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2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2‎ 考试范围:初二上1-2单元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B.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C.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 D.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B是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C是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由于生活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下去,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D是北京的特征。由以上分析可知,BCD是对北京人的描述,A符合题意。‎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互联网查询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考古发掘 ‎【答案】D ‎【解析】考古发掘的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考古发掘。所以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3.在以下各项内容中,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最明显的区别是 A.会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过群居生活 D.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手脚已经分工,会直立行走,由于生产力水平低,都过着群居生活;但是在火的利用方面,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是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共同特征,不符合题意;故选D。‎ ‎4.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以上材料证明 A.距今约5000年前华夏文明出现 B.河姆渡人处在旧石器时代 C.半坡人会制造精美的陶器 D.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流域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半坡遗址”,“还有粟、菜籽遗存”,“河姆渡遗址”“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由此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已出现了原始农业。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村,D符合题意;黄帝炎帝时期华夏文明出现,A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陶器,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期,BC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5.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所以有可能最早 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河姆渡人,故答案选D。‎ ‎6.在发掘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某遗址时,考古人员发现一个存储粟和芥菜之类的罐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皿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存储粟和芥菜之类的罐子”可知反映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本所学,半坡居民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半坡人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A项符合题意;距今月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会制造黑陶和白陶。BC两项不合题意;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皿。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存储粟和芥菜之类的罐子”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已经会种植粟。据所学,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他们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制造陶器器皿,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7.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A.牧野 B.涿鹿 C.阪泉 D.城濮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在涿鹿同蚩尤进行了一场大战,涿鹿之战中,炎黄大败蚩尤,B项符合题意;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争,A项不符合题意;阪泉之战是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C项不符合题意;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8.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业的创始人的是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的是炎帝;因此只有选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尧舜禹传说》(下图)一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上古时代尧、舜、禹的生平和政绩。《尧王的传说》是该书的一部分,本部分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尧的传说。下列哪一描述是该部分的内容 A.鼓励人们开垦农田 B.发明舟车 C.治水有功 D.让位于禹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在位百年,有德政,鼓励人们开垦农田,A项符合题意;B项发明舟车是黄帝的政绩;C项治水有功是大禹的成就;D项让位于禹是舜;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10.《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说明夏朝的国家机构是 A.维护社会治安的工具 B.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C.为平民服务的国家机构 D.攻打外国拓展疆土的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禹通过制定刑法来惩治奴隶和平民的作乱,说明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B项符合题意;A项和C项描述不符合题意;D项描述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选B。‎ ‎11.古代中国,朝代更替,江山改名换姓,是常有的事。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朝代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周平王迁都 D.国人暴动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制作炮烙之刑,人民奋起反抗,周武王联合一些弱小诸侯国进攻商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吴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A,C是国王的迁都,和题意不符,D项是平民的暴动也不符,本题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武王伐纣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学生根据课本就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 ‎12.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最后一个国君昏庸残暴 C.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统治残暴使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统治残暴使商朝灭亡;西周最后一个国君周幽王,朝政腐败使西周灭亡;所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最后一个国君昏庸残暴。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两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四足带盖方鼎”和“商鸮卣”被戏称为中国版的“安卓小机器人”和“愤怒的小鸟”。这些精美的青铜器是采用什么方法制造出来的 A.高温锻打法 B.泥范铸造法 C.人工合成法 D.蒸煮法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提示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结合课本所学,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B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14.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B.C.D.‎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 铸造,鼎体浑铸,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C项是司母戊鼎,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法。其中,使用“最多”和“最进步”的分别是 A.形声、会意 B.象形、形声 C.假借、象形 D.指事、会意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六种造字方法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约有40%的字是象形字,是使用最多的造字方法;形声字是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通过“甲骨卜辞”“司母戊鼎”“殷墟”等遗址、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春秋历史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甲骨卜辞’‘司母戊鼎’‘殷墟’等遗址、遗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代出现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司母戊鼎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而商朝又称殷朝,因此题干信息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其中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农具占38件,包括锄、镰、犁铧等整套农具。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是 A.铁器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B.铁器是当时主要的随葬品 C.铁器牛耕普遍应用于生产 D.铁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获悉,河南辉县出土成套铁制农具,说明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得到应用,故A符合题意;仅仅依据一座墓的出土不能得出当时的主流,故排除B;铁器牛耕普遍应用于生产是在汉朝,故排除C;铁器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故排除D。故选A。‎ ‎18.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A.尊崇周王室的正统地位 B.诸侯借此发展自己的势力 C.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D.证明争霸战争具有正义性 ‎【答案】B ‎【解析】“尊王攘夷”的意思是以尊崇周王为号召,打击周边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势力。春秋时期齐桓公以 ‎“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名义进行征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因此“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借周王的名义发展自己的势力,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9.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③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④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说明周天子权力日小,它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所以答案选A。‎ ‎2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D.确立县制 ‎【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内容中的“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奖励耕战,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使国富兵强。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制度。故答案选D。‎ ‎22.都江堰水利功程解决了那条河流造成的水患 A.黄河 B.岷江 C.淮河 D.长江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分三部分:分水鱼嘴将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灌溉,解决了岷江造成的水患,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 题意。故此题选B。‎ ‎23.“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知足而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相互对立事物会相互转换观点相符,因此该思想家是老子,选项B符合题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选项C不符合题意;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中信息不符,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三人行必有吾师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以“德”化人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给出的“孔子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表明孔子注意“因材施教”。C项符合题意。三人行必有吾师是思想方面的教育,A项不符合题意;有教无类是指教育公平,B项不符合题意;以“德”化人是指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C.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的出现 D.各国国君纷纷招贤纳士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于是纷纷著书立说,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见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 ABD三项均不是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6.某班对“华夏之祖”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14分)‎ ‎(人文初祖)‎ 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1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轩辕”还有哪些贡献。(2分)‎ ‎(民主政治)‎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3)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2分)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2分)‎ ‎(杰出首领)‎ ‎(4)请你按担任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排列。(2分)分别用一句话对其评价。(3分)‎ ‎(探究认识)‎ ‎(5)这些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请你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史实与神话传说的关系。(2分)‎ ‎【答案】(1)黄帝。(1分)‎ ‎(2)相传黄帝教人们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2分)‎ ‎(3)禅让制。(2分)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答出一点即可,2分)‎ ‎(4)图三、一、二。(2分)尧节俭、朴素、爱民,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禹治水有功。(3分)‎ ‎(5)在古代认为两者没有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如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的传说为“史实”,没有经过考古证实的传说仍为“传说”。(2分)‎ ‎【解析】(1)提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作答,即黄帝。 (2)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主要有教人们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二中选贤用能、材料三中的人物名称即可判断这种制度是禅让制。从禅让制民主推举的角度回答对今天的意义即可。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片中三位杰出首领的先后顺序是尧舜禹,链接有关他们的具体史实,进行言之有理的评价即可。如尧节俭、朴素、爱民,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禹治水有功。 (5)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至今未经过考古证实者为“神话传说”。‎ ‎27.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周初分封略表》‎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晋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卫 姬姓贵族 鲁 姬姓贵族 燕 姬姓贵族 齐 功臣 宋 尧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3分)周天子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分)‎ 材料三: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东周时王室地位的变化?(2分)‎ ‎【答案】(1)对象包括:周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3分)‎ 目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评分说明:答出其中1点且意思相近即可,2分)‎ ‎(2)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等。(评分说明:答出其中1点且意思相近即可,2分)‎ ‎(3)王室衰微。(意思相近即可,2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表格可看出,受封对象有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周天子分封的目的由“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由“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可知,目的是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依据材料二“……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可知,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结合所学可知,在边远地区也设诸侯国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 ‎(3)依据材料三“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分析可知,诸侯不再朝觐周天子,周天子权威下降,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说明东周时王室地位衰微。‎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经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苗中相互交融。 ‎ 材料二: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材料三: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写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4分)他们分别建造了什么样式的房屋。(4分)‎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图片所示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2分)清写出该工程的主要作用。(2分)‎ ‎【答案】(1)长江流域:半坡氏族;(2分)黄河流域:河姆渡氏族;(2分)半坡氏族为半地穴式(或半穴居式),河姆渡氏族为干栏式。(4分)‎ ‎(2)使秦国国力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成为战国最强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分)‎ ‎(3)李冰。(2分)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答出两点即可,2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粟。由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会种植水稻。由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2)依据材料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成为战国最强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依据材料三“岷江”“宝瓶口”“飞沙堰”可知,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该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洪、灌溉、水运;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以后,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2000多年来,都 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9.活动探究:感悟“诸子百家”。(13分)‎ 背景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 步骤一:在历史留言板上,贴上下列四位人物,并写出它们代表的派别。 ‎ ‎(1)墨子:墨家;孟子:_____;庄子:______;韩非:______(3分)‎ 步骤二:在历史活动课上,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 ‎ ‎(2)根据提供的栏目名称,你会给他们安排最适合的主持栏目吗?(4分)‎ A.《人与自然》 B.《法制在线》 ‎ C.《和平使者》 D.《关爱民生》 ‎ 步骤三:学习“诸子百家”思想后,围绕班级出现乱扔纸屑的现象。大家对解决问题的意见不一:卫生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款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变的。”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了几张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情,根本不用管。” ‎ ‎(3)上述材料中,三人的话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的三家学派的观点,请你分别指出他们运用的是哪一家学说并指出他们各自的主张。(6分)‎ ‎【答案】(1)孟子:儒家;(1分)庄子:道家;(1分)韩非:法家(1分)‎ ‎(2) ①―C(1分) ②―D(1分) ③―A(1分) ④―B(1分)‎ ‎(3) 卫生委员运用的是“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管理;(2分)班长运用的是“儒家”,主张教化学生,以礼治班;(2分)生活委员运用的是“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提出无为而治。(2分)‎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以法治国。故答案为孟子:儒家;庄子:道家;韩非:法家。‎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 ‎,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和兼并、残害生命;儒家孟子的思想是实行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道家庄子的思想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因此,①墨子适合《和平使者》;②孟子适合《关爱民生》;③庄子适合《人与自然》;④韩非子适合《法制在线》。故答案为①—C;②—D;③—A;④—B。 ‎ ‎(3)依据步骤三信息“卫生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款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 他们会改变的。’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了几张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情,根本不用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卫生委员认为法令应该明文公布,大家遵守;不遵守班级规定,乱扔纸屑该惩罚。所以,卫生委员运用的是“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管理。儒家思想提倡“仁”,要求有爱心和同情心。所以,班长运用的是“儒家”,主张教化学生,以礼治班。道家的思想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所以,生活委员运用的是“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提出无为而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