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3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3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四年级上册 第 3 课 内容一 论语 · 学 而篇第一(三) 内容二 饮酒(其五) 内容一 论语 · 学而篇第一(三) 一、温故揭题 (一)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二)》。 (二)师生合作吟诵《诗经·王风·兔爰》《诗经·王风·葛藟》。 二、尝试初读 ( 一)初读《论语·学而篇第一(三 )》, 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 (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求之与( yú )、恭、父没( mò ) ( 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 ( 四)师生拍手齐读 。 ( 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 三、分步练读 (一)学习 1.10 1. 文白对读。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 子禽问子贡:“老夫子到了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老夫子是因为其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的品性而得来的。老夫子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同的吧?” 2. 素解文意。 点拨: 在春秋时期,凡官在大夫以上的才能够称夫子,孔子做过鲁国的大夫,所以弟子敬称他为夫子。“是邦”,“是”是代词,这个。“邦”指国家,比如成语“安邦定国”。“抑”相当于“或”,表示还是。最后一句话中的“与”是通“欤”,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温良恭俭让”代表着君子身上的五种美德,为人温和,待人友善,对人恭敬,懂得节俭,谦逊礼让。人们与孔子交往时,就能感觉到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正是内在极高的修养,才让孔子有了外在的人格魅力,大家也才非常乐意与他交流。 链接: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论语》中有4位学生出现频率很高,出现最多的是子路,共42次,第二就是子贡,出现28次,并列第三的是颜回和子夏,各为21次。《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记录“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后人将这十人称为“孔门十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子贡言语能力很强,他在经商和外交上也有非常杰出的成就。 点拨: 从这段课文中我们能感受到子贡的语言概括能力: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够听闻到这个国家的政事。一个国家 的政事,连有的大臣都不可能听闻到,何况孔子是一个外人。子禽想知道背后的原因,便和子贡讨论。子贡用“温、良、恭、俭、让”五个字就揭示了孔子受各国礼遇的原因。这五个字简约但不简单,精准地概括了孔子的高尚品格。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 1 .11 1. 文白对读。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 孔子说:“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在守丧三年中,他都不改变他父亲生前的行事规矩,可以说是孝顺了。” 2. 素解文意。 点拨: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时期,父亲在世的时候,家里的事由父亲做主,儿子不能去自立门户,但要有志。父亲去世以后,通过观察儿子的行为看他是否孝顺。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三)学习1 .12 1. 文白对读。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凡事做得恰当为可贵。从前圣明君王的做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却为了恰当而求恰当,不用规矩制度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2. 素解文意。 点拨: “先王”指的是尧、舜、禹、汤等明君。“礼节”不是一个词语,“礼”是指“规矩制度”,“节”是动词“节制”的意思。这一则包含了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要素:“礼”及“和”。 拓展 :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用处就在于和睦,用礼来约束、协调人们的行为,大家各司其职,遵从自己应该遵从的“礼”,才能有序,大家安安心心,其乐融融,才能和睦。比如上课的时候,老师有老师的礼仪,学生有学生的礼仪。认认真真 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是学生的“礼”。竭尽全力教书,安于老师的本分,这是做老师的“礼”。老师不安于本分,一边上课,一边想着要去逛街,要去聚会;学生不安于学生的本分,一边在这里读书,一边想着玩具、看电影,这课就没秩序了,没秩序就是无礼,无礼就会有纷争,就无法“和”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要是公共集体,大家就要遵守基本的礼仪,才能和谐相处。今天回家,你可以和爸爸妈妈好好探讨一下“礼”和“和”的问题。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饮酒(其五)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 三 )》。 二、解诗题 《饮酒》是一组五言诗,一共 20 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后写的,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这是陶渊明自己在《饮酒》组诗前面写的小序,说明这些诗歌都是借酒抒怀之作。 三、正诗音 (一)初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喧、悠 (三)标注入声字: (四)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五)师生拍手齐读。 (六)学生说读后感受。 四、明诗意 (一)文白对读。 原句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 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 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二)字词释义。 ①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②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③君:指作者自己。 ④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自得的样子。 ⑥见:看见。 ⑦南山:泛指山峰。 ⑧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⑨相与还:结伴而归。 五、品诗味 (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品味: 陶渊明早年满怀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官场险恶,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隐居田园。以上几句诗就是写他在精神上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就是心中不牵挂名利富贵,超尘脱俗。 链接: ①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但到他这一代时家族已经开始衰落,陶渊明从小勤奋好学,心中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他从29岁开始当官,但刚入官场就觉得与之格格不入。他曾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一封信说自己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意思是我这个人性情刚直,不会敷衍,不会做虚伪的事,也没有多少才能。其实,陶渊明一点也不笨,他只是厌恶官场的虚伪和黑暗。后来他在做官和归隐的矛盾中纠结了十多年。 ②《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品味: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此时此刻,人是闲逸而自在的,山显得静穆而高远。 链接 :世间花朵成千上万,陶渊明怎么偏采“菊花”呢?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陶渊明更是一生钟爱菊花,菊花自陶渊明之后,便有了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所以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才这样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品味: 这里的“气”是指景象。“相与”是结伴的意思。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也用了这个词:“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真意”是指人生的真正意义。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从整个田园生活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在诗人看来,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多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六、背诗句 (一)复沓式读诗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七、想诗境 (一)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八、悟诗情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在田园劳动的闲暇,在晚霞的辉映之下,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坛一度盛行粉饰雕琢,诗风矫揉造作。但陶渊明的诗作,一读便觉清新自然。所以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在《论诗三十首(其四)》中评价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九、本课总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