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5 发布 |
- 37.5 KB |
- 6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冀教六年级下册语文大部分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2 2、楼兰的忧郁教案 5 3、鸟是树的花朵教案 7 4、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案 12 5、一个人和一幅画教案 13 6、早晨教案 15 7、葵花之最教案 19 9、寓言两则教案 21 揠苗助长教案 21 刻舟求剑教案 23 10、还有人活首吗?教案 24 11、我的母亲教案 26 12、济南的冬天教案 30 13、祥子买车教案 33 14、养花教案 35 15、母鸡教案 37 16、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案 38 18、秋天的怀念教案 41 20、勇气教案 43 21、再见了,亲人教案 44 22、桥梁远景图教案 47 23、黄河象教案 50 25、科学幻想之父教案 53 26、蟋蟀的住宅教案 54 27、古诗三首《牧童》教案 57 28、风筝教案 59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 ①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 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2、楼兰的忧郁 课程内容 《楼兰的忧郁》 课程类型 阅读课文 教材来源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 课程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看到眼前的图片,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 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从歌曲和楼兰的复原图画中,初步感受楼兰原来的景象,再出示现在楼兰的景象,让学生从视觉上通过楼兰的今昔对比,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结合课文前面讲到的环境恶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体会治沙工作刻不容缓)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课外活动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体会丰碑“告诉他们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与艰难,不能再砍树、铲草皮、挖树根了!告诉他们沙暴曾经湮没了一个楼兰……”而如果不及时治理,沙暴湮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楼兰了。 小组进行整理要点,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汇总材料时不仅要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还应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更深入谈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分组叙述要点,同时还要提倡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关键词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漫无边际的空泛议论。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交流,已经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拓展延伸,唤起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环境保护不是在喊口号,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 3、鸟是树的花朵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更深刻理解树与鸟之间浑然一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你最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板书:花朵 学生自由作答。 师:花儿用自己的美丽装点了自然,让大自然更加生机勃勃,五彩斑斓。 补充板书:鸟是树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生: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鸟是树的怎样的花朵?鸟怎么会成了树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包含生字的随文指导。 重点指导:瞬蹈婉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师:是啊,这小小的鸟儿在冬天,如若落在那干枯的树杈上,总让我们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作者说的多好:鸟是树的花朵。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鸟儿又是怎样的花朵呢?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谈。默读,勾画,批注。再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第二课时 一、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谁来谈谈,在作者眼里,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又是怎样的花朵? 预设1:(第2段).从第二段“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师追问:你读到了什么?(鸟就像是树的花朵) 怎么读到的?(我从“五颜六色”读到的,因为鸟儿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真的就像是花朵盛开在树枝上。) 师:多么与众不同的花朵呀!读出这种美来。 生2:我从“满树的花朵”想到鸟儿落在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树枝上真的开满了花一样,让树不再单调,变得美丽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真的看到那美丽的鸟儿,在冬天盛开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幻化成美丽的花朵。这又是怎样的花朵呢? 千姿百态的花朵。 师:为什么呢?(因为鸟儿各不相同,样子不同,大小不同,真是千姿百态。)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花朵吧。学生朗读。 预设2:(第三段) “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得白腴而优雅。”“瞬间.装点” 生:白鸽落在这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早春开放的玉兰花一样。让这冬天的树,无比灿烂。 师:用你的声音读出这种灿烂。生读 多么美丽的花朵,多么绚烂的花朵,多么灵性的花朵,这孤单的大树,因为有了它们的陪伴,一定不再孤单。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棵树,你想对鸟儿说点什么呢? 生:“再歇一歇吧。我就是你的家。”“谢谢你们来陪伴我。”“尽情地唱吧,跳吧,我的孩子们。” 师:善良的大树,温柔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盛开的花吧!指名读,自读。 师:作者抓住了鸟儿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冬日盛开在枯树上的美丽图画,乌鸦.八哥霎那间让树焕发出无限生机,白鸽如那绽放的玉兰花,给人以温暖和希望,麻雀更让这冬天的树活力四射,真是冬日里一道迷人的风景。 预设3:(第5段)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使树枝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抓住“弹性.凝滞”等关键词,来理解鸟儿为大树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生:鸟儿来到树上,连冬天的风都变得柔和而富有弹性。 师:冬天的风,你怎么形容? 寒冷.刺骨.凛冽 为什么此时的风则是柔和而富有弹性呢? 生:此时此刻,鸟儿的跳跃,让人们倍感冬日的生机勃勃,所以似乎连风也变得柔和。生读。 师:此时此刻,大树看着这小小生灵的舞蹈与歌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快乐.幸福.温暖。生读文。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师:让我们的心灵一起和她们起舞吧!自读。 师: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儿赖以生存的家园,鸟儿只有在这里,才会如孩子般尽情.欢快地歌唱.舞蹈,多么美丽.和谐的一幅画卷。作者抓住了鸟儿的动作,和自己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冬天的树,走进了冬天里一幅自然天成的画。 齐读。 预设4:(第6段) “树枝上的鸟儿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师: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赞同,因为鸟儿从春到夏一直陪伴着树,在冬天更为树增添了生机。因此鸟儿比真实的花朵更美。 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鸟儿这朵花从春开到冬,是朵百开不败的花。生读。 生:赞同。这朵花会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比真的花朵更美。 师:你认为是朵? 生:会飞的花朵。(生读) 师:飞动的鸟如同一朵会飞的花,好美啊! 生:赞同。这朵朵花儿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是朵会唱歌的花。(生读) 师:多么美丽的花朵,能歌能舞,简直是花中仙子,真令人羡慕! 指名读。 预设5:(第8段) “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树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生:我从鸟从来就是树的花朵这句话,读到鸟儿就如树上的花朵一般,只是它隐藏在树上,所以人们从未曾注意,鸟是被人遗忘的花朵。 生读。 生: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是鸟让自然界充满无限生机,它才是真正的花朵。生读。 师:是啊,鸟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于是春天,我们吟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天,我们感受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天,我们在“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中走过。而冬天因为鸟儿变得如此生动,于是有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鸟儿歌唱 用它们镶满梦幻的脸 向着大地上的树木 袒露着心语和爱 有谁曾告诉我 十二月的瓦蓝色天空 缺乏一种春天的等待呢 这歌声中倏地绽放的羽翼 映衬着冬季阳光 多么地自由和浪漫 一如栖落枝桠的花朵 把一个季节充分点亮 让我们一起和树木感谢这一年四季的鸟儿,齐读第9段。 二、拓展延伸,发现生活。 作者把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在小本本上。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你生活中的想象记录下来,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我和大猩猩握了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3.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体会女科学家的敬业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交流合作。 教学难点: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关于作者的资料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猩猩吗?说说你对大猩猩的了解有多少? (身高.体重可以和我们人比较;食肉还是食素。) 2、质疑课题。 虽然我们通过资料了解了大猩猩是素食者,但是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吓人。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美国女科学家,她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孤身到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从事大猩猩的研究工作。看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疑惑?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弥漫”.“妖娆”.“鞋襻”等词的意思。 3、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同桌互相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想象、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我是怎样和大猩猩的交流的?”的句子,反复品读。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情景,适时地在书上标注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交流指导。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深入品读。 (1)第4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女科学家? 带着对女科学家的崇敬读一读这段话。 (2)描写“我和大猩猩握手”经过的5---13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抓住对皮纳茨外貌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大猩猩的喜爱。 ②抓住“我”和大猩猩握手前后的动作描写,还有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是我平生以来得到的最珍贵的礼品。”这句话的理解。 ④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部分。 四、拓展读写。 同学们,本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她和大猩猩有趣的一幕幕交往,其实在考察大猩猩的过程中,她曾尝过不少大猩猩的苦头甚至是对生命的威胁。就是这样一位放弃了恬静舒适的生活,从事了近20年大猩猩的研究,为人类解开了许多有关大猩猩的谜团的女科学家,却在一次拯救大猩猩的行动中惨遭偷猎者的杀害。 1、你想对偷猎者说什么? 2、推荐阅读《我和我的动物朋友》 五、作业 你有过和动物交流的体验吗?同学之间说一说,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一个人和一幅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 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6、早晨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美点,品味语言美,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要走出家门来上学,你留心观察过早晨的景色吗?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早晨》,看看高尔基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晨景。 揭示课题并板书:早晨 (设计意图:教师导语染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2.小组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易读错的字记录到纠错本上,并注上拼音,多读几遍。 全班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指名检查。 3.指名朗读,全班纠错。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扫除字词障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正确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字音。) 4.理解词语: 宫嫔 和煦 惺忪 惬意 一帧 醇厚 蚊蚋 得天独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 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请你将它们圈画出来。 (太阳、海浪、蜥蜴、花儿、蜜蜂、知更鸟、人们、蔷薇) (设计意图: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 通过圈画景物理清思路。) 3.读读自己喜欢的描写美好景物的句子。 (设计意图: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想象散文描述的情境。) 四、走进文本,品词析句 提出中心话题: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将这样美妙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请你细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关语句的空白处。联系课文有关词句跟同学谈一谈,再体会着作者的情感读一读。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语文教学要用问题把课堂教学穿起来。问题必须有统领性,指向教学目标。) (一)想一想,读了课文,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读课文的语句。 (二)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 (设计意图:写的是什么——这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侧重于对知识的积累。) 板书:美:自然美 生活美 1.太阳初升,带来光明 天空突然闪出一丝阳光。夜的黑暗将悄悄地躲藏到山谷和石缝中去,躲藏到浓密的树叶里去,躲藏到沾满露水的乱草丛中去。山顶露出愉悦的笑容,仿佛在对夜的淡淡的阴影说:“别害怕,这是太阳!”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太阳带来光明,黑暗渐渐退去“闪出、躲藏、愉悦”等词语感受到作者的欣喜的感情。) 指导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作者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海浪迎接太阳的壮观场面 海浪高高地昂起雪白的脑袋,向太阳鞠躬,好像美丽的宫嫔在向国王朝拜,并且吟唱着:“欢迎你呀,世界的主宰!” 和煦的太阳微微含笑:这些波浪整夜戏耍着,不停地翻滚。现在它们披头散发,身上绿色的衣裳皱皱巴巴,天鹅绒的长披纱也被搅得乱七八糟了。 “早上好!”太阳升到海面上说,“早上好,美丽的浪花!不过你们玩够了,安静一下吧!要是你们继续这样高高地蹦跳,孩子们将不能在海水中洗澡!应该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得到各自的享受,不是吗?” (这一段描述了太阳升起后海面上的壮美景象。作者巧妙地用拟人化的描写,写出了新的一天由静到动的变化,烘托出太阳在新的一天诞生中的作用,为后文做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的和蔼慈祥。) 3.太阳带给万物的快乐、美好的生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领悟作者描写万物美好的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中的早晨如此之美,不单单是客观景致的美,更是作者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魅力)所带来的效果。 (三)赏读语段,品评语言魅力。 (设计意图:怎么写的——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 读一读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品一品它的语言特色。 (先有感情地朗读欣赏的语段,再评评它的语言,再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怎么读——这是情感的表达,语感的训练,生命的提升。) (四)、体验情感 (设计意图:读出了什么——是对文本潜在的情感的内化,强调是人本合一。) 1.文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然美、生活美两者相互映衬,使自然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然,使人成为自然之人。作者赞美自然是神奇的,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告诉我们热爱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2.学习文章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想到了什么——是对文本的超越,驰骋的是人的精神,侧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五、作业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通过练笔巩固写作方法,适当拓展阅读。) 1.小练笔:和老师、同学或父母一起享受清晨、黄昏、雨后……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2.阅读拓展: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7、葵花之最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和许多人一样,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自在地学习、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守护着这和平、安宁生活的使者——边防战士。他们长年累月守卫在祖国的边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鲜血乃至生命。本文记叙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友爱有效地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四、课前准备: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茸盎萌蕾兆凄 3、利用形近字记住生字。 4、认识二类字:烙骤飓 5、交流不理解的新词:萌发毛茸茸迢迢凄清花蕾先兆生机盎然沁出飓风 三、初学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2、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字:腰肢 萌发 毛茸茸 山路迢迢 一往情深 凄清 花蕾 先兆 关山重重 生机盎然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抓住“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4、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能在这里安家,就像她们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2、“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那么葵花子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成活呢?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葵花的幼苗在她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它们给边防战士带来了无限希望,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3、接着写了昆仑山并没有像认可我们那样认可葵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她们的“珍爱”、她们的“宝贝”,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 4、而那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他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5、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葵花是不是这样长大了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2、“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她们的“战友”。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 3、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 五、总结 1、“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了解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 9、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领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揠苗助长》,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理解“揠”) 二、 初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1、快速读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于课题对应的一句话。 2、再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寓言 1、这是怎样一个种田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勤劳,性子急……) 2、读了这些词句,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读句子,谈想法。 (随机讲解 1、理解“悯”“茫茫然”“病”,指导有感情朗读。2、想象一下,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他会说什么呢?3、你觉得这个人怎样?) 3、齐读课文 四、明理 《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只用了短短41个字,揭示了深刻的哲理,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寓言充满了智慧,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启发。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展示书籍),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板书:揠苗助长 盼禾苗长、违反规律、拔高禾苗、弄巧成拙、禾苗枯死 刻舟求剑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10、还有人活首吗? 一、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由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 四、教学准备: 1、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对每一个唐山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特大灾难。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医疗队和解放军战士赶往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妥善安排受伤人员,与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生字:泰瓷墟揪赔 4、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泰、瓷、墟”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解决词语意思:似曾相识、天国福音、魂飞魄散、赔罪、两世为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交流:第一部分(1——4)写作者于1998年夏天在电影院观看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深受感动的场面,一句“还有人活着吗?”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1976年大地震时三个遇难者死里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永不放弃,不断争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间自有真情在。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文 听写词语:废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赔罪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情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课文 1、紧扣重点,读中有所感悟。 2、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小结。“还有人活着吗?”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总结写法(文章以救生员的问话“还有人活着吗?”为作文题目,贯穿课文全过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生动传神的言辞,描绘了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人们对生的留恋、对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浓浓深情,感受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真可谓“苍天无情,人有情”。 五、灾难再现 1、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2、谈地震灾区孤儿的安置问题,感受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写一读后感 11、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概括出母亲的形象。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设计] 1、 课文类型:讲读 2、 设计时数:2课时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歌曲录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朗读查找的关于母亲的诗词、格言、警句 投影1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 大家准备得很充分,我们每个人都在母爱光环的照耀下成长 ,在母亲的目光的关注下成长。请听诗歌朗诵:《妈妈的目光》。 同学们,母亲不仅仅给了我们温暖的爱,同时她也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先生的母亲,共同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的第一位老师。投影2 二、 作者及其母亲简介(看课前提示及注释1)投影3、4、5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传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 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 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 三、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一、 学习课文内容 1、既然课文是写“我”的母亲,那么请大家找出文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说母亲是“慈母”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2、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 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看哪一组的同学最懂作者。投影6 请数名学生上黑板写。师生共同指正。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请学生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投影 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 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感谢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人格侮辱。那么你能再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小结我对母亲的深情吗?(感谢) 五、同学们,胡适,这位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让我们带着内心真诚的感谢再次走近胡适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请大家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请两名同学朗读。 六、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七、同学们,本文是一篇传记,选自《胡适自传》。从文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胡适对母亲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怀念。你们是否知道,胡适自离开母亲到上海求学后,一直未与母亲见面。直至1917年,即胡适26岁时奉命回家乡结婚,才见到母亲。后又回到北大。其间,胡适在美国留学,也只是与母亲书信往来。他母亲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1918年11月,其母便病逝了。胡适是悲痛欲绝,投影7 在他的《先母行述》中,他曾这样写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六、母爱无私,母爱深沉,母爱广阔。 同学们,我们现在每天都沐浴在母爱的温情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你亲爱的母亲说写什么呢? 投影8、9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母爱如三月的春风曛得人昏昏欲睡,犹如夏夜的凉茶让人精神倍爽,有时母爱又是絮絮地唠叨,我们都能理解母爱吗?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母爱是无任何条件的!] 七、小结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妈妈。 八、同学们,德国著名诗人海涅也写过一首诗献给他亲爱的母亲。 请一名朗读好的同学朗读。投影10 献给母亲的诗 海涅 我惯于昂首阔步,两眼朝天, 我的性情也有点执拗倔强; 即使国王跟我面对面相望, 我也不会低垂下我的眼帘。 可爱,慈母啊,我要对你直言: 尽管我的傲气是如此刚强, 一到你的幸福的亲切的身旁, 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缩不前。 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 光芒四射,直飘向日月星辰, 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 回忆往事真使我感到难过, 我做错许多事情,伤你的心。 那样万分爱我的慈母的好心! 同学们,此刻,让我们共同祝愿全天下的母亲幸福、安康! 投影11 女生读一遍/男生读一遍/全体齐读一遍 12、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b.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②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板书: 济 南 北平(有大风) 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 响 晴 “宝地” 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热带(日光毒) 温 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 ——暖和安适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娇美秀气 城外远山 ——小水墨画 水 ——绿 暖 清亮 13、祥子买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里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3)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进一步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 4、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里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1、查找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步骤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生动的笔触,一起浏览了济南冬天的美丽的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淳朴、不怕吃苦的洋车夫——祥子 师:课前安排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祥子生活的背景资料,谁来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祥子生活的背景,为学生理解祥子的性格及其命运做好铺垫 师:在这样军阀混战,天灾肆行的年代,祥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了诚实,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买衣服属于自己的车,他的愿望实现了他的愿望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祥子买车》 二、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检查预习 (1)小组读课文 要求:小组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读的时候,尽量不要读错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一次读不顺,或者有读错字的,做上极好,也可以注上音,然后吧读错的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都写到校正奔上,多读几遍再往下进行。 (2)小组纠正字音,随机抽查 (3)全班纠正字音,随机抽查 2、通读全文 小组随机找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问篇幅较长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会给学生带来一定阅读上的困难。让学生反复阅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三、品味语言,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快速浏览文章,想一想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未呢中那些地方感受到的,将它画出来,记录在空白处,体会这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农民的淳朴品质 A他的性格和德行上都还保持这那中有乡土生活所培养起的一切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默,而又有生气。 B他对外表的要求也体现农民的质朴 他不慎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连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C他的职业理想是有一辆自己的车 车是像属于自己的土地一样唯一靠得住的东西。有了这个靠得住的东西,他的心里才他是,才觉得生活有了着落。 D理想实现后,激动地心情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歌偏僻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 自己的愿望实现了,知识躲到一个僻静的角落,自己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2)能吃苦耐劳 在开始拉车时,他的交脖子肿得想两个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这,不管是怎样的疼痛。 (3)为了理想坚持不懈 整整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三年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夜,祥子用它每天节省下的一角钱,来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设计意图: 四、回顾全文,体味语言 著名作家季羡林曾说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有一种新鲜货品的力量,老舍先生是他毕生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大家读了老舍这篇《祥子买车》,你对老舍先生的文笔有什么体会? (1) 语言简洁 对祥子的外貌有着细致的描写,脸上的的每一个特征都描写的很到位,但是没有过多的形容 (2) 心里描写 祥子是本课的主人公,但却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而是将人物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 五、拓展阅读 1、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老舍的小说“可以看做是用文字建构的全景展现北京人情市井、世俗风物与历史文化的《清明上河图》”结合课内外的阅读,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对作者老舍的理解,通过文章来了解老舍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作业 经过努力祥子终于买上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今后他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吗?课下大家可以将《骆驼祥子》这篇小说读一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及其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祥子买车 农民的淳朴品质 能吃苦耐劳 为了理想坚持不懈 课后检测 一、 看汉字写拼音 ( ) ()()( ) 疤痕、租赁、瓠子、铃铛 二、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4、养花 养花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用“不是┈就是┈”,“要是┈就┈”造句。 4、熟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背诵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二、教学时间:共3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课文层次清楚,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连接紧密,过度自然,逻辑性很强,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谈养花的乐趣的,逐段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每段的意思。有几处议论明理的句子学生理解稍困难些,其余的内容都比较易读易懂。应强化学生自读体味。 四、教学过程: 指名分节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思考:找出能概括本文中心的句子。这中心句是从哪几方面来说养花的乐趣的? 明确:中心句是课文最后一节: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 练习背诵第七节。 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养花的乐趣,每一方面内容各在课文中的哪一部分? 学生发言后明确: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第五、六自然段。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第一、二自然段。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第三、四自然段。学习五、六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⑵思考:作者为什么“喜”和“笑”?画出句子来读一读。又为什么“忧”和“泪”? 画出句子来读一读。为什么把“忧”和“泪”也当作是养花的乐趣?发言后归纳:因为与别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乐趣。 (送牛奶的同志夸花“好香”,和朋友们一起赏花,把花分给朋友们);养花也有忧伤,(菊秧被砸死了,全家几天没有笑容)。从养花中体味到“忧伤”的情感,这也是一种乐趣。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几层意思?第五、六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三层意思。夸花赏花赠花第五、六自然段之间,侧重在内容上的承接,“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这一句中“当然,也有----”与下面内容衔接起来。这样写,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⑷指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句子。 ⑵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作者爱养花,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读语句谈感受。归纳:句子 ①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②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③我只养一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因为爱花,所以爱养花。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平凡的花也有乐趣。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⑷指导造句:不是……就是……读原句:北京的气候……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会忽然闹霜冻。 了解: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同时存在好几种情况,从中选择两种情况。 讨论,口头造句:学生互平互议。学习三四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思考: ⑴第三自然短与第一、二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⑵作者是怎样养花的?从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⑶“如此循环……胜于吃药”指的是什么? ⑷“多么有意思呀!”“这多么有意思呀!”这两句分别是对什么来讲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小组讨论汇报,明确: ⑴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不过”一词承接上文,然后用“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一句进一步加以补充说明,这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句,使上下文紧密的连接起来。 ⑵作者天天照管花草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好朋友——关切)它们;浇浇这颗,搬搬那盆;天气突变时抢救花草。养花能增长知识,从获取知识中得到乐趣;养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从劳动中获得乐趣。 ⑶作者有腿病,不利于行和久座,于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颗,搬搬那盆,然后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胜于吃药。 ⑷“多么有意思呀!”是指“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这多么有意思呀!”是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天气突变,抢救花草,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 2齐读课问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造句:要是……就……读原句: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了解: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假设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那种结果。学生讨论,口头造句评议。 4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 1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明确: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分总关系。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在全文中起了总结、点名中心的作用。全文层次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逻辑性强。过渡自然而巧妙,语言间洁、准确。开头讲“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接着从不同方面讲述养花的乐趣,最后概括起来总述,点名中心。全文条例十分清楚。 3总结全文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讲述“我”养花的乐趣的? ⑴总起,养花的目的。当作一种乐趣。 ⑵养什么花。好种易活的花。 ⑶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⑷养花要付出辛苦。有益身心。 ⑸养花使人喜悦。夸、赏、赠。 ⑹养花使人伤心。几天没有笑容。 ⑺养花的乐趣。总结。有……有……既……又…… 总结全文 1 读中心句。 2 概括中心:本文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业: 1 复习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背诵四、五、六、七自然段。 15、母鸡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若干个。理解“颤颤巍巍、如泣如诉”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全文,边读边思,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3.通过阅读,能发挥想象,知道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4.从课文中母鸡动作的描写,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演示。 2.课前材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生活中,你们对母鸡的印象如何? 2.揭题:34.母鸡 (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交流。 (板书)讨厌不讨厌 (1-----3)(4-----7)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 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默读1----3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 (出示)理解词语: 颤颤巍巍,如泣如诉。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1) (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 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 (出示)挺着身儿预备作战。( ) 看看前,看看后。( ) (4)(出示)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爱 4.选一节你最喜欢的小节读读,再次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引读课文。 (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在动物世界中,人类世界中,这样的母亲还为数不少呢! (多媒体展示,情感共鸣) 4.小组内故事交流,体会母爱。 (音乐) (附全文板书) 15 母鸡 爱 讨厌 不讨厌 16、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 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三、教学步骤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粉彩,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 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再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时间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 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肿,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 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倒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钻谋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 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 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 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 为客人亲自倒茶 (2) 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 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够可敬的出示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不亏是人民的艺术家。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 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感受来谈谈老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 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 作业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声削除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四、板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生活:为花操劳 摆杏闻香 交友聚会 可亲、可爱、可敬 工作: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关心百姓生活 课后检测 一、 看汉字写拼音 ()()()( ) () 豁亮侍弄彬彬有礼汾酒芝麻酱 二、照样子,写词语 彬彬有礼( ) ( ) ( ) 三、结合本单元课文和相关资料,说说你对老舍先生有怎样的了解。 18、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自己以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小小的事情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流程: 共性教案 个性教案 一. 谈话导入: 母亲重病缠身,还想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呢?作者又是 怎样怀念母亲的呢? 二. 通读课文,检查至课文内容的理解。 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生: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花还没看,母亲却离“我”而去了。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生1:作者对母亲的爱。 2: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生3:我是从课题“秋天的怀念”体会到的。 理解课题。 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去世的,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母亲。 三、细读课文,说说母亲怎样关心我的,即从哪些事上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 1、 读课文,用“用——“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 2、 反馈: 预设: 生1:当我摔砸东西时,母亲便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注意我的动静; 生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花都死了; 生3:母亲肝病严重,还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花,还要带我去吃我最喜欢吃的豌豆黄儿; 生4、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对“跑”“跳”之类的字眼不敢提; 生5:诀别的最后一句话念着我。 四、反复朗读课文,通过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1、 联系生活想一想,作者所写的这些事情都是一件件怎样的事情(小小的事情) 2、 一件件小小的事情能不断地在作者的笔下涌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 生1: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生2:我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会。 3、 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想过母亲的感情,关心过母亲的身体了吗?为什么? (这个环节通过讨论,懂得应该怎样尊敬长辈,关心长辈,关注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 四、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五、课外拓展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我摔东西时,躲 精心照料,花都死了 秋菊绽放 怀念 母亲 病重还摧我,去看菊花 爱“我” 不提“跑”“跳”等 20、勇气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要求:(1)理解标题“勇气”的含义;(2)分析人物形象。 2 、能力要求:(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学习法国人民为争取和平自由、捍卫自己的信仰的献身精神。 (2)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人生观。 (二)教学思路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的《勇气》选择诺曼底登陆战役前一天,平静地叙说了不平静的情节,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一一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我的教学思路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讨论领悟,合作探究一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 (二)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勇气的名言或诗词; (3)收集阅读描写勇气的文章或故事。 2、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同学们听说过叫良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为了保护部队主力,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五名八路军战士勇敢地把敌人引向悬崖,最后纵身跳下。同样是在战争中,《勇气》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另外两种不凡的勇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呢? 3、背景资料,进入情境。 播放课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以美国伞兵的口吻复述课文。 5、讨论领悟,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背景,思考他们为什么能表现这样的勇气。 (3)小结: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6、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1)中外各领域名人实例。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3)有关勇气和信仰的格言。 7、结束。 点明反战和崇尚和平的主题。祝愿大家勇气无限。 8、作业。 写一篇《勇气》的读后感。 (三)板书设计 21、再见了,亲人 课前活动:(播放歌曲《跨过鸭绿江》和抗美援朝的图片) 听歌:课前请大家看一幅图,欣赏一首歌,有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图片、歌曲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3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几十万,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到八年了,也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送行的人成千上万,那场面十分感人。想重温那感人的一幕吗?上课 一 导入:1今天咱们一起来看21课再见了,亲人(示课件:题目)板书,齐读。它与原来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2 “再见”什么意思?(再次相见,美好的愿望) 3咱们带着这种渴望再次相见的美好愿望,再读课题。 二 理解课文 1 谁能举例来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朝鲜人民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不是亲人(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好好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先来看阅读提示: 小结:看得出,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动情,这篇文章也确实很感人,下面就把你的体会交流一下。 2 交流 no1先从志愿军跟大娘告别的部分开始。 (1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做打糕,送打糕时有可能会发生什么?联系前文(这么大年纪)书上没有的他想到了。带领大家辛苦 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继续说,我还没听够;这一段说得不错,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 (2 “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 (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亲人。 (3 “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能试试吗?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读懂文字后面的东西,很重要的读书方法 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志愿军怎么说(齐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关心,一种感激。) no2 刚才大家用这种方法抓事实谈体会,抓得准,读得好。告别的这三段表达方式相同,结构相同,用刚才的方法交流跟小金花和大嫂告别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准,读得更好,再看跟小金花告别的部分。 1 “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2 “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指导“噩”的写法) 3“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先坐下,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她想哭不想哭?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齐读) 向大家喊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有没有注意描写小金花动作的短语。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再读。你们仔细体会。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攥紧拳头去读。大家读。为什么哭?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小结:小金花告别时的眼泪让我们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大嫂又是如何让我们感受亲情的呢? No3这一部分,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是不是把大嫂当成了亲人。齐读。再读最后一句 三 升华 过度:大嫂为我们挖野菜炸伤了双腿,驾上了双拐,大娘为救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了生命,他们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好?结合文章叙述。结合你搜集到的抗美援朝的资料,举例说说好吗?小结:为了抗美援朝,无数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是亲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是亲人;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所以我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8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今就要分别, 看,站台上,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一边握手一边告别:“再见了,亲人” 列车即将启动,志愿军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列车开动了,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边跑边喊:“再见了,亲人!” 看着站台上的朝鲜亲人,看着这片中朝两国人民的鲜血染过的土地,我们的志愿军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再读。 总结:车轮滚动,它满载着志愿军向远方驶去,可是朝鲜人民还是不愿离去,看着火车远去的背影,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翘首回望,已然看不到朝鲜亲人的影子,可心里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22、桥梁远景图 桥梁远景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板书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板凳” 将来 / 什么样 怎样造 打比方 科学幻想---现实 23、黄河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八)板书设计: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附: 搜集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 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 (1)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地带。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峰锐坡陡,溪流湍急。由于山高谷深、水文网密集,滑坡、泥石流发育。 (2)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省内中、东部,西至乌鞘岭,东达甘陕边界,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更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璀璨的明珠。这里地形破碎,沟壑交织,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3)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具典型的高原特征。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全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4)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地势上为自西向东、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是甘肃重要的粮棉油基地。本区是人工及天然绿洲与戈壁、沙漠断续分布的生态景观,自然环境脆弱,荒漠化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威胁。 (5)祁连山地: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连绵,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山,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 (6)北山山地: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属低山区,气候特点是干旱、风多、冷热温差大。岩石裸露,荒漠连片。向东可抵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岷山,其中祁连山主峰海拔可达5564米;岷山山脉高达4000米以上,迭山主峰海拔为4920米;六盘山呈南北走向,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最高海拔为2200米。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积石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甘南高原的积石山主峰高约4800米;陇南山地相对高差明显,文县天池沟脑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而东南端白龙江河谷最低处的灌子沟海拔仅550米。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25、科学幻想之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了解科学幻想家凡尔纳一生的作品及他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的故事,感受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和预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科学幻想之父”这一称谓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大胆进行科学幻想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凡尔纳的与众不同之处,明白幻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海底两万里》呢?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你们在课下已经搜集了关于“儒勒.凡尔纳”的相关资料,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凡尔纳的相关资料,激发孩子们学习文章的兴趣。同时可以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了解“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其人及其作品 要求学生带着探究性的心理认真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读书汇报 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对凡尔纳知多少? ⑵作者我们介绍了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的哪些内容? (通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关注凡尔纳其人。 再次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人们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幻想之父”。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要求: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要注意表达的有理有据。 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 四、课外拓展 1、课下到图书馆找到你喜欢的凡尔纳的作品,认真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2、利用你学到的知识和搜集的资料为凡尔纳制作“名人卡片”。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向课外延展,扩大阅读量。) 课后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儒雅()熔岩()由衷() 舡鱼()核动力()刊登() 二、你都知道哪些凡尔纳的作品,选择其中的一个给大家做简要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蟋蟀的住宅 设计理念: 紧扣文本,以读为主,领悟表达方法:通过品读,品读重点字词,领略文章内涵:享受语言文字之美,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好奇心,达到学以致用。打破老师独揽课堂的方式,开放学生的思路,培养问题型的学生,以激起求知欲望,并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方面提出。)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 (shèn sèn) 重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26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27、古诗三首 牧童 一、教学设计: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海蜇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 (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 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爱阿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一向中的牧童是怎样的? 2、让我们认真地读,满看度,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报贩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都弄得她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约二) (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富县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那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弄”:逗弄的意思。快乐的牧童实在则那样那个抖动的笛声。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 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 1、牧童在清风明月知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 (银处: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 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老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 28、风筝 风筝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满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之情; (2)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风筝》诗,把阳春季节儿童在草地上争相放风筝的情形写得活泼可爱,读来令人欣喜。可是,看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的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1.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师:自由朗读第3、4段,说说小兄弟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说明他酷爱风筝。 生:“惊呼”、“跳跃”说明他天真活泼。 师:这里还可以看出他热切向往放风筝。 生:“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害怕兄长,软弱,胆小。 生:他做蝴蝶风筝说明他心灵手巧。 生:“多病,瘦得不堪”说明小弟体弱多病。 师:“体弱多病”该怎么办? 生:该多照顾。 生:该多锻练,比如说去放风筝。我爸爸是医生,他说多参加户外活动,能提高抵抗力,对健康有益。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谁能总结一下小弟的形象特点? 生:天真、活泼、聪明、瘦弱。 生:可爱,又可怜。 师:为什么说可怜? 生:他身体不好。 生:我觉得最可怜的是他痴迷风筝,却只能“呆看着”,而且“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却被哥哥残暴地毁掉了。 师:说得真精彩,文章越是把小弟写得可怜,就越反衬了“我”感情重负的力量。那“我”在这部分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古板,连看风筝都认为“可鄙”。 生:粗暴、野蛮、残酷。 生:非常专制,凶神恶煞。 生:我不同意用这些词,因为作者只希望小弟读书,不玩风筝,他是为小弟好。 师:“我”是风筝的毁坏者,更是精神的虐杀者。因为“我”毁掉的不只是一个风筝,更残酷地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虽然“我”的立场是好的,结果却很糟糕,老师说的这些大家同意吗? 生:我也觉得他是好心干了坏事。 师:看来“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真正的“凶手”是谁呢? 生:…… 师:那大家讨论一下吧。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或许一经思维碰撞,难题倾刻瓦解。 生:大概是封建思想吧。 师:对,“我”当时也是一个少年,平时受封建思想的熏陶,耳濡目染以至潜移默化,思想受到毒害而不自知,才做出这样的事。因此,“我”也是一名受害者,而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悲剧。 2.学生表演看风筝、毁风筝、当面悔过这三个情节,以合作形式多角度解析主题,课件展示结果。 师:大家还有话想对文中的“我”说吗? 生:古人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你有错就改、严于自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不是你的错,都是社会惹的祸。 生: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因此,他不会怪你的,你就不要一直悲哀下去了。 生:我要把你的事告诉我爸,希望他双休日别老是把我关在家里。 (六)课堂小节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教师播放《风筝》朗读磁带,大屏幕展示山东潍坊风筝节的相关画面) (七)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满天的风筝》(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一文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课外阅读鲁迅《野草题辞》,写一篇读书心得。 (本环节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毁 我 风筝 弟 自责反省 浓浓亲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