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北京版 (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北京版 (4)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密云区大城子学校 ‎13581902704‎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学科 数学 学段 中段 年级 三年级 相关 领域 空间与图形 教材 书名: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 年6月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应该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中,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量、估、画等手段,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做数学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准确的感知1毫米、1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发现了毫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个开放性活动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创造,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所谓的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框架是整合自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德“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通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在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中低年级的学生对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效果更好,尤其对于毫米和分米这些长度单位,只有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才能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有以下几个意图: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在学生头脑中对10厘米的长度还是比较清楚的。‎ 10‎ 分米、毫米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最后两个长度单位。认识了分米和毫米后,我把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和学生一起做了整理,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为今后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情况:‎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但是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尤其对体验过的感觉认识深刻。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抽象的长度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本节课使学生建立1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的最终落脚点是体验。所以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充分体验的机会。‎ 前测题目:‎ ‎ (1)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全班学生都能说出学习过的3个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有2个人还说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分米和毫米。有3个人对字母的表示形式记得不是很清楚。‎ ‎(2)用手势或语言来描述一下1米、1厘米的长度。‎ 对于千米,学生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在学生的头脑中1千米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部分学生只能说出来1千米很长;对于1米和1厘米,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手势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描述,但是有几个人描述的误差比较大。‎ ‎(3)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从北京到天津大约是120 ‎ ‎②一块儿橡皮长4 ‎ ‎③一间教室的宽是6 ‎ 第1题有1人填错,说明对千米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 第2题全部填对,学生对学习用具非常熟悉,同时表示同学们对厘米的认识比较清楚。‎ 第3题有2人填错,说明学生没有仔细读题,另外对米的认识也不是很深刻。‎ 调查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长度单位“千米”、“米”和“厘米”的基础知识,而且概念比较清晰,能联系生活中的物体来感知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够较好地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背景:‎ 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接触过,但他们手中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到底1毫米有多长学生并说不清楚,与其它的单位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对于分米学生有一定的厘米知识做基础,虽然没有听说过“分米”这个词,但他们对10厘米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对于“分米”“毫米”的这两个长度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比较困难。为帮助学生对“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有具体感性的认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设计比较丰富的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米、毫米的观念。‎ 教学方式:‎ 10‎ 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变灌输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在感知、猜想、体验的丰富过程中,获得深刻感受,从而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手段: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不但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经历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技术准备:多媒体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发现毫米和分米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 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运用。‎ 问题框架(可选项)‎ 思考一 : 如何让学生在矛盾中激发起探究新知的欲望,积极的参与的学习中来,体会到毫米和分米产生的必要性?‎ 思考二:如何有效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有深刻地体验?‎ ‎4.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4分钟)‎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红色彩带,你能估计这跟彩带的长度是多长吗?咱们先请两个同学来将彩带展开,咱们一起来看看,再估计一下。‎ 生估计。‎ 师:那么这跟彩带到底有多长呢?咱们一起来测量一下。‎ 老师拿米尺测量,学生数几米。彩带长3米。‎ 采访估计准确的学生,你怎么估计准确的?说说估测的方法。‎ 师:看来长度彩带的长度我们知道了,是3米。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彩色纸条,你能估计一下彩色纸条的长度吗?‎ 生估计。‎ 师:到底对不对呢?自己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拿出小题板,到底大家测量的对不对呢?老师提前也测量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对吗?同学们真棒!测量的很准确!‎ 10‎ 刚才都谁估计对了?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一)毫米的认识(15分钟)‎ ‎1.测量红色彩带 师:(神秘地问)同学们,这跟红色彩带我们知道是3米长了,接下来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到每组那里剪下一段,给每个小组剪下一段红色彩带。‎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小组这段彩带有多长吗?赶快用你的尺子量一量。‎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同样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推动力。这种矛盾冲突能够引起“头脑风暴”,矛盾的最终解决也预示着自主构建知识过程的完成。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要想准确测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问题“那怎么办呢?”,这样就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索更小的长度单位的愿望。这样设计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毫米的产生的必要性 老师创设了剪小彩带送给每个组的环节,老师在剪小彩带的时候,送给每个组的小彩带的长度都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这样学生在测量的时候,每个小组就不会借助别人的研究经验,都是自己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建立在自己的探究基础上。】‎ 生汇报1:我们的丝带长( )厘米( )毫米。教师板书三个小组结果。‎ 你怎么知道是毫米的? 懂的知识真多!‎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毫米你知道的知识可真多!真是数学小博士 师:当我们要精确测量的时候,就要用到刚才这名同学说的“毫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小组前面汇报,大家来判断他们的结果对不对。展示三个之后,同学们他们测量的方法都对,那么你们小组测量的到底对不对呢?再验证一下!‎ 量出来的的同学说说你们组的小彩带的长度?‎ ‎2.看尺子,认识1毫米 师:看来大家对毫米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1毫米到底多长呢?拿出尺子,找一找,1毫米在哪儿呢?‎ 生说1毫米的长度。‎ 师:1毫米,它有多长呢?用你的小手比划一下。然后举起来。‎ 师:谁说说1毫米给你什么感觉? ‎ 生:太短了。 ‎ 师:看来大家不仅认识1毫米了,还知道他给我们的感觉。‎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桌上的1分硬币有多厚?看谁量的最准确。‎ 生:1毫米 师:是吗? 对的!同学们量的真准确!‎ 10‎ 师:请同学们像这样把1分钱硬币拿在手里,然后用另一只手把硬币拿出来,那么我们看,这个两个手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感觉到了吗?一毫米真的是很短。‎ 张老师也准备了一个纸条,它从左到右的长度是1毫米,黑板上贴。字母表示1mm。看得清吗?老师用放大镜让大家看看,前面的同学看到了吗?回去也可以自己剪一个。‎ 师:为了让同学们看的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大尺子:‎ 在我们的尺子上,这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生:1毫米。‎ 那么这个小格的长度? 生:1毫米。‎ 那这个小格的长度? 生:1毫米。‎ 师:看来尺子上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个小格的长度都1毫米。‎ ‎【设计意图:估一估、量一量、比划一下是让学生通过触觉感知1毫米厚度,建立丰富的表象。】‎ ‎3.看尺子,发现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大家看2个小格的长度呢?2毫米 ‎ 师:5个小格的长度呢?5毫米 ‎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在5毫米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刻度线长了一些。‎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看那么为什么这个刻度线长一些呢?‎ 如果张老师让它退回去,你还能找到5毫米、6毫米吗?‎ 生:不好找。‎ 师:看来这个稍微长一点的刻度线是帮助我们测量时候更方便去看长度是几毫米的。‎ 师:那么现在是几毫米呢?‎ 生:8毫米。‎ 师:现在呢?‎ 生:10毫米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10毫米等于1厘米。 观察仔细,会思考,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 师:所以厘米和毫米的进率是10。师板书。‎ ‎【设计意图:从1毫米到几毫米,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几个1毫米就是几毫米。对长度单位的本质建立本质的观念。通过观察发现毫米和厘米的进率是10,跟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5.练习:直尺上的线段几毫米。课件 4条线段 课件展示:4毫米的线段、1厘米6毫米的线段、3毫米的线段、8毫米的线段。‎ 学生说长度,说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认识毫米了,还能灵活应用毫米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在这里,。本节课中认识毫米之后,老师出现了四条线段,让学生来看这四条线段的长度。‎ 10‎ ‎ ‎ 这四条线段有基本的从0刻度开始4毫米的线段,让学生认识到基本的几毫米;有1厘米6毫米的线段,还能表示成16毫米,用两种方式表示这条线段的长度;有不是从1刻度线开始的3毫米的线段,让学生感受到一条线段包含几个1毫米就是几毫米;还有在整刻度线两边跨着刻度的线段,这条线段,学生既可以1毫米、1毫米地数出来,还可以用3毫米和5毫米两部分相加,还可以用从10毫米中减去2毫米的不同方法都能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是8毫米,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这过程中对毫米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灵活的应用毫米来进行测量。】‎ ‎6.生活中用毫米做单位 师:生活中如果测量一只蚂蚁身体的长度,你们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呢?‎ 生:毫米。‎ 师:那么你还能想到测量哪些物品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 生说师评价: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生活,而且想象能力很强!‎ 师:老是在为大家介绍一些,课件出示。所以除了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就是需要精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也要用毫米来作单位。‎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手势表示充分感知1毫米,并建立1毫米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测量应用1毫米这个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利用学具操作,认识分米 ‎1.测量学具厚度,感受10毫米等于1厘米 师:请大家估计神奇小板的哪儿可能是1毫米呢?‎ 生:它的厚度可能是1毫米。‎ 师:赶快验证一下吧!‎ 一起来数一数,一块长方形厚1毫米,一起往上落,一边数,1毫米,2毫米,3毫米。。。10毫米。‎ 验证10毫米是不是1厘米。学生验证。组长来摆,男生来数。‎ ‎2.测量学具宽度,感受10厘米,认识1分米。‎ 师:你估计小长方形的宽度是多长?‎ 生:1厘米。验证一下,大家对1厘米非常了解了!‎ 那么这次我们横着来拼,一边拼,一边数,1厘米,2厘米,3厘米。。。10厘米。组长来摆,女生来数。‎ 师:同学们知道这10厘米还可以说是多长吗?‎ 生:1分米。----你懂得知识真多!‎ 师:的确就像他说的那样,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那我们就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进率也是?10‎ ‎【设计理念: 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知道从尺上的任意刻度起,都能画出1分米的线段,培养思维灵活性。】‎ 师:我们知道10厘米就是1分米了,那么你知道分米和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生: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10‎ 师:你的推理能力很强!这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一种能力。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将1分米1分米的连起来,请一组同学到前面黑板上来摆。我们一边摆,一边数,1分米,2分米,3分米。。。10分米,的确10分米就是1米。组长来摆,全班一起数。‎ 师:大家看,是不是像刚才同学说的那样,真不愧是数学小博士,希望大家向他学习。看来米和分米的关系是:1米=10分米,师板书。‎ ‎【设计意图:分米与毫米的关系仅仅依靠学生的推理还不够,应该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主导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把1分米的纸条贴到黑板上,贴出来后比较,10分米等于1米,形象地理解分米与米的关系。】‎ ‎3.游戏:‎ 师:到现在我们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手势表示,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反应快!老师说长度,大家来比划,好吗?‎ ‎【设计理念:通过比划1分米、找1分米的长度的活动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加深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最后手势比划长度,看谁反应快的游戏使学生更加深刻的建立这四个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 ‎4.手指帽找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个手指帽,你们想想这些手指帽怎么戴在手指上就合适了呢?‎ 生尝试并汇报。老师出示儿歌:‎ 五 兄 弟 ‎    亲密无间五兄弟,我是最小叫毫米。‎ ‎  靠我最近是厘米,三哥分米、二哥米。‎ ‎ 兄弟之间有秘密,都问老大在哪里?‎ ‎ 下节课里找到你,它的名字是千米。 ‎ 师: 你知道老大是谁吗?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小学生是喜欢玩的,小小的手指帽更是博得了学生的喜欢,所以教师将四个长度朋友做成了手指帽,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想想这四个手指帽怎样戴在自己的5跟手指上更合适呢?学生的想法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根据手指的长度来戴,也可以根据手指间的间距来带,通过一起梳理,让学生感受到相同的手指间的距离可以表示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都是10,同时还可以追问为什么大拇指空着呢?给谁留着呢?有的孩子可能会知道千米,同时教师出示儿歌,让学生将长度单位在手指上建立了体系,体现了进率,让学生在玩中加深对长度单位体系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 有一只粉笔,比8厘米多3毫米,那么它比9厘米少( )毫米?‎ ‎2. 老师拿一根长1分米的绳子,老师对折两次之后,长( )?‎ ‎3.有一种铜线,特别细,不好测量,可以绕在尺子上进行测量,绕20圈,长1厘米,铜线有多粗呢?‎ ‎【设计意图: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四、总结收获:(1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纸笔评价,完成几道练习题。‎ ‎2.自评在活动表现 ‎(1)我的思维状态 兴奋 活跃 积极 一般 我参与讨论的态度 积极 一般 不够积极 我在课上的收获 很大 较大 不太大 很小 ‎(2)小组评价 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很高 较高 一般 不高 课堂上的总体表现 优 良 合格 待合格 ‎(3)教师评价 ‎3、这节课你有什收获?把收获写在数学日记里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 课堂现场生成开放的资源,学生学习的结论建立在自己的研究结果上。‎ 以前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都是全班同学仪器测量一样的物体长度,学生发现厘米不够用了,需要用到毫米,而那样的话,全班学生都测量一样的物体的长度,就会导致一名学生测量出来了,那么其他学生就不量了,因为所有学生的结果都一样,所以,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创设了老师剪小彩带送给每个组的环节,老师在剪小彩带的时候,送给每个组的小彩带的长度都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这样学生在测量的时候,每个小组就不会借助别人的研究经验,都是自己进行测量,研究的结论也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研究结果之上,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主动的。‎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贯穿始终。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毫米,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怎样才能建立“‎ 10‎ 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二是想“学生在经历操作时会得到怎样的感受?”,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体验过,铭记在心”。因此最终落脚点是“体验”,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在大量的操作中,认识并感受1毫米的长度。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1毫米的长度并用小手比划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1毫米的有多长,扎实的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然后把一分硬币从手指间拿出来后,再次感受1毫米有多长,第三个环节让学生画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更用心的去感受1毫米和几毫米的长度,第四个环节通过老师讲“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重要性!第五个环节是通过游戏巩固学生所学得长度单位。这些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并且使学生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并形成“毫米”的长度概念。‎ 1. 从尺子上认识,帮学生建立正确、准确的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 ‎ (1)认识1毫米的时候,改变以往从课件上认识1毫米的方式,因为从课件上认识的1毫米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比较大,比较长的错误的概念,所以,本节课,让学生从尺子上找1毫米,再比划、感受,为的是给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 ‎ (2)10个神奇小板的宽连在一起,出现10厘米的时候,课件上用一段线段凸显出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为了避免学生看到的是一个正方形,而让二年级的学生明确是这条线段的长度,然后再揭示这条线段的长度是1分米,然后再让学生到尺子上找1分米,再比划,从而建立正确的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 2. 神奇的小板、可爱的手指帽构建学生的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 ‎ 神奇的小板只是一个看着很普通的小塑料板,但是通过学生不同形式的摆、拼,学生就发现了厚1毫米的落起来就出现了1厘米,感受到了厘米和毫米的十进制关系,宽1厘米连起来就出现了10厘米,感受到了分米和厘米的十进制关系,把长1分米连起来就出现了10分米,感受到了米和分米的十进制关系,同时,也感受这些长度单位的连起来时这些长度单位的变化变成。在这个小板上有今天我们认识的四个长度单位朋友: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小板虽小,但是让我们对这四个长度单位朋友的印象更加深刻了,拼摆的过程中,建立了这四个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是喜欢玩的,小小的手指帽更是博得了学生的喜欢,所以教师将四个长度单位做成了手指帽,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想想这四个手指帽怎样戴在自己的5跟手指上更合适呢?学生的想法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根据手指的长度来戴,也可以根据手指间的间距来带,这个过程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一起梳理,通过从大到小的佩戴顺序,让学生感受到相同的手指间的距离体现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同时更加直观的帮学生构建了长度单位的体系,同时还了解到还有千米这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同时教师出示儿歌:‎ 五 兄 弟 ‎    亲密无间五兄弟,我是最小叫毫米。‎ ‎  靠我最近是厘米,三哥分米、二哥米。‎ ‎ 兄弟之间有秘密,都问老大在哪里?‎ ‎ 下节课里找到你,它的名字是千米。‎ 10‎ 1. 灵活有深度的练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 ‎(1)认识4条线段的长度。‎ ‎(2)本节课中除了基本练习之外,还设计了两个比较灵活有深度的提高练习。‎ 把1分米的纸条对折两次之后,长多少呢?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想一想,能够有序思考的学生就能想到,对折一次是5厘米,对折两次就是2厘米5毫米,还有的学生知道2.5厘米,是非常棒的!‎ ‎(3)最有思维深度的,工人叔叔发现1跟铜线太细了,不方便测量,所以将铜线绕在一起,20圈铜线宽1厘米,那么1根铜线宽多少呢?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考深度,这样的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有后劲的。‎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