词作动词,可译为“喜爱”;“数”是“多次”的意思。 参考译文: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喜爱刑名法术的学说。韩非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韩王最终没有任用他。因此,韩非痛心于国君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选任贤能,反而任用轻浮淫逸害人虫,使他们(的地位)在有功劳业绩的人之上。国势宽缓时骄纵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学者,国势危急时就征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如今所培养的人不是所能任用的人,所能任用的人却又不是所培养的人。他痛心于廉洁正直的人不为奸邪不正的大臣所容,考察了以往的得失变化,因此撰写了《孤愤》《五蠹》《说林》《说难》,共有十多万字。 [课内素材] 后唐庄宗的一盛一衰,不正体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吗?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拓展阅读]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 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冽,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婀娜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当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了,专门修建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 。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掮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力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涵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