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语文4秋天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秋高中语文4秋天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4 秋天 李仕才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些人他都不认识,不是本地人,是到什么地方去 ________ 的。一个戴帽子的大 叔最招眼了…… (2)他积极投身于新生活,积极参加建立集体农庄的运动…… ________ 他没有去没收 过富农的财产,________ 为了说服那些观望不定的人们,也曾大喊大叫,争论得面红耳赤。 (3)痛苦并没有随着岁月 ________,当然也并不像新婚的头几年那样催人肝肠。 A.做客 虽说/但 消逝 B.作客 虽然/但是 消失 C.作客 虽说/但是 消失 D.做客 即使/也 消逝 【解释】 “作客”是长期客居在外;“做客”是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虽然…… 但是”表示事实性让步转折;“即使……也”表示假设性让步转折;“虽说”是口语。“消 逝”指去而不复返,多指时间、水流等。“消失”(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制造大国的盛誉让我们自豪,13 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让我们振奋,而核心技术的缺位 却让我们若有所思....。 B.周某私下配备了全套警察装备,并伪造警官证,以警察的身份招摇过市....。 C.班级团支部准备组织同学们星期日去秋游,大家兴致勃勃,王小亚同学更是推波助... 澜.,积极鼓动同学们搞生态自助游。 D.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 23 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 1906 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 1300 元拍出。 【解析】 B 项,“招摇过市”,故意在公众场合大张声势,引人注意。A 项,“若有 所思”,好像在思索着什么,形容沉思不语,用“若有所失”更为合适。C 项,“推波助澜”, 从旁鼓动,以增加声威和力量,多指向坏的方面。D 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 与句意不符。 【答案】 B 3.为下文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使之成为一则寓言,并写出这一寓言的寓意。 秋天来了,场上堆满了金色的谷粒。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地夸耀:“看我多么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尾:秋天过去了,场上的谷粒被收进了粮仓,什么也没有了,麻雀只得无 可奈何地飞走了。寓意:毫无资本的夸耀最终会破灭。或:脚踏实地的劳作胜过空洞的炫耀。 (补写语意连贯得体即可;寓意要求合乎寓言内涵,表达理性、简明。)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__①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 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 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__②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 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__③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 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下文的内容很容易看出①处应填阅读的 两种类型:记忆型和批判型。②处应填的是批判型阅读与记忆型阅读相比的优点:不追求盲 从书本知识。③处与上下句之间形成递进关系的排比句。 【答案】 (示例)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 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5.下面是某校“校园诗会”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 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意构思图的层次和顺序问题。这 个构思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这次活动的主题,第二层为“宣传准备”“主要活动”和 时间“9 月中旬”,第三层主要介绍“宣传准备”和“主要活动”包括的内容,具体分析时, 可以从“主题为‘庐州唱月’”开始,先写时间,再写“宣传准备”阶段的内容,最后写“主 要活动”的内容等。 【答案】 (示例)主题为“庐州唱月”的“校园诗会”拟定于 9 月中旬举行。准备阶段 利用海报、校报和校园进行宣传;主体活动包括原创诗歌评选、诗歌诵读和诗歌微讲座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绝 技 冯伟山 一大早,卢憨家的门前就停了两辆车。一辆是警车,还有一辆写着什么电视台字样的车。 派出所的老黄正在敲门,他的旁边是几个拿着话筒和扛着摄像机的人。村里有人见了,觉得 蹊跷,就围上来看热闹。等卢憨擦着眼屎把门打开,看热闹的竟聚了一大堆。 大伙儿议论纷纷,说这小子终于犯事了,看这阵势,事儿还不小。 是呀,别看他平时不言不语,干起坏事来比谁都厉害! …… 老黄狠狠瞪了大伙儿一眼,说都闭嘴吧,你们咋知道人家犯事了? 大伙儿就闭了嘴,可肚子里还疑惑着,都梗着脖子想往院子里挤。 老黄对卢憨说,你是卢立群吧?这几位是省电视台的记者,慕名来给你拍节目的。 看着卢憨满脸的惊奇,老黄又说,我是派出所的老黄,是给记者们带路的,别误会呀。 卢憨笑了笑,把他们让到了院子里。 这下,看热闹的村里人可懵了。这个憨里憨气的家伙原来叫卢立群呀,这么些年大人孩 子都叫他卢憨呢。至于给他拍电视就更觉邪乎了,卢憨父亲早亡,一直和一个精神不好的母 亲生活,日子过得紧巴,都快三十了,还光棍一根。平日除了种点责任田,就关门在家里窝 着,见了人脸红脖子粗地勉强点点头。就这么个人也能上电视,真给卢村丢大脸了。 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 增色不少。 一个手里拿着话筒的姑娘笑着对卢憨说,卢大哥,为了拍你的绝技,尽快让全国人一睹 你的风采,我们可是日夜兼程过来的。说完,姑娘递给卢憨一张报纸。报纸上是一组照片, 还配着一段长长的文字,大标题是“农家院里的绝技高手”。卢憨看了,用手挠了挠头皮, 咧嘴笑了,淳朴得像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他想起来了,那天他正在院子里练倒立,有个背 着相机的人在矮墙外看见了他,被他的技艺吸引,非要给他拍几张照片。通过交谈,卢憨知 道那人是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来乡下采风的。卢憨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他赞叹不已,手里 的相机也“咔咔”拍个不停。想不到这些照片,竟把电视台的记者引来了。 姑娘说,卢大哥,你不介意当众展示一下你倒立的绝技吧? 卢憨有些不好意思,说只是、只是我练得不好,你们可别笑话呀。 我们相信你挺棒的。老黄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卢憨走到老槐树下,提了提裤子,一个倒立,双腿就稳稳地贴到了树干上。紧接着两腿 一分,双手撑着地面向前慢慢移动,边移动双腿边做着各种动作,什么“白鹤亮翅”“一柱 擎天”“弯弓射月”,每个动作都惟妙惟肖,刚柔相济。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好久,掌声才 一个劲地响起来。这时,卢憨的双手触地变成了单手触地,腾出的那只手朝大伙儿挥了挥, 就叉在了腰上。一院子的人正看得起劲,突然他的那只手也脱离了地面,脑袋直直地扎下来。 围观的人都惊得张大了嘴巴,生怕卢憨的脑袋开了花。就在卢憨脑袋触地的一刹那,他竟把 双手放到胸前鼓起掌来,两腿还在半空做着动作。哎呀,这家伙平时蔫巴巴的,没想到还有 这招呀,绝了!村里人鼓掌归鼓掌,心里还是有些嫉妒。 一套动作下来,卢憨的脸上也有了细细的汗珠。稍事休息,他又即兴表演了头顶在桌子 上倒立,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燃,飘飘袅袅的烟雾中,他一脸的惬意。突然,他把 烟头一吐,身子一个鱼跃,就稳稳地坐在了地上,且双腿交叉,双手在胸前合十,嘴里念了 声“阿弥陀佛”。瞬间,喝彩声、鼓掌声把小院塞得满满当当。 姑娘把话筒举到卢憨面前,说你是怎么练成这绝佳技艺的? 卢憨吭哧了半天,说为了俺娘呗。 为了你娘?主持人和大伙儿都愣了。 我十几岁时很顽皮,经常在院子里翻跟头和倒立。有一次,我倒立时看见我娘瞅着我笑 呢。娘精神不好,我很少见她笑过,看来她是喜欢看倒立。我又倒立了几次观察她,她都认 真地看着,笑得也开心,打那我就下决心天天倒立给娘看。这不,眨眼十几年了。说完,卢 憨用手一指房门口。看,我娘刚才看我练倒立,还满脸欢喜呢。 大伙儿回头望去,摄像机的镜头也跟了过去。低矮破败的房门前,一个瘦弱的老女人在 暖暖的阳光下正朝这张望,嘴巴微微张着,脸上堆满了笑。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 为小院增色不少。”着墨不多的一段环境描写,表现了小院的整洁、生机盎然。这说明卢憨 的母亲虽然精神不好,但还是非常勤劳,并且热爱生活。 B.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非常符合小说塑造的普通平凡的乡村里的 人和事的特点。比如作者把手挠头皮、咧嘴笑了的卢憨比作“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十分 形象贴切。 C.小说题目为“绝技”,作者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卢憨的绝技,除直接描写卢憨让人 折服的动作之外,作者还很注重写围观者的神态和心理,从侧面衬托卢憨的高超技艺。 D.村里人开始时并不了解卢憨,甚至瞧不起他,认为他上电视会给卢村丢脸,但当他 们观看了卢憨的绝技之后对他又十分佩服。小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 到最终理解他的心理过程。 E.小说的构思十分精巧,在卢憨表演完绝技之后,作者又交代了卢憨练成绝技的原因, 凸显了文章主旨。文末对卢憨母亲的描写是点睛之笔,让读者倍感温馨,增强了小说的感染 力。 【解析】 A 项,说明母亲“非常勤劳、热爱生活”有误。这应该是体现卢憨的孝顺, 他打扫庭院、种花都是为了使母亲生活得更舒适。D 项,“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 理解他”有误,村里人开始时是并不了解他,小说也并没有表现出村里人最终理解了他。 【答案】 AD 7.小说前三段写村里人聚在卢憨家门口看热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 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 作用。解答本题,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文的情节作铺垫。内容上则写出了社会环境,突出 了卢憨的形象。 【答案】 ①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使读者随着小说中村里人的议论而对卢憨也产生种 种猜想。②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并与后文电视台其实是来采访、宣传卢憨的情节形成 巨大反差,有助于凸显卢憨这个人物形象。③村里人的议论、猜测表现出他们对卢憨的不了 解,折射出人际关系的淡漠。 8.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卢憨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从人物的言行入手,分析言行背后的心理因素,从而把 握人物的性格。如:卢憨的名字以及得到别人认可时的表现反映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这是 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注意评价时 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言之有序。 【答案】 ①身怀绝技:他的倒立绝技先是被报社记者报道,后又引来了省电视台的记 者采访,他的现场表演赢得了众人的喝彩。②淳朴、憨厚:他不善言谈,被人认为是“憨里 憨气”,受到别人的认可时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样子。③孝顺、善良:他独自一人陪着精神 不好的母亲生活,十几年来苦练倒立只为使母亲欢喜开心。 9.卢憨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紧扣观点结合小说进行分析。不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如有其他方面的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 (示例一):普通人物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深触人心。卢憨是一个 乡村人物,有一个让人诧异、敬佩的倒立绝技,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练就这个让记者们和乡 亲们喝彩的绝招的直接动因却是为了逗乐自己那个患精神病的母亲。这个很真实、很平凡的 人物行为和人物动机隐含了平凡普通的乡村人物那种金子般闪亮的善良和孝心。这种人性善 的光辉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是非常值得弘扬的。 (示例二):村里人的行为体现了人们思想上的落后、人际关系的冷漠。当有警车和电视 台的车停在卢憨家门口时,他们妄加议论,胡乱猜测;他们住在一个村里,却不知卢憨的姓 名,得知他们瞧不上眼的卢憨要上电视,他们又觉得会给卢村丢脸;卢憨的绝技让他们佩服 但又让他们心生嫉妒。村里人爱看热闹,爱发议论、无端猜忌别人,有着盲目的集体荣誉感, 容易嫉妒别人。他们依然有着鲁迅笔下的国民形象的特点,这也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如何 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引人深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