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第7课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鲁人版必修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第7课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鲁人版必修 (1)

7 齐桓晋文之事 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 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 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 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 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 威慑敌人,那是何等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 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 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杜绝,我们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叹 服。 论奋进 在人生旅程中,常常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快去创造,创造才有收获。只要你一息尚存, 就要努力创造! 我曾有过企望,企望机遇的到来。那个声音告诉我:机遇只垂青于不懈奋斗的人,等待 会丧失青春年华。 我曾因不得志而叹息。那个声音又在说:慨叹是弱者,奋进才有用武之地。 我有过失误之后的捶胸顿足。那个声音又在说:振作起来,重新选择新的目标,你就会 感受到生命的新内容。 我有过名落孙山的失望,我感到疲倦,感到前途茫然。那个声音又在说:莫沮丧,成才 的路有千万条。 我陷入过困境,甚至一蹶不振。冥寂中,那个声音又在说: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 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我饱受过病残之苦,苦闷中想了却一生。那个声音又在说:你还有生命,只要壮志在胸, 就会不负有限生命。 人生有无数考题,答案却只有一个——奋进! 人生没有停靠站,自我本身永远是一个出发点。无论何地何时,只要创造就会有收获; 只有不息的奋进,才能证明生命的存在。 微感言: 1.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赏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 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时时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 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 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赏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 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 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知错必改,坏事也就 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3.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礼记·中庸》 赏读:(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 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这句话是说人要自 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 起来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赏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 有 值 得 我 学 习 的 地 方 , 只 要 虚 心 向 别 人 学 习 , 一 定 能 找 到 可 以 教 自 己 的 老 师 。 一、作者视窗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 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 子)的门人。30 岁左右收徒讲学,44 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 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 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 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 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 本思想。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笔露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 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 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明力。 二、写作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 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 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 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 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 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 主张。 三、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通____________ (2)王说. 通____________ (3)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通____________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通____________ (5)盖.亦反其本矣 通____________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____________ (7)赴愬.于王 通____________ (8)刑.于寡妻 通____________ (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通____________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____________ (11)是罔.民也 通____________ 答案 (1)“已”,读 yǐ (2)“悦”,读 yuè (3)“肢”,读 zhī (4)“彩”,读 cǎi (5)“盍”,读 hé (6)“途”,读 tú (7)“诉”,读 sù (8)“型”,读 xínɡ (9)“矣”,读 yǐ (10)“斑”,读 bān (11)“网”,读 wǎnɡ 2.一词多义 (1)抑 抑.王兴甲兵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2)若 以若.所为 若.是其甚与 其若.是 (3)诸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不识有诸. (4)之 未之.有也 王之.诸臣 以羊易之. 舆薪之.不见 (5)老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6)幼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7)王 王.之所大欲 然而不王.者 (8)为 为.长者折枝 是不为.也 (9)是 是.不为也 吾不为是.也 (10)爱 我非爱.其财 吴广素爱.人 答案 (1)副词,难道,岂/连词,还是 (2)这样/像/如果 (3)各位/之乎,兼词 (4)代词,代“事”/助词,“的”/代词,代“牛”/取消句子独 立性,不译 (5)动词,以……为老人/名词,老人 (6)动词,以……为幼儿/名词,幼儿 (7) 名词“君王”/动词,“称王” (8)介词,替/动词,“做” (9)动词,肯定判断词/代词,“这些” (10)动词,“吝啬”/动词,“爱护” 3.古今异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有百姓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抑.王兴甲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莅中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吾不为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吝啬,舍不得。 今义:爱护、喜爱。 (2)古义:的确,确实。今义: (心意)真实;实在;的确。 (3)古义:怜悯,痛惜。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隐秘的事。 (4)古义: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 今义:向下按;压制。 (5)古义:中原。 今义: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6)古义:代词,“这些”。 今义:常作判断词。 4.词类活用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朝.秦楚 (5)危.士臣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答案 (1)“树”,名词带宾语“之”活用动词,种植 (2)“衣”,名词带宾语“帛” 作动词,穿着 (3)名词“王”受副词“不”的修饰,做动词,“称王” (4)朝,使动用法, “使……朝见” (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6)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 “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老人”、“以……为幼儿”的意思。 5.特殊句式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2)未之有也 (3)吾何快于是 (4)不见保 (5)曰:“有之。” (6)欲辟土地 答案 (1)判断句,“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 (2)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句 (3)倒装句,介词结构“于是”后置 (4)被动句,“见”表被动 (5)省略句,“曰”前省 略主语“齐宣王” (6)省略句,省略主语 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 之后。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③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 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④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你是问 6.文学常识填空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_。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劝说________放弃 ______,采纳“__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答案 《十三经注疏·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齐宣王 霸道 保民而王 7.文白对照 一、文本助读 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通过这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 行“王道”,从而宣扬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1.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答: 答案 谈话一开始先撇开齐宣王提出的霸业问题而举出“王道”的旗帜,然后顺着齐宣 王的心理,肯定他有“不忍之心”这一“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并用批评的口吻指出宣王 未做到“保民”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进而论述只有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最后,当齐宣王急于知道如何行仁政而向他请教时,他才正面提出“制民之产”“申之以孝 悌之义”的具体措施。 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 乎?”你怎样理解孟子的回答在文中的作用? 答: 答案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面就 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此句的 作用在于孟子借此巧妙地将齐宣王所提的问题引开,旨在反对“霸道”,宣传“王道”。 3.翻译下面这段文字,说一说孟子说此话想表达什么观点。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答: 答案 孟子说:“如果有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可是 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细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木柴。’ 您会相信(这种说法)吗?” 作用:孟子在这段中用了几个比喻,其实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他以“举百钧”与“举 一羽”、“察秋毫之末”与“视舆薪”为喻,指出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 也”这一观点。 三、师生探究 本文论辩一波三折,迂回曲折,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 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 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 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 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语,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 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 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 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 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 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 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 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 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 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 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重点。 考点链接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 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 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 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 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 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一、文本审美 (1)本文运用了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2)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 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另外,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 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为 齐宣王所接受。 孟子的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 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二、写法迁移 比喻论证能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易于让人接受,本课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 【我来练笔】 请结合文本,使用比喻论证,写一段文字,2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 当我们不再用近视的眼光紧盯历史时,就会惊奇地看到:那一霎间,耿直不屈的脖颈中 喷涌的鲜血似乎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 空中留下了震彻天地的绝响。是的,嵇康并没有凤头般闪亮的初始,也没有猪肚般的厚重的 过程,但是他却用音乐,用骨骼,用品性,写下了当权者的懦弱,写下了读书人的自尊,写 下了自己光辉人生的最后旅程。于是,历史由此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骄傲也最有个性的 篇章——魏晋风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