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人教版高考风向标生物电子稿 稳态与环境 专题十二 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1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标人教版高考风向标生物电子稿 稳态与环境 专题十二 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13

第三部分 稳态与环境 专题十二 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一、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 I ‎4.动物激素的调节 Ⅱ ‎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Ⅱ 二、植物的激素调节 ‎6.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Ⅱ ‎7.其他植物激素 I ‎8.植物激素的应用 Ⅱ 三、实验:‎ ‎9.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反射弧各结构功能的实验验证分析 ‎2.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传递方向的探究 ‎3.神经冲动传导的生理变化 ‎4.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体现 ‎5.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探究与分析 ‎6.相关激素间作用的分析判断 ‎7.探究胚芽鞘尖端的生理作用及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8.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实践应用 ‎9.探究生长素对生物器官作用的最适浓度 ‎10.乙烯生理作用的实验探究 考点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基础知识自主疏理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结构基础—反射弧: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 ‎(2)基本方式:反射 ‎2.兴奋的传导 ‎(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 后,由相对 变为显著 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静息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是 ;‎ ‎②兴奋的产生: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是 ;‎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 ‎②特点: 。‎ ‎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各级神经中枢功能不同,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4.人脑的高级功能: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具有 、学习、 和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版本差异的内容 ‎5.大脑皮层有关功能区的划分(浙江科技版)‎ ‎ (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 ,又称“第一运动区”,—般支配对侧运动。‎ ‎ (2)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一般支配对侧感觉。‎ ‎ (3)言语区:人类所特有,分为“书写中枢”( 区)、“说话中枢”( 区)、“听话中枢”( 区)、“阅读中枢”( 区)。‎ ‎ 6.大脑皮层运动区和感觉区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浙江科技版)‎ B运动区特点:‎ ‎①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位置呈 的关系 ‎②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 程度有关 校对:感受器 神经中枢 效应器 感受外界刺激 静止状态 活跃状态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 语言 记忆 思维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w S H V 倒置 精细复杂 ‎●自主检测过关 ‎1.(08北京西城模拟)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 A.完成反射活动所用的时间决定于反射弧的长度 B.反射活动的完成不需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 D.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路径 ‎2.(08盐城抽样)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3.(08江苏淮安模拟)下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 ( )‎ 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 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 B.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 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 测到膜电位变化 ‎ D.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 ‎4.(08南通一调)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5.(08淮安模拟)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图中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 ‎(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_____个。‎ ‎(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 __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 _,其原因是______ _。‎ ‎1.D.解析: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2.B.解析: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刺激能传到中枢处理,对刺激有感觉;传出神经元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运动障碍。‎ ‎ 3.D.解析:f处受损,反射弧结构不完整,针刺皮肤,刺激不能传到肌肉。‎ ‎4.C.解析: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突触完成信号的传递过程,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5.答案:(1)神经中枢;①②③④⑤ (2)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abedc (3)edc (4)轴突或细胞体;3 (5)双向的;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突触小体的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考点详解及类型讲解 一、神经元、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类反射比较如下:‎ 种  类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概  念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反射 通过学习获得的,后天性的反射 信  号 具体的事物直接刺激引起的反应 具体事物的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应 神经中枢 不经过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的功能)‎ 一般经过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永久、固定,反射不消退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需强化 适应能力 是生存的根本保证 ‎(只适应固定不变的环境)‎ 扩大适应环境的能力 ‎(具有预见性)‎ 举例 缩手反射 谈虎色变 联系 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将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而形成。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 ‎2.反射弧:‎ ‎⑴组成及功能 ‎⑵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弧的任何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问题探究:‎ ‎1.反射有哪些类型,其反射弧有何特点?‎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固定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暂时的,易消退。‎ 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1)组成 ‎(2)概念区别—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组成,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包括套在轴突外面的髓鞘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许多神经由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过程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图形 ‎↓‎ 实质 膜对K+有通透性,K+浓度高于细胞外,K+外流,电位表现:内负外正 膜对Na+通透性增加,未兴奋部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Na+内流,内正外负;兴奋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 没有局部电流 膜内:兴奋→未兴奋 膜外:未兴奋→兴奋 ‎(2)特点 ‎ ①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不可能通过断口进行传导。‎ ‎ ②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被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 (l)突触: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 ‎①轴突—细胞体型:‎ ‎②轴突—树突型:‎ ‎ (2)过程:‎ ‎①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 ‎ ②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 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特点:‎ ‎①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导致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 ②传导延搁:递质的产生、释放和作用需要一定时间。‎ ‎ ③易受组织液中物质的影响: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能影响兴奋的传导。‎ ‎ 问题探究:‎ ‎ 2.乙酰胆碱是属于兴奋还是抑制性递质?一种生化毒气能强烈抑制乙酰胆碱酶的活性,结果是怎样?‎ ‎ 2.兴奋性 突触后膜的持续兴奋 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1.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2.功能区:‎ ‎(1)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管理对侧躯体的运动。‎ 顶部:调节下肢运动 中间:调节上肢运动 底部:调节头面部肌肉运动 ‎(2)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管理对侧躯体的感觉。‎ ‎(3)言语区(人类特有)‎ 中枢名称 别名 受损后的病症 病症的症状 运动性 书写中枢 书写中枢 ‎(W区)‎ 失写症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谈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绘图能力 运动性 语言中枢 说话中枢 ‎(S区)‎ 运动性失语症 病人可以看懂文字,也能听懂别人讲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 听觉性 语言中枢 ‎(H区)‎ 听觉性失语症 病人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懂文字,能听到别人发音,但不懂其含义,病人可以模仿别人说话,但往往是答非所问 视觉性 语言中枢 阅读中枢 ‎(V区)‎ 失读症 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即不能阅读 ‎(4)内脏活动中枢 ‎①位置:皮层内侧面。‎ ‎②功能:调节血压、呼吸和胃肠运动等。‎ 问题探究:‎ ‎3.若人的高级中枢受到损伤,会有什么后果?‎ ‎ 3.提示:若人受到严重的脑外伤、脑出血等会引起人的大脑皮层丧失活动能力,变成完全没有知觉的“植物人”。‎ ‎ 4.左、右两大脑半球的功能有何特点?‎ ‎4.通过对“裂脑人”两个半球的研究表明,一个分离半球所拥有的经验,学习和记忆的事物不能传送给另一个半球,两个半球功能上有差别:‎ ‎ ①右半球在绘画、音乐空间感觉方面占优势,但对语言的理解较差;‎ ‎ ②左半球在语言、逻辑思维(计算)方面占优势。‎ 类型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例1.(06重庆)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 应 破 坏 前 破 坏 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破坏前,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的反应一样,说明具有这样的反射弧“左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左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 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体,左,右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是传入神经或是神经中枢受到损伤;刺激右后肢,左后肢无反应但右后肢能收缩,说明“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的反射弧完整,而“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的反射弧不完整,说明反射中枢正常,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是神经中枢之后的结构,根据答案的组合可以确定是C。‎ 答案:C 变式1.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③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②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解析:由题干中图示可知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③处为突触结构。当刺激①时,神经纤维的Na+内流,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当①切断后,刺激②处,仍能通过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但由于③突触传递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兴奋只能单向传递,这样其它结构也就没有电位变化了。‎ 答案:B 规律总结:‎ 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神经活动;损伤不同的结构造成的现象如下表:‎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没有感觉 没有运动 没有感觉 没有运动 没有感觉 和运动 有感觉 没有运动 有感觉 没有运动 注:这里的运动指的是具体刺激所产生的运动现象。‎ 类型二 兴奋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 例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解析:信息传递是耗能过程,突触后膜能特异性地结合递质。当神经元某处受到刺激时,膜外的正电荷变为负电荷。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结合,然后以外排的方式把递质释放到突触问隙,所以递质释放与细胞膜选择透过性无关。‎ 答案:B 变式1.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d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ab=bd),同时在b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 )‎ 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A为突触前神经元,B为突触后神经元;刺激b点,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向a传导,在向d传导经过突触时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然后刺激B又产生电信号,由于化学信号传递速度慢,故先到达a点,膜外为负,电流由d→a,当a恢复静息电位后,d点兴奋,膜外为负,电流方向为a→d,故能产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变式2.(2007·全国卷Ⅰ)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该点兴奋,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从而使该点与两侧相邻部位之间在膜内和膜外都形成了电位差,从而发生电荷移动,其移动方向是: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移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移向未兴奋部位,因此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且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故C项正确。‎ 答案:C。‎ 变式3.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解析: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导致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一次刺激只能引起一次兴奋是因为递质到达后膜后,立刻被分解。如果递质不分解,则会造成后膜不断兴奋。这种药剂使递质的分解过程受阻,则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断兴奋。 ‎ 答案:B 规律总结:‎ ‎1.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运动然后通过突触前膜的外排作用进入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 ‎2.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 ‎(1)突触的结构:只能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从上一个轴突到下一个树突或细胞体;‎ ‎(2)反射弧结构:脊髓后角→脊髓前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在同一个神经元中是双向传导的,在不同神经元间是单向传导的。‎ 类型三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例3.下列有关条件反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C.条件反射使人和高等动物的行为活动具有预见性。‎ D.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反射弧是不变的。‎ 解析:当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以后,原来的无关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所以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使人和高等动物的行为活动具有预见性,条件反射需经常强化,不强化会逐渐消退。‎ 答案:D 变式1.下列有关人体的各项活动中不属于反射的是( )‎ ‎ A.气温升高人出汗 B.白细胞吞噬细菌 ‎ C.看见红灯时刹车 D.吃食物时流唾液 解析:A项是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B项白细胞吞噬细菌是免疫反应;C项是条件反射;D项是非条件反射。‎ 答案:B.‎ 规律总结:‎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条件反射在后天形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需要反射弧来完成的。‎ 类型四 高级神经调节 例4.(07广东)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能运用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有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问题进行解释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作答试题”行为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所以中枢一定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区,而作答试题主要是看字、写字而非听、说,所以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而下丘脑是调控内脏活动(植物性神经活动)以及人体对内外刺激发生情绪性反应的高级调节部位。‎ 答案:D 变式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错误叙述是( )‎ A.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将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向轴突两端进行传导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结构,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C 变式2.(07广东)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 ‎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垂体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所谓的“植物人”是脑功能部分损伤,即大脑损伤,而植物性神经正常,也就是大脑坏死了而下丘脑、脑干等正常工作。‎ 答案:B 规律总结:‎ ‎“植物人”虽然大脑受损,但脑干和脊髓等仍正常。所以还有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呼吸、消化、心跳等,但没有感觉和运动能力。‎ 类型五 实验探究 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一一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 。‎ ‎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 。‎ ‎ (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甲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 第四步: 。‎ 实验结果: 。‎ ‎ 答案:(1)胞吐 (2)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 (3)第三步:在装置1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一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现象。‎ ‎ 实验结果:装置I的指针持续向左偏转,装置Ⅱ的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 ‎●高考真题 真题1.(08山东卷)‎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当外界温度下降时,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来减少散热,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 答案:D 真题2.(08重庆理综)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C.机体对刺激作出迅速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先天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 解析:下丘脑能参与血糖平衡调节,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部分的血糖调节能力;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 答案:C 真题3.(08全国理综II)人体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时( )‎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解析:二次应答的特点是又快又强;“快”体现在记忆细胞细胞周期短,快速产生抗体。“强”体现在产生的抗体数量多,持续时间强。‎ 答案:A 真题4.(08北京卷)‎ 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解析:疫苗的作用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分化出记忆细胞。‎ 答案:D。‎ 真题5.(08广东文基)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 ‎ B.机体是以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 C.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 ‎ D.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 解析:机体是以负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在低温时有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在高温时只有神经调节方式。‎ 答案:B。‎ 真题6.(08广东生物)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 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 ② 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HIV攻击T淋巴细胞。‎ 答案:C。‎ 真题7.(08广东生物)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跑步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有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答案:D.‎ 真题8.(08广东生物)在神经和激素的调控下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右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至⑤五个过程,其中。TRH及TSH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刺激后,图中过程 的活动较其它过程更早增强,过程 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正常人体会立刻感觉到冷,请根据反射弧有关知识写出冷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 ‎ ‎(3)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图中哪些过程分别发生什么变化的结果?‎ ‎ ‎ ‎(4)有一种疾病是体内产生了大量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TSH受体而充当TSH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 ,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 疾病。‎ ‎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本题综合了神经、体液调节及免疫等重点内容。寒冷剌激后,图中过程①‎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的活动增强,过程③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 (2)当受到寒冷剌激时,皮肤中冷觉感受器感觉到冷的刺激产生兴奋,由一系列相关传入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从而产生冷觉 ‎(3) 人体长期缺碘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增加,甲状腺增生肿大。‎ ‎(4)人体内产生了大量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结合TSH受体而充当TSH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答案: (1)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过程③甲状腺 ‎(2)冷剌激→皮肤中冷觉感受器→相关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冷觉 ‎(3)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增加,甲状腺增生肿大。‎ ‎(4)亢进;自身免疫病。‎ ‎●基础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6.(08徐州调研)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图13-2-10所示,分别在甲、乙两处提供适宜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是( )‎ A.刺激甲,只有Ⅰ、Ⅱ收缩 B.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 C.刺激甲,Ⅰ—Ⅳ都不收 D.刺激乙,Ⅰ—Ⅳ都收缩 ‎ ‎6.B.解析:兴奋在甲乙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刺激甲,可使乙兴奋,刺激乙,不能使甲兴奋。‎ ‎7.(07届佛山质检)下列结构中存在突触的是( )‎ ‎① 一个神经元内 ②脊髓 ③大脑皮层 ④树突→轴突 ⑤轴突→树突 ‎ ‎⑥轴突→细胞体 ⑦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内 ⑧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 A.②③⑤⑥⑦⑧ B.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⑥⑦⑧ D.④⑤⑥⑦‎ ‎7.A.解析: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8.某一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讲话,但自己不能说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他受到损伤的中枢是( )‎ A.W区   B.H区 C.V区 D.S区 ‎8.D.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损伤,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9.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 ‎9.B.解析:区分各级神经中枢的功能。‎ ‎10.(08广东广雅)右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刺激a点,肌肉发生收缩现象,那么说明神经冲动只能由a点向肌肉方向传播 ‎ ‎ B.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与肌肉之间距离越近,肌肉收缩就越强 ‎ ‎ C.刺激b点,肌肉也可能发生收缩现象 D.刺激a点的强度越大,神经冲动传递的速度就越快 ‎10.C.解析:反射弧保持完整,反射活动可以完成。‎ 二、多项选择题 ‎ 11.(08广东雷州调研)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兴奋可以在A、B神经元之间和A、C神经元之间传导 ‎ B.C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只能接受B细胞产生的递质 ‎ C.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 D.若ab=bd,则兴奋在ab段和bd段的传导速度相等 ‎11.ABCD.解析:AC之间不构成突触,递质的化学本质有乙酰胆碱等,兴奋通过突触时,存在时间上的延搁。‎ ‎ 12.(08湛江一模.21)人的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具有的作用可能包括( )‎ A.传导兴奋 B.合成与分泌激素 C.合成蛋白质 D.合成细胞分裂素 ‎ 12.ABC。解析:下丘脑是神经分泌细胞,有分泌能力;活的细胞都有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 13.(08深圳二模)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脑的高级功能专指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 B.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 C.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在脑干 D.小脑和脊髓内有调节躯体运动等生命活动的低级中枢 ‎ 13.BCD。解析:人脑的高级功能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等,也包含着条件反射等功能。‎ ‎●能力提高训练 ‎14.(08福建厦门质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缺乏神经递质,反射就不能进行 ‎ B.控制咀嚼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 ‎ C.在反射弧中只有感受器能产生兴奋 ‎ D.某人手受伤后有痛觉,但不能运动,说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受损伤了 ‎15.(08中山五校联考)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不可能由( )‎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 16.(08天河区)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什么现象?( )‎ 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17.(08广东汕头‎20070201‎ )据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外排 ‎ B.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偏转2次 ‎ C.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 D.若①中含有一致病基因,则该致病基因来自其祖母的几率为0‎ ‎①‎ ‎③‎ ‎④‎ ‎②‎ ‎18.(08花都区调研)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 ‎ ‎19.(08深圳一模)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汁按图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颢。‎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 ,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 浓度高于膜内,膜内 浓度高于膜外。‎ ‎(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 ‎(3)如甲图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 。‎ ‎(4)现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 图,原因是 。‎ ‎(5)下图是神经纤维上某点静息时的电位,画出它受刺激以后的电位变化。‎ ‎20.(2008佛山二模)为研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科学家先后进行了以下实验。据此回答问题:‎ ‎ 资料一:在蛙的坐骨神经表面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图1)。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如①);当a点给予刺激时,电表指针发生从图②一⑥的连续变化。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代表电流方向。‎ ‎ 资料二:以枪乌贼的巨轴突为测试对象,将一电极插入轴突膜内,另一电极置于膜外,电表指针发生偏转,如图2中的A图。给予刺激后,电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情况如图2中的B图和C图。‎ ‎ 资料三:将两个蛙心分离出来,第一个带有神经,第二个没带。两个蛙心都装上蛙心插管,并充以少量任氏液。刺激第一个心脏的神经几分钟,心跳加速;随即将其中的任氏液吸出转移到第二个未被刺激的心脏内,后者的跳动也加速了。‎ ‎ (1)资料一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 (2)请用资料二的结论解释图1一③的结果。‎ ‎ ‎ ‎ (3)如果用图2的方法测量图1一④中c点的膜电位,将会出现图2中哪个图所示的结果(用字母表示)? 。‎ ‎ (4)根据资料三科学家得出什么结论?根据该结论进一步研究方向可能是什么?‎ ‎ ‎ ‎ (5)资料三中的任氏液是模拟蛙体的______________,以维持蛙心正常的生理功能。‎ ‎14.A.解析:神经元间依靠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反射弧中至少含两个神经元。‎ ‎ 15.D.解析:在一个神经元上,树突通过细胞体与轴突相连。‎ ‎ 16.D.解析: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后兴奋先传导b处,指针向右偏,后恢复,兴奋传导a处,指针向左偏。‎ ‎ 17.C.解析:兴奋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 ‎ 18.D.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 膜电位(毫伏)‎ 刺激 ‎+60‎ ‎+30‎ ‎0‎ ‎-30‎ ‎-60‎ ‎0 1 2 3 时间(毫秒)‎ ‎19.答案: (1)外正内负 Na+ K+ (5)‎ ‎(2)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 ‎(3)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 ‎(4)乙 甲的冲动只在纤维上传递,‎ 乙的冲动经过了突触间的化学信号 转换(突触延搁作用)。‎ ‎20.答案:(1)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 (2)b点膜电位为外负内正、c点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和c点膜外存在电位差,电流从c流向b。 (3)A ‎ (4)神经元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传递兴奋到心脏,研究传递兴奋的化学物质的化学本质 ‎ (5)内环境(或细胞生活的环境,或组织液)‎ 考点2 通过激素的调节 ‎●基础知识自主疏理 ‎1.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的发现 ‎①沃泰默的研究工作:坚持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 过程。‎ ‎②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研究:证明 促进胰液分泌 ‎③巴甫洛夫的研究:曾认为 导致胰液分泌属于 ;后来认同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结论。‎ ‎(2)实例 ‎①血糖平衡的调节:‎ 激素调节:胰岛素:促使 ,胰高血糖素:促使 ,两者相互拮抗共同维持。‎ ‎②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 ‎ (3)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 ‎②通过 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比较 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 体液运输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 比较长 反应速度 迅速 ‎ ‎3.神经和激素的协调调节 ‎(1)人体体温调节 产热途径:细胞中 氧化放能;‎ 散热途径: 的蒸发,皮肤内 的散热等。‎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2)水盐调节 方式: ;‎ 水盐调节中枢:位于 。‎ ‎(3)两者联系: 控制着激素调节; 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二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版本差异的内容 ‎4.肾上腺的结构及分泌的激素(浙江科技版)‎ ‎ 盐皮质激素(即醛固酮):调节体内水盐代谢 皮质 主要有保钠排钾保水的作用 ‎ 糖皮质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应对有害刺激 ‎ 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维持血糖平衡 髓质一肾上腺素 ②促进代谢一维护体温恒定 ‎ ③提高心率、血压,促使机体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 ‎5.昆虫的激素调节(江苏教育版)‎ 种类 作用 ‎ 概念:内激素是由昆虫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对昆虫生长发育过程起调节作用一类激素物质 内激素 蜕皮激素:促进昆虫的变态发育和蜕皮 ‎ 保幼激素:保持幼虫特征、延长幼虫期 ‎ 脑激素:调控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分泌 ‎ 概念:外激素一般是指由昆虫体表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物质,经传播后外激素 引起同种的其他个体作出反应。‎ ‎ 种类: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告警外激素等 校对:神经反射 促胰液素 盐酸 神经反射 血糖浓度下降 血糖浓度升高 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SH(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体液 反射弧 短暂 较缓慢 有机物 汗液 毛细血管 下丘脑 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 神经调节 激素调节 ‎●自主检测过关 ‎1.(08年苏、锡、常、镇四市二调)某人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图示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的测定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AB段下降是由于脂肪酸进入细胞 B.DE段直接依赖于脂肪酸分解供应 C.EF段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D.CD段胰岛素分泌增多 ‎ ‎2.(08盐城模拟)取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3周后,该小鼠( )‎ A.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B.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C.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D.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3.(08徐州模拟)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A.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所作用的器官分别是( )‎ A.性腺、甲状腺、肾上腺 B.垂体、甲状腺、肾上腺 C.垂体、垂体、垂体 D.垂体、垂体、肾上腺 ‎5.(08南通一调)下列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靶细胞 血液循环 细胞3‎ 细胞2‎ 细胞1‎ 细胞4‎ ‎(1)若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 ‎(2)若靶细胞是胰岛B细胞,当血糖含量为130mg/dL时,‎ 下丘脑通过细胞3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效应是______________。‎ ‎(3)若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 ______;兴奋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是__________,传递方向的特点是________。‎ ‎(4)若细胞4能产生白细胞介素,则它是由_________受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而来;该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原因是____ ________。‎ ‎1.B.解析:根据曲线走势,结合激素功能判断。‎ ‎2.B.解析: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通过负反馈调节,在血液中维持含量的稳定。‎ ‎3.A.解析: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加速冲刺,这是个反射。其整个过程应为: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加强→促进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增加→加速冲刺。‎ ‎4.C.解析:考查下丘脑对垂体的控制作用。题干中的促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它分泌的这些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别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调节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的生理活动。‎ ‎5.答案:(1)肝脏细胞 (2)分泌胰岛素加快 ‎(3)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突触 单向传递 ‎ ‎(4)T细胞或记忆细胞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渗透压改变 ‎●考点详解及类型讲解 一、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中的实验设计 探究者 沃泰默 斯他林、贝利斯 实验假设 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胰腺分泌胰液受化学物质的调节控制 实验步骤 ‎(1)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 ‎(2)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 ‎(3)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 经,只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 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同一条已切去一段小肠的狗的静脉内 实验现象 ‎(1)胰腺分泌胰液 ‎(2)胰腺不分泌胰液 ‎(3)胰腺仍分泌胰液 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结论 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胰腺分泌胰液确实受化学物质的调节控制 分析:‎ 实验变量和对照分析:‎ ‎①斯他林、贝利斯与沃泰默的第2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小肠黏膜中含有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即促胰液素。‎ ‎②沃泰默的第1、3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调节的控制,所以沃泰默的解释是错误的。‎ ‎③沃泰默的第1、2、3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稀盐酸对胰腺分泌胰液不起直接作用,小肠黏膜的存在对胰腺分泌胰液发挥直接作用。‎ ‎ 二、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 ‎1.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 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生理作用 下丘脑 促…激素 释放激素 蛋白质 促进垂体释放相应的激素 抗利尿激素 ‎9肽 从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 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 促…激素 蛋白质 促进相应腺体的发育和激素分泌 催乳素 蛋白质 促进照顾幼崽行为及合成食物器官的发育(鸽乳)‎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衍生物 促进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脑),提高神经系统兴奋 胰岛 胰岛素 蛋白质 降低血糖浓度(促进糖去路,抑制糖来源)‎ 胰高血糖素 ‎29肽 升高血糖浓度(促进糖来源,抑制糖去路)‎ 性腺 雄性激素 类固醇 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成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雌性激素 类固醇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儿茶酚胺 促代谢升体温,升血糖 醛固酮 脂质 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起保钠排钾作用 ‎2.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 ‎  (1)外分泌腺是一类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物通过导管流出,不进入血液。如:唾液腺、皮脂腺、汗腺、肠腺、胃腺、肝脏等。‎ ‎  (2)内分泌腺是一类没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达全身。如:垂体、性腺、肾上腺、胰岛等都属于内分泌腺。‎ ‎(3)胰腺:一种比较特殊的腺体,其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外分泌部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内分泌部是胰岛,是胰腺组织中的一些孤立的细胞团,其分泌物胰岛素等激素直接进入其内的毛细血管。‎ 问题探究:‎ ‎1.切除胰脏的狗排出的尿液常常会引来许多蚂蚁,其原因是什么?‎ ‎ 1.切除胰脏的狗,体内缺乏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过高,糖随尿排出。‎ 三、激素分泌调节的方式 ‎+‎ ‎ 垂体 ‎ 其它内分泌腺体 分泌 XX激素 ‎ 反馈调节 ‎ 下丘脑 ‎ 促××激素释放激素 促××激素 ‎-‎ ‎+‎ ‎-‎ ‎1.基本方式:反馈调节――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恒定 ‎2.过程:‎ ‎ ‎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 ①垂体具有调节、管理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作用。‎ ‎ ②垂体分泌激素的多少受下丘脑的支配。‎ ‎ ③下丘脑对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有调控。‎ ‎3.激素的相互作用 ‎①协同作用:如下图 ②拮抗作用:如下图 ‎ ‎ ‎3.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探究: ‎ ‎2.反馈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环境污染的自净过程和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属于哪一种反馈调节?‎ 前者为负反馈,后者为正反馈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1.体液调节的概念: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主要表现为激素调节)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控制。神经系统可直接控制内分沁腺的分泌,也可通过控制垂体分泌促激素,间接控制一些内分泌腺的分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 垂体→促激素→内分泌腺→激素 神经系统 生命活动 ‎ 内分泌腺→激素 其次表现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作用。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系统兴奋的改变又反作用于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问题探究:‎ ‎3.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调节CO2的平衡的调节方式各为什么?‎ ‎3.体液—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五、激素功能的应用与实验分析设计 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几种常用方法 ‎⑴切除法:在实验动物身上,观察某种内分泌腺被切除后的生理变化,从而推断该腺体的正常功能。①如割除公鸡的睾丸,观察第二性征的变化;②小狗的甲状腺摘除,观察发育情况;成年狗的甲状腺摘除,观察代谢及神经活动情况。‎ ‎⑵移植法:切除某内分泌腺,一段时间后,再植入该腺体组织。如给阉割的公鸡移植卵巢,观察第二性征的变化。‎ ‎⑶注射法:切除某内分泌腺,再注射该腺体的提取物。如给正常的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或已摘除甲状腺的实验狗注射甲状腺激素,观察出现的变化。‎ ‎⑷饲喂法:切除某内分泌腺,再在饲料中加入该腺体的提取物。如用含有动物激素的饲料喂养小动物,观察变化。‎ ‎⑸临床观察法:在临床上观察内分泌功能过盛和不足的患者,研究相关激素的生理功能。‎ ‎⑹同位素标记法: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所要研究的腺体或激素,再加以跟踪。如应用放射性同位素131I 研究甲状腺的功能。‎ ‎ 类型一 激素的分级调节 例1.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②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③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④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根据题干,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这是正反馈调节;而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C 变式1.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细胞的增生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又可反馈性的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从而保持了代谢和发育的正常进程。‎ ‎(1)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达到或超过正常水平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将 。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低于正常水平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将 ‎ ‎(2)人体一旦缺碘,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将 。患者的甲状腺将 。缺碘地区儿童呆小症发生较多的原因是 。‎ ‎(3)垂体和性腺之间亦存在上述类似的关系,则成人使用过量同性别的性激素的危害是 。‎ 解析:(1)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达到或超过正常水平时,可反馈性调节垂体的活动,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 ‎(2)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通过反馈调节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就可能使甲状腺的腺细胞组织增生而出现甲状腺肿大;‎ ‎(3)过量的使用同性别的性激素可导致血液中性激素水平过高,从而抑制了垂体正常分泌促性腺激素,最终导致性腺的萎缩及生殖能力的丧失。‎ 答案:(1)下降 上升 (2)上升 增生肿大 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影响了儿童脑部和各器官的正常发育 (3)导致血液中性激素水平过高,从而抑制了垂体正常分泌促性腺激素,最终导致性腺的萎缩及生殖能力的丧失。‎ 规律总结:‎ ‎1.注意区分呆小症、侏儒症的表现症状和产生原因:‎ 呆小症: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表现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发育不全。‎ 侏儒症: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表现为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 类型二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例2.(2008·济南统考)若下图中甲、乙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细胞1与2及细胞3与4之间通过某种化学物质直接发生联系。据图所作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3和细胞4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的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速度快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其分泌物能直接作用于细胞2,则细胞2最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调节过程有关,也可能与甲调节过程有关 解析:图中甲为体液调节,乙为神经调节,因此A、B正确;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传到大脑支层,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御寒冷,所以D项正确;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则分泌物为促激素释放激素或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作用于垂体,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故C项错误。‎ 答案:C 变式1.人体下列平衡不受激素调控的是( )‎ A.水的平衡 B.无机盐的平衡 C.CO2和O2的平衡 D.血糖的平衡 解析:(1)人体内水的平衡,除神经调节外,还受激素调节。当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除通过神经调节直接增加水的摄入量外,还通过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保留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2)盐的平衡,以钾、钠为例,受醛固酮(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 ‎(3) CO2和O2的平衡只受神经调节,不受激素调节。‎ ‎(4)血糖的平衡,既受神经调节,也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 答案:C ‎ 规律总结:‎ CO2、H+等参与的调节为体液调节,但它们都不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不受激素调控。‎ 类型三 内分泌腺及激素的生理作用 例3.(06江苏)下列各组分泌腺所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解析:本题考查内分泌腺体和激素的概念和种类。内分泌腺体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十分微量,并直接进入血液运输。而外分泌腺的分泌物通过导管输送到消化腔或体表。‎ 答案:B 变式1.医生给呆小症、侏儒症和糖尿病患者分别口服相应的激素,有疗效的是( )‎ A.呆小症和侏儒症 B.侏儒症和糖尿病 C.呆小症和糖尿病 D.只有呆小症 解析:‎ 呆小症是婴、幼儿期间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甲状腺激素是一种氨基酸的衍生物,在肠道内可以不被消化酶分解而直接吸收入血;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糖尿病是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是一种蛋白质,而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可被各种蛋白酶水解而失效。故用蛋白质类激素治疗相应的因激素缺乏引起的病症应注射不能口服。‎ 答案:D ‎ 变式2.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下丘脑在维持生物体稳态和内分泌系统中的作用,同时涉及神经中枢的知识以及激素分泌调节过程的知识。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最高中枢,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调节全身各腺体活动。同时,下丘脑中还有一些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中枢和感受器如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产热和散热中枢等,但是与躯体运动等有关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D 规律总结:‎ 胰腺分为外分泌部与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胰岛)分泌激素,直接排放到内环境。‎ 类型四 实验探究 为研究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研究人员做了下列实验:‎ ‎ 实验一:刺激通向胰腺的神经,胰液分泌量增加;‎ ‎ 实验二: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当食物经过胃进入十二指肠时,胰液分泌量增加;‎ ‎ 实验三:切断动物的胰腺神经后,从另一些动物的胃中取出少量部分被消化了的食物,直接导入胰腺神经已被切断的实验动物的十二指肠中,结果发现胰液大量分泌;‎ ‎ 实验四:把一些相同的食物成分不经过胃直接引入切断了胰腺神经的动物的十二指肠中,结果胰液分泌不增多。‎ ‎ (1)分析上述实验,请你给胰液分泌的调控作出合理的推断:‎ ‎ ‎ ‎(2)研究人员接着分析胃内容物成分,分离提纯,单独刺激小肠观察胰液分泌情况。发现只有用少量盐酸刺激小肠,被切断胰腺神经的胰腺分泌胰液才会增加。为进一步确定,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是盐酸还是盐酸刺激产生的小肠分泌物。请你继续完成具体探究,并预期实验结果。‎ ‎ 实验步骤:‎ ‎ ①取6只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小鼠,饥饿两天,用少量盐酸刺激小肠,收集小肠内容物,除去大分子杂质,得到盐酸刺激小肠产生的分泌物;‎ ‎ ② ,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2只;‎ ‎ ③向A组小鼠血液注入2mL稀盐酸,向B组小鼠血液注入 ,向C组小鼠血液注入 作为对照;‎ ‎ ④观察胰液分泌情况,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预测及结论:‎ ‎ ‎ 解析:(1)根据实验现象,实验一说明胰液分泌受神经调节,实验三与实验四相对照,来自胃内的某些物质能促进胰液分泌。‎ ‎(2)理解题意,目的是为了确定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是盐酸还是盐酸刺激产生的小肠分泌物,所以实验变量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物质,实验分三组,分别向小鼠血液内注射等量的稀盐酸、小肠分泌物和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做对照,根据每一组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此题要抓住单一变量。‎ 答案:(1)胰液分泌受神经支配,胰液分泌也受体液调节,来自胃内的某些物质能促进胰液分泌 ‎ ‎(2)②切断6只小鼠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 ③2mL小肠分泌物 2mL生理盐水 ‎ 实验预测及结论:‎ ‎ a若A 、C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基本相等,则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 ‎ b若A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大于C组,则盐酸是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 ‎ c若B、C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基本相等,则盐酸刺激的小肠分泌物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 ‎ d若B组小鼠胰液分泌量大于C组,则盐酸刺激的小肠分泌物是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 ‎●高考真题 真题1.(08广东生物)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解析:兔在饱足状态下体内有大量的血糖影响实验结果;实验的因变量是血糖含量或血液胰岛素含量,而尿液是否含糖可能其它因素导致的。‎ 答案:B.‎ 真题2.(08全国I)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实验遵循对照性原则,没有处理或处于正常状态的通常属于对照组,实验组则是在正常的基础上进行处理的一组。故要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以恢复其正常。 答案:A ‎ 真题3.(08四川理综)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雌激素 解析:蛙脑垂体提取液中含有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激素的分泌。‎ 答案:D ‎ 真题4.(07上海)下列属于人体内分泌腺的是( )‎ ‎①甲状腺 ②唾液腺 ③肾上腺 ④脑垂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考查人体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唾液腺分泌唾液进入口腔,属于外分泌腺 答案:B 真题5.(07海南 ‎)虽然蟾蜍的排卵按时有季节性的,但也可以通过向体内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其排卵。为验证促性腺激素有促进蟾蜍排卵的作用,请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注:蟾蜍排卵可通过检查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作为观察指标:不考虑注射激素的剂量;注射激素后只要求观察1次) ‎ 材料用具:发育成熟体重相同的雌性蟾蜍6只,注射器,饲养笼,适宜浓度的促性腺激素溶液,0.65%NaCl溶液(蟾蜍用生理盐水)。‎ ‎(1)实验步骤:‎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解析:考查实验设计与科学探究能力。‎ 答案:(1)①将6只雌性蟾蜍随机编号1~6,其中编号1~3的蟾蜍作为对照组,4~6的蟾蜍作为实验组,分别放入饲养笼中。②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记录。‎ ‎③实验组每只蟾蜍注射一定量适宜浓度的促性腺激素溶液,对照组每只蟾蜍注射等体积0.65%NaCl溶液。‎ ‎④一定时间后,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记录。‎ ‎(2)促性腺激素促进蟾蜍排卵实验记录表 记录时间:‎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1‎ ‎2‎ ‎3‎ ‎4‎ ‎5‎ ‎6‎ 注射前有无卵细胞 ‎ ‎ ‎ ‎ ‎ ‎ ‎ ‎ ‎ ‎ ‎ ‎ 注射后有无卵细胞 ‎ ‎ ‎ ‎ ‎ ‎ ‎ ‎ ‎ ‎ ‎ ‎ ‎●基础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6.(08江苏徐州)在奥运会期间,反兴奋剂的力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届,检测手段也更为先进。但高科技的力量却为服用者推波助澜,比如不容易检测出来的基因工程产品(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都可能诱惑一些运动员服用或使用。以下关于胰岛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C.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原 D.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 ‎7.(08江苏泰州)研究甲状腺功能时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 )‎ A.‎14C   B.131I     C.15N     D.90Sr ‎8.(2007理综II)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 A.甲状腺素 B.雌激素 C.促甲状腺素 D.促性腺激素 ‎9.(07徐州模拟)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10.(08广东汕头)糖尿病患者明显比正常人增强的生理变化是( )‎ ‎ A.脱氨基作用 B.糖类转化为脂肪 ‎ ‎ C.谷丙转氨酶的合成 D.蛋白质转化为脂肪 ‎6.B.解析:调节血糖平衡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7.B.解析: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含有碘元素。‎ ‎8.D.解析:促进排卵的是雌激素, 垂体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调节雌激素的分泌。‎ ‎9.D.解析: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由于尿糖,必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尿量增多。‎ ‎10.A.解析: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发生障碍,蛋白质的代谢增强,供应能量。‎ 二、多项选择题 ‎11.(08广东汕头)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 g,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以下曲线,据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b分别代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 B.a在1h~2h血糖下降,某些氨基酸合成增加 C.b在1h~2h血糖处于高处,蛋白质分解减少 D.b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原所致 ‎11.AB.解析:正常人的血糖维持在80~120mg/dl,b曲线持续高血糖,正常人血糖升高后,血糖可转变成糖原,脂肪,某些氨基酸等,从而是血糖降低,而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发生障碍。‎ ‎12.(07花都调研)下列物质是蛋白质的是( )‎ A.胰岛素 B.性激素 C.干扰素 D.胆固醇 ‎12.AC.解析:性激素属于脂类物质。‎ ‎13.(08广东惠州二调)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下列依据检查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35‎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A.肝细胞发生了病变 B.可能有肾功能障碍 C.会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 D.可能患有脂肪肝和贫血症 ‎ 13.B C.解析:分析表格,肌酐含量高于正常值,据题意,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说明肾功能可能有障碍;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高于160 mg/dL,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患糖尿病。‎ ‎●能力提高训练 ‎ 14.(08广东雷州)以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血糖浓度影响胰岛素的产生 B.生产者数量影响消费者数量 ‎ C.湖泊污染后鱼类死亡,进而加重湖泊污染 D.甲状腺激素影响垂体的分泌 ‎15.(07届花都区调研)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作用机理的阐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参与靶细胞的新陈代谢 B.在血液中含有多种激素 C.激素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 D.当激素作用于某一靶细胞后,再通过体液运送作用于其它靶细胞 ‎16.(08广东汕头)下图13-5-2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13-5-2‎ A.该图可以表示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的过程 ‎ B.如果细胞1是垂体细胞,细胞2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 ‎ C.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则细胞2只能表示肝细胞 ‎ D.细胞1的分泌物,只能是蛋白质类物质 ‎ 17.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 强 ‎ 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但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 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 C.糖尿病患者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的糖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含量过低引起的 ‎ 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其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 ‎18.(08雷州二模)下图是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的神经调节方式为 。‎ ‎(2)激素B是通过 途径到达胰腺的。‎ ‎(3)激素B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名称是 。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 调节外,还存在着 调节方式。‎ ‎19.(08惠州一模)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有关联系。请分析说明:‎ ‎(1)图中①②⑦是构成反射弧的某些结构,则结构①名称是____________;结构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 (2)当激素⑥增多时,③和④都将减少,这种作用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 (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当人体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 (升高或降低),导致 激素的分泌增加,从而促进 ‎ 重吸收水,减少尿的排放。‎ ‎ (4)‎ 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_______________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20.(08汕头一模)以下是一个探究影响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因素的实验: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每隔三天,对其甲状腺做一次等量切除,同时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进行不间断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⑴图中曲线a表示的激素是 。‎ ‎⑵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产生激素的量)与甲状腺的体积成 。‎ ‎⑶通过该实验,还可以给人以启示,对于患 的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⑷以下是一位学生提出的验证“碘能影响甲状腺激素分泌水平”的实验方案:①取5只生长状况相同的成年雌鼠,编号为甲组,另取5只生长状况相同的成年雄鼠,编号为乙组。②将两组动物饲养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每天给甲组饲喂一定量的碘制剂,给乙组饲喂等量的饲料。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动物并测量其产热量。请你针对该方案中不合理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14.C.解析:考查负反馈调节,湖泊污染后鱼类死亡,进而加重湖泊污染属于正反馈。‎ ‎15.B.解析: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激素一般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有些激素作用广泛,如甲状腺激素;激素作用后被灭活。‎ ‎16.B.解析:此图表示体液调节,细胞1的分泌物不只是蛋白质类物质,如还可以是性激素。‎ ‎17.A.解析:糖尿病患者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持续高血糖,非糖物质分解加强以供应能量;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带走了大量水分;肾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葡萄糖重吸收障碍,尿液中也会持续含有较多的糖。‎ ‎18.答案:(1)反射(或非条件反射) (2)血液循环(或血液,或循环系统,或内环境)‎ ‎(3)促胰液素 神经(或神经系统) 激素(或体液)调节 ‎19.答案: (1)传入神经(或传入神经纤维) ;下丘脑 ‎(2)(负)反馈调节 ‎(3)升高;抗利尿;肾小管、集合管 ‎ ‎(4)中枢神经系统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20.答案:⑴促甲状腺激素 ⑵正相关 ⑶甲亢 ‎⑷①甲和乙两组实验鼠的性别应该相同。②应为甲组实验鼠饲喂一定量的含碘制剂的饲料,为乙两组实验鼠饲喂等量的不含碘制剂的饲料。③一段时间后应测定两组动物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考点3 植物的激素调节 ‎●基础知识自主疏理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 运送到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 ‎ 2.生长素 ‎ (1)生长素发现过程 ‎①19世纪末,达尔文提出向光性的原因是 ;‎ ‎②1910年,詹森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 传递给下部;‎ ‎③1914年,拜尔证明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 ;‎ ‎④1928年,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 。‎ ‎(2)化学名称: 。‎ ‎(3)合成部位:幼嫩的芽、 和发育中的 。‎ ‎(4)运输方式:‎ :从形态学的 到形态学的 ,属于 。‎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的 。‎ ‎(5)分布: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 的部分。‎ ‎(6)生理作用 ‎①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 ,既能 ,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 。‎ ‎②特点:浓度较低时 ,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一样。‎ ‎3.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具有与 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2)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 ‎③防止 ;‎ ‎④获得无子果实。‎ ‎4.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 ‎①合成部位:主要是 、幼根和幼芽;‎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 ‎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②主要作用:促进 。‎ ‎(3)脱落酸 ‎①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②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 。‎ ‎(4)乙烯 ‎①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②主要作用:促进 。‎ ‎5.植物生长调节剂 ‎(1)概念: 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应用 ‎①用 催熟凤梨;‎ ‎②用一定浓度的 溶液处理芦苇,就可以使其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③用 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大量的a一淀粉酶,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啤酒的成本。‎ 版本差异的内容 ‎6.向性运动(浙江科技版)‎ ‎ (1)概念:植物体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 (2)原因:生长素的调节作用 ‎ (3)举例:茎、叶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茎和花柄的负向地性。‎ ‎(4)意义;向性运动是棺物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 ‎7.温度及光周期对植物的影响(浙江科技版)‎ ‎(1)春化作用:冬小麦需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温,次年才能抽穗结果的现象。有些树木的种子,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温处理,才能顺利发芽。‎ ‎(2)光周期现象:生物体内有使它们响应24小时周期内光、暗长度变化的机制,称为光周期现象。很多植物的开花有光周期现象。 ‎ ‎①植物类型 ‎ a.长日植物:只有当白昼的时间超过一定的小时数后才能开花。如萝卜、白菜、冬小麦等是长日植物。‎ ‎ b.短日植物:只有白昼短于一定小时数若干天后,才能开花。如菊花、大豆就是短日植物。‎ ‎ c.日中性植物:只要温度合适,成熟了就能开花,与日照长短无关,如黄瓜、四季豆等。‎ ‎ ②原理:控制植物开花和植物产生其他光周期效应的是暗期的长度而不是光期长度。‎ ‎ 实验表明打断光期对长日植物开花毫无影响,但用光照打断暗期就能阻止短日植物开花。‎ ‎ ③感受部位及原因:叶子的细胞中光敏素能感受光周期中黑暗的长度。‎ ‎ ④应用:利用光周期的知识,可以人为地控制植物的花期。‎ 校对:产生部位 作用部位 微量有机物 尖端产生的刺激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琼脂片 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生长素 吲哚乙酸 叶 种子 极性运输 上端 下端 主动运输 韧皮部 生长旺盛 抑制生长 促进发芽 疏花疏果 促进生长 生长素 落花落果 未成熟的种子 细胞分裂 脱落 果实成熟 人工 乙烯利 赤霉素 赤霉素 ‎●自主检测过关 ‎1.(08江苏南通一调)最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A.茎的背地性 B.茎的向光性 C.植物的顶端优势 D.无子番茄的培育 ‎ 2.(08广东模拟)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一组激素是( )‎ ‎ A.生长素、乙烯 B.乙烯、脱落酸 C.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D.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3.(08广州调研)一般在幼果生长时期,含量最低的植物激素是( )‎ A.生长素 B.赤霉素 C.乙烯 D.细胞分裂素 ‎ ‎4.(08南京一调)下列与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皮和果皮细胞通过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才能转变成与母本相同的基因型 B.田间喷洒萘乙酸可杀死杂草,这说明生长素在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 C.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 D.成熟的梨能催熟未成熟的柿子是由于赤霉素和脱落酸共同作用的结果 ‎5.(08江苏东海二模)玉米种子在黑暗中萌发,测定胚芽鞘与幼根中各部位生长素含量,结果如下:‎ ‎(1)已知生长素从植物茎或根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合成生长素旺盛的部位是 。‎ ‎(2)生长素浓度在形态学下端逐渐降低的原因是 。‎ ‎(3)玉米种子在黑暗中萌发形成黄化苗的原因是      。‎ ‎(4)切除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保持在黑暗中12小时。胚芽鞘可能向右弯曲,角度如下图所示。‎ 实验要在黑暗中进行的原因是 ;‎ 请分析说明实验结果: 。‎ ‎ ‎ ‎1.C.解析:能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的是植物的顶端优势与根的向地性。‎ ‎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主要功能。‎ ‎3.C.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分布与产生的时期,而乙烯是在成熟的部位较多。‎ ‎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主要功能。‎ ‎5.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较综合,有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运输的方式及影响的因素。‎ 答案:(1)胚芽鞘的顶端、根的顶端。 (2)生长素在运输过程中逐渐被分解。‎ ‎(3)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 (4) 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生长素的浓度在0~1.5毫摩尔每升范围内,随浓度的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越强;在1.5毫摩尔每升这一浓度时促进作用最大;当浓度超过1.5毫摩尔每升时,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考点详解及类型讲解 一、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科学家 实验过程 结论 分析 达尔文 ‎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 ‎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 ‎④用锡箔罩住尖端以下部位+单侧光→向光生长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①和④为对照组,②和③为实验组;①和②组中的自变量为有无尖端,③和④组中的自变量为感光部位的差异 詹森 ‎①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 ‎②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与达尔文实验中的①、②组形成相互对照 拜尔 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自变量为尖端放置的位置 温特 ‎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某种刺激的确是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造成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弯向光源 自变量为琼脂块是否接触过尖端 其他科学家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二、生长素的合成、分布与运输 ‎1.合成部位:主要在细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等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合成,而在衰老的组织中合成较少。‎ ‎2.分布:‎ ‎(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2)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 ‎3.运输 ‎(1)极性(轴向)运输:‎ ‎①特点: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能逆浓度运输。‎ ‎②实验:‎ ‎ ‎ ‎ (2)横向运输 ‎①在单侧光或重力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单方向刺激有关;‎ ‎②下图:‎ ‎ ‎ ‎ A、B为极性运输,C、D为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a为单侧光下的横向运输。‎ ‎ (3)非极性运输:通过韧皮部的筛管的运输。‎ 归纳: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只有这个部位才能感受这一外界刺激,而其他部位对单侧光的刺激没有任何反应。②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部位就是指这一段。③单侧光引起茎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暗示了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有横向运输的能力,即在单侧光的影响下,生长素从向光的一侧移向背光的一侧。发生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表明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能力,能自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问题探究:‎ ‎1.在叶、芽、根、种子中提取生长素的最理想的材料应是什么?‎ ‎1.应是芽,因为芽的材料易得,生长素含量高。‎ 三、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双重性分析 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 ‎(1)右图曲线中:‎ ‎①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在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增强,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减弱;A和B点、O和C点的浓度对植物的促进作用相同;‎ ‎②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大于m小于‎2m(向光一侧生长慢于背光一侧)。‎ ‎③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m。‎ ‎④根的向重力性和顶端优势现象也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而向光性和茎的背重力性却只能表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功能。‎ ‎(2)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也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 ‎②右图曲线中在A、B、C各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效果;A′、B′、C′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A′、B′、C′点以下的部分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3)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积累,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 (4)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如图 重力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地一侧生长素浓度低,即C>A, D>B),使生长不均,根的向地一侧生长慢,背地一侧生长快;茎的向地一侧生长快,背地一侧生长慢,结果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5)单子叶和双子叶的敏感度 ‎ 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浓度对双子叶是抑制性,但对单子叶是促进的。‎ ‎(6)生长素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生长与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生长素的这两项功能不能混为一谈。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一端生出许多不定根来(细胞分裂),而不只是刺激不定根的生长(细胞生长)。关于植物的生长与激素的关系主要是: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细胞纵向伸长、使细胞体积加大,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②促进果实发育:实验证明,雌蕊受粉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发育的种子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这些生长素能促使子房发育成果实。促进果实发育,不能单纯理解为促进果实的生长。‎ ‎③防止落花落果:由于植物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壁发育成果实。所以,它被普遍用来防止落花落果,特别是在大棚生产过程中,大棚内缺少帮助花授粉的昆虫和风,倘若辅以人工授粉,很花人工。人们可以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以防止落花落果。‎ 问题探究:‎ ‎ 2.植物根在单侧光下的情况如何?‎ ‎ 2.背光生长 ‎ 3.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内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3.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一般地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过高浓度则抑制生长。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可表现为两种不同生理效应;二是顶端优势现象。‎ ‎ 四、其他植物激素 ‎1.四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植物激素 形成部位 存在部位 主要生理作用 赤霉素 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胚等幼嫩组织 高等植物的所有器官 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植物抽薹 和开花,促进雄花的分化等 细胞分裂素 根尖,通过木质部输送到地上部分 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尤其是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 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体积加大,‎ 促进芽的分化,抑制衰老等 乙烯 果实、种子、花、根、茎、叶都可以产生 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老叶脱落 和衰老,促进多开雌花等 脱落酸 抑制细胞的分裂和伸长,‎ 促进器官脱落,促进休眠 植物体在生活条件不适宜或生长季节终了时产生 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体中,但在将要脱落或进入休眠期的器官中更多 ‎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 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比如: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则抑制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是互相拮抗的。当水分供应充足时,禾本科植物种子中的胚就会释放出赤霉素,以动员贮藏的养分,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这时脱落酸的作用就显示不出来了。‎ ‎②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3.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 植物激素 动物激素 不 同 点 产生部位 无专门的分泌器官,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 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分泌 作用部位 不作用于特定器官 随血液循环作用 于特定器官 相同点 ‎①由自身产生 ‎②特点:种类多、微量、高效 ‎③调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 问题探究:‎ ‎ 4.在生长方面,哪些激素是协同关系?‎ ‎4.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 四、单性结实和无子果实 自然情况下,果实一般是在两性结合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如果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没有发生受精现象,此时由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叫单性结实。无子果实是单性结实的结果。‎ 几种无子果实的比较 原理 方法处理 无子 番茄 生长素促进果实 发育的原理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 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获得 香蕉 香蕉是三倍体 ‎(3n=33),不能 形成正常的配 子 不能受精发育成种子,需子 房产生一定的生长素并自我 刺激,发育成无子果实 无子 西瓜 染色体变异引起 的三倍体,不能 形成正常的配子 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育成,其结实需用正常花粉刺激(产生生长素)才能发育成无子果实 问题探究:‎ ‎5.四倍体西瓜是如何处理得到的?‎ ‎5.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 ‎6.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雌蕊授以二倍体西瓜花粉,是否是为了授粉?‎ ‎6.不是,是为了刺激产生生长素 ‎ 7.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的形成原理有何不同?‎ ‎7.无子西瓜是利用的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奇数倍的染色体组不能正常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因而不能正常受精而获得无子。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 类型一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例1.如下两组实验示意图是生长素发现的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左图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右图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琼脂块实验。②左图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尖端。③右图实验能够说明产生促进生长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④根据左图实验可以推测: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解析:根据胚芽鞘向光性实验的分析,通过对照实验能分析出整个实验的结论。‎ 答案:A 变式1.下列关于胚芽鞘生长与向光性的各种实验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和目的不一致的是( )‎ A.将胚芽鞘置于黑暗与单侧光下,观察单侧光对其生长的影响 B.用锡箔帽和锡箔环套在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面一段,研究其感光部位 C.将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与完整的胚芽鞘一起培养,观察尖端对其生长的影响 D.将含IAA琼脂块与空白琼脂块分别放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研究其向光性原理 解析:观察单侧光对其生长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单侧光;研究感光部位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部位;观察尖端对其生长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尖端;研究向光性的自变量是单侧光。‎ 答案:D 规律总结:‎ 以变量为出发点,学会分析几个经典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 类型二 生长素生理作用 例2.(06广东、河南)(多选)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关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 C.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D.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弯曲向上生长 解析:主要考查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及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程度,涉及生长素的功能、分布特点、应激性等知识。 ‎ 答案:BD ‎[方法技巧] 受重力影响,B、D处生长素浓度高于A、C处。而B处,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差,B处生长素浓度正好促进生长,而A处的低生长素浓度正好抑制生长;在D处,根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强,D处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其生长,而C处的低生长素浓度正好促进生长。‎ 甲 乙 丙 变式1.甲图表示燕麦胚芽鞘在 单侧光照下的生长情况,乙图表示 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 应,则丙图中表示a、b二点生长 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 )‎ ‎ A.①和② B.①和③‎ ‎ C.②和③ D.②和④‎ 解析:主要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直立生长时,两侧的生长素浓度一致,由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a点的含量多于b点的含量,a点生长比b点快;从图中可知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10,则a点为②,b点为④。‎ 答案:D 规律总结:‎ 向光性和茎的背地性的作用原理一致,都是生长素促进生长作用;根的背地性、根的背光性、顶端优势的作用原理一致,都是高浓度抑制生长。‎ 类型三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例3.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 ‎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解析:高等植物各器官都能产生乙烯,其中分生组织、萌发的种子、刚凋谢的花、快成熟的果实产生乙烯最多。 ‎ 答案:A ‎[方法技巧] 乙烯是气体,题中成熟的苹果比香蕉产生的乙烯多,把它们密封在一起目的是收集乙烯,加快香蕉成熟。‎ 变式1.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 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成熟 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是要求学生明确乙烯的调节功能和生长素的调节功能。‎ 答案:D 规律总结:植物激素种类很多,每一种激素对植物的调节部位及调节作用是有专一性的。‎ 类型四 植物激素的应用 例4.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将刚萌发的该植物种子先在下表5种物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种植。比较最初的雌花与雄花平均数,求出性别比(见下表)。‎ 处理 雄花 雌花 比值(雄花∶雌花)‎ 水(对照)‎ ‎21.1‎ ‎3.8‎ ‎5.6‎ 赤霉素(100毫克/升)‎ ‎4.7‎ ‎4.7‎ ‎1.0‎ CP(100毫克/升)‎ ‎6.2‎ ‎6.8‎ ‎0.9‎ 乙烯利(1000毫克/升)‎ ‎19.6‎ ‎3.7‎ ‎5.3‎ 整形素(10毫克/升)‎ ‎33.1‎ ‎1.2‎ ‎27.6‎ 分析上表数据,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打破了内源激素比例的平衡,从而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 B.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也是如此 C.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D.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CP有利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雄花的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植物激素的主要作用的应用。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乙烯利的处理后对雄雌花的比值影响不大,但数据没有对其它植物进行实验。‎ 答案:B 变式4.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和园林绿化方向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合成除草剂,可清除农田和园林杂草或抑制杂草生长 B.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C.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 D.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解析:植物激素类似物乙烯利与乙烯的作用相同,它只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的生长。‎ 答案:D 类型五 实验探究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下面是有关植物激素的知识及实验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回答:‎ 部位 激素的相对浓度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茎尖 ‎+++‎ ‎+++‎ ‎+++‎ ‎—‎ 幼叶 ‎+++‎ ‎+++‎ ‎—‎ ‎—‎ 伸长茎 ‎++‎ ‎++‎ ‎—‎ ‎—‎ 侧 芽 ‎+‎ ‎+‎ ‎—‎ ‎—‎ 成熟叶 ‎+‎ ‎+‎ ‎—‎ ‎+++‎ 根 ‎+‎ ‎+‎ ‎—‎ ‎—‎ 根 尖 ‎++‎ ‎—‎ ‎—‎ ‎—‎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表示无 ‎①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类物质也属于 植物激素,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茎尖和伸长茎中各种激素的含量,从细胞角度分析植物的生长,说明生长素和赤霉 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 ____,从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__ _____,而促进生长。‎ ‎(2)分析上表可知,成熟叶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而不含细胞分裂素。科学家通过进一步分 析研究可知:脱落酸能抑制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促使叶片衰老。而细胞分裂素则抑制叶绿 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抑制叶片衰老。所以在生产中可利用细胞分裂素作保鲜剂。‎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③实验原理:叶绿素逐渐丧失而失去绿色是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衰老的特点,因此,可通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证明。‎ ‎④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_______ _ ________叶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 第二步: 。‎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⑤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⑥实验结论: ‎ 答案:(1)①促进果实的成熟 ②细胞的伸长 细胞的分裂 ‎ ‎(2)③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离体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④第一步:同种植物、同样大小和发育状况相同的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上涂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在乙组叶片的相同位置涂等量的蒸馏水 第三步:记录甲、乙两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⑤甲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比乙组长 ⑥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评析:本题考查有关植物激素的作用,对照实验的基本技能。‎ ‎●高考真题 真题1.(08山东卷)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解析: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只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起作用,与基因突变无关。‎ 答案:D 真题2.(08江苏卷)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解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与光照无关。‎ 答案:B.‎ 真题3.(08广东高考)水平放置在地面的植株,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现象是( )‎ A.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根向下弯曲生长 B.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低,根向下弯曲生长 C.远离地面一侧较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向上弯曲生长 D.远离地面一侧较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向下弯曲生长 解析:水平放置后由于重力的作用,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根较敏感,下端生长受抑制而向下弯曲生长,茎不敏感,浓度高的下端生长快而向上生长。‎ 答案:A.‎ 真题4.(08广东高考)将生长素正确处理过的插条,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其生根状况是( )‎ A.形态学下端生根 B.两端都生根,形态学下端数量较多 C.形态学上端生根 D.两端都生根,数量基本一致 解析:受外源生长素的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产生了改变,两端都能产生根,由于形态学下端生长素较多,生根也多。‎ 答案:B.‎ 真题5.(08广东理科基础)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可用于果实催熟 B.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萌发 C.赤霉素能够促进茎的伸长 D.乙烯可用于诱导产生无籽果实 解析:果实催熟的激素是乙烯;产生无籽果实的激素是生长素;脱落酸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答案:C。‎ ‎●基础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6.(08广州毕业调研)用燕麦幼苗做如下图所示的两组实验。甲组: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③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①、②紧贴在③的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乙组:将附有琼脂块X和Y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去掉尖端的胚芽鞘⑤将直立生长 B.去掉尖端的胚芽鞘④将向左弯曲生长 C.④的右侧生长素多,右侧生长快 D.⑤的两侧生长素浓度不相等 ‎7.(08佛山质检)农田农作物大多数是单子叶植物,杂草以双子叶植物为主;果园的果树和杂草则相反。下图所示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效果。据此可知用生长素类似物所配制的除草剂主要用于农田还是果园?理由是什么? ( )‎ A.果园 低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果树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B.果园 高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果树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C.农田 低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D.农田 高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处理后的天数 果实直径(mm)‎ ‎4‎ ‎2‎ ‎12‎ ‎10‎ ‎8‎ ‎6‎ ‎0‎ ‎250×‎ ‎500×‎ CK ‎10‎ ‎20‎ ‎30‎ ‎8.(08江苏宿迁二模)下图是细胞分裂素对黄瓜果实发育的影响(CK、250×、500×分别表示不稀释、稀释250和500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和生长素的作用一样具有二重性 B.细胞分裂素的浓度赿小,促进作用赿大 C.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子房发育的作用 D.生物的个体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08汕尾)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 B.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 C.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 D.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 ‎10.(08惠东模拟)‎ 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生长素类似物浓度 促 进 抑 制 a b c B A 子叶农作物间的双子叶杂草、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 ‎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植物向光性的进一步理解。‎ ‎7.D.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应用。‎ ‎8.C.解析: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子房发育的作用。‎ ‎9.A.解析: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弱。‎ ‎10.D.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在同一浓度下对不同植物的敏感度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 ‎11.(08汕头一模)下列关于生长素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B.用对茎最适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枝的下端后再栽插,插枝因易长出根而容易成活 C.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马铃薯的块茎能抑制其发芽 D.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棉花的顶芽就能解除其顶端优势 ‎11.BC。解析: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没有授粉的番茄的雌蕊柱头,才能得到无子番茄;D项会使顶芽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 ‎12.(08广东模拟)下图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幼苗,将其水平放置,其中哪些点能表现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效应( )‎ A.A B.B ‎ C.C D.D ‎12.ABC。解析:A、B点都促进,但B点生长快;D点是抑制作用的。‎ ‎13.(08肇庆一模)下列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扦插繁殖不易生根植物时,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浸泡整个扦插枝条 B.一定浓度的2,4—D可作为除草剂使用,例如去除农田的某些杂草 C.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萘乙酸结出无籽果实 D.用吲哚乙酸喷洒棉株达到保蕾保铃的效果 ‎13.BC。解析:A项中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浸泡扦插枝条下端;吲哚乙酸有两重性,只有适宜浓度下才能保蕾保铃。‎ ‎●能力提高训练 ‎ 14. (08广州调研)下列有关植物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B.秋季植物叶片变黄后主要以叶黄素进行光能的转换 C.连续阴雨天影响了番茄的正常授粉,可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防止减产 D.在多云天气给大棚栽培的绿色植物补充CO2也能提高产量 ‎15.(08广州二模)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 B.生长素都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 C.CO2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 16.(08天河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赤霉素是一种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的植物激素,将纯种矮秆玉米用赤霉素处理后长成了高秆玉米(玉米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这种高秆玉米自交后代的表现型为( )‎ A.全部矮杆 B.全部高秆 C.高秆:矮秆=3:1 D.高秆:矮秆=1:1‎ ‎17.(08海中模拟)图所示4株相同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在4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其中2号和4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如果要研究光与茎生长的关系,可选择的装置是( )‎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18.(08深圳一模)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1:20世纪20年代起,温特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测得玉米胚芽鞘生长素的侧向再分配如下图所示。‎ 材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利用气相一质谱等物理化学法测得向日葵下胚轴、萝卜下胚轴和黄化燕麦芽鞘的生长素分布如下表所示。用同样方法还测得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 表:向日葵、萝卜和燕麦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 器官 实验数 IAA分布%‎ 测定方法 向光一侧 背光一侧 黑暗处理 绿色向日葵下胚轴 ‎3‎ ‎51‎ ‎49‎ ‎48‎ 分光荧光法 ‎3‎ ‎50.5‎ ‎49.5‎ ‎50‎ 免疫法 绿色萝卜下胚轴 ‎3‎ ‎5l ‎49‎ ‎45‎ 电子俘获检测法 黄化燕麦芽鞘 ‎3‎ ‎49.5‎ ‎50.5‎ ‎50‎ 电子俘获检测法 ‎(1)材料l说明,生长素受到单侧光照射后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生长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所以胚芽鞘向光性生长。‎ ‎(2)材料2的黑暗处理起什么作用? 。材料2是否支持材料l的观点? ,原因是 。‎ ‎(3)材料2的学者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应该是 。‎ ‎19.(2008佛山二模)赤霉素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体内,它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吲哚乙酸)含量间接促进植物生长。那么它是如何提高生长素含量的呢?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探究。生 长素在植物体内有一个合成和分解的代谢过程(如图1,IAA氧化酶是一种含铁蛋白)。研究小组据此提出假设: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提高生长素含量。‎ ‎ 为验证假设,研究小组设计了实验。材料用具包括燕麦幼苗,完全培养液、缺铁培养液、赤霉素溶液(以上溶液浓度均适宜),蒸馏水、琼脂块、刀片等。‎ ‎ (1)参考图2,补充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 ①准备四个配有培养支架的烧杯,分别标记为1—4号。‎ ‎ ②向1号和2号烧杯中加入等量适量的完全培养液。‎ ‎ ③______________ ,分别在l号和2号烧杯中培养一段时间。‎ ‎ ④1号幼苗喷洒适量蒸馏水,2号幼苗喷洒等量赤霉素溶液。继续培养一段时间。‎ ‎ ⑤____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弯曲情况。‎ ‎ ⑥向3号和4号烧杯中加入等量适量的缺铁培养液,______________。‎ ‎ (2)实验分析:‎ ‎ 步骤②一⑤的处理结果是去尖胚芽鞘弯向1号,这证明______________。‎ 步骤⑥可能出现______________种不同的实验结果。‎ ‎(3)该研究小组只提出了一种假设,请你提出可能存在的其他假设。‎ ‎ 。‎ ‎20.(08湛江一模)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尖端及胚芽尖端各切去‎4mm,再将剩余‎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保持在‎25℃‎下培养2d,实验结果如下表:‎ 生长素溶液浓度(mol/L)‎ ‎10—13‎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2d后平均长度(mm)‎ 胚芽 ‎12.3‎ ‎12.3‎ ‎12.7‎ ‎13.5‎ ‎14.7‎ ‎16.0‎ ‎15.1‎ ‎12.2‎ ‎10.8‎ ‎10.0‎ 胚根 ‎11.3‎ ‎12.1‎ ‎12.7‎ ‎13.6‎ ‎12.6‎ ‎12.0‎ ‎10.9‎ ‎10.0‎ ‎10.0‎ ‎10.0‎ ‎(1)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 ‎    。切去胚芽尖端及胚根尖端的主要原因是                                  。‎ ‎(2)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知:与胚芽相比,胚根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较    。‎ ‎(3)某同学用切去尖端的胚芽作为实验材料验证生长素(IAA)与赤霉素(GA)对胚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如右图曲线所示。从图中判断,该同学的实验结果能不能准确说明“生长素与赤霉素对胚芽的生长有共同促进作用”?     ,其主要原因是                        。‎ ‎14.D.解析:A项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强烈的无氧呼吸消耗有机物;B项中叶黄素只有吸收光能而没有转换光能的作用;C项高浓度抑制生长。‎ ‎15.生长素不是酶,运输方式有极性和非极性运输。‎ ‎16.A.解析:赤霉素以促进细胞的伸长,而并没有改变植物体的遗传物质。‎ ‎17.B.解析:本题考查了对照实验,一定要看单一的变量。‎ ‎18.答案:(1)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 促进生长 ‎(2)对照作用 不支持 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测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 ‎(3)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可能是生长抑制剂,从而抑制了向光侧的生长 ‎19.答案: (1)③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 ‎ ⑤切下1号和2号幼苗的胚芽鞘尖端,分别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并将琼脂小 ‎ 块分别放到去尖端胚芽鞘的两侧 ‎ ⑥重复步骤③~⑤‎ ‎(2)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含量; 3‎ ‎(3)赤霉素可能通过抑制生长素的分解,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赤霉素也可能同时通过促进 生长素的合成和抑制生长素的分解,提高生长素的含量。‎ ‎20.答案:(1)避免水分蒸发引起生长素溶液浓度变化 胚芽、胚根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对实验有干扰 ‎ ‎(2)高 (3)不能 缺少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的对照实验 ‎ 单元体系构建 疑难深化整合 ‎1.动物激素常用的研究方法 ‎2.实例 ‎ 用甲状腺激素制剂饲喂蝌蚪→短时间内变成小型青蛙 摘除蝌蚪的甲状腺→发育停止(小蝌蚪→大蝌蚪,不变态)‎ 结论:说明分泌物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