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3.体会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些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这三首古诗,对它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吧二、整体把握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意:白天在田间除草,到了夜晩回来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树荫的地方学着种瓜。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诗意: 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丝线穿起来当银钲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ロ吹。诗意: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山衔着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水里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口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三、品读释疑(一)四时田园杂兴1.品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提问: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场面?预设:前两句描写了农家夏日忙碌的劳动场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2.品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提问:如何理解“学种瓜”中的“学”字?预设: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养成了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3.提问: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预设:小孩子不会耕种也不会织布,却也不肯闲着,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树荫的地方学着种瓜呢。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极富生活情趣。(二)稚子弄冰 1.品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提问:前两句主要对稚子进行了什么描写?预设:前两句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2.提问: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预设: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丝线穿起来当银钲敲。我们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3.提问:本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的?预设:色彩上,“彩丝”“银钲”;形态上,“金盆”脱出的冰犹如“银钲”;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有色有形有声,生动地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三)村晚1.品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提问: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山衔着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水里闪动着鄰粼的波光。2.品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提问:将“横”改为“骑”好不好?为什么?预设:不好。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这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骑”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提问: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ロ吹。预设: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口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我们从中体会到孩子的悠闲自在、无忧无虑。四、拓展延伸(-)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ニ)稚子弄冰,忽然冰块落地摔碎了。此时稚子会有什么想法呢?(三)这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 五、课堂小结诗篇把农民的勤劳纯朴通过儿童的天真活泼展现了出来,显得童趣盎然。同时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激发了我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六、课文主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稚子弄冰》描绘了儿童在冬日弄冰的情景,对冰的色、形、声描绘得形象生动,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村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